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接近一年的A">艺术档案 一年的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等Prompt Engineering技术试错、模型加速等技术(如Flash Attention、Fixed-Point)带来的成本和延迟下降,GPT-3.5的模型潜力得到开发(变得Better、Faster and Cheaper), Copy.ai, Jasper等文本生成类公司的产品逐渐成熟。

- 11月,OpenAI发布GPT3.5 API的新模型(text-davinci-003).

- 12月1日,ChatGPT发布。Musk等名流开始谈论ChatGPT,引爆英文互联网。

- 12月初,中国互联网的自媒体逐渐开始讨论ChatGPT,主要以翻译twitter的方式。知乎上有学者开始反思。一周后,关注指数下降,两个月来只剩下AI自媒体把ChatGPT作为自己的主要关注内容。


2023年

- 1月,微软宣布投资OpenAI数十亿美元,并将GPT加入全家桶。

- 2月,中国春节结束,微软和Google你方唱罢我登场,纳斯达克财报季,AI被反复提起。中国互联网是认识微软的,ChatGPT引爆中国互联网,关注指数飙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这三年,正是OpenAI的GPT发展、壮大、产品化的三年。


我们如何错过GPT盛宴?

历史回顾完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尤其是AI社区)没有更早地意识到,OpenAI技术在应用层面的突破性?


意识到问题需要同时具备哪些条件:

1. 能够看且懂OpenAI、DeepMind、Google等机构的论文(代表人群:研究员)

2. 能够使用OpenAI的API探索论文里的模型 (代表人群:研究员里的尝鲜者)

3. 对硅谷的敏感性,经常看大家在用OpenAI的API做什么产品 (代表人群:VC)

这三类人在中国,我们粗估一下,第一类,大概有1/100,000,第二类大概是第一类里的1/1,000,第三类大概是1/1,000,000. 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无法意识到OpenAI发展到哪一步了。有哪个团队汇集了这三种人,并且他们有充分的碰撞?有哪个人是具备了这三种属性? 雪上加霜的是,研究人员三年来没有出国参加过学术会议交流,甚至很多人连线上会议都没有参加,学术会议的两大主题是论文展示和社交,A>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