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文献
  • 《符号》导读
  • 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
  • 中国策展人 渐成气候的职业
  •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孵蛋、枪击、避孕套
  • 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基本情况介绍
  • 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 栗宪庭VS朱朱:保持“灰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万幸
  • “中印文化连线”——互为镜像的中印当代艺术
  • 星星1979: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圈的往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标记物
  • 艺术与科技简史︱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从电话图像到光与空间的调节器
  • 宋庄画家村事记(1994—2008)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三)
  • 本末倒置的威尼斯与巴塞尔
  • 王志亮:前卫理论的起源(原名《法国五月风暴对前卫艺术的再刺激》)
  • 吕澎:不要用光荣榜式的词怀念'85新潮
  • 中国现代艺术展20年(1989-2009)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二)
  • [图书]《上海展览史1979-2006》
  • 鲁明军︱美国《十月》杂志的诞生(上)
  • 思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新变化
  • 鲁虹︱《美术思潮》停刊记
  • 孙良访谈:关于最后的晚餐和其他方案
  • 中国当代艺术史近30年来的著作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一)
  • 画册出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实验电子乐:噪音的艺术
  • 前卫的准则与策略转换 ——兼论90年代后中国前卫艺术的侧面
  • 朱朱著《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版
  • 1978—2008年30年中国美术大事记
  • 蒋苇︱19世纪到21世纪:人造光的艺术
  • 八十年代上海先锋艺术
  • 中国现代艺术30年代表作品
  • 展评:第十届欧洲宣言展 & 宣言展历史回顾
  • 荐书︱《走向媒介本体论:欧美媒介理论文选》
  • 历史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
  • 《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 从王国维到范景中:西学“美术史”入华100年
  • 新书︱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史》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目录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总序
  •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纪录片
  •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 “后89 中国新艺术”展的作品引起市场追捧
  • 国外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外 > 早期现代主义在美国

    早期现代主义在美国

    2012-04-20 10:10:29 来源: 艺术国际 作者:段炼

    前不久读一本中文书,讲20世纪的西方艺术,书中把“巴黎画派”(Paris School)说成是“巴黎学派”。所谓“巴黎画派”泛指一批来自巴黎、法国、欧洲、西方的艺术家,在20世纪前期聚居于巴黎,以卖画为生,同时进行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尝试。这批画家的中心人物是西班牙的毕加索、罗马尼亚的布朗库西、意大利的莫迪利阿尼等艺术家,而外围艺术家则有墨西哥的里维拉等。这些人中几乎没有学者,学派之说是个误译。近日还读到一篇文章,讲西方当代艺术,将“后期现代主义”(late modern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混为一谈,误导读者。

    说起20世纪的西方艺术,早期现代主义(early modernism)这一概念,指19世纪末的后印象派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艺术,而后期现代主义则指二战到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的艺术,后现代主义则是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的艺术,然后是当代艺术。不过,这几个时期的划分,并无绝对的年份断代,各时期的界线并非刀切斧断。至于各时期的艺术主流,早期现代主义以巴黎画派为主,其中的重要派别,有野兽派、纳比派、立方派之类,后期现代主义以美国的纽约画派为主,这也是一个泛指的名称,指40年代以后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也包括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中的一些艺术家。

    理清了这样的历史脉络,再到美国的艺术博物馆去看画,就不会混为一谈。我写过参观明城美术馆的文章,言及美国收藏的欧洲艺术,讲了所见之法国印象派绘画。其实,我在明城美术馆还看到不少欧洲早期现代主义的名家作品,对之情有独钟。例如纳比派首席画家博纳尔(P. Bonnard)的画,其明暗不定的用光之法、笔触晦涩的运笔之法,营造了暧昧的氛围,将一种不明不白的沉重,施予世纪初巴黎那股轻飘飘的淫乐之风,让人不得不在观看中驻足片刻,体悟轻淫背后的气氛。

    最有体会的是看旅法俄裔画家苏丁(C. Soutine)的画,这是个浪子,早年离家出走,到巴黎后与莫迪利阿尼同租一个画室,并与俄裔画家夏加尔交好。作为早期现代主义者,他研习古代大师伦勃朗,却以火爆的色彩而接近野兽派,又以厚重的笔法而趋向表现主义。当年伦勃朗画过一条倒挂在屠宰场的牛,已开膛破肚,苏丁如法炮制,画了同样的牛,也是开膛破肚。在明城美术馆站到苏丁画的画前,体会他那火爆的色彩和厚重的笔法中流露出的内心狂野,我能感觉到他在巴黎也不安宁。后来查阅资料,得知他远走各地,最后死于狂躁症。苏丁画的牛,不似伦勃朗那种冷静的分析解剖,而是狂暴的自我表现,有如泄愤,是画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解剖。此后几十年,总有画家重画这头开膛破肚的牛,看来都是受了伦勃朗和苏丁的启迪。

    除了欧洲画家,我在明城美术馆也看到美国的早期现代主义,这比欧洲的稍晚一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中最有名者,是爱荷华州的乡土画家格兰特·伍德(G. Wood),其名画《美国哥特风》几乎成了美国的文化名片。明城美术馆有他画的乡下风景,宁静而祥和,略带稚拙感和装饰性,与欧洲早期现代主义的画风大异其趣。

    要说美国的后期现代主义,我在明城美术馆看到了汤布理(Cy Twombly)的画。这是20世纪中期的名家,承续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画风,但他晚了一步,是同一画派其他大师的学生辈,在70年代初以“黑板画”而成名。他以粉笔在黑板上涂鸦,既有古代文字的意象,又如现代速记的写法。后来他用油彩在画布上作画,加入象形符号,将理性元素赋予感性的抽象表现主义,就此与自己的师辈获得了同样的艺术地位。

    不过,在明城看美国的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主要是在瓦尔克艺术中心。这几个时代名称都是些变量术语,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当代”,所以看画时头脑得清醒,不能像“画派”与“学派”那样昏昏然。

    纽约《世界日报》周末专栏 2012年4月8日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