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

2017-06-22 16:34:45 来源: 城市中国杂志 作者:

 

本届主题为“连接this 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以著名沪上工业遗产——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区域为主展场。

 
继上海双年展之后,两年一次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也在持续探索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2017年4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召开了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三家承办单位代表、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主策展团队等出席了会议。

会上表示,主展览计划于2017年9月底开幕,展场位于浦东新区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室内外空间,展期三个月。除了主展览外,还有10个实践案例展和6个联合展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市民文化活动将在这三个月期间陆续举行。

两年前的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引发了话题的广泛讨论和城市更新实践的思考,同时传播了“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的理念。2017年,第二届空间艺术季将聚焦黄浦江两岸贯通,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以“连接this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为主题,主展览由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李翔宁,方振宁共同作为主策展人。

 

城市公共空间
从“断裂”到“连接”的探索

2017空间艺术季主题活动通过“连接(thisCONNECTION)”与“断裂(disCONNECTION)”读音的相同和双关,讨论在当代城市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未来,讨论如何将各种原因形成的断裂转化为连续开放、可达舒适的人性化、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连接this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这一主题的提出是上海城市空间中“断点”转化的产物和映照。主展览将呈现全球滨水与公共空间整治的优秀案例,讨论上海滨水空间的未来。民生码头作为上海滨水空间的一部分,其改造将作为具体的案例来呈现如何连接和重整原先断裂的城市空间,构筑开放平台,以真正地提升黄浦江两岸开放空间的潜在价值,并以此促成更多有着相似“连接”性的未来公共空间。

空间艺术季从第一届开始,便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聚集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等,并与市民活动结合,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国际交流互动平台。通过跨领域和跨学科的艺术呈现、公众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将艺术和规划、建筑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与市民“连接”在一起,共同在民生码头这一曾见证了上海历史的地标,重塑公共空间的未来,也共享公共空间的未来。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为主展场
探索工业遗产复兴策略

▲ 8万吨筒仓外观(图片来自网络)

▲ 筒仓外部照片(摄影:席闻雷)

本届空间艺术季将以浦东新区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区域为主展场。民生码头作为重要的工业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历史底蕴深厚。主展览将借助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平台,探索民生码头地区复兴策略,进而推动民生码头的整体转型及功能升级,提升民生码头及滨江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激活该区域的活力,形成新的文化与生活热点。

▲ 民生码头保护性开发设计效果图(过程稿)

民生码头原为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旧称英商蓝烟囱码头,始建于清光绪34年(1908年),是当年亚洲大型码头之一。1954年,蓝烟囱码头正式更名为民生路码头。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对粮食装卸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建。目前民生码头占地面积119,977平方米,岸线总长937米,现状保留建筑总量97000平方米。

▲ 历史悠久的民生码头

本届空间艺术季选择将8万吨筒及周边空间作为主展场,打开了一扇城市工业记忆与市民沟通的窗口,提供了市民享受公共空间、欣赏公共艺术的平台,也将成为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南市发电厂改造更新后,艺术改造老厂房空间的新标志,将加深市民对于上海历史的了解,以及对城市未来的思考。


实践案例展和联合展为触媒
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激活公共空间

不同于一般性的展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事件,而是使事件扎根于城市,对市民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在这个城市中生长,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上,城市的管理者、使用者、策展人、艺术家,甚至是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发挥各自的社会价值,通过实践案例展示,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文脉与底蕴,对接市民的实际需求,将城市设计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更多地惠及普通市民的生活。

2017空间艺术季的实践案例展和联合展将优秀城市公共空间展示内容普及到市民身边,呼应艺术季主题,发挥作为城市问题讨论平台在全市各区的带动和交流作用。10个实践案例展分布于浦东新区、徐汇、黄浦、虹口、静安、长宁、杨浦、金山八个区,选取社区、历史风貌区、滨水地区等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组织精彩纷呈的案例展示、主题论坛及市民互动活动。

其中,长宁区的“北新泾街道社区微更新:新泾•新境”,集中展示北新泾街道的更新案例,将实例与设想相结合,是可见、可用、可讨论的呈现;静安区的“生活大生产”,保留历史风貌,用当代艺术眼光重新定义空间、人、历史的关系,融合装置、活动和市集等互动性、参与性的艺术形式,引导市民和新业坊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虹口区的“2017城市微介入—公共空间艺术化”借助滨江贯通大背景,结合公共艺术介入滨江入口设计的案例,举行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系列论坛。此外,还有浦东新区的“缤纷社区案例展:社区,让生活更美好”、徐汇区的“双向辐射展”,“多‘圆’文化,全‘球’城市”,“为风貌而设计展”,以及金山区的“秀韵容慧展”、市规土局的“符号上海”和“两岸贯通案例展”。

6个联合展包括2017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公共景观装置展、国际高等艺术学院公共视觉艺术交流展、外滩艺术计划等与主题相关的各类展览。此外,围绕主题还将开展一系列市民广泛参与互动的市民文化活动。


关于主展览

据介绍,主展览的策展理念包括四大内容:

一、公共空间的形态:在当代,受到新媒体、网络数字技术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新型和传统形态的公共空间的混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展览试图研究空间的可变性,以多样化的使用方式,和空间组织建构模式,来探讨和表达混合多样的公共空间形态。

二、城市文化的多样:每一座城市的城市空间都因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基因而具有吸引力。展场以各种主题概念和国际文化表达的展示区,把整个展区环境转变成呈现多样社会文化的场所,激发上海在全球-地方城市建构过程中的积极思考。

三、技术设施的连接:对于传统道路和桥梁的新的利用方式,以及新的交通网络和互联网技术,都给空间和时间的连接带来了新的体验。除此之外,展览还将展示:当代建筑学对于空间连接的思考,如何超越传统的基础设施模式?

四、展望上海的未来:上海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它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转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上海的地方转型,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定位也有新的目标。“上海板块”将展示相关的规划、建设以及研究成果,以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另外,展览将设几大特展,分别是:巴萨罗那馆、伦敦馆、釜山馆、汉堡馆、当代中国建筑特展、滨水空间特展以及社会图景:来自城市内部的影像学。

目前已公布的参展人员有:SHoP Architects、王澍、Heatherwick、Bjarke Ingels Group、 Guy Nordenson and Associate、 Weiss Manfredi、 沈远、刘韡 、 Neil Brenner、张佳晶、庄慎、冶是建筑工作室、张斌、王卓尔、邱志杰、展望、徐震、倪卫华、鲁安东、杨福东、张永和、柳亦春、张雷、IUAV、sasaki、WEST8,OAB、A.Zareo-Polo/G.Fernadenz、 Cristobal Gabarron、 A.Aravena, Andres Jaque、Francis Kere, Anupama Kundoo、 Nabeel Hamdi、劳伦斯·维纳,尹秀珍,黄永砯、何岸、王郁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刘建华,程然、汉斯·欧普·德·贝克、刘雨佳、多米尼克·冈萨雷斯-福斯特、法比安·纪劳德等。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