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

[北京]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

2014-05-23 11:53:0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
THE CRITIQUE OF EVOLUTION: ART STATEMENT OF DAI FAN

开幕时间: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下午16:00 - 18:00pm 
媒体见面会:2014年5月27日下午14:30 - 16:00pm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F座荔空间
展览时间:2014年5月27日至2014年6月3日

策 展 人:顾振清、张海涛
艺术总监:杨荔
行政总监:杨楠
展览助理:吴天一、杨天瑜、焦靖雯
媒体推广:张璐
合作媒体: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联    系:www.li-space.cominfo@li-space.com;+86-10-51273272

Opening: 4:00pm.-6:00pm., May 27th, 2014
Press conference: 2:30pm.-4:00pm., May 27th, 2014 
Exhibition venue: Li-Space, Block F, Red No.1, Caochangdi,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Exhibition dates: May 27th—June 3rd, 2014
Curator: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Art director: Yang Li
Administrative director: Yang Nan
Exhibition assistants: Wu tianyi, Yang Tianyu, Jiao Jingwen
Media promotion: Zhang Lu
Media partner: Art Archives Net (www.artda.cn)
Contact: www.li-space.cominfo@li-space.com;+86-10-51273272


未来“酷·刑”考古
——戴帆的“进化批判”分析

文︱张海涛

未来世界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引发的“人造自然”现象随之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与观念。它是一种不自然、重组自然、仿造自然的人工现象。弗洛伊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遗传重组的潜势正在迅速推进人类质疑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说,进入人工改造的大胆领域。自然与超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将成为旧人类尾端和后人类开始的交界的时期。

戴帆近两年在思考创作一系列“酷刑”考古作品,作品将古代酷刑符号,以当代视角进行了考察,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时期“酷刑”方式的进化特征,其实它也是一个不断技术化、媒介化的发展线索,从此可以看出一个权利与人工变革的历史,不同时代的酷刑也赋予了不同时代针对性的烙印。我看完他的作品方案后给了两个小建议:一种是选择以社会学、历史学方式纪实调查,收集整理呈现,真实的还原“酷刑”的历史;另一种选择是以未来人工化视角转换历史中的“酷刑”。戴帆不加思索地选择了第二种表达方式,这与他个人性格及以前作品脉络有相承之处,如何以未来的方式转换历史中的考古。必然从其造型、材质、色彩等语言上下工夫,如其炫烂精细的做工、抛光的色彩、弧线不明的造型、未来科幻材质。甚至利用高科技自动、感应器、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未来酷刑考古”是一个悖论的融合体,戴帆喜欢把权利欲望、灵性死亡,与冰冷的技术神秘的重构在一起,它把科学主义的理性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在作品中统一起来,让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相悖丛生。
      
纪实刑具考察是一种普遍考古的方式把刑具收集、调查,像一部纪录片一样朴素、真实;而未来“酷刑”考古,更多以个人或未来人视角转换为艺术的“刑具”,它通过人造技术创造出另一种的艺术真实。未来刑具考古,借用中国古典刑具符号链接未来,这样的刑具不是仅为一种残酷美学,也具有未来的诗意化,隐藏着残酷、时尚和消费,又像科幻片的飞行器、机器人,更像奢侈品那样“酷”,,但本质上充满着残酷的内核,就像一架架从未来降落到展厅的战斗机,非常震撼!当下人工化世界、虚拟生物都将隐藏于诗意化外壳中,充满不可触摸的不确定性。一个非理性的观点更适合当今这个摆脱乌托邦信仰的不确定世界,人工化仿真,网络虚拟,转基因混杂等超自然现象的人类,外表上看上去完美,内心却是神经质地病态异化,天性淡化,很难自我驾驭。

戴帆将历史脉络中如五马分尸、下油锅、腰斩、凌迟等无法忍受的“酷刑”触及到我们几千年的权利话语系统,历史上的合法与不合法的刑讯逼供,制造了无数起冤假错案,给底层的弱势群体带来沉重的痛苦,从古至今留存的惨无人道的酷刑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权利、法律、资本、利益一直是酷刑存在的刽子手,人类一直存在过于侵权的行为,并把其潜规则合法化,很少人质疑这些酷刑背后的东西。

权利、欲望、时尚更是未来人所追求的,这样“灿烂”的背后剩下就是“烂”,“酷刑”原本是残酷的身心伤害,在当下也成为了时尚,如“跑酷、酷哥、酷毙了”这样新时代词汇应运如生,如“耳钉、切舌、穿孔、挂体、纹身”等极端自残的方式也成为了年青人追逐刺激、释放压抑和宣泄欲望的途径,从集体意识中出走寻求自我个性和自由的体现。人类一直在平衡民主与权利的关系,或多或少存在着冲突与差异,自由多多少、权利多多少一直在寻求平衡点,美国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同性与性解放运动,及中国“五四”、至今的开放都是寻求一个支点,酷刑也在这个支点中改变着它的形态。

2014年5月18日于北京

炙烤,2014年

轮盘射杀,2014年

尖钉·火焚,2014年

车裂,2014年

凌迟,2014年

剖腹,2014年

锯割,2014年

木驴,2014年

锤楚,2014年

腰斩,2014年

抽肠,2014年

射杀,2014年

五马分尸,2014年

沉河,2014年

吊刺,2014年

兽咬,2014年

 

梳洗,2014年

钻椅,2014年

戴帆

艺术家档案

戴帆(DAI FAN)是处于社会学、未来学、政治、科技、设计五支源流交叉点上的艺术家。戴帆生活工作于北京和纽约,其作品渗透着以未来的视角对历史、政治、权力、宗教文化的反省和思考,戴帆最新的个展“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是利用高科技自动的介入建构了延续生命痛苦的科幻酷刑花园,展览中的所有刑具作品均处于机械运动的攻击状态。“原始的未来”——惩罚艺术在冷酷的浪漫氛围中触及几千年的权力本身,散发着奇特、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未来酷刑是人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一种令人费解的极其野蛮、残酷的美丽现象”。产生事实真相的仪式与实施惩罚的仪式同步进行,对痛苦精确计算的酷刑包含着一整套的国家权力经济学”。在18、19世纪,西方的观察家塑造了中国酷爱酷刑的形象,在鸦片战争中给西方的帝国主义者正当的理由:中国“骇人听闻”“无法相像”的酷刑,被解释为中国未能走向文明化的标志,欧洲流传的信念是要将殖民地从“另一时代的罪恶”中解救出来,这种傲慢的心态导致了欧洲人不断征服折磨殖民地的原住民。殖民者利用酷刑来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始终被人书写着。戴帆的《未来酷刑系列》作品对人具备真实的惩罚和攻击性,人和传统作品之间那种欣赏和被欣赏关系在其转换成为被惩罚与惩罚的关系,最能挑动人情绪的文化差异点。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2014-5-27]“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作品现场
view.php?tid=8985&cid=14

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新书︱周斌著《行为艺术课》

新书︱周斌著《行为艺术课》

2021-08-13 12:08:51.002 来源: A4am 作者:麓湖·A4美术馆

书名:行为艺术课
著者:周斌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年6月
定价:60.00元
书号:ISBN 978-7-5426-7416-6/J·332
此书获麓湖·A4美术馆资助出版


专家推荐语

Zhou Bin's book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erformance Art is an invaluable guide to prepare performance artists and help them in their practice. Due to the immaterial nature of performance art, this compendium will also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relevance of this medium.
——Marina Abramovic

周斌的书《行为艺术课》是指导行为艺术家并帮助他们进行实践的宝贵指南。由于行为艺术的非物质性,本书还将帮助公众理解这种媒介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家)

 
《行为艺术课》是在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探讨如何教学行为艺术之“第一堂课”,一次艺术传播学的实验,一件尝试展开行为艺术学的“行为”!
——查常平博士(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主编)


 快乐的感受未必能推己及人,但痛苦的感受是可以推己及人的。痛苦和快乐的区别,决定了纯粹意义上艺术家关切现实的职责。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帮助别人增加快乐,而是帮助或警示别人避免痛苦。或许,行为艺术,以及对行为艺术的普及,才是治愈困境、迷茫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探讨如何教学行为艺术的第一堂课”。

全书从厘清困扰行为艺术教学的基础问题开始:行为艺术是什么?能教吗?教什么?怎么教?随后进入实践部分,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从初级练习到创作实践的脉络,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极具操作性。书中的讨论部分,话题涉及艺术与生话的众多方面,虽是一家之言,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围绕行为艺术教学的两篇对话,更是为读者提供了多视角的思考路径。


作者简介


640.webp.jpg

周斌,1988年开始绘画创作,1997年后,专注于行为艺术创作与研究至今。

周斌广泛参与国际间的行为艺术活动,曾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亚洲等地进行艺术创作、驻留研究、学术讲座和主持工作坊。作品曾在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荷兰W139美术馆、英国华人艺术中心、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美国摩尔大学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

为推动行为艺术的发展,周斌积极参与活动组织和教学工作。2008年与刘成英发起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2012至2016年,被邀请在四川美院主持行为艺术教学。并曾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美术学院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短期讲授行为艺术。


目录

第一章 必要的梳理

第一节 三问(行为艺术是什么?能教吗?怎么教,教什么?)

第二节 行为艺术简史

第三节 作品观摩、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 行为艺术练习

第一节 课前准备

第二节 唤醒身心的练习

第三节 使用身心的练习

第四节 互动练习

第五节 认知时间的练习

第六节 认知空间的练习

第七节 个体经验的练习

第八节 进入公共空间的练习

第九节 介入现实的练习

第十节 基于行为过程的多媒介创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放弃让公众说你好的欲望

第二节 表达而非表演

第三节 创作以你为主

第四节 不断追问自己还能怎么做

第五节 非物质艺术

第六节 要有可以浪费的时间

第四章 结课展览

第一节 为什么要做展览

第二节 部分结课展览案例

第三节 学生自我组织的展览

第五章 行为艺术教学访谈

第一节 访谈一:蔡青采访周斌

第二节 访谈二:康书雅(Sophia Kidd)(美国)采访周斌

附录

后记

征引书目


前言(择选)

起初写这本书,并非是要把自己那点儿行为艺术教学经验梳理成册,结集出版。而是想通过写书,迫使自己静心读书,能在理论层面,对自己以往的艺术工作,做一番审视和思考。写书,属于“自我改造”计划的一部分。

……

我的行为艺术教学经验主要来自2012年到201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的教学经历,以及同时段在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艺术学院、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短期授课。此外,多年在国内外主持行为艺术工作坊的经历,对我也是重要的经验补充。其中四川美院的行为艺术课,因为连续四年多没有间断、课程量大,所以积累的经验最为丰厚。虽然教学时间也不算太长,但由于一开始,我就是把教学当做自己艺术工作的一部分来看待,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和热情,因此收获颇丰,可谓教学相长。不夸张地说,四年多教学于我而言,是又上了次大学。

……

对于艺术创作,我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行为艺术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所以,无论是书中谈及的行为艺术的发展史,还是教与学的思路和方法,亦或创作理论、从艺感悟等,皆基于我个人的视角,是我的主见,我放任自己独断专行地去写。因此也有必要声明:这不是一本行为艺术的学习指南,而只是学习行为艺术的众多路径之一。于不同的学习者而言,它可能是条捷径,也可能是条弯路,还可能是条不归路。故此需要在充分尊重自己内心感受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扬弃。

——周斌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