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杜尚VS康德?《杜尚之后的康德》新书发布会暨讲座纪要
  • 哲学批判视域中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 《悲剧的诞生》节选
  •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 ?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概论
  • 《自由的有限性》:从《哲学研究》到艺术理论
  •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解读
  • 哈贝马斯
  •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
  • 疯癫与艺术 ——兼论福柯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
  •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
  • 历史哲学
  • 吉尔·德勒兹论福柯
  • 后现代主义:激进还是保守? ——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
  • 对赛义德《东方学》的思考
  •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 哈贝马斯:出位之思
  • 后殖民气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
  • “画面”、“语言”和“诗” ——读福柯的《这不是烟斗》
  • 德里达死了
  • 对瓦尔特本雅明的“Aura”概念及其艺术理论的当代理解
  • 《哈贝马斯精粹》:哈贝马斯思想的全景展示
  •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摘录
  • 人生的境界
  • 论海德格尔对艺术真实性的存在论证明
  •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反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他
  • 雅克·德里达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中西方生死观差异性的思想根源在哪里
  • 人类思维的反思、消解与重构
  • 奥古斯丁︱为什么因果律与时间存在关联?
  • 科技 - 泛灵主义
  • 意识形态
  • 尼采的晚期著作与欧洲文明危机
  • 邓晓芒︱海德格尔在《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辩证法的扭曲
  • 鲍德里亚︱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
  • 鲍德里亚︱艺术的阴谋
  • 张海涛:“生老病死”的生命艺术
  • 西方哲学与中国前卫艺术
  •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呈现自然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未来
  • 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对罗国杰等著《伦理学教程》的若干质疑
  • 亲近自然——人类生存发展之道
  • “性善论”代替“性恶论”作为民主理念的观念基础设定?
  • 孔子伦理学和当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比较研究
  • 2008年文字选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2008年文字选 > 心凉最是日常处——赵亮作品展览序

    心凉最是日常处——赵亮作品展览序

    2008-09-05 06:26:58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心凉最是日常处--赵亮作品展览序

    这是赵亮的第一个个人展览,集中了赵亮十几年的主要作品,包括录相、照片和部分纪录片的片断。赵亮的这些作品,都是通过最日常的景象,表达出一种最无奈和心凉的感觉。

    第一部分,包括一组《北京绿》的照片,把绿塑料网覆盖的建筑垃圾,拍出了一种好象中国青绿山水的美感,甚至有点典雅,但画面“静”得让我顿生凉意,便自然想起辛弃疾的名句“天凉好个秋”来。九个屏幕组成的录相装置,播放着他拍的北京臭河沟的录相。九个屏幕一字排在地上,给观众一个俯视的视角,象在岸边看一条河缓缓地流淌,河面漂浮着给我们今天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垃圾:各种塑料袋,菜叶,彩色的学生书包,死鱼,动物内脏,……,录相来自九条不同的河流,但不是一个环境调查,并不刻意突出肮脏,而是象生活在那些河沟边人的视角,天天看着它,也许熟视无睹,也许无奈,也许还看出点诗意来,那感觉就象是缓缓臭水的本身,暗绿色的水藻,冒着气泡仿佛一种生命的迹象,似乎这些生命习惯了这个环境,或者麻木得无所谓恶劣,让人感觉生命本身就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地“逝者如斯”着。接着是三个两米乘三米的大幕墙,投影播放的是赵亮拍的荷叶,淅淅沥沥的小雨,点点滴滴以不易觉察的感觉敲打着荷叶,慢慢积成一小汪水,水满了,荷叶承受不了,水泄出荷叶……,司空见惯的日常情景给赵亮拍得细腻而诗意。荷叶积水的诗意,给每一个观众的感觉肯定不同,或许我们在同一空间里的另一组作品获得相似的感受:一个巨大的丝绒帐幔中,三个电视播放的是三个审问犯人的场景,或许有点刺激,但这是每天发生的故事,点点滴滴敲打着人心,人们习以为常并把它变成似乎有美感的东西……

    第二部分,三个投影一面幕墙播放的是等待的人群:等待公车的人群,等待看降国旗的人群,等待看阅兵的人群。把司空见惯的日常情景,拍出了一种“事件的感觉”,拍出一种心理气氛和情绪:在期待、焦虑中犹犹豫豫,在可怜甚至愚昧中透出恐怖的情绪。但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通过最日常的景观展现出来,让我觉得自己就站在人群中,心同感受地参与着这种情绪和心理气氛,既兴奋又害怕。但随着这种情绪的转瞬即逝,在害怕和兴奋的刺激之后,便是无尽的悲凉。当一觉醒来依然重复同样的场景时,这种日常等待的意义,连等待戈多那样莫名等待的哲学意义都消失了。本展厅另有三个纪录片的招贴,分别是中国的朋克,上访者,《罪与罚》中的人物。赵亮这些记录片的对象都是社会中最特殊的人群,他甚至十几年记录一类人的生活,以致能够让被记录者不再感觉记录者的存在,没有居高临下或者社会问题调查式的角度,用艺术家徐若涛的话说就是以一种“粘粘糊糊”的感觉,在这些最特殊人群的最日常生活中,寻找一种生存理由和特殊的美感。

    第三部分,红丝绒大蓬里播放着民工在大通铺上睡觉的镜头。展览最后以拍摄长城的《叙事风景》录相结尾,这个录相与雨打荷叶与几个日常叙事录像作品比,更象是影像诗。《叙事风景》从日出前拍到日出后,一开始是颜色极其灰暗的山峦,苍苍茫茫的,一片死寂。随着小鸟的叫声,慢慢看出山峦上软塌塌的长城,镜头拉近是断壁残垣。风声渐起,树木荒草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时,远处的天空中沙尘滚滚而来,风声肆无忌惮地扑向麦克风,使远处而来沙尘暴,象呼啸着涌来的骑兵……。镜头结尾是近景,断壁残垣中,弱不禁风的小花在颤抖,依稀可以听到小鸟微弱的叫声,似乎春天来了,但天色山色依然苍凉……。摄像中最忌讳声音扑麦克风的技术缺陷,在本作品中和影像配合得相得益彰。

    展览本身象一个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交响乐,偶有跌宕,但总体呈平缓而轻描淡写的悲凉感觉。社会的现代化,使社会这个机器越来越精致和严密,越来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致于我们几乎不能象以往诗人找到明确的宣泄对象,我们越来越找不到愤怒、悲凉、伤感的缘由,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心凉最是日常处,正是构成赵亮作品的语言特点。


    栗宪庭2008-4-18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