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90年代成都先锋后物性

90年代成都先锋后物性

2014-11-13 17:20:31 来源: 世纪美术 作者:陈默

梳理的多余对话——对艺术家而言:梳理,是对遗忘可能的施救,捍卫记忆的善举,读图时代的宝典。对批语家而言:文本,是了解问题的导游,理解问题的秘笈,研究问题的开始。 

90年代成都先锋后物性(连载第二回) 

文︱陈默 

后物性:公众传媒语境的改善与再造

在后物性观念驱使下的成都前卫艺术家们,显然没有在意社会的有欠风度与有失修养,宽容与淡泊的风气与人文态度,已经造就了艺术进程的良好土壤。

1996年4月,在成都雅风艺术沙龙举行了《听男人讲女人的故事》观念艺术系列展。艺术家戴光郁展出了装置作品《柠檬水取之不竭》。在铺满鲜花与假花的巨“床”上,多个盛满橘色液体的吊瓶通过软管企图滋润“花们”以使其免遭残败的恶运。花的被摧和滥用的事实上,掩盖着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真实谎言。而作品中通过视像技术不断播出的受到抚爱却被囚禁于玻璃容器中的金鱼,使艺术家的后物性的个性征候被恰当地渲泄而出。艺术家余极的装置作品《处女膜再生术》,将由男人们造成的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从男人的谎言中理出并坦露于公众面前,让男人们反思矛与盾的哲理意义和优秀品行的再造。

1997年11月,在成都一未完成的建筑工地内,举行了《复制时代的人》艺术展。艺术家戴光郁展出行为作品《我射击我自己》。通过戴着“我”的面具的枪手以“我”的面具为靶标,击碎青花瓷瓶溢出墨汁溅落于裱好的宣纸上。一系列的观念置换带来令人惊诧的艺术效果,它同时在求证复制与还原的哲理:复制是贫庸可耻的,还原是高尚本位的。艺术家余极的装置作品《克隆·增长我们的恋爱效率》,用等人大的男女相拥的柔情蜜意的去掉背景的巨幅照片,大量复制并分布于情人幽会的台阶上。艺术家用荒诞和轻喜剧手法,表达对滥情的不满和对复制种种问题的鄙视。艺术家尹晓峰展出的行为作品《给一个剖腹产婴儿算命》,借助影像手段,将剖腹产过程的幻影像反射到地面白布上,八位盲人算卦者围坐一圈,占卜婴儿的命运。与其说这是给复制婴儿算命,不如说是给影像复制的怪胎算命,对观念语言的准确使用使作品于怪诞之中突现锋芒。艺术家张华的装置作品《海市蜃楼》,彩灯闪烁的大型沙盘上,置一底部镶镜的大盆,一电动玩具游船在水盆中游走。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复制大行其道带来的文化商业化低俗化的不真实故事,时代的复制品的价值等同于海市蜃楼。艺术家曾循的行为作品《神框》,是一个将固定语言符号运用在不同作品中的范例。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将他的“神框”在艺术展现场极不讲究地随意框取内容,并签名拍摄记录。玩笑的制造者将玩笑的滑稽结果无偿赠予对文化复制的始作俑者。艺术家刘成英的录像装置作品《慧眼》,正方封闭的木板屋“脸”上,四面绘出硕大慧“眼”,眼球掏空以电视屏幕替之,并重复播放录制的无聊电视节目。被复制内容的无趣与复制行为的无趣之恶意组合,只能不断生产伤害公众视听神经的文化垃圾。生活垃圾已有足够手段消灭,文化垃圾的衍生主体人何以甘心消灭自己?艺术家朱罡的行为作品《我在外你在内》,将四扇各镶两只猫眼的大门围成正方封闭,作者“你”在四方挂镜的“室”内自恋自淫,公众“我”在外通过猫眼的偷窥创意低下的内容。

按以往的经验,进入艺术史必是专家,要求盖棺定论。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不能像蔬菜上市前被定质定价。事实上,有价值的作品最终会受到历史的尊重与关照。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