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HOW昊数字美术馆正式启动

HOW昊数字美术馆正式启动

2023-10-09 14:25:51.081 来源: 昊数字美术馆 作者:HOW昊数字美术馆



HOW昊数字美术馆(HOW Digital Museum)作为一家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数字美术馆,将以昊美术馆多年积累的影响力、学术背景、资源平台为依托,致力于以平台汇集国内外创新人才、孵化数字艺术项目。积极推动数字艺术、AI艺术、交互艺术、算法艺术的发展,通过艺术与科技互通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未来探索。

昊美术馆 (温州)成立2013年,是浙南地区首家民营当代美术馆,至今已举办 40余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包括有 “敬畏此刻—韩国当代艺术展”,“2013威尼斯双年展巡展”, “脸书”(2014),“1.62M:林天苗艺术展”(2016),“弗朗西斯·培根:变貌的形象”(2016),“曲解:周啸虎个展”(2018), “张周捷与「张周捷」”(2018),“无限游戏”(2019),“文字的文字的文字” (2019),“色阈”(2019),“变量的活力”(2020),脱域:从数字原生到元宇宙”(2021)等。

HOW昊数字美术馆将设置AI艺术实验室,将机构全球AI精英人才,基于AI技术的发展探索,将积极应用AI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创新价值,通过组织课题组,促进跨领域沟通,探索AI技术更多的应用可能。改变后首展预计于2023年11月开幕,敬请期待!


As an innovative digital art museum, HOW Digital Museum exploring art and technology, we will rely on the influenc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resource platform accumulated by HOWMuseum over the years, and is committed to bringing together global creative talents and incubating digital art projects on the platform. W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t, AI art, interactive artand algorithmic art actively. Realizing cross-fil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future exploration through art and technology interoperability.

HAO Museum (Wenzhou) Established in 2013, as the first private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southern Zhejiang, HOW Museum has held more than 40 important contemporary exhibitions, including “THE MOMENT, WE AWE CONTEMPORARY ART FROM KOREA 2013”, “Venice Biennale Tour 2013”, “Facebook” (2014), “The 1.62M: Lin Tianmiao Art Exhibition” (2016), “Francis Bacon: The Image of Changing Appearance” (2016), “Misinterpret: Zhou Xiaohu Solo Exhibition” (2018), “Zhang Zhoujie and Zhang Zhoujie” (2018), “Infinite Games” (2019),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2019), “Pantone” (2019), “Vitality of Variables” (2020), “DISEMBEDDING: From Digital Native to Metaverse” (2021), etc.

There will be an AI Art Lab space inside the HOW Digital Museum, inviting global AI talents also institutions to explore the future of AI Ar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I technology, applying the innovative value of AI technology to culture and art, and exploring the more possibilities of applications of AI by subject groups and promoting cross-field communication.The first exhibition after the change is expected in November 2023, please look forward to it!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展览档案
  • 文献档案
  • 艺术思潮
  • 未来媒体艺术
  • 人物档案
  • 评论档案
  • 艺术生态
  • > 未来媒体艺术 > 张海涛︱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

    张海涛︱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

    2022-06-10 10:19:10.105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

    文︱张海涛

    目录

    引言:

    一、未来学的概念与简史

    未来学的定义

    未来学简史

    未来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

    未来学的时间性及特征

    “未来学”相关著作及代表学者

    反乌托邦主义的著作

    二、未来艺术的定义

    未来艺术的定义

    未来艺术与科技媒介的关系

    未来学艺术语言、符号与观念

    未来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的关键词特征参照

    三、未来学的价值体系

    未来哲学中的未来学

    未来科学政治:算法独裁

    未来人文、自然与科学的关系

    第二自然的回归

    矛盾与共识

    (一)共同参与讨论,建立共识的价值观

    (二)虚拟与现实世界伦理的矛盾性

    科技宗教真正打破人类本体的权威和意义

    未来灾难是科技带来危机

    四、后人类:未来生存档案

    未来科技新媒体艺术的趋势

    (一) 数字革命

    未来数字读心术

    数据算法革命

    数据主义

    脑机接口

    元宇宙虚拟超越现实

    创造未来新的经济模式

    Decentraland:交互式3D空间CBD

    (二)预见太空生态

    未来物理科技的转换

    太空殖民

    向元宇宙与宇宙中的大迁徙

    (三)未来生物变革的预想

    人创论:人造超人,成为神

    未来人造神:生物幸福指数、人工智能新能力

    克隆人的困惑

    生物多样性危机

    (四)未来人工智能变革

    未来政治:智能战争

    智能医疗

    远程医疗

    人工智能关于意识与智能的讨论

    智能检测

    五、未来与历史的逻辑关系

    (一)未来、历史的特征与关系

    古今预测未来的方式及未来价值

    (二)未来艺术的关系体系

    历史中的未来艺术

    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源发的文化背景

    作者对于未来艺术的探索

    结语:未来艺术的价值观


    引言:

    2010年前后,科学人文主义活跃的世界格局重新启动了新的模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普世价值、多中心化与全球化融合的时代,智能科技、元宇宙及区块链、生物、数字、太空战略成为未来人类世向科学世转向的时期。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是人工智能、生物和太空的后人类世纪,不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就无法生存。科学技术人性化改变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人类生存的社会性、人本特征将科学推到了首位,就像很多学者提到的科学人文主义将隐性地取代自由人文主义。当代艺术在感知当代存在的价值固然重要,而未来艺术运用科学预设未来,由未来的结果或终极现象来启示、警示当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代艺术关注历史和当下发生的事物并赋予新的认知与转换,而未来艺术可以预设和想象。未来性与当代性相辅相成,不是一个替换和割裂的关系,是共生延展的关系。未来的文化与20世纪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一脉相承。预见与想象成为未来艺术的主要特征,因为未来的不确定和未知性更加赋予了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远见与眼界决定了人类的境界,也决定了我们关注近未来与远未来的尺度。我们人类局限性的思维让我们一直注重历时性和及时性,因此人类总体上看还是一个视野短见的动物,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地避免社会化塑造的时间视野,而人类一个显著的愿望就是在一直寻找超越寿命极限的能力。我们关注和尊重未来,不代表我们粉饰未来,只有反思未来才能创造积极的未来。试图建构未来人机合一、平等共生的终极社会生态,也是我们对未来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愿景。

    ▲ 图-1

    景观闹剧,连续履带Continuous Tracks,虚拟与现实影像公共艺术,2021


    一、未来学的概念与简史

    未来学的定义 

    未来学是德国社会学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 P.Flechtheim,1909— )1943年在美国首创,它把未来作为一门新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和阐述。广义的未来学称为“未来预测学”或“预测学”。

    未来学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人类通过未来决策现实的可能性。而艺术在未来学科中的体现笔者称之为“未来艺术学”。当下萌芽和边缘事物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为主流现象(出现新的生活方式、生态与伦理关系),因此可以由未来判断现在的价值标准,由未来启示现在。 

    未来学是以事物的未来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科学,是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和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动向、前景,控制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对策,为规划、计划、管理、发展实施和各种决策作为参考标准。这门科学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视角由两大部分组成:理论未来学(theoretical futurology),着重于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综合各种预测结果或未来研究成果;应用未来学(applied futurology),是为特定的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发展战略等工作提供依据的未来预测。

    未来学或未来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下列五个方面:社会预测、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研究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对未来影响的综合评价);经济预测(研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模式和战略)、军事预测(研究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和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和发展趋势)。

       

    ▲图-2

    《幻境2099》某集体,2021年


    未来学简史

    未来学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着重从理论上、学术上探讨,以带有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特征的社会科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更侧重统治者权力的控制策略。20世纪60年代从纯理论研究转向以社会经济的实践研究及应用未来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影响,出现了乐观派和悲观派。

    20世纪50年代以后,如诺伯特•维纳是公认的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赫德森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赫尔默是一位数学家,提出地球村观念的麦克卢汉也是一位电信工程师,两者都在关注科学技术信息化和自动化对世界的影响。

      

    ▲图-3

    The Lightwaves,panGenerator,人机交互公共艺术

    图 (15).jpg

     ▲图-4

    未来图谱


    19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给未来学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学者也多为跨界身份。那时的科幻文学作者,包括凡尔纳、维尔斯、贝拉米或查尔斯•里希特,都是职业作家或思想家。但随着未来学在二战结束后40年代真正开始出现,未来学家的身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个曾经预测地球同步卫星的英国人克拉克从传统科幻作家转向未来学家,他不仅曾系统的接受过电子技术教育,而且后来成为一位皇家空军雷达军官。

    未来学诞生之初,主要的先驱人物多是些社会学家。如:德国未来学先驱弗勒希特海姆(Ossi P.Flechtheim)在20世纪40年代是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教授;荷兰未来学的奠基人F.波拉克(Fred Polak)是鹿特丹大学社会学教授;法国未来学创始人儒弗内尔(B.DeJouvenel)最初学习法律,之后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曾在英国牛津、剑桥和美国哈佛等著名大学讲授经济社会学;加来道雄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也是一位超弦理论的专家;美国未来学先行者代表人物之一麦克海尔(J.McHale)曾获社会学博士,后来曾任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学院综合研究主任。比尔•盖茨和尼葛洛庞蒂、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先锋也被归入未来学家,他们不仅管理企业像传统科技专家那样研制产品,且在太空、计算机、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方向实现了科技改变世界的愿望。


     ▲图-5

    青艺周•现在史•数字人类[-∞,∞]|混合现实展演,SPINOR空介模拟器,2021

    图 (20).jpg 

     ▲图-6

    斯蒂拉克 ,澳大利亚, 2003—2008 , MEDIA 软件、感应器、 投影系统

     ▲图-7

    数字永生


    未来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

    未来学涉及六大未来研究领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综合性学科。未来学的研究方法论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为基础,其中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形态分析法、类推法、关联树法、交互影响矩阵分析、时向序列分析、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回归分析、系统动态分析、脚本法(前景方案)、编制连续图像、网络分析、历史类比等20余种。

      

     ▲图-8

    《山海镜》,黄莺、何在峰、Y&Z团队和果壳共同创作,2021

    图 (26).jpg 

     ▲图-9

    史蒂拉克(Stelarc))作品《第三耳》(third ear),生物仿生艺术

     图 (27).jpg

    图-10

    罗兰•塞德尔Roland Seidel 和阿奇姆•斯蒂尔曼Stiermann 的艺术表演作品《真人操作系统》

     图 (28).jpg

    图-11

    EXOBIOTANICA 2-植物太空飞行。2017年8月12日。美国内华达州洛夫洛克沙漠AMKK(东信、花树研究所)当时他在平流层中推出了白松盆景树和鲜花


    未来学的时间性及特征

    未来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将来式;它可以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明天只是未来的一部分,下一秒也是。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相对于过去和现在,万事万物都有未来。对未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存启示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未来有远近之分,近未来的预见可能带给我们理想愿望的实现,然而未来越远越具有不确定性和神秘感,甚至让人心生恐惧;当然,艺术家也可以批判未来,未来的艺术还可借新的媒介表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的矛盾冲突,反思未来与当代的生存之道。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给当下和未来提供参考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规律,从中获得当下的决策依据。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会受到时代的规范和道德的教化,还会受到经济和政治等时代性的价值观的束缚。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摆脱过去的影响,颠覆过去改变世界先要改写历史中消极的一面。其实所有职业工作的目的都是在预测未来,因为未来从时间上说下一秒就是未来,比如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走势是否会造成经济危机,医生诊断需要解决病人的痛苦。同样,历史学家去审视过去是为了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关注未来的艺术,从时间线索的相对性和即时变化看虽然未来永远无法到来,但从作品特征来看可以追赶一个未来对象,未来已经到来,而且有的已经成为了历史。

    “未来学”相关著作及代表学者

    戴维•皮尔斯•斯奈德著《改变世界的五大趋势》,预测未来会有文化现代化、经济全球化、通信网络化、交易透明化和社会适应性这五大趋势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信息革命将带来巨大变革;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信息技术投资和趋势分析领域的教父)著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 ;约翰奈斯比特著未来学巨著《大趋势》《亚洲大趋势》《中国大趋势》;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权力的转移》(1990)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杰罗姆•格伦(Jerome C. Glenn)《未来展望》(2015—2016 State of The Future)2015年首版的尤瓦尔•诺亚•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2017年0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美】弗朗西斯•福山 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2019年7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 加来道雄著作《人类的未来》,2020年3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彼得•戴曼迪斯 史蒂芬•科特勒著作《未来呼啸而来》等等。

     图 (29).jpg

    图-12

    MOON THE SPACE,ICHIDESIGN,机械装置与虚拟影像,公共艺术,2021

    图 (30).jpg 

    图-13

    准备远航到地球之外的“星际游客”


    反乌托邦主义的著作

    与福斯特完全不同的反乌托邦作品是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1926年认为,大众沉迷于大众媒体、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之中不能自拔,而统治者让人们洗脑接受其价值观,并在被成功奴役后就无法关注深层的权利问题,这个未来非常令人恐惧。

    奥威尔在1946到1948年间写的《1984》(Nineteen Eight-Four,2008)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小说,奥威尔的内容涉及的读写器(类似于我们当下的声音识别软件),人工手写将被写小说的机器替代(类似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奥威尔批判了各种媒介宣传和监控技术的独裁作用——通过它可以成为控制人们思想新的途径,即媒体信息的过滤和跟踪成为统治者新的权柄。

    儒勒•凡尔纳的反乌托邦小说《20世纪的巴黎》(Par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描写了高速快捷的未来生活方式:高速的悬浮气动管道火车穿越大洋,类似我们当下即将实现海底隧道中超越飞机速度的真空磁悬浮高铁,而且还能够通过真空气动管道将食品快速递送到每个家庭和社区。

    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米都斯(M.Meadows)曾用《增长的极限》一书震惊世界,这个星球在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下悲观的生存步履维艰,我们的世界已经接近一个临界点。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短篇小说《黄色壁纸》(Yellow Wallpaper, 1982)描述了父权社会的禁锢对主人公精神的摧残并最终导致其患上精神病。后来的女性主义科幻小说探讨可能出现的不同的女性主义未来。

    2017年0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美)弗朗西斯•福山 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中提出了对于快速发展的生物工程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警告。福山认为今天的科技已经具有改变人类超自然能力的方法,而在未来这种变异会更剧烈,目前我们用药物及外科手术来改变我们的能力和最基本的自然特性。如果漫无节制的发展下去,会根本改变人性及人类社会,这就是福山所指的“后人类的未来”。

    2015年版尤瓦尔•诺亚•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预测人类将面临着新的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认知,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2019年7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 加来道雄著作《人类的未来》通过“移民火星、星际旅行、永生以及人类在地球之外的命运”即将看见的人类未来,探讨科技、新太空竞赛、人工智能以及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等话题。

    图 (31).jpg 

    图-14

    时间邮局Time Post——线上线下交互装置幕后Vlog,DINGDONG STUDIO,2021

    图 (32).jpg

    图-15

    《我,机器人 I, Robot》剧照


    二、未来艺术的定义

    未来艺术的定义 

    未来艺术是通过新的媒介、技术、语言、符号与观念(当然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新的语言、话题表达新的观念),表达对人类、自然、科学在近未来与远未来发展趋向的预测。从而启示当代人类对未来新的时空、思维、伦理和生态做出决策,这样的反应和参照可以避免未来人类的误判,造成不必要的人类危机和灾难。艺术家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反思未来。

     


     ▲图-16

    元宇宙生活方式


    未来艺术与科技媒介的关系

    科技新媒介的出现成为未来艺术新的本体表现方式,未来符号必然会运用新媒介表达未来性的观念,未来也必然与科技相关,两者是最紧密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科幻片都是在表现未来,如果没有科学实验,像太空科幻作品中没有人工化科技改造的符号很难体现未来的特征,因为自然世界其除了人工化痕迹没有太多变化,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新媒介、语言转换成永恒的第二自然精神,也是一种创造。人文的身份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在不同时代有所改变,但人体的自然特征来说,短期内变化不是太大,艺术需要创造,因为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当代艺术可以表现人类终极的乌托邦,这与人工的社会变化有关,尤其科技带来各个领域的影响,让未来更有未来感。

    未来学艺术语言、符号与观念

    未来科技具有发现、实用和实证的特点,而未来艺术必须有想象的空间,两者的差异也体现在艺术语言的转换上。未来的美学特征可以从造型(比如具有速度感流线型、未知生物异形偏多)、色调(比如宇宙暗黑色背景与主体物太空银灰形成对比)、声音(比如电子、虚拟声音偏多)、质感(比如未来以人工化光滑细腻质感为主)、材料(比如多为玻璃、金属合成材质为主)、动态(比如机械化、智能化)、空间(比如几何化、神秘暗物质空间)、身体(比如人机同体、类人机器化)、技术(比如读心术、克隆、人工智能、星际穿越等)、身份(不明身份偏多)、气味(杂交气息)等等艺术元素入手来进行艺术转换、创新和想象,借不同的题材、符号来表达当下人的观念和感受。

       

     ▲图-17

    cafe bot_0820,d'strict帝视特,人工智能交互公共艺术,2019

    图 (37).jpg 

     ▲图-18

    《粒子的来世》(局部)| 苏珊•安卡尔(Suzanne Anker)| 2019图源知美术馆,生物艺术

    图 (38).jpg 

     ▲图-19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作品《迷之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the Enigma series),生物艺术

    图 (39).jpg 

    图-20

    2008-2011年墨西哥艺术家吉尔伯托・埃斯帕扎创作作品《游牧植物》


    未来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当代艺术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语言、新媒介。能让我们亲近现实显得很“接地气”,而未来艺术的陌生和不确定性,让当代人有距离和恐慌感,容易被忽视,但往往边缘、好奇和未知的世界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因为它充满各种可能性。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摆脱人为的干扰逐渐清晰地还原真实,也可能随着记忆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模糊地被胡编乱造,越来越虚假,因为除了时间带给我们的物理性问题,也会受到权力化的篡改。但不论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还是制造现实的虚假,记录正在发生的生存状态,都是当下人的认知和感受方式,这是“我知故我在”的思维模式;而未来艺术的预设性,是当代和未来艺术的区别之处,也是二者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

    图 (40).jpg 

     ▲图-21

    90年代:马修•巴尼作品《悬丝》之五——多种媒介混合的影像(选择原始人类学神话、生命机能符号,表现人类、自然、历史的异化、权力化、暴力化和危机感)


    未来艺术源自当代艺术的脉络,但又与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思维特征。当代艺术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当代性也探讨实验的可能性;未来艺术更是如此——想象未知的事物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未来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正在发生的当下,未来也将会向后推移而运动着;正如当代的概念一样,相对过去的时代,当代也一直在变化之中,当代艺术是表达正在发生或转换已经发生的感受和寓言性;而未来可以预设、虚拟和想象,未来一旦到来,就成为当代或历史。因此不论当代、未来,人类在各个领域都会不断的变革,给艺术家提供新的媒介技术、信息符号、生存感受都不同,艺术也就不会灭亡,除非人类消失。当然艺术家也可批判未来,艺术家也可出现借科技媒介表达科技的困惑,比如灾难片。

    当然,不排除未来人类和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生态破坏或宇宙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毁灭,人类消失艺术就消失;这时也不排除可能存在人工智能艺术或外来生物艺术,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不明生物,都是未来世界更加错综复杂的进化体,这也是一种假设;我们还可能假设人类通过外太空的星际移民来延展生存的空间、继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价值。由此可见,预设未来后人类需要避免和应对各种不可抗拒力量带来的灾难:如外星生物殖民、大规模流行疾病、核战争、生化危机、生态灾难等突发威胁,可见未来依然具有普世性和相对性。

     图 (41).jpg

     ▲图-22

    肯•戈柏《远程花园》1994,远程遥控艺术


    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的关键词特征参照

    当代艺术:生存感受、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物媒介、决策、后现代与当代哲学、已知+确定、经验、差异与中心化、解构与批判、互联网、权力集中、人类智能、存在主义、后置、人文社会契约、信息化、同时性、物媒、自然+人本、杂交、长寿、三维空间、伦理关系、地上人间、二元宇宙、时间线索、造型、神创论+进化论、日常事物、物质、现实、粗犷、声音、记录、大脑支配科技、货币、身体寓言、天人合一。 

    未来艺术:预设+虚设、科学人文主义+交叉学科,新媒介、预测、后人类+未来哲学、未知+不确定,想象、共生+多中心,建构+重构,区块链、权力分散、人工智能、 预见主义、前置、数字契约、智能化、共识性、数媒、超自然+超人本、基因编辑、永生,多维空间、新伦理关系、太空“神话”、多重宇宙、时光穿越、异形、人造论、人工进化+异形生物、暗物质、想象、精致、电子声音、虚拟、科技支配大脑、虚拟货币、科学预言、人机合一。


    三、未来学的价值体系

    未来哲学中的未来学 

    未来艺术哲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理查德•瓦格纳,在哲学上深受20世纪上半叶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我认为瓦格纳的未来艺术、费尔巴哈未来哲学的特征还是当代艺术的概念,还不是时间性和社会性的未来特征,而在作品观念和符号上还不具备未来感。瓦格纳于1850年著《未来的艺术作品》一书,并提出“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概念。早几年,费尔巴哈在发表《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提出“未来哲学”构想,之后尼采晚期不断构想一种未来哲学并著有《善恶的彼岸——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

    未来主义包括当时同时出现的未来哲学的思考,背后的动因是早期技术工业。为什么说瓦格纳的未来艺术、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还是当代艺术的概念,因为他们还是在探讨哲学当代存在主义特征:人类世、解构“无界”或“去边界化”(跨媒介、样式无界、人际无界、技术无界)、观念(物质性、观念的身体性、行动意义)、奇异性、独立性(逆向、存在主义价值),这些基本是狭义的后现代性与当代性的范畴。

    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哲学史中科技的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神的死亡到人的死亡再到科学主义的发展,是有历史脉络的,科技也将改变哲学、宗教、政治、人文主义的形态。科学甚至把个体独一无二的自由意志都改变了。智人的独特优势为:与陌生人合作,虚构故事,共同的想象力。目前机器和动物还没有达到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未来的灾难是科技带来的危机,那时候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类,“算法独裁”将给民主革命带来重大的冲击,谁掌握数据就掌握了权利资源。民族主义、文化主义带来多元化,但很多冲突都源于集权的民粹主义不利于全球利益的分配和发展,它有个前提——主宰世界的国家与群体是民主制度的倡导者,这样未来的全球普世价值观才具有积极意义。即使我们的未来有问题,但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未来。未来也必然与科技有关、与人有关、与当下和历史有关。所以我们关注的未来并未脱离时代、人和当下社会。 

    近未来认知时代的几大法则:判断比知识更重要、算法比数据更重要、想象比感知更重要、反思比认识更重要。艺术必须研究历史、哲学,必然与世界颠覆性思想接轨才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图 (42).jpg

    图-23

    久保田 晃弘作品《卫星计划1——“入侵者号”》


    未来科学政治:算法独裁

    未来政治可能借助高科技实现未来智能化管理与监督,科技战也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新模式,社会人不用科技无法生存,连车都打不到。教育领域也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疫情也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经济会通过区块链虚拟金融来支付,科技转向颠覆了神创论、自然进化论向人创论转换。艺术必须受到历史脉络影响,超越现实、启示未来预设宇宙与宇宙的关系。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应该以“地球人”的总体利益和眼界来关注未来。经济带来的文化精神支撑倒塌,必将又带来自然环境破坏,一切都在失控状态,各国都不愿减排,停止科技、军备竞赛那将意味着挨打,“面对危机刹不住车”这才是人类最可怕的症结,因此世界的进步可能导致文明指数的倒退,这就是未来相悖论。  

     图 (43).jpg

    图-24

    《正在现场转播节目的艺术学校》,劳伦斯・马斯塔夫(比利时),2002年,透明PVC圆桶、泡沫颗粒、风扇、座椅

    图 (44).jpg

     ▲图-25

    藻类培养(2010),艺术家:伯顿新田


    人类一贯是靠潜意识及后天理性的经验改变选择路线,而实际上科学数据逐渐在超越我们的意志和经验的选择,如计算机算法可以测试我们的各种技能和智慧潜力指数,帮我们选择职业、专业;生物技术的数据传感器可以推算出我们身体病变的趋势,让我们和医生做出治疗方案,测试我们的情感指数,帮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制度。算法和大数据甚至能帮我们决策政治、战争、市场竞争的指数这样的大事件。人类的算法独裁就这样开始了。如果人工智能一旦具有了欲望和意识,统治人类就轻而易举了。还有一种可能是算法或被人类控制数据由少数人编写,那这少数编程和控制编程的人就会控制人类。


    未来人文、自然与科学的关系

    人类经历了自然世、人类世,正在转向未来的科学世,然而单向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带来的利弊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双刃剑特征,人本学涉及的人类至上的权利欲望的价值观,可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人类尊重自然、人文、科学的融合和利弊平衡,是未来解决人类未来生存危机的重要途径。不应该是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而是将三者相互转换,缺一不可。如果未来只重科技必然人文自然生态缺失,只重人文、科技也会造成自然生态报复,只重自然的原始性也必然愚昧野蛮,文明和真相就得不到补充,因此三者不可缺一。

    第二自然的回归

    传统历史中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齐物论、道法自然的思想向人定胜天的观念发展,改变了自然世界的规律。是否能向人机合一的哲学观念转向也是未来理想化的愿望。希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自然人类,不然未来将带来重大的世界格局的改变,那时人类必将存在高度的危机之中,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造成的,因此,未来自然文化的复兴将成为人类的首要任务。人工自然作为第二自然,对自然的改造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也渐渐成为人类新的话题。

     

      ▲图-26

    Baasch "CIENIE" - XR music video,Piloci Studio


    矛盾与共识

    我们即将转向未来元宇宙的时代,整个社会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变革?一是需要建立共识价值,二是解决文化和伦理的冲击。

    (一) 共同参与讨论,建立共识的价值观

    创造或自我个性表达的权力是元宇宙最大的优势,但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不统一的矛盾。比如,在元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有制定游戏规则和经济生态规律的权力,但是在不同的人工社会中的矛盾是,在元宇宙空间试图建构的是乌托邦的世界,也有可能会创建成一个充满暴力、消极和战争的元宇宙,所以我们需要制定具有共识的法律机制、文化价值体系。

    (二) 虚拟与现实世界伦理的矛盾性

    面对虚拟与现实世界伦理的冲突,我们的“数字人”在元宇宙的人工社会里试图发泄现实的压力或表达战争的暴力化情绪,会不会也会在现实中充满暴力化的行为惯性,在数字世界中,暴力化的杀戮是虚构的,就像我们看故事片认为其具有演绎的虚假性一面而对此比较麻木,战争的成本也会比较低,只要建模就能实现。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暴力冲突,无论个人或社会乃至在国家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造成精神和伦理上的创伤也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另外在元宇宙的世界中,自由也是相对的,在元宇宙世界里,也是需要法律和规则的,法律的规则是需要遵守国家或企业的制度管理才行。并且要处理现实人与数字人、数字人与数字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避免现实人通过虚拟人进行犯罪,元宇宙需要通过建立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共识制度创建新的文明。

      ▲图-27

    《机械星联》|《初链未来》沉浸式预演,&More 与未文化

     图 (50).jpg

    图-28

    未来艺术图谱

    图 (51).jpg 

    图-29

    澳大利亚艺术家Stelarc的《第三臂》,1980-1998

    图 (52).jpg 

    图-30

    保罗•塞尔蒙《通讯梦境》:远程通信实现异床同梦,远程遥控艺术

     图 (53).jpg

    图-31

    《数据库之梦》,勒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2017,数字艺术


    科技宗教真正打破人类本体的权威和意义

    科技人文主义相对保守、更温和,进化人文主义创造超人类。科技人文主义依靠的是技术设备的探索、控制感情或恐惧的体验而删掉人的情感,因而科技宗教就此诞生了。万物互联逐渐在淘汰人类本体主义,数据主义解释说万物全球经济危机,都能统一在数据算法之中,数据处理系统让传统的民主制度逐渐消亡,被数据霸权时代所取代。万物互联的数据流全被数据替代,政府都可能无能为力。从计算的角度看世界,人类只是比猪聪明复杂,但和人工智能比又弱了很多。科技宗教真正打破人类的权威和意义,只有上传自己的数据才算有意义。数字改变世界,未来可能人类长生不死升级为神,也可能让位于数据智能逐渐与意识脱离。生物只是算法而已吗?人工的智能算法与人文意识哪个更有意义,始终争议不断。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将被控制,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个体所有权?我们将失去所有信息的自我意识。当胚胎克隆、基因编辑已经成为可能,人类可以创造和设计生命,这些权利又是谁来掌握,这依然是个政治问题,底层人很难掌握这个话语权。怎样做才不违反基本的伦理道德?面对种种全球性问题,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然而这个社群成立的前提是需要民主价值观和制度,不然被集权和野蛮的群体操控依然是一种灾难。

     图 (54).jpg

     ▲图-32

    太空艺术


    有种说法说有信仰的人一定快乐指数高,按此推理中世纪的人信仰至上最快乐,但其实那个时期的人类是因政教统一之下的社会中充满愚昧、封建和强权,缺少民主、自由和科学,让人类并不幸福,所以信仰的快乐指数前提是要摆脱权力和欲望的控制。近代人文主义时期,快乐是个体主观的感受,这样的幸福也是短暂的,是人文价值观在作怪。很多宗教说越追求越痛苦,把欲望全部放下做到物我两忘,其实就是体现心灵物化的感觉,比如说只有成为石头或木头才能永恒快乐,这可能是自我“洗脑和赎罪”的一种方式。然而现实生存的压力之下,不可能所有人都能领悟佛教的真谛,所以快乐者只是少数。因此可见,与宗教相比,现代科学干预和控制我们的生理和物质,从而使我们快乐,会更真实和科学些。


    未来灾难是科技带来危机

    很多学者认为战争、饥荒、瘟疫是历史上最可怕的三种灾难,14世纪的黑死病夺走了近1/3的欧洲人的生命,而那时的瘟疫多来自自然的病变。当下的病毒疫情除了来自自然生物对人类的报复,更多地来自人工高科技生物技术合成后的泄漏,这样的病毒会不断变异感染,更难以治理。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未来三大人类危机——战争、饥荒和瘟疫——会渐渐消失,这不太可能,只要欲望存在,病毒疫情将来与人工智能一样,可能成为人类最大的灾难。还有,未来的战争将变换新的形式,比如贸易战、太空战、科技战,并且不会很快消失,逐渐会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竞争关系,即使大国之间因为尖端武器的制衡关系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概率会减少,但小国与小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局部战争会不断,而饥荒会表现出对于食品安全的战争、生物食品战(比如转基因食品安全)等。当然,全球化的封锁和进出口失衡,也会造成大面积政治化的饥荒,瘟疫的出现更多地来自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改造和环境、生态危机,就像从2000年初至今出现的非典、猪流感、禽流感、新冠病毒疫情一样,出现的频率和范围与科技的发展成正比,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四、后人类:未来生存档案

    未来科技新媒体艺术的趋势 

    未来多半是科技带来新的伦理、时空、思维方式的变化,历史关注微观世界的变化,更关注大时代的跳跃式变化。科学世是人类与科学高度结合的时代,当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冲突也自然体现,我认为应将20世纪50年代的数字与人工智能和生物时代视为科学世的缘起,科学世的价值观开始逐渐取代人文主义价值观。“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有着各自的区别,科学解决的是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解决实践问题。“人类越发展技术的改造,技术就会越容易支配人类”,这或许是科学和技术面对的一个终极相悖的症结,二者内在的不同在于:科学是人类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论知识,技术是人类对事物现象的实证和人工化改造,再由各个内部元素链接、反复演化而来的应用功能;科学源自人类对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精神追求,技术源自人类生存功能性的需求,当然现在也演化为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的社会人文的科学生态的研究。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二者相互促进,密切相关。 未来艺术关注的几个领域: 

    人工仿真:机器人与人机同体革命、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

    数字革命:读心术隐私问题、信息人永生、大数据预测;

    生化变异:寿命革命/青春永驻、伦理、取代上帝设计、再造生命;

    物理转换:外星移民计划、时光机器、星际殖民;

    图 (55).jpg 

     ▲图-33

    《西部世界 Westworld》剧照


    美国陆军公布的一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通过对近700项科学技术的综合比对分析,最终总结了20项近未来30年最有可能影响未来人类的核心科技趋势:即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增材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已经在工业界作为制造限量设计原型的技术而被使用超过30年了)、数据分析、人类增强(人类突破人类潜力的极限甚至生物的极限)、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医学(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将改变医学:如基因组学)、网络安全、能源(全球能源需求预计会增长35%,我们则正在面临着一场能源革命)、智能城市、物联网(设备包括了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医疗设备、工业探测器、监控摄像头、汽车,以及服装等)、食物与淡水科技(淡水和食物的缺乏)、量子计算(通过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等次原子粒子的特性来实现对数据的编码和操纵)、社交网络、先进数码设备、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和AR)、对抗全球气候变化、先进材料(智能材料、记忆金属、压电陶瓷材料、纳米材料)、新型武器(反舰弹道导弹、精密制导反车辆反人员武器、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系统CRAM、反卫星武器,以及电磁脉冲武器EMP)、太空科技(比如:机器人,先进的推进系统,轻便的材料,增加制造等技术)、合成生物科技(基因改造农作物等)。


    (一)数字革命

    未来数字读心术

    数字艺术,借助数字技术表达艺术观念的艺术。未来数字革命里的智能读心术,读心术是运用智能读心器深层了解对方的记忆信息和想法,阅读人的隐私,看透对方的心事、大脑活动规律等。这样的技术甚至还可通过远程网络互联强制获取对方脑信息,对现实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同样具有双刃剑的特征。运用读心术我们可以在战场和体育竞技中打配合,也可以在办案中获取对方准确的犯罪信息,起到测谎仪的功能,然而对于强制获取对方脑中记忆信息涉及到隐私权,判断标准最关键的是自愿还是被迫。当然,记忆也会被篡改,这时记忆信息的绝对确定性又一次受到冲击。未来读心术可以复制一个逝去的人所有信息再拷贝到机器人或其他人脑中,让“信息人”永生。我们知道电影《盗梦空间》就涉及到了这个话题。

    物联网、量子计算机

    21世纪思科软件公司做了一个概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平均每个人有七个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计算机会精确的感受到你的情绪,为你心理咨询或制定心理治疗的方案。一台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运行多种运算方式,比我们目前的计算机还要快上数百万倍。然而信息的共享,也会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没有隐私的透明人,你个人是否结婚、什么身份、多少财产、家谱等等信息都会被查出来。

    数据算法革命

    未来自由人文主义将可能被科学人文主义取代。生物医学也越来越延展到人类生理与心智的升级,让我们处理数据的效率增强,而非仅以健康医疗为目的。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算力已经超越自然人类处理的能力,所以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电子算法。也就是说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两者都受到数据主义影响,彻底改变生命的本质。我们要研究的是把数据转化为信息再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当下互联网成了相对自由的领域,监督侵蚀国家公权,跨越边界,隐私透明化。信息数据得以永生让我们不得不得放弃隐私、自主性和个性,允许算法永远知道我们在哪在干什么,我们是谁,这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以后可能被算法所解密。

    ▲图-34

    元宇宙艺术


    数据主义

    在休谟的时代人本主义认为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在数据主义时代,认为人类的想象力只是深化算法的产物。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而在21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但数据主义革命几十年,甚至一两个世纪才能实现成为主体,然而一旦实现主体的转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主义认为生物也是一种算法,这个理论同样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数据主义正是通过承诺来满足这些人文主义愿望而得以传播,而为了获得永生、幸福和快乐指数化身为神,未来我们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而远远超出人类大脑的能力,也就只能交给算法了。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出算法,人文主义意识和世界观将惨遭抛弃,只要我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图-35

    瓦法•比拉勒教授的作品“脑后眼”,脑机接口作品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技术就是广义上的脑机相连接的设备,如霍金的轮椅可通过脑波操作轮椅行动或者将意识文字可视化。还比如你想换个电视频道,那只要用大脑认真想一下或眼球动一下就可以实现。甚至未来我们可以直接将大脑数据下载,那时我们将获得永生,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屏幕或全息技术分享下自己的梦,让电脑游戏也上升到脑机意识操控,不用动手也可以远距离读取他人的大脑信息,或者分享自己的大脑信息,那时会引发新一轮的隐私权力问题,还会引起意识伦理上的争论。不受限的读取他人的脑信息非常可怕,是否那时会有更高的技术来阻止这项技术进行脑信息加密,需要时打开,比如体育比赛时合作或破案,这项技术就有很好的积极意义,然而战争时或比赛时可读取对方想法也很可怕,这就是技术的两面性特征。未来人类还可以直接读取动物和植物的想法,就像翻译机一样普及,那时将会实现是万物意识形态上的透明化。

    图 (60).jpg 

     ▲图-36

    2003年一套被称为MEART的机器是由澳大利亚大学“共生体A”研究小组(SymbioticA)与美国波特实验室合作完成,“半存活艺术家”作品现场,脑机接口艺术

     图 (61).jpg

    图-37

    艾米•卡丽(Amy Karle)作品《生物反馈艺术》

    图 (62).jpg 

    图-38

    高峰作品《AI伊甸园》, 机器人交互艺术


    元宇宙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先驱杰里米拜伦逊在过去十六年里一直在研究虚拟现实,将扩展同理心和共生感作为伦理的情感基础,如在虚拟现实中找到归宿感,逐渐改变我们对从环境变化再到种族歧视等等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元宇宙中可随时打破物理空间和经济窘境,节省时间成本而到未来与过去的世界中遨游、工作,如埃及金字塔到敦煌、未来虫洞、外星世界,我们都可以通过数字分身去体验与感知。未来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帮助患有自闭综合症的患者进行交流,实现意识直接操控的游戏界面,也可以将传统的游戏升级为元宇宙游戏,如俄罗斯方块、吃豆人和多人游戏,开发多人脑机游戏,使用脑电图仪来读取脑信号,通过经颅磁刺激仪来写入脑信号。

        ▲图-39

    虚拟现实


    创造未来新的经济模式

    电子商务企业及购物网站,逐渐开始与元宇宙公司合作,以满足消费者使用虚拟身份购买物品的需求。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虚拟试衣、汽车展厅等虚拟购物方式,把衣食住行及精神产品,甚至在医疗、军事、娱乐、旅行、会议、教育等等领域都可以有效解决因地域封闭等防疫措施给线下购物带来的不便,尤其后疫情时代,元宇宙更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脱钩只是短暂的物理空间限制和意识形态的斗争的结果。也许在未来几年内,人们将能够在元宇宙中购买任何虚拟商品,而不是仅仅通过元宇宙购买实体产品和作品。

    元宇宙不是个人炒作主权财富的通道。元宇宙下的“元经济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Token,这些Token可以量化自己的价值。遵循着有三大定律:1、每个人都有发行货币的自由;2、个人价值通过个人币值体现;3、实现人币同在合一的价值。这些定律是元宇宙的升级版本,通过自律来换取更大的自由和信用,让自发行的货币更有价值。

    Decentraland:交互式3D空间CBD

    以太坊第一虚拟世界Decentraland是一个3D综合体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其中创建玩游戏建构虚拟社区、创建虚拟图书馆、画廊,办虚拟人音乐会等,还可以出售虚拟艺术,就像我们现在的实体CBD。在虚拟世界购买空间可能就像现实世界地产开发一样,这个平台的人气由品质决定,Decentraland也开始为供应商打造数字平台。扎克伯格的终极目标是:1、打破民族边界;2、建立加密金融;3、重构人类组织。这样的组织在法律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引导严苛的政府监管,Libra的策略需要与政府和解。

     

     ▲图-40

    元宇宙空间


    (二)预见太空生态

    未来物理科技的转换

    物理转换艺术是借助物理高科技表达艺术观念,未来的物理转换艺术涉及太空艺术计划,如:外星移民计划等领域。科技重新定义公共艺术的空间,未来公共空间拓展为数字媒介网络平台、云端、记忆存储的空间,以及神秘、陌生、恐惧、浩瀚的公共展示平台:太空物理空间。

    我们很少关注地球之外存在的太空,人类的价值观都是以人类的利益来判断的,而不是以宇宙生态的平衡作为前提的,因此人类所有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即宇宙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而非无限索取、斗争的相处方式。人类注入一种物质可以像动物冬眠一样处于低耗状态,旅行中延长寿命,可解决长时间太空飞行的需要。未来地球生存危机,引发人类寻求更适合居住的星球,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由于狭隘的民族、个人欲望,人类星际殖民时代的开始,一直会持续下去。宇宙观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的渺小,人类的世界再大相对宇宙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过多贪嗔痴的欲望,追求至乐、自在的境界,然而人类一直在通过科学试图挣脱自然的束缚。

     图 (69).jpg

    图-41

    火星上运用3D打印自动技术施工


    太空殖民

    地球未来一旦陷入深重的危机,必将走向实施太空移民的境地,也必然引发新的太空殖民,争夺太空领域的星球大战,而且对于当下来说太空之争也是地球上的人类之争,必将卷入机器人、超人和外星人的介入,因为所有太空天眼是智能化的卫星、超人、飞船和机器人在操纵,他们掌握着地面人类的军事、经济、科学、社会生活及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太空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未来强人工智能、超人、外星人一旦加入到军备竞赛之中,成为人类权力实现的砝码,也将从各个领域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方向。


    图-42

    2020 迪拜世博会:流动性展馆 Dubai Expo: Mobility Pavilion,英国著名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设计


    向元宇宙与宇宙中的大迁徙

    未来的我们将面临现实向虚拟现实的元宇宙中大规模的迁徙。人类其实每周沉浸在电子游戏网络世界上的时间达到31小时,在美国数字媒体每天都会吞噬11个小时的时间。网络游戏成瘾事故也早就成了一种公认的现象,发生了一幕幕荒诞的悲剧故事。二零一四年,卫报报道了一对夫妇在一家网吧里养了一个虚拟婴儿,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还有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而导致孩子活活饿死。整个日本有接近一百万青少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只敢在网上冒险。他们虽然是正在建立虚拟探险的世界,开拓了新的人类的疆域,但依然要平衡好虚实世界和身份的关系。未来的虚拟我们和朋友可以是各种身份,他可以是外星人、动物、机器人或者是名人,可以成为我们的顾问、助手、宠物,甚至伴侣,共同建构人工化的新社会。

    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加剧了外部因素驱动的大迁移,而下一次虚拟世界的大迁徙则将是源自于内部心理因素驱动和走向太空物理世界的欲望和探索驱动的。马斯克成为太空竞赛的第一创新者,太空外星球除了金属、矿产、能源的开采,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爱等无尽的宝藏。未来新的能源除了太阳能,还有象月球一样的能源基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太空法,对于将来月球等其他星球的能源与土地所属权有明文规定,而是靠国家实力抢占太空轨道或外星领地的能力以先来后到的方式制定太空能源分配的计划。

      

    图 (73).jpg

    图-43

    虚实同构的元宇宙


    (三)未来生物变革的预想

    生物艺术,借助生物、化学技术表达艺术的观念。未来生物艺术涉及的焦点领域有:寿命革命、青春永驻、返老还童、取代上帝设计再造生命与创造新的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可以让人类寿命延长甚至生命不死、逆转时光,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的设置,如教育系统会调整时制;医疗系统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地球上的人口不再减少,会让地球的负担无法承受。青春永驻会改变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改变伦理系统,例如:身份和年龄都将不再有对比,可能儿女、父母、祖父母都有同样的生理容颜,心理年龄相差无几。

      

    ▲图-44

    情感谐振,谢玉婷,2021


    未来人类创造一个会思考的智慧型DNA,人类未来逐渐可以取代上帝创造超级后代,取走成功人士的DNA、消除疾病、去掉劣质基因,再造精英人类。如此,人工介入基因的改变可由人类自己控制人类的进化速度,推翻达尔文等生物学家所提出的“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 克隆人(禁止)和人体器官的无性繁殖、嫁接是近十几年人类争议度最大的生物伦理话题。自然人与再造人的生活方式、思维、身份的差异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贫富差距,而再造人类的专利权也需要建构非常严格的法律监管机制。

    图 (76).jpg

    图-45

    2001年,一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老鼠在北京举办的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亮相,名噪一时。这只“人耳鼠”培育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曹谊林之手


    人创论:人造超人,成为神

    未来科技将取代人类的自然进化方式,而以前是自然竞争的选择,如长颈鹿的脖子、变色龙的皮肤都是生存的需要,未来科学家可以改变自然基因的编辑,创造新的物种,如荧光兔、赛博人、杂交生物,让灭绝的生物再生,神创论会被“人创论”所取代。

    人类未来可以控制钢铁生命,另外把我们的大脑拷贝到电脑中,让我们的记忆存储那个时代人类的形态就会改变。科学家在人类大脑中动动手脚,也会将智人升级为神,生化人科学让我们自然人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来人造神:生物幸福指数、人工智能新能力

    未来科技可以让人改造成为神,但也会让他可能更加快速的毁灭,如人类创造的强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类。人类新的变革就是通过生物科技延长寿命、增加幸福指数和具有神性。

    国家对于生化科学技术也会严加管控、定出利弊的标准,比如毒品、克隆人、生物武器,控制生化犯罪和战争原则首先考虑政治稳定和利益,其次再考虑人类身心长远积极性的发展。未来人类可以通过微电流或基因工程刺激大脑操纵幸福快乐指数,改变生命最基本的自然模式。

    在大约2300年前,伊壁鸠鲁就曾警告学生无节制追求享乐带来的很可能是痛苦,比如任何刺激人类生理性需求:抽烟喝酒、赌博时都是在追求欲望,但不能过度,佛教更加认为追求快感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戒除所有的欲望,认为欲望是短暂的,无欲才能永恒快乐。

    人要升级为神,首先要成为赛博人,就是成为半机械人或新型基因人,机器人工程发挥身体的全部潜力。人类进化的历史证明智人不是人类终极的结果。

    图 (77).jpg 

    图-46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作品《年轻家庭》(The Young Family),2003


    克隆人的困惑

    因为目前的克隆技术流产的概率很高,各种克隆动物每出生一个活胎都会伴随着几十次的流产与失败,所以目前克隆人在道德上受到社会的谴责,现在大部分国家政府都颁布了铭文法令,禁止克隆人。另外克隆动物虽然成功,但寿命低,生命体征也不稳定,而且克隆人一生都活在原体的阴影之下,心理上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别人的一个复制品,其实即使克隆人与原体身体样貌相似也并不意味着他的性格、能力就和原体完全一样,与原体应该还是有差异,所以不可能克隆出来一个性格和生理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大家不要恐慌会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纳粹分子或杀人狂魔,克隆人也不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尊严,但可能会遭受到种族歧视。

     图 (78).jpg

    图-47

    在中国诞生的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生物多样性危机

    未来我们必须正视生态系统崩溃的大数据,当代人类毫无节制的迫害地球,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污染、过度捕杀造成的巨大生态危机,迫切需要警示未来。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现在每一天有200个物种灭绝,40%的昆虫种类在减少。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都濒临灭绝。到21世纪末,50%的大型哺乳动物将消失,超过3/4的珊瑚礁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珊瑚礁是全世界25%生物多样性的保障,支撑了五亿多人的生计,又生产了大气中70%的氧气。那么到2050年90%的珊瑚礁将消失,海洋和大陆生态到了迫切危及人类的地步。除此之外人类还面临四大危机:水资源危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污染,都在加速人类的毁灭。

     图 (79).jpg

    图-48

    奥隆•凯茨(Oron Catts)作品《无害皮夹克》(Victimless Leather Jacket)


    (四)未来人工智能变革

    未来政治:智能战争

    未来战争依靠的是尖端科技,而不是炮灰在人数上的优势,未来人机合一的超人军队成为趋势:超级战士、科学家、黑客指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生物科技都会成为战争新的系统手段。未来由算法指挥着血肉之躯战斗,机器指挥机器的战争避免了人类受到恐惧、饥饿和疲劳的影响,未来也可能是由机器指挥人类生存,算法比人类更快,人类思考及行动速度越来越不适应快节奏的战争。上传了伦理算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士兵,不具备情感、意识和欲望,可以避免智人士兵的失误、强暴、掠夺,当然如果强人工智能的士兵具有反思意识和欲望另当别论。

    历史是靠核武器扩大国家综合指数制衡战争升级,未来的科技发展中网络、智能战的出现,恶意软件代码可以远程操控战争和导弹的轨迹,让小国可能有能力依靠科技作为变为强国,此次俄乌战争就体现了科技智能化、网络化、太空化的重要性。转基因生物快速发展正在击垮整个生态系统,网络恐怖分子通过黑客可以控制电子战。还有生物黑客以病毒为武器,这些都属于科技恐怖事件。

     图 (80).jpg

    图-49

    VT pro Design,《Telestron》,机械臂多媒体艺术表演,2017


    智能医疗

    人工智能比起人类医生有更多的潜在优势,他可以准确计算和了解疾病和跟踪药物的信息还能收集全球最新的案例和技术信息,人工智能未来能够熟知我们和所有家人的基因组织完整的病史作为治疗的参考数据,比人类更加准确和快捷的采取治疗方案。科学逐渐证明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诊断90%的肺癌病例,但人类医生的诊断成功率只有50%,算法不仅能够为医生提供参考建议,还能够发现医生发现不了的症状。

    现代健康的人,也已经开始使用可穿戴式传感器来预防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物联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内衣、智能家居。记录着血压、血糖和心跳等生物计量数据,从而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延长寿命。

    未来纳米科技和再生器官在医学上广泛实现普及,寿命延长会给伦理、保险业、婚姻关系都产生重大的冲击,如果生物科技让我们能够定制基因编辑的婴儿,未来贫富差异将出现巨大的鸿沟,人类社会又将如何呢? 


    ▲图-50

    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作品《自恋者》

     

    图-51

    智能机器人艺术批评家布伦松(Berenson),2016 

     ▲图-52

    纽约艺术家乔丹・沃尔夫森( Jordan Wolfson,1980-)在2014年创造了名为“女性形象”(Female Figure)的女舞蹈机器人。


    远程医疗

    可穿戴传感器的物联网未来成为实体生活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衣服、手机或厨具等衣食住行用品都有可能成为健康预警的传感器。以后纳米微型机器人通过吞咽进入体内为我们治疗疾病,日本的奥林巴斯一流机构研发的胶囊可以被吞入体内,实时提供给医生相关病情数据。当然他也可能被人类生物武器作为病原体传播疾病,防不胜防。

    人工智能关于意识与智能的讨论

    强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到来一定会发展意识形态,因为超级智能必需通过意识实现,生物进化一直在发展意识的脉络,但非碳基生物的人工智能可以另辟蹊径走超级智能算法的捷径。因为有机生物意识里面有很多生理与心理的缺陷,比如贪婪与恐惧,所以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向也会触及政治和经济的意识形态问题。

    对于军队战争和企业效率来说智能比意识更重要,人工智能不一定需要有意识和主观想象的体验,比如人类职业意识复杂,很多意识比较多余,比如汽车安装工人或出租车司机的职业,从单项的技能来说个人不需要有意识和体验感、想象力,机器不需要感受驾驶或操作机器的快感和自豪感,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更有经验,他们不会受到心理和生理疲劳及恐惧的影响。

     图 (84).jpg

    图-53

    Elena Knox、渡邊克巳,《御御签》,日本,机器人艺术


    智能检测 

    哨兵系统是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为了监测地球可能受到外星撞击设置的项目:引导小行星偏离轨道而解除对地球的危险性。另外201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始研发人工智能跟踪分析有关森林防火的数据。一年之后,他们的神经网络能够以百分之九十八的准确率,从太空探测到森林火灾,人类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生物DNA成像技术破案,预测犯罪率的概率,从而创造更多数据分析的概率,比如全球性的粮食数据跟踪系统的网络监测,雇佣机器人物流,同时让人工智能传感器数据来管理空气质量及交通的流量。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美国47%的工作岗位都会受到人工智能取代,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这一比例可能高达85%。

     图 (85).jpg

    图-54

    《机械姬 Ex Machina》剧照


    五、未来与历史的逻辑关系

    (一)未来、历史的特征与关系 

    历史学是人类对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一种知识形式,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物的研究,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意义。目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不可更改性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客观的历史事实也可能被书写者主观篡改。爱因斯坦对于时空的相对论认识会不会改变这一历史的确定性,未来是否可以穿越时空介入历史与未来的决策,也就是未来是否会对历史重新篡改,我们不得而知,那将是另一个话题。目前来看,客观的历史事实当然是无法被修改的。从时间轴上看,过去和未来是一种对称关系,一个是已经发生的,一个是将来要发生的;过去是已知的,而未来有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它的不可知性,而且它有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我们打破线性的时空发展观,提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必然会使得未来缺少了神秘性和未知感,将失去对于未来的想象力,也会让艺术失去很多理想化的价值。当然,我们也可能预知到很悲观的结果。目前我们具备了预设未来的迫切性,需要尽量避免未来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发现未来趋势带来的危险性。《周易》对于人类命运的预测,主要是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焦虑与恐惧,其实这种方式也只是在寻求预测未来的概率,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确。传统的预测方法多是依靠直觉、统计学及事物运转的规律性的发现,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对于历史的借鉴,是帮助我们建构一个积极的未来;相对而言,当代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时代更多地是依靠相对准确的算法,更加科学。

    图 (86).jpg 

    图-55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包裹帝国国会大厦》,柏林,1995年6月(《包裹德国国会大厦》,经23年的周旋后,终于在德国国会以292对223票通过,获准进行铺盖工程)

    图 (87).jpg

    图-56

    米奇兰格洛•皮斯托莱特《破布的维纳斯》,130cm x 100cm x 100cm,意大利,1967年


    同样是对历史的梳理,因不同世界观的人对历史的认识的不同而不同。首先我们可以先对未来有一个想象,再看过去的历史观,因为对于客观的历史当下人会有主观上的价值判断,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历史观。对于历史文献,当代人会由于利益或权力的需要而改变其文献的客观性。新文化运动靠批判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社会,走向科学与民主,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争,也是对历史观和未来观的价值之争。因此,对于过去的理解是取决于对未来的认识,历史的起点是未来。

    图 (88).jpg

     ▲图-57

    白南准,《电视佛》,1974年,闭路电视录像的青铜雕塑装置


    古今预测未来的方式及未来价值

    对未来的预测要了解社会的本质、历史权利演化和自然进化的规律,无非是积极和悲观的两类结果,这种预警人类的目的是改变当下人类的行为以及思考如何改变未来事件的发生。

    预见未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预测未来的方式有上千种,传统的方式多以人类本能、潜意识和经验感知世界,如《周易》。《易经》作为东方百经之首,更讲究科学的逻辑性和事物的本质性规律。西方历史上的科学从解梦到观察人的肝脏状态(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肝脏是生命的中心)预测未来,德鲁伊教的教士预测未来的方式则有如观察鸟飞行的轨迹、云的形状、树种的形态以及自然界的特征或异象等。印度、中国和玛雅文化通过观测星象预测世事变化,中国古人努力学习各种预测方法,比如通过六爻八卦、紫微斗数、四柱预测、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等后天积累的经验和方式,捕捉人与自然未来的吉凶祸福、阴晴圆缺。

    图 (89).jpg 

    图-58

    《下沉》,安尼施•卡普尔


    预知未来最直接、传统、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人的身体本能、潜意识和心灵的体验与感应,而当下未来学者更多地是以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大数据预知未来一切事物的价值规律,如气候科学家是用物理数据观测世界生态。 即使未来是个很宏大宽泛的概念,也需要我们有所探讨,因为未来对于今天的我们至关重要,未来同样是把双刃剑,祸福相依,预设未来可能带给我们的重大变革,对现实有根本性的启示和警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法学、科技、生态、人类学、伦理、心理学、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来作出一些想象,探索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动向,预设未来可能带给我们的重大变革,研究寻找未来的事物演化规律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应对可能发生的生存危机。心存当代而规划理想的未来,这才是未来学追求的积极价值。

     图 (90).jpg

    图-59

    汉斯•哈克,德国,《德意志》(局部)1993年,照片.(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


    (二)、未来艺术的关系体系

    历史中的未来主义艺术

    未来和前卫一样一直在演化中。回顾历史在20世纪初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未来派关注工业化的时代特征,表现工业机器的运转速度和律动的过程而凝固于画面,媒介也相对传统,现在再看不具有未来感,因为它表现的其实还是已经发生的事物和当时艺术家即时的生活感受,而当作未来呈现。未来派对于工业化速度感和现代城市化环境的表现还不具备科技未来的预设,预设与想象力是未来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比如那时科幻电影那时还未出现,科技不够发达,这种当代与未来的逻辑关系不明确。

     图 (91).jpg

    图-60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艾里奥特•艾里封《下楼梯的杜尚》


    世界范围里广义的后现代艺术大概是从1917年杜尚开始,狭义的后现代艺术大概发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1960年代,约瑟夫•博伊斯对于当代艺术的定义是逐渐介入社会,到20世纪80年代接近尾声的一个西方文化现象。狭义上“当代艺术”出现在90年代,其特征在于每个时代都有当代性和即时性,所谓未来艺术的特征就是想破除当代艺术对艺术的规定性,做到高度的创新、预设与想象。

     图 (92).jpg

    图-61

    波伊斯《荒原狼:我喜欢美国,美国也喜欢我》,纽约,1974


    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源发的文化背景

    广义的当代艺术把后现代艺术也纳入其中,而狭义的当代艺术是将90年代冷战之后作为历史背景,艺术史中的思潮具有多元化、全球化、差异性特征,打破了近现代二元对立的热战与冷战的时期的游戏规则,将非中心化的艺术地图推向欧美中心,威尼斯、卡塞尔等国际展览开始聚集了亚非拉当代艺术作为“春卷和拼盘”介入台面(中国当代艺术也是在90年代初期进入西方视线),这个现象不论其是否是一种后殖民的文化现象,差异与共生都将成为多元的全球文化奇点到来的愿望。“未来艺术”是当代艺术的延展,然而彼此也有所不同和侧重。

     图 (93).jpg

    图-62

    卡特兰,《 第九个小时》,装置 ,1999年


    中国艺术、拉美、非洲当代艺术都是借用民族符号与文化符号打差异牌。在90年代的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00年更加剧了全球化的形成,市场经济开始互惠互利,WTO让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让地球村在时间上同具有同时性,空间上拉近了距离,2000年中国艺术评论中使用了当代艺术,将后现代的解构、观念、非理性特征转向重构个人与社会、历史、自然的关系,介入普世性价值作为倡导的主要方向,将生存感受与环境作为存在主义艺术价值判断标准,这个时代直接的生存困惑和体验把对于历史、政治、社会新的认知与转换作为观念表达,如西方艺术思潮:新现实主义、波普、贫穷艺术、新写实主义、社会雕塑、公共艺术、媚俗艺术、挪用艺术、政治艺术、苏东艺术、地景艺术、超前卫、涂鸦艺术、新生代艺术等等,中国艺术思潮:政治波普、新生代、玩世现实主义、艳俗、卡通一代、后感性等,充分表现了当代艺术思潮的特点。一般而言,当代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2010年前随着存在主义运动的逐渐结束,由自然、人类主义文明向科学主义的根本变革的背景下,当代艺术现象也逐渐绵延发展,重新被定义和转向未来。虽然近几年国际形势以脱钩、内循环作为贸易战的基础,但我认为未来必然还是要实现世界不同民族的共生关系。

     

    ▲图-63

    里查德•汉弥尔顿,英国,《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拼贴,1956

     ▲图-64

    安迪•沃霍尔,《二十五个颜色的玛丽莲•梦露》,画布、丙烯,1962年

    图 (96).jpg 

    图-65

    达明•赫斯特,《没有绝对腐败之理》,装置展示场景,1996


    作者对于未来艺术的探索

    在未来艺术的探索中笔者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论预设、梳理、更新和策展的实践,2009年开始至今,我参与策划了“未来索引”的主题、分身:我宇宙、“人机合一”、感应器、“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自动.全自动”、“自动寓言”、“傻瓜效应”多媒体装置展、“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展,2020年策划“未来艺术学”、“机器人艺术时代”等展,2012年出版《未来艺术档案》一书;2021年《画廊》杂志作为封面人物编写策划了一期《未来启示录——未来艺术简史》及《画刊》主题内容“中国机器人艺术”;另外我写了很多关于未来学的文章,如:“后现代、当代、未来艺术思潮的历史逻辑与特征、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争议与挑战:未来元宇宙艺术,未来太空艺术:超人、机器人、外星人——超人类后人本主义,未来批判:自然世、人类世与科学世的反乌托邦主义——未来艺术学导论Ⅱ,“自律与自省”人工智能艺术学导论,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预见未来一一关于未来艺术学的探讨,技术“战争”——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实验即未来:中国实验动画跨界档案,西方生物艺术简史(1933-2018)—新伦理艺术运动,国外数字艺术概论与简史——虚实同源与万物互联,物理科技艺术媒介简史与概论——万物等观与心物感应,移动媒体艺术发生的历史逻辑,科技媒体艺术的发端史及争议性概念的梳理,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等理论文章。

     图 (97).jpg

    图-66

    《星际穿越 Interstellar》剧照


    结语:未来艺术的价值观

    未来艺术应该是表达未发生和未知的观念。人类身体存在的生命载体活在当下,但精神想象可以预见未来,现实的竞争、矛盾、困惑都可以寄托于未来,愿望创造乌托邦世界,这是后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无论高科技怎样变革不断,而人类对未来的期待核心理想依然是得到永恒的尊严幸福感。未来人需要自己的权力被尊重,对自由、民主、平等、荣誉、人格等普世价值的认可;追求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安全稳定;渴望对快乐、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是自然人对精神和物质满足的双重追求,也同样是未来意识形态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2021年5月10日于通州

    参考文献: 

    1.赫拉利著《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2.弗勒希特海姆著《未来学》。

    3.约翰•厄里著,陆晓译《未来是什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4.百度“未来学”词条。

    5.未来艺术图谱源于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张海涛的文章中的作品集和MANA新媒体艺术站。

     

    作者简介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2021年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 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策划:2021年分身:我宇宙, “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 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