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太空美术:用艺术征服太空

太空美术:用艺术征服太空

2010-04-28 15:09:5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城市未来 麦考尔(美国)

太空研究 维谢洛夫(前苏联) 眺望

喻京川(中国)

   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的两百多年里,天文学家一直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所见的天象景观。于是,以科学为主导的太空美术开始诞生在天文学家的笔下。

  “在科学技术的力量到达之前,我们已经到达了那些星球世界。”———美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画家哈特曼(W.K.Hartmann)

??太空美术:用艺术征服太空

??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的两百多年里,天文学家一直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所见的天象景观。于是,以科学为主导的太空美术开始诞生在天文学家的笔下。

??作为新时代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太空美术作品既反映太空时代的科学成就,又反映人类对自身现在及将来进入太空世界的各种思考,并且加以深刻揭示—太空美术是人类探索和征服太空的史诗和组画。

??传承永无止境

??1609年,伽利略第一个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从而结束了人们用肉眼观星的历史。不久,人类美术史上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虽然从科学的角度上看,伽利略的《月面图》还不够精确,但月面的平原、环形山脉清晰可见,玉兔、蟾蜍不见了——美丽的神话破灭了,美丽的星空依然灿烂。

??早期的太空美术作品只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天文学图书和太空科幻小说中。

??1937年,法国出版了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型画册《在别的星球上》,作者是法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美术画家吕都(Lucien R udoux)。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太空美术方面的专著,对后来太空美术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1944年,美国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C h e sle y B o n e ste ll)发表了处女作《“土星世界”组画》,揭开了现代太空美术的序幕。在此之前的太空美术作品比较粗糙、幼稚、多属于图解性质,邦艾斯泰将太空美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为太空美术成为独立的绘画领域奠定了基础。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太空热的兴起把太空美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航天大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太空美术家,如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AlexeiLeonov)——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太空的人,他的美术作品有许多就是太空风光的写生。

??大卫·哈代(DavidAHardy)是英国最著名的太空美术家,也是国际天文学美术家协会的前任主席、太空美术的积极倡导者。他的作品讲究细节,潇洒大气,引人入胜。

??1978年,美国出版了由米勒(RonMiller)编著的《太空美术》画册。书中收录了近百年来各国几十位画家创作的太空美术作品,精彩纷呈。此画册是第一部将太空美术作为独立画种编辑成册的作品集。

??继邦艾斯泰之后,美国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太空美术大师麦考尔(BobertMc-Call)。他是美国宇航局的专职画家,作品内容主要以人类征服和开拓太空世界而闻名于世。其画风与邦艾斯泰完全不同,用笔大刀阔斧,画面气势恢弘。

??自1968年的科幻电影《2001年的宇宙旅行》放映后,希德·米德(S.Mead)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他对未来世界的人类活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并善于将头脑中的科幻概念利用绘画艺术视觉化。他在作品中描绘的各种未来机械对工业界、汽车制造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画家岩崎一彰的太空美术作品风靡世界。1981年,他的巨型太空美术画集《宇宙美景》在美国和日本出版,其版本之豪华、印刷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在当时世界太空美术画集中可谓空前。现在,专门展出其私人作品的“宇宙美术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太空艺术专题私人展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又出现两位太空美术新星——沼泽茂美(Shigemi N u -m azaw a)和加贺谷穰(Kagaya)。他们的作品时代感极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对飞行器、空间站、飞船内部控制舱室的设计达到很高的水平。沼泽茂美还是一位出色的天体摄影家,1993年,其作品专集《宇宙——遥远的诱惑》问世,收入了近400幅绘画作品和上百幅摄影作品,包括大量天文台和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精美天体图片。加贺谷穰则使用电脑进行绘画制作,将星座的古典神话传说与现代时尚结合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题材亦科亦幻

??太空美术的题材领域十分丰富,有以建立在科学研究且完全遵守科学事实基础之上的太空科学美术;也有以科学幻想为主的具有预测和前瞻性的太空科幻美术;还有以纯幻想为主,表现抽象的太空世界、人的内心境界及潜意识的太空幻想美术。

??太空科学美术又称为太空现实美术。一方面,它展现的是太空的真实景色,如月面和火星风光、宇航员驾驶飞船、在太空修理卫星、空间行走等;另一方面,它又综合科学探测的数据、图片等,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宇宙天体的风貌,如遥远行星的上空、星云、双星等。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原理的形象化描绘,有些作品虽具有一定的科幻性,但基本上接近现实、忠实自然;再加上一些画家运用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精确描绘,使之带有高度的理性色彩。

??太空科幻美术是指向未来的以太空为题材的美术,主要描绘人类未来的各种太空活动。由于具有预测性,其描绘的图景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但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太空科幻美术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可能的未来进行试验,警示各种潜在的危险,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主题。例如,有画家描绘小行星碰撞地球、地球环境被毁、星球大战……这些虽然表达的是作者的忧虑和预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却不失对人类未来的警醒。

??太空幻想美术是以太空为题材进行纯幻想描写的美术,其本身没有科学内涵,作者只是借助太空世界来表达其他寓意。那些以太空为背景的象征性、抽象性广告和宣传画,如果纯粹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潜意识,都可看作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太空美术。其最大特点是表现精神的无序与跳越,可以抛开一切理性束缚,尽情表达作者的各种思想与情感。

??笔墨当随时代

??今天,人类文明已进入前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审视当前我国流行的画作,所反映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在科技越来越深入生活的今天,艺术的反应显得有些迟钝,无论是开办绘画展览还是出版画册,满眼的内容总是被古树古庙、陶瓷器皿、茅屋农舍等所充斥,一派田园牧歌景象——画家们似乎对那些渐已逝去的农业文化留恋不已。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画的作者头脑中的农耕意识还很浓厚,时代观念和科技概念并不突出,而这些人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可以依赖和针对的特殊群体。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太空画家们对未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变迁、人与科技密切关联的状态进行精细描绘与大胆反映……这些并非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遐想,而是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对未来用艺术形式进行的深入探索。画中描绘的未来机械、交通工具、建筑、生活状态、思考方式,对我们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近年来,诸多国外科幻影片风靡世界,如《星球大战》、《火星任务》、《天地大冲撞》、《阿凡达》等,这些影片的太空场景设计无不建立在百年来世界太空美术的创作成果基础之上,精美绝伦的太空景色给人以视觉甚至心灵的震撼。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现代化步伐,我们的美术工作者、美术设计人员也应多接触太空美术、科幻美术,多了解、参与相关主题的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反映甚至超越现实,让更多的人从艺术的角度倾心感受、深入领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片崭新天地。

??随着人类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发达,太空美术必将在新世纪成为人类科学与艺术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在将来或是更加遥远的未来,那些在月球、火星或土卫六等其他星球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们的环境就是太空,他们的作品就是太空美术。(作者为北京天文馆美术设计师)

??相关链接

??引入太空美术第一人——李元

??最早将太空美术有计划、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人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专家李元。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受到邦艾斯泰太空绘画的影响后,他就一直致力于太空美术的引进、收藏、评论和普及,至今已60多年。1957年,在北京天文馆新建落成的开幕式上,他请艺术家将其精心收藏的外国太空美术作品仿绘、复制后悬挂于天文馆——这是中国最早的太空美术画展。

??1984年,李元牵头,联合美日太空画家在北京天文馆举办太空美术大展,并在全国10多座大中城市巡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最大规模的太空美术引进宣传活动。今天,随着科学普及的深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太空美术已被大众逐渐接受和认同,中国太空美术的原创作品也已起步并愈发丰富起来,李元开创性的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太空美术的奠基人。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超声与次声之间I——中国的五位声音艺术家

超声与次声之间I——中国的五位声音艺术家

2013-05-25 15:08:58 来源: 艺讯中国 作者:李逦

Beijing Sound Unit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声音艺术的概念一直未被统一,噪音艺术(L’ar te dei Rumori)、声音艺术(Sound Art)、录音艺术(Audio Art)、声音作品(Sound work)、声音雕塑(Sound Sculpture)、声音设计(Sound Design)、声音建筑(SoundArchitecture)、声音装置(Sound Installation)、音景(Soundscape)等名词的出现,都令人如置身迷雾之中。对此,台湾声音艺术家林其蔚曾撰文,意欲厘清声音艺术的分野问题,文中引用了德国老牌策展人克里斯提安 克尼塞尔(Christian Kniesel)的:“声音艺术介于现存的各种艺术之间,它是跨媒体艺术的最佳代表。”的说法。由此,ARTINFO暂且将其称之为“声音艺术”,并为大家介绍正在从事声音艺术研究和实践的五位艺术家,他们是本土声音艺术的身体力行者和拓展者。

姚大钧,杭州

声音艺术家姚大钧同时身兼制作人,策展人,评论者,电台主持人,“China Sound Unit ”和“后具象 Post conerete” 创始人,软件设计师,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客座教授的多重身份。对众多声音艺术爱好者来说,“后具象”是对“具象音乐”传统的延伸与不满,是致敬也是反抗。其反对的是所谓具象音乐中的“音乐化”部份,也就是将“声音体”强行变体,力求使纯粹的声音体独立存在,并不用证明自己的艺术性,甚至不用成为“艺术品”,艺术家也不一定要在声音上打上自我烙印。“后具象”在实验音乐爱好者的眼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它代表着华人对于实验音乐 的一种态度。此外, 姚大均还集 Open Media Lab 开放媒体工作室 、重美学口味研究所、SONART声纳系列、中国声音小组、前味音乐电台、前卫音乐网这些标签于一身。

林其蔚,台北/北京

声音艺术工作者,1971年生于台北。以装置、绘画、录影、行为、噪音等媒材为主,多探讨“声音与身体”的议题。林其蔚是90年代台湾噪音演出场景中活跃的策划人之一,曾经主持台北县“后工业艺术祭”活动。1992年 加入“零与声音解放组织”声音实验团体 其评论及翻译文字散见各大小艺术刊物。2002年起接受国家艺术基金会赞助,推动“声音艺术百年”研究案。
目前林其蔚正在进行二十世纪声音艺术研究写作计划,以及中国古代声音艺术的翻译计划。

Hitlike,哈尔滨

张立明(又名 Hitlike)是程序员、实地录音者。首先他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纯粹聆听者,自2002年起偶尔进行基于实地录音的声音创作,这些作品往往涉及声响的织体,以及主体与环境客体的关系。2003年,张立明的第一张音景辑《双井夏日声音片断》通过网络发布,在这张专辑中,他用低端的单声相磁带录音机记录了家乡的声音。同年和付海亮等人组织哈尔滨碎冰社,共同研究讨论艺术界中各种值得注意的作品或事件。陆续透过网络发行了两张实验作品并参见《无声之声》(意态重组唱片)合辑之后,他的首张实体唱片《里》于2006年由关注声音艺术的独立厂牌“小声”出版发行。该专辑中的作品《行走》后来参与了伦敦巴特西电站进行的“唤醒巴特西”展览项目。
此外,张立明也曾参加新媒体博客We-Make-Money-Not-Art的中文翻译小组,同时他还是豆瓣网站声音艺术小组的建立者。

孙玮,成都/北京

孙玮是一位探索环境和空间进行创作的实地录音艺术家、声音艺术家。1976年出生,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主要生活工作在北京。他的创作基于实地录音的方式,感知体验混淆声音记忆以及模糊的情感。在他看来声音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经验的真实途径,并在日常试图启发新的聆听经验和可能。目前他的作品涉及实地录音、声音装置、空间声响、现场表演。 同时他也创作一些实验音乐和噪音音乐,也是声音团体“Dead Sea死海”的成员。

王长存,杭州

王长存作为声音艺术家,同时也是海上电脑钢琴果子狸第一人——王永生之组 。2003年,王长存的六首作品被选入全球第一张中国声音艺术选辑《中国声音前线》(CHINA: the Sonic Avant-Garde, Post-Concrete出版),并于同年十一月参加国内首次大型国际实验音乐节“北京声纳 2003”演出。 次年十月,王长存远赴欧洲开始了历时一月的巡演 。于去年分别在比利时著名实验音乐厂牌Sub Rosa出版个人专辑《拦愁山》,美国厂牌post-concrete发表专辑的专辑《平行宇宙》。 另外,Sub Rosa发行的八碟装选辑“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历史回顾”亦会收录王长存的部分作品。PS:除声音艺术创作外,王长存也同样拍了很多不错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