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双年展艺术家资料(第五幕)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霍米·K·巴巴(Homi K. Bhabha)
1. 霍米·K·巴巴(Homi K. Bhabha)1949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现任(2008年)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巴巴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与萨义德(Edward Said)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其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以及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等。
霍米·巴巴关于文化、认同以及民族的理论著述在全球文学界、文化界和艺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巴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文化批评家,他不但喜欢收藏多种艺术品如绘画、玉器、古董等,更将自己的艺术观点以及自己对艺术与少数族苦境、后殖民状况之关系的看法付诸笔端。据粗略统计,自1980年代以来,巴巴正式发表的探讨艺术的论文有十几篇。他不但频繁地受邀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演讲,还多次被邀到欧美著名博物馆、美术馆讲学,担任知名刊物《国际艺术论坛》(Artforum International)的专栏作家,还担任一些欧美著名艺术机构的顾问,如:伦敦当代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伦敦国际视觉艺术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Visual Arts)、洛克菲勒基金会艺术与人文分会、美国艺术国家博物馆等。
霍米•K•巴巴(Homi K. Bhabha)是哈佛大学英语系安•F•罗森伯格人文教授(Anne F. Rothenberg Professor)和哈佛大学人文中心主任。
他也是哈佛大学校长人文学科高级顾问。
巴巴著有大量探索殖民和后殖民理论,文化变迁与权力,以及世界主义和 其他主题的序列著作。
他的著作包括《国族与叙事》(Nation and Narration)和《文化的方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后者于2004年被列为劳特里奇(Routledge)经典序列著作出版并被译为韩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塞尔维亚语、德 语和葡萄牙语。日本新近出版了一部巴巴的著作选集。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他的新作《全球尺度》(A Global Measure),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将出版他的《叙事的权利》(The Right to Narrate)。
巴巴最近为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拉比克•肖(Raqib Shaw)和沙兹亚•西莰达(Shahzia Sikander)的展览图录贡献了一些文章并与阿克巴尔•帕丹希(Akbar Padamsee)就奥兰(ORLAN)的作品进行了访谈。
他也是包括伦敦当代艺术协会,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内的一些核心艺术机构的顾问;
他也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之一,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现当代艺术前景计划顾问。
巴巴还在阿加汗国际建筑奖筹划指导委员会和大师级评审委员会(Master Jury)任职,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报告的受托人之一,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担任第五十三届国际艺术展评判员。
巴巴是北京清华大学和法国高等社会研究院的荣誉教授。
他在斯坦福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发表了就职演说,最近还在柏林自由大学进行黑格尔演讲,杜克大学 举办梅隆杰出学者讲座并在“为国际理解的教育”亚洲-太平洋论坛和首尔韩国基金会,以及在剑桥大学八百周年纪念之际举办的“变革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之变迁”会议,联邦德国教育与研究部的人文会议上进行主题演讲。
巴巴还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关于价值观的全球议程委员会副主席,他还是北美研究研究生院和柏林自由大学“交互表演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以及德意志研究基金会文学研究专题报告咨询小组的成员。
巴巴毕业于孟买大学和牛津大学,被《新闻周刊》誉为“为下个(二十一)世纪(而思考)的一百位美国人”之一。
帕沙·查特吉(Partha Chtterjee)
2.帕沙·查特吉(Partha Chtterjee)生于1947年,印度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in Social Sciences,Calcutta)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印度“庶民研究”(又称为贱民研究或底层研究)学派的主将,对当代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被誉为印度最重要的批判知识分子,是出生于亚洲同时被第三世界及英美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重要学者。
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1947年生于加尔各答,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院长学院政治学系,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
他长期供职于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于1997年至2007年间担任该中心主任。
他曾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担任访问教职,目前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
帕沙•查特吉已有若干关于印度历史、社会和政治的著作出版,其中包括:
《民族主义思想和殖民世界》(1986)、
《民族国家及其碎片》(1993)、
《一种可能的印度》(1999)、
《雍容的欺诈者》(2002)、
《被治理者的政治》(2004)。
帕沙•查特吉也用孟加拉语写作,并出版过两本用孟加拉 语写成的评论文集《历史遗产》(2000)和《对象与系统》(2006)。
帕沙•查特吉也是一位著名剧作家。
他用孟加拉语创作了六部戏剧作品并最后公演,其中包括《Ramnidhi》(1985)和《Ajker Hajabarala》(1995)。
他目前定居于加尔各答,但每年有一部分时间在纽约任教。
杜赞奇
3. 杜赞奇 历史学家、汉学家,印度裔,早年就学于印度,后去美国求学,拜汉学家孔飞力为师,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 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其第二本专著《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中文译本也已于2003年面世。其最新著作《主权与真实性:满州国与东亚现代进程》,也已于出版。
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 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其第二本专著《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中文译本也已于2003年面世。其最新著作《主权与真实性:满州国与东亚现代进程》,也已于出版。
杜赞奇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莱佛士(Raffles)人文教授,并任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主任,同时也是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
他是一序列中国和东亚史 著作的作者,包括《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该书曾获1989年度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他的其他作品有:
《主权与本真性:满洲国与东亚的现代》(Rowman & Littlefield出版社,2003年),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全球性与区域性》(Routledge出版社,2009年)和一本去殖民化方面的编辑作品(Routledge出版社,2004年)。
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翻译为中文、韩文和日文。
杜赞奇也为一些关于历史编纂学和历史思想的文集贡献了不少作品,其中包括:
《翻译主义与对民族历史的挑战》,该文收录于《在全球时代重新思考美国历史》
[托马斯•班德尔(Thomas Bender)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
目前,他正在写作《世俗世界中的超验:冷战期间亚洲和香港非亚伯拉罕传统中的宗教与现代性》 一书。
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4.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又译:亚西斯·南地)早前是一位社会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之后投身于不为社会科学及学术研究正式关注的领域。现在,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暴力心理学的政治,知识、乌托邦以及想象的文化,人类的潜力以及未来。他目前正研究有关种族灭绝的问题。南迪作品中的恒常主题包括:对知识边缘域的关注与尊重,以及面对人的问题,由专家主导、经过包装的专门化解决方案的持续怀疑。他的作品试图为南部文化经验及普通公民日常生活准则中的概念与范畴开创更大的空间。
南迪任职于德里的发展社会研究中心,他还是墨尔本后殖民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以及高等教育全球科学委员会成员。多年来,他积极介入包括新德里生态及食物安全中心,公民自由人民联盟,德里文化选择与全球未来委员会,英联邦人权组织,和平与未来跨国基金会,户田纪念国际和平研究所等在内的各种组织。
南迪的著作包括:《另类科学》《在心理学的边缘》《亲密的敌人》《板球之道》《民族主义的非法性》(台译:《国族主义的非法性》)《野蛮的佛洛依德及其他论文》《通往城市的模糊之旅》《热带国家传奇及异议的命运》《时间隧道》《时间苦旅》以及《传统,暴政与乌托邦》。他与人合著了《失明的眼睛:五百年的哥伦布》《创造民族》;编辑了《科学,霸权与暴力》及《我们欲望的秘密政治》;他还与人合编了《民主的多元宇宙》《知识与文化的未来》及《鉴别大众文化的特征》。
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南迪的三卷本精选集——《在地流放》《流放归来》及《一次极受欢迎的流放》——同时还有他的论文集:《信条的篝火》。该出版社还出版了两本概述了南迪与其精神世界的书——维纳·拉尔(Vinay Lal)编的《对知识持异议,打开未来:阿希斯·南迪的多重自我及奇异的目的地》,和拉明·贾汉贝格鲁(Ramin Jahanbegloo,台译:雷敏·亚罕拜格鲁)的《谈印度:与阿希斯·南迪的对话》。
南迪曾就宗教及民族暴力撰写非官方报告,并代表南亚的非政府组织监督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国会选举。他曾是亚洲妇女人权委员会下的“发展的受害者”(1994)及“种族歧视”(2001)妇女法庭的审裁委员。他还是由印度人民环境及人权法庭(2000)组织的萨达尔萨罗瓦调水工程公开听证会上的陪审团成员。
阿希斯•南迪(又译:亚西斯•南地)早前是一位社会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之后投身于不为社会科学及学术研究正式关注的领域。
现在,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暴力心理学的政治,知识、乌托邦以及想象的文化,人类的潜力以及未来。他目前正研究有关种族灭绝的问题。
南迪作品中的恒常主题包括:对知识边缘域的关注与尊重,以及面对人的问题,由专家主导、经过包装的专门化解决方案的持续怀疑。
他的作品试图为南部文化经验及普通公民日常生活准则中的概念与范畴开创更大的空间。
南迪任职于德里的发展社会研究中心,他还是墨尔本后殖民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以及高等教育全球科学委员会成员。
多年来,他积极介入包括新德里生态及食物安全中心,公民自由人民联盟,德里文化选择与全球未来委员会,英联邦人权组织,和平与未来跨国基金会,户田纪念国际和平研究所等在内的各种组织。
南迪的著作包括:
《另类科学》
《在心理学的边缘》
《亲密的敌人》
《板球之道》
《民族主义的非法性》
《野蛮的佛洛依德及其他论文》
《通往城市的模糊之旅》
《热带国家传奇及异议的命运》
《时间隧道》
《时间苦旅》以及《传统,暴政与乌托邦》。
他与人合著了《失明的眼睛:五百年的哥伦布》《创造民族》;
编辑了《科学,霸权与暴力》及《我们欲望的秘密政治》;
他还与人合编了《民主的多元宇宙》《知识与文化的未来》及《鉴别大众文化的特征》。
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南迪的三卷本精选集——《流放在故乡》《流放归来》及《一次极受欢迎的流放》
——同时还有他的论文集:《信条的篝火》。
该出版社还出版了两本概述了南迪与其精神世界的书——维纳•拉尔(Vinay Lal)编的《对知识持异议,打开未来:阿希斯•南迪的多重自我及奇异的目的地》,和拉明•贾汉贝格鲁(Ramin Jahanbegloo,台译:雷敏•亚罕拜格鲁)的《谈印度:与阿希斯•南迪的对话》。
南迪曾就宗教及民族暴力撰写非官方报告,并代表南亚的非政府组织监督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国会选举。
他曾是亚洲妇女人权委员会下的“发展的受害 者”(1994)及“种族歧视”(2001)妇女法庭的审裁委员。
他还是由印度人民环境及人权法庭(2000)组织的萨达尔萨罗瓦调水工程公开听证会上的 陪审团成员。
5.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 介绍
吉塔•卡普尔(1943-)是来自印度德里的评论家和策展人。
曾就读于德里大学,纽约大学,和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卡普尔关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理论的文章被广泛收录于各种文集中,其主题包括另类现代主义和国家范例,当代性的表征与批判形式,干涉主义艺术作品的定位以及与此相关的来自印度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策展方案。
她的文章频现于各种国际出版物。她的著作包括:
《当代印度艺术家》(德里,1978年),
《现代主义在何时:印度当代文化实践论文》(德里,2000年),
和即将出版的《目的与手段:当代艺术中的批评性铭文》(德里,2010年)。
她是《艺术与观念》杂志的创办者和编辑之一,还是《第三文本》及《Marg》 杂志的顾问编辑。
吉塔•卡普尔曾于印度及全球各类学术机构中演讲,包括英国的剑桥大学卡莱尔学堂,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大学;
美国的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惠特尼研究项目,匹兹堡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巴西的圣保罗大学以及位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高等艺术研究院。在澳大利亚,则有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
卡普尔的策展工作在全球各地展开,其中包括在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印度当代艺术”中担任联合策展人,在“剥夺”——1995年第一届约翰内斯堡双年展中的印度部分。
她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大型展览“世纪城市:现代都会里的艺术与文化”(2001年)中共同策划了“孟巴/孟买” 部分。
2003年,她在柏林世界文化中心的项目“身体城市”中共同策划了展览“地表之下:城市褶皱中的艺术品”。
她所策划的展览亦见于印度各地展馆,如德里的国立美术馆,以及德里和孟买的国立现代美术馆。
卡普尔是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2006年第9届达喀尔双年展,以及2007年第8届沙迦双年展的国际评审团成员。
她还是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的成员。
并在下列机构中担任研究职位:西姆拉的印度高级研究所;剑桥大学卡莱尔学堂;德里的尼赫鲁纪念馆及图书馆。
此外,她还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德里大学的客座教授。
2009年,吉塔获印度政府颁发帕德马•施利奖项。
6. 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 介绍
萨拉•马哈拉吉生于并受教育于种族隔离年代的南非。
他于1980年-2005年担任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艺术史及艺术理论教授,现在是此校的客座研究教授。
目前,他是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及知识系统教授。
他于1999年-2002年担任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于1999年-2001年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扬•凡•艾克学院研究员。
他的专门研究及出版物主要关注马歇尔•杜尚,詹姆斯•乔伊斯以及理查•汉密尔顿。
他的著作包括《有章法的知识与无章法的知识:有关视觉艺术》《织物,异乡声学和文化翻译》,
以及有关新的社会学研究著作《非西方现代性及其它》。
他对图像,声音,动作和意识的研究在他2003年与神经学家、佛教学者佛朗西斯科•瓦雷拉的谈话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并在“2005与2006知识 实验室”,柏林“世界文化宫”(同来自北京的刘索拉和来自巴黎、贝宁的科菲•科科合作),
加拿大班夫“新媒体艺术实验室”(2007年)以及多伦多“视觉艺术知识实验室”(2009年5月)的一系列项目中得到持续探索。
他是2002年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之一。
他与理查•哈密尔顿及埃克•邦克联合策划了2002年在鹿特丹博伊蒙斯•凡•布尼根美术馆展出的 “视网膜、光学、视觉、概念……关于马歇尔•杜尚”一展。
他与高士明和张颂仁共同策划了2008年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
他编辑、策划了: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馆的参展项目《出版计划11—— 提问广州三年展2008》(都柏林)。
他是2010年圣保罗双年展“艺术的知识与政治”的联合策展人。
7.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TEJASWINI NIRANJANA 介绍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生于1958年,是印度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
她于1981年在孟买大学获英语与美学硕士学位,1982年于普内大学获语言学研究型硕士学位,1988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
1998年,她来到班加罗尔帮助成立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CSCS)。在此之前,她曾在海德拉巴大学英语系任教达十年。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创造性地开设了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由特贾斯维莉和她的同事们共同设计和教授,在印度开了先河。
她的研究工作使她获得了霍米巴巴研究经费,荷兰南南合作基金会研究经费,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奖(两度荣获),洛克菲勒研究经费,以及索耶研究经 费。她曾于2007年在柏林高等研究院任三个月的客座教授。
她发表的作品包括:最新的《流动印度:女性,音乐与移民在印度与特立尼达》(达勒姆,2006 年)和《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伯克利,1992年)。她与人合编了《质问现代性:印度的文化与殖民主义》(加尔各答,1993 年)。在学术工作以外,她还领导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的高等教育小组,负责创建和执行旨在改善印度高等教育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筹资。
8. 迪佩什•查卡拉巴DIPESH CHAKRABARTY介绍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拥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印度管理学院管理学研究生文凭(相当于MBA),以及加尔各答大学总统学院理学学士(荣誉)学位。
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及南亚语言文明专业,被当选为罗伦斯•A•金普顿杰出贡献教授,他也是芝加哥当代理论中心的研究员,英语系的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研究院荣誉教授教职。
2004年,查卡拉巴提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会员,又于2006年当选澳大利亚人文学院荣誉会员。2007年,他在国际研究联合会大会上被颁发“杰出学者奖”。
查卡拉巴提是贱民研究的开山祖师之一,也是《评论探索》(Critical Inquiry)杂志的两位编辑之一,以及《后殖民研究》杂志的第一位编辑。他是《公共文化》杂志的编辑,《历史罗盘》杂志的董事会成员,也担任《美国历史评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他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谢尔顿•保洛克(Sheldon Pollock)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三桔•萨布拉曼洋(Sanjay Subrahmanyam)是《跨学科南亚研究》(由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三家联合出版)系列的编辑。查卡拉巴提也是柏林洪堡论坛专家委员会成员。
查卡拉巴提正在撰写两本书,将于近期完成并且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名分别是:《不合时宜的历史学家:欧洲以及印度历史研究的开始》《历史的气候:论文集(4篇)》。
他的一些德语文章目前正由柏林的校园出版社出版,还有一些孟加拉语的文章由Ananda出版社出版。
他的其他论著包括:《工人阶级历史之思考:孟加拉 1890 – 1940》(普林斯顿出版社:1989, 2000);
《欧洲的省份化:后殖民思想以及历史差异》(普林斯顿, 2000,第二版, 2007);
《现代性的居所:贱民研究文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0)。
他也是《贱民研究》第9卷(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的编辑(与ShahidAmin一道);
《大都市主义》(杜克大学出版社,2000)的编辑(其他几位编辑是Carol Breckenridge, HomiBhabha和 Sheldon Pollock);
《从殖民到后殖民:转型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其他两位编辑是RochonaMajumdar和 Andrew Sartori);《历史的公共生活》(《公共文化》专刊,2008,其他作者包括Bain Attwood 和 Claudio Lomnitz)。
另有两篇文章于2009年被翻译为西班牙语出版:《全球化之下的人文主义》(El humanismo en la era de la globalizacion)以及《非殖民化和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