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视频档案 > 画册出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画册出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2022-12-05 19:33:55.555 来源: 娅蓝yalanstudio 作者:娅蓝

123.jpg

▲ 画册封套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画册》(ISBN9787574001633)由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编,蓝庆伟执行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22年10月1日第1版第1次印刷版本首次公开发行。该画册为2021年11月6日—2022年7月15日由成都市美术馆主办的“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17个平行展/特别邀请展的参展作品合集。

132.jpg

▲画册封面

142.jpg

▲画册目录


序言

吕澎

2021年11月6日—2022年7月15日,由388位艺术家、890件作品构成的17个平行展在2021成都双年展期间展出,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当我们走进一个个展览空间,能够看到那么多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以及观众穿梭于分布在这个城市不同区域和空间的展览,他们在展厅里流动,他们对话,讨论艺术,当然,他们也谈及在新冠疫情时期的生活与社会问题,这样的情境让人倍感欣慰。

这是一个艰难与复杂的时期,疫情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我们都知道,对物质的需求虽然是基本的,但精神世界的滋养却是不能够减弱的。在人们遭遇疫情的困扰时,艺术家用他们的艺术开启了崭新的精神空间,用他们的艺术给人们以充分的抚慰。17个平行展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以及主办的机构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治愈作用的精神食粮。实际上,无论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艺术都应该是抚慰大众心灵的一股力量,正是艺术生活,让人们对每天的生活有了更高和有意义的期盼。

时间会让以后的人们了解今天,这是我们编辑此画册的目的。以后的人们从画册的记录中会感受到在曾经的新冠疫情时期里,人性总是保存着深沉的温暖与善意。

正如202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超融体”所提示的,本次主题展之外的17个平行展同样通过具有差异性的问题与定位来呼应主题展的号召:诗人们也参与了今天的当代艺术的创作,不同的手法、材料、观念、风格、样式与趣味,为2021成都双年展“超融体”的丰富性提供了活力。17个平行展让我们看到,40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能量,使得成都的艺术势力再次获得提升,为之后的成都艺术生态进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艺术的确没有太多的实用性作用,但是,艺术可以成为我们战胜新冠疫情的助力和抚慰大众心灵的力量。社会需要艺术,我们的生活需要艺术,成都这个城市的未来需要艺术,这是我们组织2021成都双年展17个平行展的重要意义。


▲ 部分内页


地方“审美密码”与成都的艺术生活方式

蓝庆伟

2021年的成都,虽然新冠疫情的困扰仍在,但“艺术的热度”成为这座城市在这一年的关键词。“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主展举办的同时,有17个不同主题、类别的平行展/特别邀请展在这座城市呈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众所周知,双年展的主题展是在全球范围内艺术话题引领性的主题性、选择性展览,所选择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是双年展主题的呼应与论证。与主题展相对应的平行展则没有如此强的主题诉求,更多的是实现一种同频互动,与主题展共同构成形式上的“超融体”。恰恰是这种相对宽松的主题互动形式,形成了本次平行展的4个特点:行业交流、本土互补、主题呼应、年轻实验。在怎么做平行展方面,本次双年展平行展采取“品质专业+机构提名”、“开放鼓励+青策计划”的模式,设立“机构提名”与“青年策展人”两种资助模式,由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形成评审机构,确保入围平行展的作品的学术质量。纵观此次17个平行展,不免发现,在与主题展交相呼应的同时,艺术展成为市民的旅游型文化节日,成为艺术生态交流的丰富业态,也是全城同频互动与文化自信的表征。

此次双年展平行展形成了6个不可忽略的特点,是地方“审美密码”与成都的艺术生活方式结合的有机呈现。

第一,在展览空间上,结构多元,全程互动。涵盖了高校、艺术机构、艺术社区等多种形态空间。

第二,在艺术家的邀请上,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成渝双城互动,西南联动,全国参与的格局。本次平行展共计参展艺术家400余位,其中四川艺术家近300位,重庆艺术家近40位,国内其他省市艺术家近90位,国际艺术家4位。展出作品数量近900件(组)。

第三,在展览内容上,形成多元媒介、艺术互补的特征。

第四,在展览受众上形成一种多层次、全方位、参与性的状态。

第五,在公共教育方面,形成了“美育与互动共生、专业与趣味共存”的生态。既有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也有针对少儿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门类观众的专门活动,还有深入社区的参与性艺术项目。

第六,在艺术影响力上,多点互动,辐射全城。与成都双年展主题展相辅相成,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动态循环。尤其是给外地的参展艺术家、观众,提供一次全面了解成都、四川乃至西南艺术面貌的视觉盛宴。

最后,成都的“审美密码”和城市生活方式是什么呢?从艺术上来讲,是多流派、多方向、自由生长的状态;从文化传承上讲,是地域性、传承性、探索性的人才辈出的生态。这里有层出不穷且引领趋势的艺术家,多元互动且实验践行的艺术空间,热情参与且享受美育的市民,以及尊重并支持艺术发展的各级领导。这些要素如同本次展览主题“超融体”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样貌——艺术地生活。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特别邀请展名录(按页码顺序排列)

欲上·合囤: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提名展

四重奏:当代艺术复调叙事

诗融体:跨媒介的诗歌艺术

伊卡鲁斯岛

平行的城市

尚在

超越界面:新现实中的艺术交往方式

无尽的庭园

隐逸之城:个体的诗意与城市的肌理艺术展

无障碍:“五彩基金”的十一个艺术案例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

延宕意识:十人画展

文明的形式:中国新艺术切片研究展

和合

地方密码:当代艺术展

川流不息:天府雕塑80年特展

美术馆之眼·第三季:2021年成都市域内美术馆年度提名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新书︱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新书︱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2024-04-28 16:35:02.66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冯博一

231.jpg 

▲ 冯博一/著《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书名: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

副标题: 冯博一策展往事

作者: 冯博一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

ISBN: 9787301340295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的问题进行的理论思考,后者则偏重于展览背后细节的再现,带有知识分子私人笔记的色彩。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不仅涉及诸多重要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学者,还有许多已被遗忘的人和事,而且还收录了作者珍藏的大量第一手图文资料,使全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整体上则是呈现了一位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见证者、推动者所参与和理解的艺术史、策展史。

 

作者简介

1960年代生于北京,1980年代历史专业本科毕业。当过教师,做过20年的专职编辑。1990 年代初开始游走于民间空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并兼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2017年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2012—2014年兼任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2010年、2016年两次获“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

从1980年代未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评论、编辑等工作。始终关注边缘、另类的艺术家、群体和不同代际艺术家生存状态及创作趋向;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探索性和批判性;尤其重视具有实验性价值的艺术家创作。撰写有百万字的论文和评论文章;策划有上百次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外共术交流性展览。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目录

自序

1. 黑皮书 1994

记忆,不仅仅是黑白

——在编辑《黑皮书》的前后

《黑皮书》 编者的话

《黑皮书》 稿约

 

2. 生存痕迹 1998

界限两边,都是世界

——有关“生存痕迹”展览的记事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3. 不合作方式 2000

在上海,作为立场与态度的“不合作方式”外围展

关于“不合作方式”

关于“不合作方式”展览的策划方案

 

4. 知识就是力量 2001

一次失败的展览

——北京图书大厦“知识就是力量”展览的前因后果

29日,封!——关于“知识就是力量”展的策划和现实境遇的报告

 

5. 北京“浮世绘” 2002

浮“事”流年

——798艺术区首次当代艺术展“北京‘浮世绘’”

“浮世”的想象与“浮生”的梦幻——关于“北京‘浮世绘’”展的题释及其他

 

6. 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2002

全球视野,中国经验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纪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

 

7. 蓝天不设防 2003

我在地面上,蓝天不设防

——抵抗“非典”疫情的“蓝天不设防”艺术行动

让我抖抖灰——关于“非典”时期“蓝天不设防”艺术行动的台前幕后

 

8. 左手与右手 2003

左看,右看

——搅局的“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

红色墟——关于策划“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的札记

 

9. 东亚生活样式 2004

只在我所在的空间

——混搭的“东亚生活样式”展览

“生活样式”的营造与想象

 

10. 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2009

设置障碍,或跨越障碍

——曲折的“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关于实施“空间的多米诺计划”的一种叙述或报告

 

11. 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 2010—2014

此地与彼岸:一种想象的艺术共同体

——持续“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的殊途回声

关于“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的策展、认知与现实处境

 

人名、机构名索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新书︱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新书︱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2024-04-28 16:35:02.66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冯博一

231.jpg 

▲ 冯博一/著《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


书名: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

副标题: 冯博一策展往事

作者: 冯博一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

ISBN: 9787301340295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的问题进行的理论思考,后者则偏重于展览背后细节的再现,带有知识分子私人笔记的色彩。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不仅涉及诸多重要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学者,还有许多已被遗忘的人和事,而且还收录了作者珍藏的大量第一手图文资料,使全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整体上则是呈现了一位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见证者、推动者所参与和理解的艺术史、策展史。

 

作者简介

1960年代生于北京,1980年代历史专业本科毕业。当过教师,做过20年的专职编辑。1990 年代初开始游走于民间空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并兼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2017年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2012—2014年兼任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2010年、2016年两次获“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

从1980年代未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评论、编辑等工作。始终关注边缘、另类的艺术家、群体和不同代际艺术家生存状态及创作趋向;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探索性和批判性;尤其重视具有实验性价值的艺术家创作。撰写有百万字的论文和评论文章;策划有上百次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外共术交流性展览。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目录

自序

1. 黑皮书 1994

记忆,不仅仅是黑白

——在编辑《黑皮书》的前后

《黑皮书》 编者的话

《黑皮书》 稿约

 

2. 生存痕迹 1998

界限两边,都是世界

——有关“生存痕迹”展览的记事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3. 不合作方式 2000

在上海,作为立场与态度的“不合作方式”外围展

关于“不合作方式”

关于“不合作方式”展览的策划方案

 

4. 知识就是力量 2001

一次失败的展览

——北京图书大厦“知识就是力量”展览的前因后果

29日,封!——关于“知识就是力量”展的策划和现实境遇的报告

 

5. 北京“浮世绘” 2002

浮“事”流年

——798艺术区首次当代艺术展“北京‘浮世绘’”

“浮世”的想象与“浮生”的梦幻——关于“北京‘浮世绘’”展的题释及其他

 

6. 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2002

全球视野,中国经验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纪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

 

7. 蓝天不设防 2003

我在地面上,蓝天不设防

——抵抗“非典”疫情的“蓝天不设防”艺术行动

让我抖抖灰——关于“非典”时期“蓝天不设防”艺术行动的台前幕后

 

8. 左手与右手 2003

左看,右看

——搅局的“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

红色墟——关于策划“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的札记

 

9. 东亚生活样式 2004

只在我所在的空间

——混搭的“东亚生活样式”展览

“生活样式”的营造与想象

 

10. 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2009

设置障碍,或跨越障碍

——曲折的“空间的多米诺计划”

关于实施“空间的多米诺计划”的一种叙述或报告

 

11. 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 2010—2014

此地与彼岸:一种想象的艺术共同体

——持续“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的殊途回声

关于“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艺术交流计划”的策展、认知与现实处境

 

人名、机构名索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