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仲堃
简介
王仲堃于1982年出生于台北市,是台湾目前较为活跃和受推崇的新一代声音艺术家。现就读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硕士班。
王仲堃也是台湾声音艺术界活跃的艺术新秀I/O sound lab成员(另外一人是姚仲涵)、“南海艺廊”驻场艺术家。曾获「2006台北艺术节」开幕征演首奖。并跟姚仲涵、Pei出版了合辑《宜兰音景·穗形》(诚品好读);在与姚仲涵、长志及与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成员徐建宇的【Lag Jam】演出中,他们分别于四地同时线上进行声响表演。
王仲堃也是台湾2007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参展贵宾。此前他和姚仲涵参加了2007二皮音乐节。
個展
2006 「表皮」,科藝廊,台北藝術大學,台北
獲獎
2009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2009-2期」 美術類 展覽補助
2009 「桃源創作獎」,入選
2008 「台北美術獎」,入選
200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互動裝置類,入選
200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聲音類,首獎
2007 「台北數位藝術節-玩開」聲音類,入選
2007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96-2期」 美術類 創作補助
2006 「世安美學獎–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纇
2006 「台北美術獎」,入選
2006 「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徵演」,首獎
2006 「台北數位藝術節,徵件比賽」,音像藝術類,入選
聯展
2009 「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 – 愜聽」,i/O共同創作,當代館地下街,台北
2009 「超響 – 發聲體 」,新苑藝術,台北
2009 「聲聲不息 – 異響聯展 」,百藝畫廊,台北
2009 「大幻影 – 新媒體藝術展」,國家音樂廳文化走廊,台北
2008 「台北美術獎」,台北美術館,台北
2008 「小碎花不 – 亂變新世代」,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8 「台北數位藝術節 – 超介面」,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8 「粉樂町- 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台北
2008 「北京夏日數字娛樂節」,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2008 「地表精神」,信義區公民會館,台北
2008 「假動作3」,新苑藝術,台北
2008 「CO-Q 2」,關渡美術館,台北
2008 「城市雙向道」,數位藝術方舟,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8 「地表精神」,信義區公民會館D館,台北
2007 「台北數位藝術節 – 玩開」,紅樓,台北
2007 「Boom!台澳新媒體藝術展」,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關渡美術館,台北
2007 「假動作2」,華山文化園區中2-A館(果酒倉庫),台北
2006 「台北數位藝術節」,中山堂,台北
表演
2009 「超響 – 2009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
2008 「失聲祭 Listen 14」,南海藝廊,台北
2008 「水陸觀音 141期」,兩個好朋友酒吧,北京
2008 「室內詭計」,展覽開幕表演,南海藝廊,台北
2008 「異光」,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8 「Blue Dot Asia」,開幕演出,首爾藝術中心,韓國
2008 「超響」,牯嶺街小劇場,台北
2007 「二皮音樂節」,Loft49,杭州
2007 「Sound From Taiwan」,KULLBB,香港
2007 「失聲祭 Listen4」,南海藝廊,台北
2006 「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演出,中山堂前廣場,台北
2006 「^o^/ SIGHT」,藝術家博覽會,實驗噪音,華山藝術特區,台北
2006 「台北科技藝術展 - Sonic Bloom」,開幕演出,關渡美術館,台北
2006 「Lag Jam」,小客廳,台北
2006 「故宮世界觀點影像展系列二:Sound of Silence」,故宮博物院,台 北
2006 「南海啥聲3 [click+]」,南海藝廊,台北
2006 「CC拼貼派對」,南海藝廊,台北
2006 「Her-Party」,華中橋下,台北
2006 「噪動之夜-聲響藝術表演」,The Wall,台北
2006 「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台灣師大,台北
2006 「i/O Second」,南海藝廊,台北
2005 「Un-Eeualize」,i/O SoundLab. 成立,於北藝大2F咖啡,首次發表演出
劇場影像設計
2009 「半世英雄 – 李陵」,實驗劇場
2008 「凍水牡丹」,國家音樂廳
2008 「幾米音樂劇 – 向左走、向右走」,台北巨蛋
2008 「NCO傳奇系列 – 他們的美麗與哀愁」,國家音樂廳
2007 「雙姝怨」,影像執行,實驗劇場
2006 「掌窇騽」?– 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
專注在聲音與動力裝置的結合,秉持著一種接近宗教禁慾般的執著,他的每一項裝置總是令人同時有著迂迴與簡單的感覺,但簡單的聲音卻又必須通過複雜(且身體感極強)的迴路才能轉化出其意義;這種弔詭同樣出現在進行現場表演的他,沉靜的身體面對著複雜的裝置,然後轉化出他身體的聲音。代表性演出包括台北的《超響》、《i/O Second》與《失聲祭 Listen 4》,以及香港的《Sound From Taiwan》與杭州的《二皮音樂節》;2006與2007年皆入選台北數位藝術節,2006年獲得世安美學獎的同時入選台北獎。重要聯展有《假動作》、《台北數位藝術節》與《台澳新媒體藝術展: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
艺术家作品
2009 Kong.Qi 空.器 壓克力、電磁閥、IC、感應器 90 x 30 x 20 cm
聲響的存在能否透過雙耳之外感受?
【空.器】,持續以往現場演出的樂器製造,轉而在空間場域的不同,而單獨以裝置的方式呈現,演出交由觀者發動,在一切透過電腦程式化的內容,接續著數段隨機挑選的節奏拼貼。
晶瑩透明的裝置,可一窺所有的機械結構,氣壓缸推送敲打著兩支長短不一的砲管,聲音的產生亦來自於此,所有的過程即透明化在觀看與聆聽之間。
2009 sound.of.bottles #3 聲瓶-裝置版
《聲瓶》的概念來自於吹瓶聲。光一個瓶子就能擁有豐富的泛音,因為可以透過水位去改變聲音頻率、氣流大小,再加上吹嘴的前後搖擺,都可以改變泛音位置。兩個瓶子一起哂脛t可以製造音頻的撞擊。節奏則來自控制氣流的開關――電磁氣閥――經由電腦透過Arduino送出0與1的訊號,控制交流電氣閥的開關(相同的原理亦可用在任何交流電氣的開關上)。在物理的聲響製造當中,同時穿插電腦數位的即時採樣,反覆堆疊出一種全新的奇異聲場。
2008 '08 Ah~ 零八「啊~」
sound.of.suitcase 開箱作業
一如往常持續著一種對於動力機械的「執迷」-即「過複雜樂器」-與「非音樂聲響」的方向,但這回操作了一種物件的感性-開箱-,在打開隙縫後隨即開展一種過於複雜的聲響騷動,聲響與動力機械在這作品中成為遐想內容的組成材料,而箱子則是啟動遐想與猥褻的過道,只是箱內的奇觀不似隱藏在絲襪車縫線後的不可見,而以可見進行一種移轉:從猥褻到陌生。
2008 sound.of.bottles 瓶.聲響
2008 台北數位藝術節 聲音類首獎 / Taipei Digital Art Festival Sound Award
從一個名為「Big Bang – 一百個發聲的理由」的計畫開始,此為系列一延伸作品「瓶.聲響」。在建構一個極為龐大的聲響背後,一方面去找尋生活當中聲響的泉源,一些常被忽略不聞的有趣聲響;一方面以實驗的精神、勇敢嘗試的態度,製造出可能耳朵不曾聽過的新鮮聲響,而這樣的聆聽也試圖回到人類的全面感知,以雕塑的概念作為一個出發點,思考聲音與雕塑之間的同質性–空間,這當中存在著的是眼、耳、鼻、舌、身等諸多的感知總和。在此之前同為系列一的作品「聲瓶」,即是使用自製的奇幻樂器作為現場演出的裝置,而「瓶.聲響」則是採集這自製樂器的聲音,重新細細組合拼貼,有別於現場演出的即興,且基於瓶子平凡無奇的物理聲響,加以機械結構的介入,與錄音紀錄的位置,種種細微的聲響放大,重組拼湊之下也是一種別於現場演出的趣味。如同我喜歡薩克斯風令人陶醉的音色,卻又更倍加的受到其樂器本身快速流動按鍵的聲響。
2006 Revolution
2005 wood-fish 敲翹魚 , wood motor metal , 20 x 18 x 30 (cm)
機械給人冰冷之感,在作者眼中發現到機械也是擁有其自身生命,藉由多材質的選擇搭配,得以相容互補「冷熱比」;如同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生命體。聲音的哂蒙希?彩悄壳白髡咛接懙囊庀瘢?蛟S聲音之於觀者,是種暴力侵入的、不得不接受的感知方式,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不正是意味作品其存在的價值嗎!聲音的介入,增添了作品的可能性。希望達到某種「頓悟」,再進一步的探討生命價值之所在。
2008 sound.of.bottles #2 聲瓶-裝置版
《聲瓶》的概念來自於吹瓶聲。光一個瓶子就能擁有豐富的泛音,因為可以透過水位去改變聲音頻率、氣流大小,再加上吹嘴的前後搖擺,都可以改變泛音位置。兩個瓶子一起哂脛t可以製造音頻的撞擊。節奏則來自控制氣流的開關――電磁氣閥――經由電腦透過Arduino送出0與1的訊號,控制交流電氣閥的開關(相同的原理亦可用在任何交流電氣的開關上)。在物理的聲響製造當中,同時穿插電腦數位的即時採樣,反覆堆疊出一種全新的奇異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