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混现代”的艺术文化景观
  • 当代艺术应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前卫
  • 病入膏肓的美术教育
  • 段炼:亲历西方美术教育
  • 石青:从物的生产到事件的生产
  • 田萌︱用艺术唤醒词语
  • 范迪安︱人身攻击和谩骂是文化圈的软暴力
  • 鲍里斯·格罗伊斯︱装置的政治
  • 讨论倡议——关于中、西当代艺术与体制的关系之比较
  • 贫穷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发
  • 艺术批评简史(六)
  • 宇宙主义射线:宇宙主义的兴起
  • 云上的日子——梁绍基访谈
  • 一个秘密的反现代主义者:隋建国与他的退休计划
  • 制图者的世界 ——走进王鲁炎的作品
  • 老栗•低端市场应对寒冬
  • 汉斯·贝尔廷︱艺术史还是艺术品?
  • 当代艺术与史代纳的宇宙观
  • 评论家+策展人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王麟(Wang Lin)

    王麟(Wang Lin)

    2020-09-08 11:55:19.838 来源: 本站 作者:

    王麟(Wang Lin)


    简历

    王麟 ,1985年出生于山东淄博;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策展人,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策划展览(部分

    2019 鬼市淘宝计划,蠢策展公众号

    2019 厕所项目,蠢策展公众号

    2019 黑夜的消逝与广场的回归 ,24小时美术馆,南京 

    2018 永生市-奶嘴乐园,天津滨海美术馆,天津 

    2018 绘画研讨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N3艺术空间,北京    

    2016 社会现实剧场,常青藤青策计划,UCCA,北京

    2016 新一代艺术实践中的影像表达,西安美术馆,西安

    2015 浪漫的相关性:同一性的混搭,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解构审美形式及它们的对立面,应空间,北京 

    2014 接下来是艺术家的创作时间,微信网络

    2014 复调II——北京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3 不只是「风格」,VA空间,798,北京

    2013 这是一个画展,视在空间,798,北京



    王麟谈策展︱我选择跳进这股洪流中 

    来源:新青年艺术沙龙

    时间:2020-05-07

    这是《挑战与发现:策展时代的策展人》发出的第七篇访问:

    问:开始我们先聊聊起点吧,你做策展的起点是哪个展览?我从我自己的经历体会来讲,第一个展览往往是形成策展的方法的第一个尝试,对于策展人的成长极其重要,你的第一个展览是怎么做出来的?

    答:在2007年大学的时候做过同届油画系唐明伟的个展。严格意义上来讲,第一个有策展意识的展览是2013年初在798的视在空间做的“这是一个画展”,意在讨论与当时流行绘画有所区别的绘画创作。展览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与坏画有关的,另一部分是抛弃绘画手工性却以绘画形式呈现的作品。这个展览的操作模式很常规,前期主题的构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然后寻找合适的画廊合作方,在有了大致的展览方向后与画廊沟通,拜访艺术家,进行访谈,确定参展作品。

    12311.jpeg


    问:你的策展工作有很多是和机构合作完成的,有没有完全出于自身兴趣发起的纯粹的独立的策展项目?

    答:虽然看上去我的策展工作很多是与机构合作完成,但是其实多数展览都是源于我自身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或困惑,并非是机构给出命题的方式。要说完全独立,不依靠机构的策展项目应该是2014年我在微信上发起的“接下来是艺术家的创作时间”艺术项目。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想法意在讨论策展在非白盒子空间的可能性,以及非物化的艺术创作如何展示。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静态的、完成的闭合回路,它不再受限于常规的艺术空间,不必为了进入白盒子进行创作上的转化。时间作为每位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切分,每个艺术家在一天的时间里进行创作并通过微信和网络进行传播。“点赞即是观看,喜欢请转发”是我对此项目所定义的观看及传播方式。项目的最后一条规则被设置为:7位艺术家实施结束后,推荐下一位参与者接力。即第二期的参与艺术家名单是由第一组艺术家负责完成的。在这里策展人的权力完全被消解掉了,参展艺术家与参展作品完全不受策展人的控制。因此,我也与艺术家们形成了一种默契,尽量不做关于作品方案的沟通。微信的出现是形成此次项目很重要的契机和平台,它实现了非物化创作的快速传播。


    问:从你的策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你更关注年轻一代艺术家,年轻艺术家是近年来不断被拿出来炒的一个话题,这两年好了一些,从你的实践来看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和以往艺术家的不同是什么?

    答:我关注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其实最核心的点在于大家是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相互理解起来更加快速、融洽。在针对艺术的问题表达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优势,每代人亦有每代人的局限。从表面上看,今天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倾向于使用新的材料、媒介;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获取信息也更加便捷。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所塑造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已经远远与前辈艺术家有所不同。


    问:从艺术家的不同引申到策展人,这一代年轻策展人的不同相比较于之前又是什么?

    答:我认为前辈策展人的工作方向主要在于观念/概念的提出,而年轻策展人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视细节化。当然,展览的主题、理念非常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年轻策展人多数都非常在意布展的设计、展览现场所呈现出的整体视觉感受。


    4.jpeg 

    ▲“复调II——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北京站“,王麟和林书传联合策展,2014

    7.jpeg

    ▲“新一代艺术实践中的影像表达”,王麟策展,2016


    问:你在策展实践中形成的个人工作方法是什么,以及你希望自己的展览呈现出什么样的个人风格?

    答:作为策展人不能仅限于好玩儿和敏感的直觉,要在工作中反复明确展览观念,不断的调整策展方法,研究和展览同时进行,与艺术家一起将展览作为媒介,刺激工作。每一次策展实践都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未能实现的,难以解决的,令人头疼的,才是前行的动力。

    我在展览的前言文字撰写时,会有意避开过于理论性的书写方式,尽量用偏文学化的语言进行讲述。同时对应的展览呈现中,会尽量设置较低的门槛让观众能够进入,但是会在展览中绵里藏针,时不时的可以让观众能够寻找到彩蛋或感受到刺痛。


    问:在众多的艺术文化命题中,你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为什么?

    答:我认为策展人的兴趣是不断的在游离和变化的,近2-3年我个人的兴趣点在于“当代艺术与公众”。在细致点讲是与大众文化相关的当代艺术,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波普式的消费文化,一个是现实主义。我对它感兴趣主要因为两点:一是我被现在的手机信息/娱乐/游戏所困扰,二是因为近几年出现的大量的网红展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作为一个策展人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逃离不是我的选择,我选择跳进这股洪流中并发出不同的声音。

    8.jpeg

    ▲“社会现实剧场”展览现场

    9.jpeg

    ▲“永生市-奶嘴乐园”展览现场

    10.jpeg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展览现场


    问:如果从你众多的策划的展览项目选择一个作为王麟的策展代表作应该是哪个?在这个项目策划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答: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上面提到的“接下来是艺术家的创作时间”这个项目,但被周边朋友更喜欢或认可的是“双色球策展”项目。“双色球策展”项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北京的应空间所呈现的“解构审美形式及它们的对立面”、第二部分是在南艺美术馆所发生的“浪漫的相关性:同一性的混搭”。我把这两个展览看做是同一次策展实践(2014年3月萌发想法,2015年4月实施)。展览题目是在自动展览取名网站上随机生成一个展览名称极其拗口并且无实际意义;具体的实施方式是从我的手机通讯录中选取33位架上绘画的艺术家,16位综合材料创作的艺术家进行编号,以当期双色球开奖结果最终确定参展艺术家。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两个展览称之为 “双色球策展”项目。这是关于展览的展览,是一个基于对策展人身份的反思以及对于策展人现状的观察与批评的展览。“双色球策展”项目中奖池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展览,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艺术家名字不断的从奖池中被抓取出来,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展览。然而并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或有一点点推进。

    问:从你的策展经验中,你认为优秀策展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答:敏锐的嗅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及统筹能力。

    11.jpeg

    ▲“社会现实剧场”,王麟策展,2016

    12.jpeg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王麟策展,2017

    14.jpeg

    ▲ 永生市,王麟担任分策展人之一,2018

    15.jpeg

    ▲“厕所项目”,王麟策划,2019


    问:策展是实践也是学习,有实践中的学习也有二手经验的学习,比如读书看展,你学习策展的方式有哪些?这对于更年轻的想投身策展的朋友也是一个借鉴。

    答:看展览当然是最直观的方式,平时我也会通过阅读获取经验。我习惯于在一段时间带着问题集中阅读某一脉络下的几本书;更多的时候是漫无目的的进行小说及哲学方面的阅读。


    问:最后是关于未来,现在的艺术发展可以看到未来的艺术发展趋势,如果做一个预想,你觉得未来的策展人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答:我觉得未来策展人这一职业会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专业化。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上一篇: 王将(Wang Ji..  下一篇: 樊林(Fan Lin..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