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2018-12-07 16:05:25 来源: 广东美术馆 作者:曾睿洁

 

▲ 对谈现场 

广东美术馆于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学术对谈的第三场,对谈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解读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为主题,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张尕,参展艺术家邓悦君、陆平原、林科、冯晨和蒋竹韵共同参与对谈。

本届广州三年展是自2002年以来的第六届,历届展览都注重对特定学术问题多维度、多层面的探讨。广东美术馆力求借此次系列学术对谈深化对“艺术与科技”等议题的讨论,为展览提供更坚实的学术基础。本次对谈活动是“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学术对谈的第3场,在主题和展览结构阐释方面,本次对谈在前两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了人类纪语境下的主客体关系、技术以及感知等问题的理论思考,同时参展艺术家还分享了参展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他们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勾连出关于“新媒体”作品和展览的更多问题,同时也为本届展览注入对观众视角的考量。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张尕

在对谈中,“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办公室负责人吕子华介绍了“广州三年展”以及本届展览的情况后,策展人张尕对本届展览涉及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述,他以海德格尔、本杰明·H.布拉顿、斯蒂格勒、德勒兹、雅各布·冯·尤克斯库、吉尔伯特·西蒙东、费利克斯·加塔利等学者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和人类学等角度的理论带出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本届展览带入了关于人类命题的具有多样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因而与往届展览相比有更宏观的切入点。他表示在中国特定的语境里面,大多数展览的注意力还集中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竞争等方面,例如前几届“广州三年展”都谈及地域文化、东西方关系等议题。然而在人类纪的语境里,我们要跳脱出人与人关系范畴去思考技术所塑造的现实,这也就意味着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待“人”问题。

 

▲ 艺术家邓悦君

艺术家邓悦君的创作视角与“感知”相关,他在对谈中介绍了他的作品《O》的创作过程,他介绍说自己创作时收集了约100个人发出的长音“O”,然后编辑在“小虫子”中。然后把这些“小虫子”放在光线变化的地方,比如说草坪和户外,进而阳光的变化就会它们驱动集体发出层次不同的演奏。邓悦君认为他的作品与环境、光线等等人感受不到的物质能量互动。他说这种人类感官局限之外的现象是他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 艺术家蒋竹韵

蒋竹韵将会在本届展览中呈现他的作品《结尾在开始之前》,他对其中关于“时间性”的思考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最初从电影的对白开始,进而开始关注T.S.Eliot的诗集《四重奏》,而当他重新读这个文本的时候,他表示自己注意到自己的目光在每一个诗句上的变化,他用一个设备获得十个文本的朗读数据,他还找程序员将这首诗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将数据映射到一米长的词板上面。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思考经验之前人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

▲ 艺术家陆平原

艺术家陆平原也同样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创作,但他更关注“故事”,他在对谈中分享了创作《爱情考古》《家长》《洞穴革命》中的故事,他表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科幻故事,还是跟灵魂更有关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是无形的,就像幽灵一样,惨白的飘在展厅中。但是这次将会用一双典型的人工智能的手拿着这些故事。它的基本形象来自于一个日本漫画,里面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描绘。这双手有一点像骷髅,但也是一个机器的基本结构,这就代表着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世界。

 

▲ 艺术家林科

林科介绍了他将在本届展览中呈现的作品《我在这里》,但他认为作品的呈现方式会根据空间来调整,因而效果令人期待。他希望是一个巨大的墙面,观众能够在其上看到一张静止的图片,图片中是一个录像厅的空间,观众正在看前面投影的照片。这是展览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视角或场景,而现实中的观众观看作品的场景又与图片中相似。图片下面还会设置二维码,扫描后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的软件,用手机观看作品的视频内容。林科认为面对平面的屏幕,通过终端设备观看在线展览,它就是一种重叠,这是他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内涵。

▲ 艺术家冯晨

冯晨在对谈中透露,此次很可能会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创作新的作品,对原有作品进行改良。原来的作品《光的背面》是一个百叶窗,这个百叶窗会根据声音大小改变室内光线的明暗。此次他想改变声音控制百叶窗的形式,而是让声音和自然光线产生一种有趣的联系。人和视觉与听觉的关系如何,人如何通过理解或辨识声音,进而看到光线和图像,进而理解这个世界。他认为这次的创作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 互动环节

▲ 现场观众

▲ 学术对谈会现场合影

在随后的对谈和观众互动环节,艺术家们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而嘉宾们与观众的互动,也是话题从新媒体展览呈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关于美学问题上去,同时也延伸至当代艺术的观看“门槛”以及观众视角等问题上。这些探讨将成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展览的参与性问题提供具有意义的借鉴。


文/曾睿洁︱图/ 龚传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2022-12-05 13:20:10.182 来源: 龙美术馆 作者:


展览名称: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策 展 人:王薇

展览时间:2022.11.13-2023.2.5

展览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三、第六展厅 -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20世纪之初,艺术家们不再追求描绘事实的再现性艺术,而开始了非具象艺术的创作。西方的写实绘画传统开始动摇,艺术的表现形式愈发抽象化,从立体主义开始,涌现了大量的艺术流派和抽象风格的作品,改变了人们的观看经验,也带来了崭新的视野。

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5日,龙美术馆推出十周年特展“多重景观”,以中国现代抽象绘画代表人物吴大羽创作于1950年的《京韵》为开端,试图通过从195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横跨70余年的创作个案,为观众提供一个欣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具有抽象性的艺术作品,以期带来多重想象的可能性。在这些作品中,线条、形状、空间、色彩等要素的相互关系被艺术家持续探索,材料的运用走向多元,视觉与心理效应、色彩与情绪反应被反复研究。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探索、新的观念都如视觉景观一般在展览中逐一呈现。

而当我们回溯更早的西方艺术史,塞尚早在19世纪即开始创作具有抽象性的作品,如其所言:“这里没有明与暗的描画,而仅只是单纯的色调关系。当它们被正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和谐的形式便自主地建立起来,它们愈是变化多端,便愈是悦目赏心。”


640 (1)1.jpg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出艺术家

(按照艺术家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A

荒川修作 Shusaku Arakawa

约翰·阿穆雷德 John Armleder

哈罗德·安卡特 Harold Ancart  


B

恩里科·巴赫 Enrico Bach

丹尼尔·布伦 Daniel Buren

马克·布拉德福德 Mark Bradford

卡罗尔·波维 Carol Bove 


C

郑相和 Chung Sang-Hwa

蔡国强 Cai Guoqiang

约翰·张伯伦 John Chamberlain

埃德·克拉克 Ed Clark

托尼·克拉格 Tony Cragg

劳伦斯·卡罗尔 Lawrence Carroll

陈彧君 Chen Yujun

瓦伦丁·卡伦 Valentin Carron

玛丽·阔思 Mary Corse


D

丁雄泉 Ding Xiongquan(Walasse Ting)

丁乙 Ding Yi

涂鸦先生Mr.Doodle  


E

榎倉康二 Koji Enokura  


F

乌尔斯·费舍尔 Urs Fischer

 

G

高伟刚 Gao Weigang

马克·格罗蒂扬 Mark Grotjahn

瑞安·甘德 Ryan Gander

关小 Guan Xiao

詹妮弗·圭迪 Jennifer Guidi  


H

汉斯·哈同 Hans Hartung

河钟贤 Ha Chong-hyun

萧勤 Hsiao Chin (Xiao Qin)

黄宇兴 Huang Yuxing

耶普·海因 Jeppe Hein

达米安·赫斯特 Damien Hirst

胡晓媛 Hu Xiaoyuan

吉姆·霍格斯 Jim Hodges 


I

罗伯特·欧文 Robert Irwin


K

河口洋一郎 Yoichiro Kawaguchi

金昌永 Kim Chang-Young

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小牟田悠介 Yusuke Komuta

雅各布·凯斯赛 Jacob Kassay

小清水渐 Susumu Koshimizu 

 

L

林寿宇 Richard Lin(Lin Show-yu)

玛利亚·拉斯尼格 Maria Lassnig

梁远苇 Liang Yuanwei

吕振光 Lui Chun Kwong

吉姆·兰比 Jim Lambie

刘建华 Liu Jianhua

刘诗园 Liu Shiyuan

李姝睿 Li Shurui

刘文涛 Liu Wentao 


M

乔治·马修 Georges Mathieu

琼·米切尔 Joan Mitchell

元永定正 Sadamasa Motonaga

布莱斯·马登 Brice Marden

松谷武判 Takesada Matsutani

孟禄丁 Meng Luding

弗朗索瓦·莫尔莱 François Morellet

比亚翠兹·米拉塞斯 Beatriz Milhazes

森万里子 Mariko Mori

伊伯翰姆·马哈马 Ibrahim Mahama

前川强 Tsuyoshi Maekaw

马秋莎 Ma Qiusha

安妮·莫里斯 Annie Morris  


N

露易丝·尼维尔森 Louise Nevelson

中西夏之 Natsuyuki Nakanishi

名和晃平 Kohei Nawa  


O

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 Gabriel Orozco

劳拉·欧文斯 Laura Owens 


P

朴栖甫 Park Seo-Bo

亚当·彭德尔顿 Adam Pendleton


Q

曲丰国 Qu Fengguo

邱志杰 Qiu Zhijie

R.H. 奎特曼 R.H. Quaytman


R

托马斯·鲁夫 Thomas Ruff

斯特林·鲁比 Sterling Ruby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 Bridget Louise Riley

托比亚斯·雷贝格 Tobias Rehberger 


S

皮埃尔·苏拉吉 Pierre Soulages

菅木志雄 Kishio Suga

关根伸夫 Nobuo Sekine

申凡 Shen Fan

千住博 Hiroshi Senju

嶋本昭三 Shozo Shimamoto

白发一雄 Kazuo Shiraga

帕特·斯蒂尔 Pat Steir

宋冬 Song Dong

鲁道夫·斯汀格尔 Rudolf Stingel

萨拉·斯茨 Sarah Sze

艾芙瑞・辛格 Avery Singer

玛丽娜·佩雷斯·西芒 Marina Perez Simão 

 

T

田中敦子 Atsuko Tanaka

里克力·提拉瓦尼 Rirkrit Tiravanija

高畠依子 Yoriko Takabatake

屠宏涛 Tu Hongtao 


V

维克托·瓦萨雷里 Victor Vasarely

里奥‧维拉瑞尔 Leo Villareal 


W

吴大羽 Wu Dayu 

王劼音Wang Jieyin

王功新 Wang Gongxin

王光乐 Wang Guangle

王郁洋 Wang Yuyang

玛丽·威瑟福德 Mary Weatherford

王俊杰 Matthew Wong

斯坦利·惠特尼 Stanley Whitney

万杨 Wan Yang


X

许江 Xu Jiang

徐震 Xu Zhen

徐渠 Xu Qu

谢墨凛 Xie Molin 


Y

袁运生 Yuan Yunsheng

横山裕一 Yuichi Yokoyama

杨心广 Yang Xinguang

尹秀珍 Yin Xiuzhen  


Z

赵无极 Zhao Wuji(Zao Wou-Ki)

朱德群 Zhu Dequn

张义 Zhang Yi (Cheung Yee)

赵要 Zhao Yao

张恩利 Zhang Enli

臧坤坤 Zang Kunkun

张子飘 Zhang Zipiao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