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制造的联觉感官体验
  • 当代嗅觉艺术
  •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系列对话︱控制论、艺术与数字文化
  • 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特征
  • 张海涛: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 圆桌讨论︱互联网与当代艺术
  • 讲座︱肯·里纳尔多&艾米·扬斯《机器人和生物艺术中的跨物种共生》
  • 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
  • 谭力勤︱在A.I.冲击下,不可视艺术的智能拓展
  • 第三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 深圳元宇宙科技艺术展 33组全球先锋作品呈现
  • 美博物馆欲办气味展
  •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将建立嗅觉艺术中心
  • M+呈献数码艺术先驱Beeple《人类一号》,游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 星空实验室多媒体作品征集
  • 科技与艺术结合 展览业需要转型
  • 与袁小潆浅谈生物艺术
  • [杭州]“迷因城市:骇进现实”第一届跨媒体艺术节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可触摸的全息影像
  • 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舞台剧
  • 第二届“感受力:中国媒体艺术教育论坛”
  • 漂亮的和痛苦的——关于马修·巴尼的电影
  • 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简版)
  • 艺术小组HeHe
  • 2017电子艺术节第三日
  • “重返”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概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回顾
  •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
  • 11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会带来产业链吗
  •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作品由多方参与制作
  • [台湾]人工智能改 - AI Plus 展
  • “3rd Eye”:纽约大学艺术家把相机植入头部
  • 《首届VR艺术研讨会》前言
  • 科学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癌细胞的"探戈"
  • 声音装置艺术家首获2010年度当代艺术特纳大奖
  •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
  • 新媒体考古: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中瑞媒体艺术联展“延时”亮相中国美术馆
  • 施勇、石青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文化评论功能
  • 动画的未来在网络 电视动画渐衰落
  • 专访李振华:尊重新媒体艺术的精神价值
  • 宇宙之外是“元宇宙”
  • 未来媒体艺术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太空文化」宣言

    「太空文化」宣言

    2022-11-05 13:07:40.622 来源: 万尤引力 作者:


    “全球共同面对疫情的这一年里,经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许多产业甚至停滞。然而,一系列有关太空技术、赛博空间、当下与未来、文化与科技等等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和相关讨论,似乎越来越密集地不断闪现于人类生活中。

    这些事件、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话题与当下现实生活有着怎样的关涉?”


    几年前,一段梦境,如同天启,照入现实的研究视野,就精准而深刻地揭示着一种文化进路——太空文化。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期间,策展人、文化研究者王尤以梦为马创立“万尤引力”,试图通过这个开放的机构,唤起我们对太空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个不断“内倾”的过程。

    “太空文化”如草蛇灰线,隐藏于这些繁杂的热点事件、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之下:标示出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链接着过去世代中最瑰奇的想象、最深刻的洞见、与最遥远的希冀。

    在太空文化的研究框架下,过去,未来,现在;时间、空间;人类社会、精神文化、外部事物;都显现出一种独特、深刻而富有魅力的叙事逻辑。


    什么是“太空文化”?


    为什么是“太空”而不是宇宙?

    与天文学有什么区别?

    “宇宙”(Universe)一词显得过于庞大,涉及到时间与空间、全部生命和全部历史的究极之处,其边际渺无涯际。

    “天文学”(Astronomy)有其较狭的限定,从单一视角,将太空当作客观观察对象;就如“航天”,更侧重于太空技术层面,把太空作为一种被开发和利用的实践对象。

    “太空文化”(Outer Space),立足于“空间”(Space)概念,从理解“空间”出发,研究的是作为“外层-空间”所涉及的一切社会、文化、历史、技术、思想……即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洞悉人与“外层-空间”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


    一种“复调”文化


    跨学科视野

    就研究领域来说,太空艺术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研究的属性:

    人文学科赋予它最深沉、最美好和最神秘的厚度:

    宗教、神话学、诗学、美学、艺术、语言学……

    社会科学不断拓展着它的内容与边界: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科学哲学、传播学……

    自然科学绘下它的最为瑰丽的图景:

    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 


    理论方法

    太空作为“空间”的“外层”指向,“空间”文化的本身多重涵义和指涉,为之带来了多种可能的理论视界:

    词源意义上,古希腊哲学中的三种空间经验——处所、虚空、广延;

    社会意义上,日常空间、科学空间、政治神学空间中的来回往复;

    其他还有——福科异质空间;德勒兹的平滑空间;以及第三空间;赛博空间……等等

    以这些深刻的“空间”洞见,去反思“太空空间”,那种“外层”指向蕴含的独特“层级”和面向,将带来多少独特有趣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问题意识

    在这些理论不断的回溯与超越之下,对于“太空文化”的追问和反思将源源不断——

    太空文化背景下如何回答终极追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我们为什么探索太空?物质生存的迫切要求,还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所谓太空在古人的感知中是什么样的?他们用什么词汇来指涉太空?

    现代太空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科技发展对太空概念的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太空文化演变与社会现代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太空文化的演变反应了怎样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思想、想象?

    原本的民族国家会有什么变化?

    太空文化如何体现权力关系的转变?

    太空文化下的人类价值认同,分化,自由,限制,驱动?

    太空文化的未来演进会形成怎样的特定生活方式,知识,习俗,规范,法律和信仰?

    我们是如何消费太空文化的?

    太空文化背景下的速度、空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太空的可知与不可知的边界在哪里?

    ……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