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艺术财经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市场危机下的中国画廊业特点

    市场危机下的中国画廊业特点

    2012-10-03 00:55:36 来源: 芭莎艺术 作者:

    2012年6月《芭莎艺术》组织了一场覆盖全国200家高端画廊的调研活动,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30份, 形成了对于过去一年(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画廊动向的详细报告。

    画廊增速放缓

    中国专业意义上的画廊市场自2000年以来表现出整体性市场发展。根据此次调研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成立的画廊仅占到被调研画廊的18%,尚不足五分之一。而在2000年以后的中国画廊市场中,其数量和规模发展也并不是匀速的,33% 的画廊在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最好的阶段,即2006年至2008年成立。尤其是2008年成立的画廊数量有14家之多,占到被调研画廊的12%。而自2009年开始,由于受到源自美国的次债危机影响,中国画廊市场也呈现出不景气的状况,有20% 的画廊在2009年及之后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09年以来新成立画廊数量相比前一阶段有所收缩,但每年均有相对稳定的数量拓展, 相比2005年以前的市场新生力量表现明显优异。

    尚未摆脱粗犷式经营

    中国画廊市场普遍呈现小规模持续发展的状态。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职员人数和经营面积。按照企业标准来看,画廊行业大多处于小型或者微型企业范畴,就职员人数而言,62% 的画廊都集中在有5-10名职员,20名以上职员的画廊仅占到4%,这一状况与2011年的调研基本一致。实际上由于中国画廊市场相比国际画廊市场的发展时间短,大部分都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热才成立的,其运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团队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发展到规模化的程度。

    画廊经营面积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在本次调研中,画廊面积在200-499平米的画廊数量占到了被调研画廊的最大份额,为40%,同比2011年调研中的29% 的比例有大幅提升; 其次是画廊经营面积在1000平米以上的占到25%,同比增加一个百分点,份额相对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研中画廊经营面积在2000平米以上的画廊比例也达到7%,大型画廊仍然有不错的发展空间。而画廊面积在500- 999平米之间的画廊有20%,同比2011年调研中的33% 的比例有明显回落;面积在200平米之下的画廊数量最少,只占到15%。显然, 在经营面积这一画廊的硬件条件上,中国画廊都有不小的投入,即便是如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租金与地段和知名度直接挂钩的区域,拥有数百平米甚至上千平米的画廊也不在少数。相比之下,港澳台地区画廊小面积经营的比重偏高,这一现象在当地原生画廊及外来画廊分支机构中均有表现。而与经营空间直接相关的租金成本也成为中国画廊市场的一大生存压力。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港澳台等地表现最为明显。

    与经营空间直接相关的租金成本也成为中国画廊市场的一大生存压力。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港澳台等地表现最为明显。明显,其他城市画廊拥有经营场所产权的比重相对较高,同时不同城市存在的租金差异,也造成中国画廊市场生存压力的差异。

    代理机制更为成熟

    签约代理制,是当代意义上的画廊的重要运营机制。从现有签约艺术家数量和签约年限来看,中国画廊市场还处在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 的画廊没有签约艺术家,尤其是在重要艺术集聚区之外的画廊中, 签约机制还有所欠缺。而就采用签约代理机制的画廊而言,签约艺术家数量的分布则比较均匀。但相比2011年的调查来看,去年签约11-20位艺术家的画廊占据最大比例,占到被调研画廊的30%,201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3%;签约5位以下艺术家的画廊占比也有所收缩,从2011 年占比27% 下降到2012年的20%。与此同时,签约5-10位艺术家的画廊占比出现明显扩大,从2011年的24% 上升到32%,成为目前画廊签约代理艺术家数量的主流。此外,签约艺术家数量在20人以上的画廊比例也有一定上升。签约艺术家数量均匀分布与画廊自身实力相匹配,这也是中国画廊市场发展逐渐成熟的表现之一。

    而在签约年限上,中国画廊主要集中在3年、5年及以上两个区间。其中,签约3 年的画廊比例占到被调研画廊的39%;签约5年及以上的画廊比例占到被调研画廊的37%,签约年限在1-2年的画廊比例相比此前的调研有一定下降。从这方面来看,中国画廊市场中签约年限主要为中期,长期签约的形式也逐渐成型, 这对艺术家市场拓展和整体画廊市场生态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反映出中国画廊市场正趋向更为成熟和规范化的发展。

    海外交流及业务拓展

    海外交流及业务拓展同样是衡量画廊市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此次调研显示,在2011年7月1日- 2012年6月30日期间在海外进行的展览合作和交流次数统计的95家画廊里有超过半数的画廊有4-8次的海外交流,相比去年同期的统计数据有23.8% 的增幅。而海外交流频繁的画廊数量也有明显增加,统计数据显示, 过去一年里在海外进行的展览合作和交流次数在12-15次的画廊比例也占到8%,相比去年同期有两个百分点的增长。

    与此同时,画廊参加国内外博览会也相对活跃,在被调研画廊的有效反馈中,有82.9% 的画廊在2011年7月1日- 2012年6月30日参加了国内外的大型艺术品交易会(艺术博览会、艺术沙龙、画廊博览会等)。其中,参加展会次数在3-5次的画廊比例占到44%,参加展会次数在5次以上的画廊比例也占到17%。可以看出,当前画廊市场中海外交流及业务拓展是发展重点所在。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