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微介入 | 摄氏36.5度
  • [意大利]“继续&继续”展览
  • [柏林]尼克·乌李希(Nicoll Ullrich)个展
  • [重庆]锋芒无限,点到即止——来自澳大利亚的新媒体与混合艺术
  • [北京]双重语境+“景”中 之“境”
  • [北京“生活与艺术”雕塑展
  • [成都]讲座︱张海涛:近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艺术的逻辑简史
  • 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推荐展映入选名单
  • 上海︱光点2022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 [南京]《顾德新个展 2008.11.21》
  • [上海] 问题现场——金锋个案
  • 第三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画廊及艺术品交易展
  • [北京]群展:繁殖
  • [北京]预言——艺术家群展
  • 飞——小野洋子个展
  • “分享的快乐”——新媒介艺术展
  • [北京]清晰的地平线 - 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 [圣保罗]Luciana Brito(美术馆)举行“回归简单”的展览
  • [墨西哥]达米安·奥提加(Damián Ortega): 独立
  • [洛杉矶]弗里德里希·库纳什(Friedrich Kunath)——热带抑郁症
  • “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 深圳︱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作品展
  • 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降河洄游
  • [北京]卸甲山——史金淞
  • [北京]摄问——2013首届元典当代影像节
  • [北京]泛银的记忆:董文胜个展
  • [厦门]2018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 [北京]“抽象”李松松个展
  • [北京]中荷联合摄影展
  • [北京]梦想照进现实——蔡志勇摄影个展
  • 2019连州摄影博物馆冬季展
  • 莫比乌斯录像厅︱ @Art Festival艺术节特别项目
  • [上海]我与博伊斯·周啸虎
  • [纽约]“极小的差异”展览纽约白盒子开幕
  • [上海]洛克西——加布里埃尔·莱斯特个展
  • [香港]“安全島”黎卓華個展
  • [上海]安慰剂
  • [上海]ifa-gallery:国
  • [北京]曹晖个展
  • [北京]动·静︱计划三
  • [武汉]“上传者 - 后人类的副本”郑达个展
  • [北京]可达——变化模拟技术
  • [澳门]2015 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 & 以身观身──行为跨介四人联展
  • [上海]2015意识重塑——后生物时代的艺术与意识 第十八届国际研究系列会议
  • 无锡︱“我的元宇宙”都市圈·元宇宙数字艺术展
  • 展讯发布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上海︱刘韡:散场/OVER

    上海︱刘韡:散场/OVER

    2020-11-06 20:31:51.453 来源: 龙美术馆 作者:

    展览名称:刘韡:散场/OVER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11日–2021年1月17日
    展览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展厅及阶梯展厅(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龙美术馆(西岸馆)将于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7日呈现刘韡大型个展“散场/OVER”。此次展览是中国广受瞩目的中生代艺术家刘韡最新系列装置、雕塑和绘画作品的发表。

    “散场/OVER”是刘韡在2020年这个人类最近历史的特殊时刻,对过往世界的个人回顾与思考。龙美术馆(西岸馆)被艺术家改造成一座架空在时间与空间的远方的剧院。在那里,构成此刻世界的观念、系统和其他的一切因果被送入时间的漩涡,变成刘韡创作的全新雕塑,由物质、身体、图像、运动和“无”组成的连续剧场,由材料、颜色和线条构成的平面或立体的“风景”,以及被称作“微观世界”的关于世界秩序的样本模型。

    总计2800平米的展厅,由一件根据场地特制的空间装置《暗物质》(2008年)——代表着被遮挡而不可见的存在——作为序曲,一侧走向大地,另一侧通向宇宙。整个展览结构上的出发点为展览中体量最大的空间装置《1098.1吨沙漠》(2020年),沙子和沙漠作为物质和景观的指针,将观者的视野引向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冲突的核心地带——中东、非洲或中亚——并由此引出对于土地、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乃至气候问题的关注。而这些,则成为整个空间的核心作品、与展览同名的作品组合《散场/OVER》(2020年)的主要元素。

    1.webp1.jpg

    ▲刘韡,《暗物质》,木板、铁、钢板、黑色涂料,1022.2×110.9×1010.6cm,每边长650cm,2008/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2.webp1.jpg

    ▲刘韡,《1098.1吨沙漠》,沙、玻璃、钢,1100×1100×560cm,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散场/OVER》是一组融合了雕塑、影像和绘画性元素的大型装置,通过一个严肃而戏虐的表演性现场,展现了两种意识与力量——由未来主义、共产主义、至上主义等构成的激进理念,以及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是如何不断碰撞着构成了今天的世界场景。换个角度说,它表现了过往的世界如何以理念、图像、符号、物之间的关系和对身体的规训,构成我们此刻世界里长演不衰的戏剧。以此为中心,一组全新的雕塑《因为他能》(2020年)、来自“微观世界”系列的两组不同尺寸的全新作品、连同展览开头的《暗物质》,犹如通过不同手段获取的切片,扮演为对世界发展的观察和检视样本;而创作于2017年的影像作品《水果当早餐》,则显示了时间与空间如何令物发生改变。绘画也在展览的叙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幅五米宽的抽象绘画,展示了这个时代的美感,并揭示了它的来源:由当下图像制作技术生产并定义;与之对应,在另一组全新系列的绘画中,刘韡召唤了身体,并以之作为感知和行动的主体,在绘画中记录着个体对自然的思考。

    刘韡在2000年前后、以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代“后浪”的身姿登上了尚处于“野生”的自我组织状态的艺术舞台。作为“后感性”系列展览的成员,他在早期创作中就体现出对于身体与物质及两者间关系的强烈兴趣,并且以强烈的直觉判断作为其工作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刘韡受到中国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景观和现实的刺激,他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渐渐发展出一套以材料的物性和物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为中心的装置语言;又出于对新兴数字化的图像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图像美学的敏感,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媒体景观论——体现为一系列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被视作“风景”的绘画。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开始从材料到语言的抽象化的探索,并保持着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其秩序、其规则、其表现、其本质——的高度敏感和个人洞察,其结果,就是以2018年开始的《微观世界》为代表的装置以及“散场/OVER”中的全新作品。

    在刘韡的创作脉络里,“散场/OVER”中的新作品,是其历来擅长的各种媒介语言和方法的新发展,也蕴含着艺术家对身体、物质、意识形态和世界秩序等长期主题的思考,是他在漫长的观察和练习后,对世界的点评和宣言。最终,展览直指一个超越的问题,即越过物质世界、时间和空间、身体、感知和自我意识。的确,这些作品,连同整个展览,是对已然失效的、旧去崩塌的世界的告别,终点本身,则是新的起点。所以——

    散场,
    OVER。

    告别物质与身体的纪元,复杂而残缺的文明,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送入诸神的行列。


    关于艺术家

    3.webp1.jpg

    ▲ 照片致谢《大都市Numéro》,摄影:Jumbo Tsui

    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刘韡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刘韡的作品表现出了受后杜尚主义启发、与广泛现代主义遗产进行交涉的特征。他的创作将发生于中国的无数政治及社会转变所导致的视觉和智力层面的混乱凝聚成为一种多变且独特的艺术语言。

    近期个展包括“刘韡:散场/OVER”(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0);“看不见的城市”(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2019);“幻影”(长征空间,北京,2018);“全景”(三星美术馆,首尔,2016);“颜色”(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Sensory Spaces 4”(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鹿特丹,2014)。 
    近期群展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三部曲:超越伤痕”(釜山美术馆,釜山,2020);“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与莱特伍德659展览空间,芝加哥,2020);“熵”(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2018,威尼斯,2019);“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8);“L’emozione dei COLORI nell’arte”(Castle of Rivoli,都灵,2017);“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多哈,2016);“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黑色方块的冒险:抽象艺术与社会1915–2015”(白教堂美术馆,伦敦,2015)。

    刘韡曾参加“愿你生活在有趣的世界”(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9);第三届爱知三年展(2016);第九届及第十三届里昂双年展(2007,2015);第十一届沙迦双年展(2013);广州三年展(2002,2005,2008,2011);第六届釜山双年展(2008);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上海双年展(2004,2010,2016);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艺术无限”项目(2013,2015)。他曾获得AAC艺术中国大奖(2016);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2012);CCAA中国当代艺术最佳艺术家奖(2008);并曾获得瑞信·今日艺术奖提名(2011)。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