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ng Contemporary Art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opening of Qin Ga, a solo exhibition for Qin Ga in the gallery's first Beijing space, on July 13, 2019. Curated by Cui Cancan, the exhibition will be Qin Ga's most important solo presentation in nearly ten years. The exhibition will showcase three important works: Where Are You Going, Belief, and Enclosure Project. Qin Ga's work begins with sculpture, but also incorporates videos, performances, photographs, social surveys, and institu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mediums presents the artist's thoughts about the nomadic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world it has constructed,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of sovereignty and boundaries in modern society.
1998年,琴嘎在一次三人联展上完成了作品《通道 · 扩散》,“马头”镶嵌于通道两边,空间中充满原始能量和神秘仪式感。这种力量源于琴嘎成长的地方,距离北京几百公里外的草原,民族的图腾、蒙古的血液和身份,第一次完整呈现。那时,外乡人并不得知,草原面积的缩减,游牧生活的变迁。也不知道湿地草原和荒野草原间的区别,我们本以为草原、荒原和沙漠存在于不同的世界,但它们在自然中却近在咫尺,水草退去,沙化遍布。
如今,通道和扩散,这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名字,或许正是琴嘎的一直沿用策略,抑或是现实真实存在的裂缝,引诱人们对空间的关系进行无穷的想象。“扩散”在琴嘎之后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显现,他由雕塑出发,媒介有影像、行为、摄影、社会调查、机构组织等。多种手段的并用,没有消除雕塑在琴嘎创作中的常见位置。只不过他不再拘泥于传统雕塑的语言,雕塑回到了它最基本的功能,记录某个转瞬即逝的情形,某个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的时刻。这个时刻对于琴嘎的精神游牧极为重要,它不是定居似的,由无数临时性的流动瞬间形成。亦如草原上迁徙,牧人的生活,几千年而来的逐水草而居。
▲ 《围栏计划》,视频、照片,尺寸可变,2019
▲ 《围栏计划》,视频、照片,尺寸可变,2019
《去往何处》和《信仰》以游牧和狩猎文明的现实遭遇为起因,勾勒出一个更大的疑问。仅是这两种文明的衰败吗?或者地区性的危机吗?显然,在自由流动层层受阻的今天,在人们既依赖城市,又厌恶城市的此刻。个体不断的被规训,资本建构的景观社会,使得呼吸倍感压力,人应去往何处。荒原还是回到过去的文明?荒野自身给出解答,城市之外并无乌托邦的存在,同样危机重重。

▲ 《围栏计划》,视频、照片,尺寸可变,2019
2014年,琴嘎从内蒙的西边阿拉善盟,由西至东开始考察。狭长的内蒙在中国北方绵延数千公里。这样的旅途颇费周折,途经草原、沙地、丘陵、河流。它区别于风情式的旅游,他必须细细地咀嚼,穿越时空,倾听过去的声音。必要的话,还需风餐露宿,劳其筋骨。只有这样,现实中的隐藏的问题,不易察觉的危机才会逐渐显现。自然的屏障并未给旅途带来障碍,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围栏阻隔了前行的脚步。他必须不断翻跃,这些充满现代工业气息,又潜藏着伤害的刺绳。《围栏计划》由此展开,琴嘎以地理学和社会调研的方式,由内蒙东部的锡林郭勒盟开始实施。他刻意改变考察时由西至东的路径,以形成两个时空,两种截然不同的眼光。他从三个视角入手,1.向沿途的牧民询问两个问题,怎么看草原上的围栏?是否尝试开放围栏?2.拍摄了牧民的生产方式,夏天剪羊毛的场景,冬天给动物饮水的过程。3.沿途拍摄了湿地、荒漠、草原、河流和山石。琴嘎以游牧的方式记录下所见所闻,“工作空间”流动于牧人兄弟之间,他们有着同样的光荣和失落。

▲ 《围栏计划》,视频、照片,尺寸可变,2019
然而,这些在今天普遍被讨论的议题,以“围栏”作为提引,交还给最朴素的现实生活。琴嘎在旅程中不断的询问牧民的看法,收集各式围栏,记录下一些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的时刻。他在展厅中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跨时空的荒野之旅,当石头打击的声音和风沙声混为一体,纯洁的汉白玉不断被黄沙掩盖时,去往何处成了遗留在脑海中的疑问。在脑海的另一半,那些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个人心中的边界,亦如7盏酥油灯般,时而明亮,时而微弱。
2019.7.7
关于艺术家
琴嘎,艺术家、造空间创办人。1971年生于内蒙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及硕士,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的作品一直关注现实且具有连贯性,一贯持有的反审美态度,使他发展出一种针对现实的超日常的个性偏好和依赖。以身体来承载公共记忆和个人私密感受的交融,构筑打破观者的预想和期待的现场作品。
▲ 《冰冻》,标本、冰块、玫瑰花、钢架等,2000,参展“第五届里昂双年展”等
琴嘎主动打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界限,使雕塑成为动荡中的雕塑。他尝试把游牧文化的认知精神和现实体验糅杂在一起,表达出对现实的妄想。2012年创办“造空间”,以游牧的方式选择社会性空间,让艺术在社会空间里发生、生长,面对非常具体的现实困境,发起组织了一些艺术行动项目。
琴嘎近年来个展包括:“琴嘎-微型长征个展”(北京长征空间,2005),“CIGE:33个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2008),“暗能量:琴嘎”(北京白盒子艺术馆,2013),“廉价的身体—琴嘎个展”(布鲁塞尔FEIZI空间,2013),“胎记-琴嘎个展(上海浦江OCAT,2017)”等。同时作品在第五届里昂双年展、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2006CCAA当代艺术奖获奖作品展、第五届亚太三年展、第一届波兰双年展、首届今日文献展、日本森美术馆、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地展出。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瑞士银行、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OCAT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 京 | 香 港 | 曼 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