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家+策展人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郑闻(Zheng Wen)

    郑闻(Zheng Wen)

    2020-08-31 23:38:29.275 来源: 本站 作者:

    zw.jpg

    郑闻(Zheng Wen)

    简历

    郑闻,80后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Banana Art Space 艺术总监、ArtMo艺术澳门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评委、《画刊》学术顾问、新星星艺术奖评委、CIFF中国独立影展选片人等。其工作重心与学术兴趣集中于艺术现象与政治经济思潮的关联性研究。策划了一系列有关媒介研究的专题项目,多个国际现当代大师展览,也不遗余力推广中国青年艺术的发展。 

    迄今,其策划的重要展览30多个,应邀巡回至伦敦、不莱梅、慕尼黑、三亚、北京、广州等地。于中国美术学院、日本关西大学、上海K11艺术中心、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等举办学术讲座20余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TANC艺术新闻》、《三联生活周刊》、加拿大《环球华报》等媒体发表研究和评论文章40 多篇,30 余万字。



    郑闻︱艺术、金钱、还是春药?

    原文登载于《艺术品投资》2015年6月刊


    老兄于量博士嘱我作文一篇登载杂志,聊聊艺术中的商业和市场问题。其实,从笔者所谓社会职业而言——现于大学美术馆“学术部”任职,以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当“以学术为业”,并不适合谈论有关艺术市场和商业的问题,也没有资格来谈论,不过中国当权者历来鄙夷的“书生议政”罢了。可是转念一想,就连天朝最“权威”最“学术”的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也有什么“艺术市场数据分析中心”,最令人佩服的是诸如这类机构的负责人或专家们不仅一手“监控调研”和“学术研究”,另一手还身兼不少艺术商业活动的策划及运营,真是裁判员、运动员两不误,为了中华艺术之崛起操碎了心、捏碎了蛋。想到这里,我便觉得甚是羞愧,也当为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市场说几句。

    收藏也好、投资也罢,好像都与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下,“钱”字兹事体大,大到天朝正在大力推进的宏伟的亚投行战略,小到菜市场上鸡毛菜的价格浮动。哪怕狐朋狗友聚会,具体到谁买哪一笔单——酒钱、饭钱、唱歌、捏脚还是桑拿——都不是小事且自有其规律,本质涉及中华文化核心“体面”二字,而“体面”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艺术品行业是深谙此道的一个行业,艺术品的商业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象征价值与符号价值上,无论艺术作品还是艺术家,惟有展览与成交纪录的“体面”,才能叫得更响卖的更好。而资本家与土豪贴近了艺术,就等于贴近了“体面”,不但可为来历不明的资产漂白洗清,还可以获得热爱艺术、贡献社会、光宗耀祖的功效,真是建立声誉、忽悠政府、置换资源、扩大生意、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艺术市场不断爆出的各种人为操纵的“幕”和 “局”,用现在网络流行的一个伪成语来说,应该叫做什么“细思恐极”,其实皆是为其“体面”不断“加特技”罢了。

    收藏与投资都离不开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是商业平台,也是生态系统。据国际艺术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的普遍原则来看,无非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对应画廊和艺术家、藏家之间的关联,二级市场对应画廊与拍卖行或艺博会之间的关系,可是从严格意义而言,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好像既不存在一级市场也不存在二级市场,而是我称之为的一个鱼龙混杂和混乱无序的“三级市场”,望文生义,三级市场还真有一点“三级片”市场的特征:品质低劣、私下交易、盗版泛滥、无序流通,也是一个不断“跨级、跳级”的“三级跳”市场。唯有在这样的“三级市场”上,画家可以跳过画廊卖画,画商可以用批发的价格操纵画家,画家和资本可以为了高价联手做局,假画一旦完成拍卖程序则真伪自负,买家则可以在自家入股的拍卖行频频刷新成交的纪录…

    艺术品的收藏或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没有良好的审美品味,就没有价值导向,既形成不了科斯所说的“思想市场”,更遑论什么“文化产业”或者“大国崛起”。中国当下市场机制的急功近利与价值混乱,既培养不了明日之星,也发现不了今日大师,既抓不住蓝筹股,也摘不得原始股,打不进大都会,也进不了蓬皮杜。比如国内几个艺术博览会上,极少见到一两家阵容齐整、思路清晰的画廊,参展画廊中的百分之九十如同摆杂货铺和地摊儿,实在惨不忍睹。中国画廊业的判断缺失类似于中国电影业的乱象,缺乏有品质的电影公司、电影制作人,及其耗费心力栽培的明星,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优质的电影。这些画廊与电影公司一样,不知道到底是要拍MV还是AV,只是看什么V火爆就拍什么V,什么V流行就玩什么V,结果可想而知是谁都成不了Channel V,充其量是一个见钱眼开的导购TV。

    记得去年K11艺术中心因展出一幅平庸的莫奈《睡莲》而名躁一时,时下引得各种艺术机构企业商家蠢蠢欲动,纷纷效仿并希望名利双收。正如我在微信圈有感而发这么一段话:“国人大多没弄明白的是,艺术是靠骨子里的教养和后天的专业学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什么文化产业压根就是经济无力江郎才尽的扯淡。艺术不是春药也不是伟哥,国家文化和综合实力的不孕不育还是去长江医院治治吧。”一句话,文化的疲软艺术救不了,精神的阳痿金钱没法治。

    然而对于中国当下大部分人而言,艺术品投资或收藏不过有如房地产或者任何投机倒把的玩意儿罢了,本质不过行内人所谓“傻X买,傻X卖,还有傻X在等待”的传销。中国当下的资本更是普遍缺乏教养,极权政体下的巨量资本积累无非两种方式:要么依靠资源垄断,要么选择投机倒把。甚至包括香港的巨富阶层无一能跳出这两点,与依靠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形成的所谓“先进生产力”的资本发展方式全面无缘。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嘉诚,资本总量轻易就被30来岁的Facebook创始者马克·扎克伯格轻松超越。中国当下依旧仰仗暴利与原始积累的资本丝毫不值得尊重,当然,这种资本对待艺术的方式也同样毫不尊重。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下,不少资本都开设了自己的艺术公司,介入艺术投资与收藏,有些甚至建起了自己的美术馆。几乎无一例外交由大老板的各位夫人们去打理,这是一个由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准老婆们撑起的半边天。所以这个圈里比比皆是“我先生给我一个亿,让我买艺术品”的女“馆长”和女“藏家”。艺术品和土豪的大小老婆们一样,不过是点缀他们成功的附庸风雅的战利品罢了,这也正是中国当下资本对待艺术的态度之绝妙象征。

    还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现实远比想象更精彩”,现实也不会令人完全失望。比如,近期与一位年青学者及收藏家交流。出生文化世家的她在诗歌、音乐、文学、电影各方面的品味一流。我欣赏了她的部分艺术收藏,竟然不少是欧洲顶级绘画巨匠的作品,在国内绝无仅有。她主攻文艺复兴及欧洲大师画的研究,在探访世界各大博物馆、国际知名画商和收藏家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个人收藏及研究经验。这样的同龄人——作为艺术窄域的深入研究者才是我心目中的藏家。收藏,首先是一种教养、一种品位、一种学习、一种积累、一种判断。或者,如她眨着漂亮的大眼睛自信又调皮地说,“收藏,是一种能力!”这能力,恐怕真的与钱无关。

    郑闻

    2015.5.1 北京


    点击更多阅读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郑闻:影像的动力与再生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郑闻︱数字景观奥德赛——写给2020年的艺术世界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上一篇: 张颂仁(Zhang ..  下一篇: 周斌(Zhou Bi..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