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普里安•加里安、《Desniansky Raion》、2007、彩色录像截图、30分钟
西普里安·加亚尔(Cyprien Gaillard)的录像《Desniansky Raion》(2007)开篇就是贝尔格莱德一片八十年代修建的住宅区。镜头里的建筑——两幢稍显不对称的塔楼中间部分由一座天桥连接,顶部是一个圆形的眺望塔——突兀地占满了整个屏幕,仿佛是引导观众走进作品的一个入口。然而,作为一种建筑上的象形文字,画面同时反映了某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和社会背景,这种陈旧的未来主义风格让人想起伯恩•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拍摄的那些年代久远的工业建筑照片。录像的音轨由法国音乐家Koudlam创作,开始是一段咒语,声音非常微弱,几乎听不见;慢慢地,一个孤独的男声逐渐变得清晰,他懒洋洋地用几乎呻吟的方式唱着小调歌曲。
两分钟后,镜头突然从静止的塔楼画面切换到晃动的手持摄像片段。屏幕上出现的是另一片混凝土高层建筑,楼群一直延伸到高低不平的灌木丛林地,摄像机从上方俯拍整个图景。一大群穿着便装的年轻男人在斑驳的草地上集合,他们似乎正在做着某种热身运动,时不时高举双臂,仿佛在庆祝什么。镜头笨拙地拉近再拉开,而这期间,画面里的年轻人们排着弯弯曲曲的队伍,走进一个废弃的停车场。接着他们开始组成一种军事队形,这时我们看到另一群男人正从相反的方向过来。音乐加快,变成电子舞曲节奏。
两队人马随着节奏变化彼此步步逼近,他们整齐划一的行动丝毫不能掩饰其中的敌意。一些礼仪上的细节——比如,有人戴了白手套——看起来危险又古怪。实际上,演习的井井有条让人想起中世纪的战争画,或者男子芭蕾舞团经过编排的同步动作。但不协调的地方在于整个场景充溢着一种喜悦的气氛,直到双方阵队短兵相接,暴力的混乱才吞没一切。锯齿状的前沿阵地,处处可见激烈的战斗场面。烟雾弹在激战的人群上空炸开,战士们凶猛地扑向“敌人”,本来空无一物的停车场上横七竖八地躺了不少“尸体”。加亚尔在这段录像中唤醒了一个反面乌托邦的灵异场景,这个世界里似乎只有男人——被互相毁灭的欲望所驱动的男人。但最令人惊叹的是,画面上的场景不是表演,而是真实事件:录像片段记录了圣彼得堡的一种有组织的战斗亚文化。(战斗过程被拍摄下来是为了方便参加者日后上网观看。)
录像第二部分记录的是法国莫城(Meaux,位于巴黎东面一小时车程处)郊区一片住宅区前面的灯光焰火表演盛景。在这里,庆祝同样与破坏水乳交融:焰火表演结束后,楼房就要被拆毁。有时,光影投射在建筑表面,仿佛整座大楼被切割分解出若干圆形切口;就像Gordon Matta-Clark作品的迪斯科版。实体材料与非实体材料——混凝土和烟雾光影——混为一体。事实上,据加亚尔提供的信息,这次表演是在当地市长授意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团结社区,用绚烂的焰火图像替换人们对实际拆除行为的记忆。表演末尾,敞开的楼梯井有一阵子迸发出金色的黄光,仿佛托马思•金凯德(Thomas Kinkade)乡间别墅画里灯光明亮的窗户被搬到城市,而且带上了一种噩梦般的色彩,接着巨大的楼群在大火中坍塌,最后只留下烟雾缭绕的黑暗和虚空。
最后一部分也是作品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加亚尔自己在一架轻型飞机上拍摄的城区景观。Desniansky Raion是基辅市的一个区,此时正被白雪覆盖,尽管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但看上去却很荒凉破败。与前一段五颜六色的焰火画面不同,这次的场景只有黑白灰三色。在背景音乐选择上,自然风光片中播放鸟瞰画面时常用的排箫曲目被改成电子乐版,尽管如此,艺术家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片完全人造的景观。镜头局促不安地在这片土地上扫来扫去,最终盘旋地停在若干围成一圈的巨大塔楼上,这些灰色的水泥板建筑冷酷又神秘,让人想起英国南部的巨石阵。
就其非叙述性结构(加亚尔作品的常见特点)和哀婉的情绪来看,《Desniansky Raion》似乎在有意识地纪念,而不是记录当今时代。视频剪辑与背景音乐之间精心安排的呼应对图像的真实性造成一种奇怪的错置,使我们远离了真实的时间和空间感。该录像拒绝自然主义,沉迷于荒凉和破坏的仪式,是加亚尔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也象征着他的整个艺术项目。加亚尔所说的“城市浪漫主义”态度不仅体现在这件作品上,更广泛地说,也体现在他对大型住宅区拆建主题的迷恋上。这种态度是对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源头的一种颠覆:当时的艺术家反感工业革命的理性化倾向,并通过发现和描绘大自然可怕的原始力量来对其加以抵制,那时的艺术家形象通常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孤独漫游者。而如今,建于二十世纪下半期、人口密集的城市未经限制、四处蔓延的巨大躯体让加亚尔体验到了一种新的、升华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