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2008年文字选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2008年文字选 > 被遗弃的“镰刀和锤子”——毛同强作品展览序

    被遗弃的“镰刀和锤子”——毛同强作品展览序

    2008-09-05 06:31:28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被遗弃的“镰刀和锤子”——毛同强作品展览序

    栗宪庭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那个形象比“镰刀加锤子”的标志更深入人心了,即使在冷战时期,冷战的另一方也都从不同的立场使用过这个标志。

    镰刀是农民最常使用的工具,锤子是工人最常使用的工具,而“镰刀加锤子”作为标志,最简洁也最形象地表达了共产主义运动强调工人和农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理念。我没有考察过最初设计这个标志的人是谁,以及哪一年开始使用它的,但1920年,前苏维埃政权已经使用它作为新国旗上的形象了,1922年苏联成立,它继续成为国旗上的形象,并且一直被使用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据查,中国最早使用“镰刀和锤子”标志作旗帜的,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或许,共产主义的中国信仰者更早就把“镰刀和锤子”的标志带进了中国,只是早年更多是在秘密的情形中使用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得政权,它成为数亿人心中的神圣形象,而且,至今它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标志,并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中。算起来,“镰刀和锤子”的标志在中国的使用,比起在发明它的国家里,使用的时间更长,波及面也更深并且更广。

    “镰刀和锤子”连同它的理想,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国家阵营里,数代人的精神都受到它的影响,有多少人为它和它代表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已经难以确切的统计了。在涉及到早年共产党革命的艺术作品中,站在“镰刀和锤子”的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情景,几乎是一种很刺激的镜头。如今,这样的镜头依然时不时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毫不夸张的说,看到“镰刀和锤子”而在心理上起反应的人,不管是肃然起敬,还是惶恐不安,以及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理,乃至不屑一顾,恐怕占着世界人口的相当比例。

    信息时代的来临,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抛入急速的全球化趋势之中,迫使1970年代末的中国再次向世界敞开大门,而且,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国家阵营里的人们,惊异地发现了自己与世界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使近一个世纪建立的“镰刀和锤子”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在此后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先是苏联解体,接着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顷刻间土崩瓦解,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化,中国也被抛入到一个不断翻新、不断今是而昨非的激烈变动中,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共产党官员的腐败,物价飞涨,社会不稳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积重难返,“镰刀和锤子”――这个代表着共产党社会里主人地位的工人和农民,尤其倍感人卑言微,所谓“弱势群体”概念的流行,就是“镰刀和锤子”们,由“主人”变成了一堆“被遗弃的废铁”!

    毛同强的作品,就是把“镰刀和锤子”变成了一堆“被遗弃的废铁”的,他从现成品的艺术框架出发,从2005年开始,花了三年时间,收集了三万把镰刀和锤子,当“镰刀”加“锤子”一起出现时,就不再是工具意义上的镰刀和锤子,而联系着一个世纪以来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当这堆锈迹斑斑,残破不堪的“镰刀和锤子”堆集成一大整屋子时,就有一种震撼感,仿佛每一把“镰刀和锤子”都诉说着不止一个故事,三万个甚至难以计数的故事,就汇成了沉默而恢弘的饮泣!因为,每一把镰刀和锤子都联接着使用过它的主人――普通甚至最底层的工人或者农民们的命运!

    还有一个有趣的统计,毛同强在收集这些旧镰刀和锤子时,只收集到五千把锤子,而镰刀就有两万五千把,中国是一个农民为主的共产主义队伍呀!就像阿芙洛尔军舰的一声炮响,由列宁领导的工人阶级占领了冬宫;毛主席他老人家率领的秋收起义就是农民兄弟,尽管毛爷爷举的也是“镰刀和锤子”的旗子。

    现成品源于杜桑的小便池,针对的是艺术史的线索,而现成品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在“镰刀和锤子”这件作品中所体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杜桑式的智慧和幽默,揶揄的也不是人们如何看艺术和看艺术史,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被扩展成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了,这也是一种创造。


    2008-8-11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