;cid=2" target="_blank">人类美术的进程
  • ARTINFO评出全球100件“标志性”艺术作品
  • 艺术的政治:当代艺术及其后民主转向
  • 三十年的历险——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艺术变化的基本历史事实
  • 当代艺术前30年PK后30年
  • 台湾当代艺术之世代移转与位置
  • 变革到来之时:后现代主义研究(上)
  • 新书︱跨媒体艺术丛书《超图像》
  • 新书︱《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状况》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六场讨论:从威尼斯双年展看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七场讨论: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与阻碍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五场讨论:一个当地艺术空间?
  • 格洛伊斯:从艺术品到艺术文献
  • 自我解放的歧途:“1999”作为一个叙述时域
  • [新书]伊格尔顿著《批评的功能》
  • 新书︱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 向劳森伯格致敬 (1925–2008)
  • 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之:“后89”转型
  • 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
  • 中国艺术史
  • 范迪安VS徐冰: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 西方现代艺术史
  • 高名潞︱“匣子、 格子、 框子”和“不是之是”——再现论(上)
  • 电子艺术史
  • 世界艺术史
  • 观念与技术——从八五美术思潮到数码艺术评论文章选集(1984-2012)
  • [新书]吕澎著《中国当代艺术史》
  • 美的颠覆——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洞见
  • 西南艺术群体:与其说是一个群体,不如说是系列画展
  • [纽约]《策展简史》的演讲
  • 2016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初步介绍
  • 展览︱徐志伟镜头下的中国当代艺术1992-2002
  • 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的三个阶段
  • 张海涛:未来艺术档案(绪论)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三次活动即将举办
  • 《方力钧:编年纪事》1990年 庚午年
  • 杨小彦︱谁来改写历史?
  • 朱其︱上海现代主义是艺术史的“孤城”现象
  • 张海涛︱中国九十年代当代艺术思潮与生态简史1989-1999
  • 八十年代中国摄影新观察
  • [新书]《自我意识的艺术:文化研究作为权力的批判》
  • 尹吉男:很多艺术史写作不能算是艺术史
  • 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
  •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先锋艺术的定义
  • 黄笃访谈记
  • 展讯发布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

    北京︱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

    2024-09-28 16:22:27.005 来源: 泰康美术馆 作者:TAM

    18.jpg


    2024年8月24日,泰康美术馆将举办“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和泰康美术馆策展人胡昊共同策划,首次以身体、身份与个人经验为主题,通过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及综合材料等跨越多种媒介的30余件/组作品,辅以手稿和录像作品档案,系统梳理和展示艺术家1984年至今四十年蔚为大观的职业生涯和创作地图。展览持续至10月31日。 

    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张培力是“’85新潮”的代表人物、“85新空间”和“池社”的核心成员,也是第一位作品被MoMA收藏的中国录像艺术家,以及作品登上Artforum杂志封面的唯一中国艺术家。张培力的作品往往能够以其接近于生活本质的感染力打动观众,但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也潜藏其中。 

    展览标题“2011.4.27—长期”取自艺术家本人的身份证有效期,提示出展览关涉的是艺术家个体与系统遭遇时留下的种种印记及与之相关的反思。和张培力以往的展览不同,“2011.4.27—长期”尝试打破线性的时间顺序,注重将经典作品、新作和手稿档案并列呈现,在展厅中“编辑”出彼此有别又相互联系的七个板块。它们有时会以作品中直接的体感经验为引导,调动观众的共情;有时着墨于展示多件作品之间的秘密联系,发掘潜在的意义;有时则致力于塑造神圣的仪式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身体的沉思和想象。与此同时,张培力四十年来公开表达的“只言片语”也会零星浮现于展厅中,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其人和他的创作。 

    2024年是张培力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四十周年,也是他走上艺术家职业道路的四十周年。值此之际,泰康美术馆将与红砖美术馆联袂,分别于8月、10月在北京接力呈现艺术家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创作。

     

    1ss.jpg

    《30×30》记录了反复摔碎并粘合镜子的过程:张培力本人戴着橡胶手套,将一块30cm乘以30cm的镜子摔碎,用502胶水粘合,然后再摔碎,再粘合,如此重复,持续180分钟。《30×30》在1988年旨在为一年后“中国现代艺术展”遴选作品的“黄山会议”上首播。张培力原计划把所有观众锁在会议室里,直至《30×30》播完,但计划最终没有实施。在录像播放了几分钟后,就有不少观众表示不满,有些人甚至要求将录像直接快进到结尾。处在大踏步走入电视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家用《30×30》挑战了人们的期待和耐心,并且“收到了他想要的观众反应,他测试了他们对‘艺术’边界的理解”。正应了他本人的话——“为什么艺术偏偏例外?艺术命中注定就是提供娱乐吗?”


    23.jpg


    张培力 《30x30》 1988 单频录像 32分钟9秒



    2ss.jpg

    张培力对于手套题材或是其背后隐藏的“卫生”主题的关注,离不开他父母从事医疗行业,以及他本人小时候生病经历的影响。据他回忆:“1986年开始画的那个手套,我想应该跟我从小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关系,刚好手套也是我妈妈放在那边打扫卫生用的。我父亲在医学院教人体解剖,母亲在妇产科医院接生孩子,他们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很奇怪的味道,爸爸身上是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妈妈身上是一股消毒水的味道。”

     

    33.jpg

    张培力 《X?》 1987 布面油画 99x79.5cm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

     

    “X?”系列原本计划包含100件“大同小异”的手套画,它们以一张拍摄医用乳胶手套正面各形态的黑白照片为蓝本,按照预设的程序,如不同的尺寸、色调、构图,张培力对它们进行复制式的临摹和依次排列。在艺术家的设想中,待“X?”系列完成后,观众也必须按一套严格的规则来观看。“X?”系列创作于1986年至1987年间,彼时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正处在“’85新潮”带来的狂热之中,但张培力却敏锐地注意到原本用来破除固有观念、锐意进取的当代艺术正在走向新一轮的程式化,于是他用消除了叙事和意义的一系列“零度绘画”来讽刺地回应这个现状。1990年代,张培力彻底放弃了绘画创作,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锋人物,而“X?”系列的数量也停留在100件的大约四分之一。


    43.jpg

    展览中的部分作品拼凑出了有关“身体”的大型考古现场。而艺术家所采用的科技手段,更是让我们对自我的凝视“穿透”可见的表面,使身体与身份缩写成为一串“数字化”的代码。正如张培力所言,“身份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每个个体都是有所不同的,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重复的,就像密码一样。另外一个身份是由社会来界定的,一个人生下来,社会开始把你当成一份子,它既接纳了你,你也在整个社会中被管控。……个人的行为也只能在系统里得到运作的可能性,离开这个系统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53.jpg

    张培力 《密码》 2019 荧光颜料、纸、灯光装置、纸本 27x28cm 一套18页,灯光装置尺寸可变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

     

    《密码》用荧光剂染料丝网印刷在纸上,展厅定时黑灯,数字就以绿色显现出来。但需要仔细近看,才能看到每个身份证的阿拉伯数字都由无数的微型数字组成。这些微型数字是艺术家进行高精内脏扫描时留存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3D还原出一个立体的脏器。


     

     

    63.jpg


    张培力用具有一定透光性的玛瑙材料呈现“内脏”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等,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看到却真实存在事物的体积。他还用人造水晶来回应“我们全身的血液汇总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多大体积的立方体?”的问题。当这些由玛瑙和人造水晶精心雕琢的器官和血液被放置在发光的展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某种仪式中一件件发光的“圣物”,艺术与科技、生活经验和记忆由此相连。

     

    72.jpg

    张培力 《19-O001》(肺) 玛瑙 2019 29x21.5x29cm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

    82.jpg

    张培力 《血液总量》 2019 人造水晶 13x13x13cm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


    92.jpg


    当我们玩跷跷板的时候,随着身体起伏,看到的风景也一上一下。张培力在《相关的节拍》中,用录像机拍到的风景来去替换我们本来能看到的风景,也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想把玩跷跷板的节奏和投影的节奏对应起来。有趣的是,录像机原本用来记录真实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模拟,但是《相关的节拍》却把这种关系颠倒了,模拟反过来影响了生活,这也是我们常常在具有“反—乌托邦”特质的文艺作品中看到的视角。展厅现场也设置了位于两个投影屏中间的跷跷板,欢迎观众体验参与。

     

    102.jpg

    《相关的节拍》1996 2视频2画面 录像投影 27分钟 艺术家自藏


    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中有相当数量的张培力作品,涵盖他1980年代早期绘画的各个系列,千禧年前后围绕媒介、艺术语言,乃至公共记忆的持续实验,以及他近年来更显多样的系列新作,从规模和媒介类别上领先于国内其他机构。作为一次从泰康收藏TAIKANG COLLECTION出发、辅以少量借展作品的个案研究展,“2011.4.27—长期”不仅仅定位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作的集中展现上,更期望用新的视角与理念,探讨张培力如何身处历史之中、又总能彰显自我的个性,展示他作为一位始终优先关注“语言问题”的创作者,如何通过革新的语言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内容。

     

    113.jpg


    张培力 2011.4.27——长期

    展期:2024.8.24—10.31

    策展人:唐昕、胡昊

    地址:泰康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7:30(最晚入场时间16:30,每周三为TAM公益日,无需预约,直接前往即可参观)

    主办单位:泰康美术馆

    展品支持:管艺先生、杨文军女士、米董女士、马刺画廊、泰康保险集团

    合作机构:CEF实验影像中心

    特别鸣谢:OPPLE欧普照明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量子千变”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量子千变”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24-12-19 10:13:55.204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顾振清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二

    量子千变——公共影像展

    Quantum Metamorphosis — PublicPhotography Exhibition

    策展人:顾振清、张海涛

    执行策展人:朱自杰

    策展助理:唐江华、魏熙格、崔子扬、孙晓雪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按照姓名或组合首字母依次排序)

    不见光谱Invisible Spectrum、张海超&李琨&十方(肖幸)、 刘姝铭&EIE vision、罗保权、林万山、四川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许毅博&多巴胺Tech-Art®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9日——2025年2月4日 

    展览地址:粮仓展区G1/G2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二

    量子千变——公共影像展

    前 言

    文/顾振清

    量子属性表明,基本粒子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前,会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的状态。那只神奇的既生又死的薛定谔猫,就是描述量子叠加态的一种思想实验。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威利说:“物质实相的核心不是粒子,而是关系。每个物体的定义都来自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他看来,量子物体没有独立的现实,而只是作为一种关系存在。人类所在宇宙并非由物质构成,而是一个量子编织的事件网络。

    量子系统的量子态随观察者观察而变。在人类观察、见证量子之前,量子千变万化,无形无色,无边无际,不拘一格。一旦人观察、见证了宇宙中的某一量子,这个量子就会在事件网络中显化,成为物质现实中的基本粒子。罗威利的关系性量子力学理论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论点与“山中花树”的比喻似乎不谋而合。

    艺术家创造的所有影像,其实也是在为量子宇宙中的事件网络关系下定义,从而让物质现实得以显化并确定。心有灵犀,心灵感应,揭示的也许就是艺术家、作品文本与观者在感知现实中的一种量子态,即源自人的大脑机制中的量子纠缠现象。量子系统在不同人脑之间产生非局域性的链接与关联,也让人脑神经元成为一种综合量子信息、生成感知体验的能量场,量子千变,艺术家探究物质实相的好奇心与创造潜能也在不断迁移、不断刷新。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二

    量子千变——公共影像展

    前 言

    文/张海涛

    量子相变和量子临界现象是未来物理学中的一个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量子临界现象是在临界点的绝对零度下,物质展现出一系列异常的突变行为特性。这时物质的属性不再依赖于温度,而是受到量子涨落驱动的显著影响,这导致了诸如临界慢化、临界放大和临界波动等一些非常独特的现象,我想这个突变行为不是物理温度的驱动,个人觉得必然有着一种意念的驱动,当然,心物波动的两者也是相互转化的和互相驱动的。对量子相变和量子临界现象的研究不仅对理论物理学的进步至关重要,而且具有深远的应用意义。它们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复杂行为,增进了我们对自然法则的理解,还为新型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此次我们将在2024连州摄影节的“量子千变”展览以虚实相间相互转换变化的多媒体裸眼3D展演、mapping建筑投影为主,非常符合量子临界状态下的心物感应的异动行为。

    量子千变万化也将引发平行世界的千变万化,这个世界是虚拟的,是能量、意念、灵魂超越光速的变化,引发平行世界物质的牵扯、千万的变化千万的宿命。纠缠态粒子纠缠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远远超过光速。相隔万里的空间上的距离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细节丰富全息的相片,全息相片又是一个个碎片,每个碎片又能看到整体的世界,如一花一世界一样,不可能因为碎化而让两个粒子分离,它们也是一个整体。一切事物相互关联,一生万物而千变,这个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

    马斯克说:“我们的世界只有亿分之一的可能性是真实的,我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的可能性很大”。怎么来理解马斯克的这个观点,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可能是造物主的游戏世界,也可能说我们的万物是由原子组成,就如像素或体素一样,我们都是虚实临时组合的物质或量子,具有千变特征。另外一个科学发现“双缝干涉实验”也正在论证着这个神奇的现象,观察者的存在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方式(当然有新的理论也在论证这一发现的争议性),可见量子与意念有着特殊的同性关系。“水知道答案”的实验也早已证明了心物的关系,心物虚实感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202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之二

    量子千变——公共影像展

    艺术家及作品简介详见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t90rhFPSxGYSncAPLkSjw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