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皮力谈中国新兴博物馆

皮力谈中国新兴博物馆

2010-06-12 09:03:53 来源: ARTFORUM 作者:皮力

越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历史可能往往越得不到尊重。同样是社会主义,MAO和列宁对于文化革命有着不同的概念:MAO相信,只有彻底消灭旧的文化,新的文化才能建立,而列宁相信新的文化是旧文化上的一个“有价值”碎片。MAO的文化观已经成为包括当代文化在内的文化潜意识的一部分。“革命”成功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建造纪念碑。无数的私人美术馆、城市美术馆和艺术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催生起来的。如果说在欧美国家,博物馆之旅是满足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对于文化赎罪感的话,那么在中国,新兴的博物馆狂潮则是一个用金钱历史化自身的过程。这个历史化的驱动者包括GOV、领导,企业、收藏家乃至艺术家。其中最疯狂的计划莫过于在2008年四川地震之后的都江堰建立10个当代艺术家的个人博物馆(该项目得到了市GOV的支持)。

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艺术体制的严重滞后。由于过去集权政治的残余,中国缺乏能够同时独立于市场和政治的批评话语,更缺乏支持艺术家从事实验的非盈利性机构。而少数几个有当代艺术项目的美术馆往往捉襟见肘,几乎靠出租场地维持运营。在这种状况下,公立美术馆更愿意将有限的经费放在具有新闻效应的双年展上,而各种私立美术馆展览项目往往体现为画廊和博物馆之间的利益交换。博物馆已经成为像国际机场一样的都市景观,礼品店和餐厅在“公共 ”的名义下迅速扩大。而那些有着独立价值的展览则被边缘到商业画廊的项目空间,往往在40分钟车程以外的农村。

博物馆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历史化和吸引公众。当这三个概念不可避免地被艺术市场、商业和政治所篡改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只有换掉这个模式。这看起来依然像60年代“情境主义”的老生常谈。但是当代艺术的流动性和博物馆追求经典和杰作的“历史化”[historicization]本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对抗,在过去四十年中是不断加剧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当代艺术史如此容易被私人收藏、文化权力机构和金钱所改写的原因。如此看来,我们必须发展出新一代的博物馆模式,通过祛除“历史化”的幻想从而转移内部危机。 文化的赎罪感和革命意识在“历史化”的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本质差别。重要的是能否发展一种新的文化保留机制,在这部流动的机制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既有人盛名一时后一文不名,也有人被历史淹没后又重新被发现。它能保证无数临时性[temporary]终究能汇聚成当代[contemporary],并不断延续。

物语

2010-06-05 16:18:22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焦兴涛

“奇迹之三”,木,高38厘米,2006

在我看来,除却作为一门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定义、概念和约定俗成之外,雕塑在形态上,就只剩下三维空间中立体的物质形态这个最后的外壳了。我的兴趣是:我们身边的所有物品都具有“三维立体的物质形态”这一特征,“艺术家意图存在与否决定了一件物品是否是艺术品”(H.G.布洛克),在没有明显证据证明某个意图存在的时候,对于一件“三维空间中的立体物质形态”是否是一件艺术品将很令人踌躇,令人迷惑,最精典的现场可能就是度桑的《小便池》了,在这里,艺术家意图存在的证据就是将其放入展厅这一行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件不管称之为“雕塑”或是现成品的东西,只是某个意图或行为的 “三维立体的物质形态”?这是现成品和装置艺术的特征,但是它同样具备雕塑的特征,这种两难的现场对于我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

雕塑总是有别于物品的,它必须运用特定的造型语言和材料,符合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而获得某种形态。但我想打破这种法则,故意混淆装置和雕塑在材料、手段上的区别,以雕塑的材料和技巧,记录某个有意图的行为和现场。或者,可以这样说,我首先要寻找一个有意味的、物质的、被有意识改造组合之后的材料形态,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某个特定的感受。然后,通过雕塑的手段进行完成并赋予作品更多的主观性;抑或者,以雕塑的方式来记录我的装置作品 ,或者干脆就叫雕塑装置。以单纯的材料形式来模仿和戏拟多样的材料幻象,希望在雕塑、装置、现实之间制造一种暧昧和游离,进而在这种难以界定的状态中,扩展我们的审美边界,释放出一种新的经验和现场感。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在我的作品中,严格意义上讲,雕塑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全部经验体系成为被借用的手段和躯壳,它自身已经被瓦解和掏空。这肯定不仅仅是雕塑本身所面临的危局,所有传统造型艺术的材料、语言、造型手段、审美经验体系在为当代艺术所借用的同时,都有沦为手段和技巧的危险!这是一个必然。或许只有在这种沦陷中,才能获得重生的理由和意义。虽然它可能有些不伦不类。但从材料、成形方式和形态上说,我的作品肯定是雕塑。

“礼物”,树脂,漆,高330厘米,2005

谈到创作成形的方式,有很多人问我“你这是直接翻成雕塑的吗?”当我回答不是时,惊讶之余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直接翻,岂不省事?”我想,这不是一个省不省事的问题。一方面,直接翻制的方法在某些材料上可能非常有效,但对于更多的丰富的形体和材料来说,囿于技术的原因,这种方式很难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也是我更重视的,是这个过程(泥塑塑造)的存在对于我和对于观者的意义。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描摹对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非常的平静和放松,甚至不需要思考,更接近一种体验的状态。我只关注对象的各种复杂的起伏,微妙的变化,通过我的塑造来固定对象的柔软、易碎、转瞬即逝。每次面对完成之后的泥塑,我总有一种感动和崇高感——有点离谱!?但却是事实,相对于描摹对象的复杂、随意和无序,单色的泥塑带给我庄严的感觉,就象纪念碑。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和冷静的描摹,使我面前的各种凌乱的现成品,在作品中获得了一种秩序,一种明确的位置,以这种看似苦行僧的方式,使我获得了对这个没有秩序的纷乱的世界一种理解,这是一种快感!这也是我喜欢自己雕塑中那种“静止”的原因。

因为“静止”,所以我转而选择了“物”。

在2004年以前,我的作品主要是以传统古典形象为主题的金属焊接作品。当时那批作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传统的迷恋,另一个是对材料的迷恋。除此之外,我对金属直接焊接方式的过程特别有兴趣,它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一气呵成的,这种状态让我兴奋,以金属材料进行的戏仿也觉得有趣。传统的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参照,始终与我们现实的思考和状态如影相随,我想这也是我的作品中“盆景”形式不断被借用的原因吧。然而,纵然始终保持着对材料和状态的兴趣,但在面对当今如此丰富如此鲜活的生活和体悟时,过去的方式显得力不从心。2002年的时候,我创作了一件带有装置色彩的雕塑《意外事件》,从那时开始,我对生活日常中被使用的一些物品开始产生了兴趣,象废弃的巨大的包装箱、被倒空后瘪瘪的牛奶盒,牙膏盒,揉作一团的口香糖纸,叠在一块的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各种色彩的垃圾袋等等。我觉得这些被揉作一团、失去了固定形状的物品由于凝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无意识的信息,而有了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性,变得和我们息息相关起来。之后,发展到对现成品进行装置化的改造和戏拟,并以塑造的方式予以呈现,从“废铁”到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包装和废弃物,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是对“物”的东西更感兴趣。

“购物狂”,不锈钢,漆,2003

是的,我们太关心自己了。人类以自己强硬的方式向地球宣示自己的意义和存在,人类的艺术也自言自语了几千年,中国当代艺术更是把各种变异的人的形象充当自己的logo,再加上长期模式化的学院训练经历,我已经厌倦了这种自恋!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被自己制造的各种巨大数量的物品和垃圾所包围和淹没,人自己所有的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和物欲的关系。我们被自己制造的“物”所包裹,被“物”所挟持,为了被绑架的“欲望”,我们不得不付出“贪婪”的赎金。这些物品就像药渣一样,在满足了我们永无止境的欲壑之后,被毫不留情的抛弃。就如同狂欢之后的斑痕,大醉之后的呕吐物,隔夜的茶叶,排泄之后的手纸,烧焦的烟蒂,昨天的报纸,互联网上被不断更新的文字…它们是人类不断追逐自己欲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副产品,形象猥琐、不洁、甚至肮脏,不为人注意,是垃圾的代名词。我们之所以能在使用前愉快地接受这些物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完全是因为他们具有使用的价值,而一旦欲望得以满足,弃之如撇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些物品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状态让我很感兴趣,前者是漂亮、挺括、高贵和价值不菲的,而后者是猥琐、蜷曲、低下和廉价的,我想把它们重新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把这种猥琐、低下以一种漂亮、干净、唯美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文明的拾荒者,以放大的尺度,逼真的细节,置换的材料,来使这些物品变得异样甚至巨大,成为现实生活的某种镜像。让所有的肮脏都变得美丽,让所有的扭曲线条都变得有力并耐人寻味,让那些污秽与不洁象花一样迷人,在这里,生活中的荒诞和异常以唯美的方式得以呈现。

“藏”,212x174x128cm, 玻璃钢,2008

面对各种美丽的包装和物品,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这些“物的躯壳”下面深藏和掩饰着我们各种热切的想法和愿望,所谓欲壑难填,我们越消费越渴望,消费越多欲望更大,永远无法满足,这是我们的海洛因!我试图把各种“物的躯壳”以及它所体现的迷恋,推进和放大到一种极致,并以此来揭示和恢复物的精神性,进而反思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相信,“物”的下面被掩盖的是永远也无法知道的真相与真实。

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2010年展 > “不确定的可能性”参展艺术家作品

“不确定的可能性”参展艺术家作品

2010-01-12 12:57:12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供暖计划-1 2008年 材料 有机玻璃 高3.5米 长6米 宽5米 程广峰

无题 60x60cm 微生物 营养 2009 陈友桐

城市系列之-源  影像截图  7分47秒 2008 李隆

机体1号  机械装置   220x180x110cm  2009  季怀

讨论-2  13分  截图 2009 陈轴

我的2008   摄影+装置  雷本本

“绽放”初放  48x38cmx12  35x27cmx18  图片 2007-2009 高小翡

事件系列1(2005年)280x150cm图片 黄文亚

《建筑》图片 2008 杨喆

《礼物·来自他身体的气味》 王海元

《没人的地方》05展览现场图  郭海强

《时间是众生普度的僧侣》实验影像截图  17’2008 邓尚

有效延伸 240x50cmx6 2008金属加工 陈明强

《无题》 1分55秒  2009年10月8日 厉槟源

《心跳》薛珺  油画

《悬挂的高度3米3》 多媒体装置  卓凡

《一彩虹》 现场录像 何迟

2009-留影的背后 杨威 图片

20090721052921028x2C 直径200CMx2C布面丙烯,2009曾扬

My body is useless-5 图片 150X100cm  c-print   2009 海焱

爱 2009木、绳(装置) 戴亮

边缘2#2  综合装置  覃钰柯

陈曦+张雪瑞爱情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 数字影像  19分42秒  2009

窗外150x70cm 2007 综合材料 赵一浅

嘎 300x420cm 喷绘纸 2009 任芷田

红吊坠 Red Pendant 综合材料 Comprehensive Material 300x140cm 2008 李博

火红的青春-视频-15分40秒-2008 於水

妈,我吃完啦!-纸黏土、丙烯等综合材料-56×56×75cm-2009 邱婧彤

狐狸 fox 197X268CM 布面油画 2008 李文峰

芒种无秩序的绚烂 实验电影截图 长度11分20  沈朝方 

乱码-都市 油画  陶娜   

农夫与农妇,太阳与月亮-64x40cm -摄影图片- 2008 王跃龙 

 

 

 

 

蒙 (综合媒介)6894cm每张  2007-2008 刘军一

谜  草图  郑智君

房子的故事01 120x80cm c-print 2008 黄翊

女人河  陶艾民

融-柱 黄彦 雕塑 2009

山水.风景系列 布面油画 1440x215cm 2006 黄敏

天路 90x1000cm x3 2008综合材料  贾善国

铁丝 60x60cm 2009宣纸 淡墨 李洁

圣宴 1小时 2009 截图 张建华

《鹅 死亡 自拍像》no1 50.8x61cm(20x24in)明胶卤化银2008 卢彦鹏+饶凌华

我的365天-图片2002 林菁菁

无题2008--012图片 102x77.5cm 关晶晶

吴海《多角度地看直到流出眼泪》现场2

新瓷器系列-电脑   材质 陶瓷  尺寸32x35x30cm  年代2009 马军

宴-江湖(四联)70x150x4cm布面丙烯 2009 冯杰

摇啊摇  装置 杨耸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  综合媒介 2009  喻小峰+苏钶

游移在天堂和地狱 30分 影像截图2007 张可欣

游园-榴开百子 Peony Pavilion-06 C-Print 2008 120x120cm 图片  刘韧

中国嘉年华_NO8 C-Print 150x300 2008   图片 陈卓+黄可一

《那些》 2009  影像截图7 岳杨

织毛衣方案展示-18'  截图 李洪涛

致宋人-写生珍禽图系列-2A左 100x250cmx2 综合材料 2008 王田田 

展览名称: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艺术总监:栗宪庭
策 展 人:张海涛  夏彦国

参展艺术家(按艺术区分类) 
【798周围】覃钰柯 沈晓闵  陶艾民 陈曦+张雪瑞  王跃龙 岳杨【北皋】程广峰  任芷田  卢征远 关晶晶  贾善国  邱婧彤【草场地】季怀  王海元  黄文亚  卢彦鹏+饶凌华 李洁 【黑桥】陈友桐 黄彦  李文峰  雄黄社(吴海+何迟+郭海强)陶娜 杨威 曾扬 黄敏 冯杰  赵一浅 马军【望京】沈朝方  陈卓+黄可一 黄翊  刘韧 郑智君  陈轴  李隆  海焱 於水  厉槟源 【费家村】陈明强  杨喆 【何各庄】李洪涛  薛珺  杨耸  喻小峰+苏钶【奶子房】戴亮  李博  张建华  张可欣【索家村】刘军一【008艺术区】高小翡【长店】卓凡【东坝】邓尚【东风艺术区】林菁菁【雍和艺术区】王田田  雷本本

展出形式:新媒体  录像  装置  图片  架上
开幕时间:2010年元旦下午2:30
展览日期:2010年元旦—2010年3月20日
展览地点:宋庄美术馆

“不确定的可能性”开幕现场 :view.php?tid=2769&cid=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