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文献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中国当代艺术史近30年来的著作

    中国当代艺术史近30年来的著作

    2023-12-10 09:37:24.83 来源: 99艺术 作者:王姝

    30.jpg


    历史是一种叙述。人们试图通过确定和整理发生过的事实来理解过去。有历史学家曾说:历史是对人、行动、决策互动和行为的研究。所以,历史的主要目的是站在多元、理性和严谨的角度,来谈论人的行为和存在。

    历史的书写和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有助于告诉我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正如所有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我们发展至今所走的路也并非偶然。历史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过去,它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现在是如何与过去产生关联的,以及依照事件发展的规律,对未来有着怎样的预示和参考。

    对于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个很难的课题。这一方面与它的时间坐标有关。在时间范畴内,对于当代的概念,在国际上有着不同的划分,比如有人认为,1945年以来的艺术,都可被视为当代艺术,还有人认为60年代之后的艺术,才能被称为当代艺术,等等。而其第二个难点在于当代艺术正在发生。历史看似是由少数人创造出来,但实际上却是当代所有的人共同撰写的,所以审视和书写历史需要时间的距离,对于这样一段严格意义上尚未成史的历史,如何对人物和事件作出理性的取舍?如何在连续的时间线索中,找到引发历史走向变化的关键转折?……同代历史的书写和材料研究无疑是具有很大难度和挑战的。

    这些问题对于发展时间更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而言,无疑是更难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内部变化和艺术观念的变化而形成的。在这个框架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处在上下文的关系中,而这种上下文并不简单的时间线性发展,而是在处在这段历史中的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进行的。

    2023年,99艺术成立20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专题”为20周年中的重要专栏。本期,我们梳理了近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重要艺术史著作,在回望历史的同时,观照当下。

    中国当代艺术通史部分的书籍

    按照作者或者编者姓名字母排序

     

    11.jpg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 - 1986》

    作者:高名潞、周彦、王小箭、舒群、王明贤、童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1年10月

    《中国当代美术史》从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对从“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中期整个十年的中国当代美术思潮、流派、风格、作品进行了概括、梳理和评析。此书为高名潞等人于1987年写毕,1991年出版。



    21.jpg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边界》

    作者:高名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8月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描述,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有关“墙”展的主题讨论,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

    在第一部分中,本书试图用历史描述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从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其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它。在第二、三、四、五章中,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运动”、“反艺术的观念艺术”、“仪式化的行为艺术”和“中国前卫艺术的生存空间”等几方面勾勒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媒材的变化和发展对于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意义往往还不只在材料本身,而是具有强烈的主题意味。比如,绘画虽然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199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的一些绘画潮流,如“伤痕”、“乡土”、“理性绘画”、“新生代”、“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它们确实在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现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旧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育系统,在中国,它的写实技巧和写实主义图像学原理始终发挥着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作用。尽管摄影在1990年代末开始流行,绘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仍然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31.jpg

     《' 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

    作者:高名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

    《’85美术运动》共有两卷,一卷是历史论述,一卷是资料汇编。从编撰时间来看,上下两卷相隔近二十年。

    上卷“80年代的人文前卫”是高名潞与周彦、舒群、王小箭、王明贤、童滇等人所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1991)的修订版。下卷“历史资料汇编”则是高名潞将’85美术运动的原始资料按照时间和理念结构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资料集。


     41.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高名潞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月

    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的全面梳理和描述。

    全书包括当代前史(两章)和十六个章节,以时间发展为脉络,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艺术家、艺术现象、艺术流派和作品做了详尽的叙述。不仅从中国艺术的本身逻辑出发,同时还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放到国际艺术的背景中进行讨论。试图建树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清晰、有说服力,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历史,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


    51.jpg 

    《中国现代艺术史 1979 - 1989》

    作者:吕澎 / 易丹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1992年5月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 - 1989》是一部反映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著作,本书以700多幅图片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介绍了现代艺术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的背景及原因。以具体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为中心,对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个性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并在分析中将艺术家与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氛围联系起来。在讨论艺术发展的同时,作者还对艺术批评界的论争进行了总结,为读者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照系。

    作者吕澎和易丹厘定1980年代的标尺是“批判的形式”,采用的史论方法是“批判历史主义”,即以批判的脉络而非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砌串联这十年。


    6.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90 - 1999》

    作者:吕澎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0年3月


    《中国当代艺术:1990-1999》是吕澎所著的《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研究工作的继续。 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过渡性的艺术状况以及新艺术的端倪。作者详细描述了“新生代”与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以及像行为、装置、录像艺术和观念摄影这样的观念艺术的事件、作品及其代表性的思想。作者特别通过“广州双年展”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章节的叙述,介绍了影响中国九十年代艺术的市场和国际化市场的背景和问题。


     7.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12月

    这是第一部系统呈现20世纪中国艺术进程的著作,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艺术通史的开山之作。作者在浩繁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独立、系统、简易、生动地叙述了一百余年来的中国艺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完整框架。

    本书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发生在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这本著作在2009年和2013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并出版,内容均有所增加和修订。


    8.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9年增订本)

    作者:吕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


     91.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13年第三版)

    作者:吕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2月


    在重新修订的第三版里,作者补充了不同时期的资料,并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其生态的概述,将90年代后期的艺术问题做了更有启发性的延伸,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历史上下文的比较结构。

    同时,《20世纪中国艺术史》亦有多个语言的版本。


    101.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国:意大利

    语言:英文

    出版年:2009年


     

    112.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国:韩国

    语言:韩语

    出版年:2013年


     12.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国:法国

    语言:英文

    出版年:2014年


     13.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国:法国

    语言:法文

    出版年:2014年


    15.jpg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国: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文

    出版年:2023年



    16.jpg

    《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 易丹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9月


    《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是在1990年完成的《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 - 1989》(1992年出版)和2000年完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 - 1999》(2000年出版)两部书的基础上改写、修订而成的。

    吕澎、易丹在谈到为什么将这两部书合二为一重新编辑出版的原因时,写道:

    “我们是1979年至1999年这20年中国改革历程的见证人,也是中国前卫艺术在这20年中发生和演变过程的亲历者。在这20年中,前卫艺术自身的成长,如同中国政治经济改革一样,总是显得脚步匆忙。我们用‘进步’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这20年中国前卫艺术的状态也许有些笼统和不适当,但我们却应该承认,在这20年中发生的一切,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确远远超过了此前的时代。

    当我们站在了另一个世纪的岸边,回过头来观望身后的风景,我们才发现,时间的忘川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每一个涉过这条河流的人都有忘却的危险,哪怕我们对曾经发生的一切有着亲切而生动的感性常识。把写作和出版于两个十年的艺术史合并起来,出自一种方便:是为了给今后的人们,尤其是学习艺术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建立自1979年以来中国新艺术发展逻辑的材料背景。这两部书写自不同的时间,而有不同时间里的判断,好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关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也就很容易构成一个新的历史整体。”


     

    17.jpg

    《中国现代美术史》(大学教材)

    作者:吕澎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0月

    这两本美术史专著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现代美术史》从晚明时期西方文明的进入和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调适展开,在社会与历史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中,梳理中国美术的流变。全书共分为12章,海派及其画家、美术革命、“中国画”的产生与思想背景、国画家与新国画、现代美术教育、写实主义与艺术家等均有详述。

    《中国当代美术史》对1949年以来中国的美术历史进行梳理,反映从建国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作者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大背景,以具体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为中心,对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个性进行阐述,并为读者提供了寻找艺术家们在各段历史、事件中位置的根据,反映艺术与历史间相互的意义。


    181.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2000 - 2010》

    作者:吕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10月


    《中国当代艺术史 2000 - 2010》的上篇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生存空间问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其他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浪潮下的兴衰,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资本运作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吕澎将“艺术生态”视为艺术生产的语境,更看作艺术生产的结构、过程与结果。潮涌潮落间,张弛不一的规则体制、狂飙突进的市场资本、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呈现出新世纪百态并进的激烈交锋。

    下篇从艺术空间的讨论转向了艺术创作本身,全面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与代表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隋建国、周春芽等等。无法承继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家”,面对美学的彻底退位,形式观念的千山万壑,又将如何凝固观念于作品,突出重围,进入第二个十年?


     19.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7月

    这部《中国当代艺术史》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 2000 - 2010》的延续。时间跨度为1949年以后至21世纪初。

    全书分为十二章,详细梳理和评述了1949年以后至21世纪初的中国艺术发展脉络和成就,尤其是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其生态的概述,将90年代后期的艺术问题做了更有启发性的延伸,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历史上下文的比较结构,以便读者能够发现新的历史问题。本书约六十万字,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尤其是列举了诸多视野独特的艺术个案研究,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地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色。


    20.jpg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 1978-1999》(共六卷

    作者:鲁虹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1年9月第一次印刷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8-1999》共有六卷,分别为“水墨分册”、“雕塑分册”、“油画分册”、“观念艺术分册”、“版画分册”、“水彩分册”。



    211.jpg

    《越界·中国先锋艺术 1979 - 2004》

    作者:鲁虹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月

    《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运用简洁的文字描述与图片结合的形式进行书写。这种“文图写作”的方式将视觉图像放置于艺术史证据的位置。同时,作者借鉴了新闻写作的方式,设立了相关连接和相关作品的介绍,使每一个艺术成果相互关联,并被置于历史的进程之中,使写作本身成了一种艺术。


     

    22.jpg

    《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 2000 - 2005》

    作者:鲁虹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0月

    进入新世纪以后,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中国当代艺术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其标志性的事件是“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举办。自此以后,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地出现在由官方艺术机构举办的各类展览中。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当代艺术展览身份的质疑那种尴尬,有了很大的改观。更加重要的是,不仅各地艺术机构都开始争相举办不同类型的“双年展”或“三年展”,以迅速加入到“世界著名双年展和三年展”的全球俱乐部中去。而且由国家文化部门出面,接连在国外举办了好几个中国当代艺术展。本书用图鉴及概述性地文字记录了2000年到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重要艺术家和艺术表现的主要特征。


     23.jpg

    《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 2005 - 2009》

    主编:鲁虹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 - 2009》结合上百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并配上了简短的文字解说,同时还包含文章、艺术家简历与大事年表,是集学术性、资料性、文献性于一体的图鉴类艺术史专著。


    24.jpg

     《中国先锋艺术 1978 - 2008》

    作者:鲁虹
    出版社:台湾艺术家 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

    此书是《越界·中国先锋艺术 1979 - 2004》的延续。此次出版去掉了“越界”两字,并增加了2004 - 2008年的作品图片。

    出于尊重史实的原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图重建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情境,以便根据具体的情境逻辑客观、准确地把握艺术家面临的艺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二,出于对“效果历史”原则的尊重,作者从那些在艺坛上已经产生巨大学术影响或造成客观效果的重大创作现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与作品作为描写对象。


     26.jpg

    《中国当代艺术30年:1978-2008》

    作者: 鲁虹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8月

    这本书是在鲁虹在其著作《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与《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的基础上重新改写而成的,并加进了一些作品与事件的图片。

    出于尊重史实的原则,作者鲁虹在书写的过程中力图重建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情境,以便根据具体的情境逻辑客观、准确地把握艺术家面临的艺术问题和解题方案。

    鲁虹的艺术史写作方法主要受到美国艺术史家詹森的方法,在研究詹森的艺术史写作方法的过程中,鲁虹先后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 - 1999》(六集);《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 - 2005》;《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 - 2009》;《新中国美术60年:1949 - 2009》(上下集);《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油画第一卷;并以文图对照的方式撰写了《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 - 2004》和《中国先锋艺术1978 - 2008》。


     

    271.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

    作者:鲁虹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0月第一次印刷

    《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

    作者:鲁虹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3月

    这两部艺术史专著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的。第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从1978-1999年的历史。第二部《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鲁虹原计划是从2000年写到2010年,由于第二编中所涉及的很多与新的艺术探索相关的优秀作品均出现在2010年以后,即与数码技术相关的影像艺术、虚拟现实(VR)艺术或机械装置艺术、生物艺术等,如果仍然按原计划写到2010年为止,就无法涉及。所以,在反复考虑后,将本书的时间下限改定在了2019年。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还出版过英文版本。


    28.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78 - 1999》

    作者:鲁虹
    出版社: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鲁虹还主编了《中国当代艺术全集:1978-2008》(共六卷)。



    29.jpg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1978-2008》

    主编:鲁虹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此全集书名由艺术家周韶华所提,前言由批评家彭德所撰写,主编是鲁虹,编委有王端廷、孙振华、杨小彦、俞可、殷双喜、冀少锋。此全集于2014年立项,其后经过了六年的时间和几十遍校对的编辑过程。

    卷一为“过渡时期的创作”,即1978年-1984年的创作;卷二为“八五时期的创作”,即1985年-1989年的创作;卷三、卷四为“90年代的创作”,即1990年-1999后的创作;卷五、卷六为“新世纪的创作”,即2000年-2008年的创作。

    每卷的内容包含:1、目录;2、前言;3、论文;4、图版;5、图版说明。而在作品的选择上,本全集遵从“效果历史的原则”,即力图挑选有代表性、在艺术史上既有价值、又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作品。

    除了专业学术研究型的艺术史著作,鲁虹还撰写过一系列具有普及性质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书籍,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18》(大学教材)、《中国当代艺术30年:1978-2008》等。


     

    301.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78-2008》(大学教材)

    作者:鲁虹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自出版以来共重印八次

    本书是在前著《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4》基础上写成,其目的诚如作者自序所言:“就是想以文图相配的方式向广大学生与读者生动而清晰地评介这一新艺术传统由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研评对象既定而明确,由此便将同一时段的非“先锋艺术”予以割舍,从而也就表明了该书内容的新锐。 同样,对许多当时正值中青年,如今渐入佳境,却并无前卫意识的画家,本书也一概予以忽略。


    311.jpg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78 - 2018》

    作者:鲁虹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6月第一次印刷,2023年再版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78 - 2018》是鲁虹写艺术史著作之前的一个准备。书中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所以比较适合作为艺术史教材。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78 - 2018》中有四个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断代方法:

    第一章是从1978-1984,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章是从1985-1989,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发展的时期;

    第三章是从1990-1999,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时期;

    第四章是从2000-2018,研究的是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

    除了限定在中国当代艺术时间范畴内的艺术史专著,鲁虹还撰写并出版过一本横跨整个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专著——《中华美术百年1911 - 2011》。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中国美术从现代到当代百年来的变革与演进的脉络。


     

    32.jpg

    《中华美术百年 1911 - 2011》

    作者:鲁虹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0月


     33.jpg

    《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作者:朱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1月

    本书介绍了数百位优秀当代艺术家,收录了近三百张由艺术家本人提供的高清作品图片,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各种艺术门类,全面记录了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

    此书是2011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获奖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奖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客于1997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以表彰他们杰出的创作和评论。



    34.jpg

    《1949年迄今的当代中国艺术史》

    作者:周彦
    出版社:Spring

    出版年:2020年

    这本艺术史著作为英文版本。 书名:A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 1949 to Present,中文译名为《1949年迄今的当代中国艺术史》。

    周彦就职于美国俄亥俄州肯尼恩文理学院艺术史系,教授现当代中国艺术史和中国绘画史。他不仅是艺术史学者、批评家,也亲身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也让周彦在书写艺术史的过程中强调以“三重身份”来记录历史,即作为感受主体的参与者、意在交流沟通的批评者和作为客观分析的史学研究者。对此,周彦解读道:“某种意义上来讲的话,我们与书写对象有一种心在共同跳动、共振的感觉。我想尤其书写一个活的历史,它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重要。历史因此就变得比较不是那么冷冰冰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叙述。我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书里的这个特点。”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视觉乌托邦:十七年艺术(1949 - 1966);反文化:文革艺术(1966 - 1976);真善美:后文革艺术(1977 - 1984);艺术狂飙:先锋艺术运动(1984 - 1989);全球化冲击下的艺术(1989 - 1999);当代艺术的体制化与身份(2000迄今)。

    与中国艺术通史专著同样重要的,还有按照艺术创作媒介分类进行写作的分类史。


    35.jpg

    《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 1979 - 2005》

    作者:贺万里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年:2008年7月

    这是一本针对中国当代装置艺术所撰写的艺术史分类专著。全书对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的写作,采取装置艺术发展的总体纵向叙述与专题史的横向论说相结合的方式。书中在叙述文体上,采用的是史论结合、以史带论,间或以论带史的视角予以历史叙事。


     

    37.jpg

    《中国当代水墨 1978 - 1999》

    作者:鲁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2月

    《中国当代水墨1978 - 1999》是鲁虹所著的一本中国当代水墨历史专著。本书是在其《现代水墨20年》一书的基础上改写的。本书有两条发展线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图片部分,全部图片都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

    第一章“1978 - 1984:水墨画酝酿变革”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1984年,侧重介绍了吴冠中、周思聪、周韶华等几位中国画家在创作上的探索以及相关的理论对后来水墨创新的兴起所产生的作用。

    第二章“1985 - 1989:水墨画面临急变”从85新潮开始谈到了水墨的变化。这时候不仅是表现型水墨崭露头角,抽象型水墨和超现实型水墨也出现了,此外,借鉴民间画风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

    第三章“1990 - 1994:现代水墨渐成气候”评介了90年代的水墨走向。从这个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到,水墨艺术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1995 - 1999:当代性的建构”首先介绍了一批注重观念表达的新水墨艺术家的追求;其次结合王璜生和鲁虹策办的“进入都市”展介绍了一批强调“现实关怀”价值观的新水墨艺术家的追求。


     38.jpg

    《中国当代雕塑史》

    作者:孙振华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9月

    《中国当代雕塑史》以197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雕塑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突破传统,新观念的兴起”、“个体觉醒,多元化的形成”、“全球视野,新媒介的转换”三部分,分别对中国当代雕塑之前的雕塑、中国当代雕塑的兴起、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生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

    除了以上的艺术史专著外,一些艺术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艺术史的发展进行叙述。虽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艺术史写作体例,但也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比如巫鸿所著的《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


    39.jpg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

    作者:巫鸿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7月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展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

    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40.jpg

    《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四卷)

    作者:巫鸿 
    出版社:理想国丨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6月

    2022年,巫鸿历经5年,亲自选编打磨了一套集艺术史、艺术家、展览、艺术批评等在内的文集,《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四卷)。

    《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共有四卷,分别为:《潮流》、《艺术家》上、《艺术家》下,《展览》。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的探索经验。


     411.jpg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主编:朱青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 - 至今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和研究领域中,朱青生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年为单位,对中国艺术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创新和遭遇进行调查和整理,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既不是年度活动的总结,而不是分门别类的艺术年度记录。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记录是从1986年开始,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形式公开发布。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客观地记录事实,并对各条记录进行核实、简明描述和对照索引,使当代艺术的变化得到显示,进而努力揭示各个重要事实之间的关联和意义,记载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及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当代人对其作出的最敏锐的创造性反应。


    参考资料:

    1、《访谈︱超越“85新潮”:1980年代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澎湃新闻,2020年12月29日

    2、《从艺术批评到艺术史的思辨》,《中国文化报》,2022年1月16日

    3、《讲座回顾 | 周彦谈新书

    4、《现场 | 鲁虹:“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关注的是转折而非延续”》,99艺术,2021年6月18日

    5、《鲁虹:艺术史写作与“策划”人生》,99艺术,2023年3月2日 

    6、豆瓣读书

    7、《雅昌专稿 | 鲁虹的

    8、《中国当代艺术图鉴 浓缩50年的汹涌“潮流”》,Daniel Li,SENYA STUDIO,2022年8月2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