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1)
第二节 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
法国历史学家、博物学家劳伦纳·圣·罗曼(Lorena San Roman)说:"博物馆就如同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的进步与发展,并与其他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
现阶段,我们对中国艺术所出现的问题(无论是生态、体系、机构、市场等等)有任何意见,甚或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当代文化的发展有任何意见,一切都根源于中国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众、我们的文化与艺术从业者)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认识清楚"美术馆具有强烈的社会和文化性格",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博物馆(美术馆)的性格"正是一个社会群体最高的价值与真理的再现。一个民族、国家、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的性格,正是代表了一个民族、国家、城市的性格。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人们怨天尤人之际,常常忘记反省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
博物馆的公共性、宗教和政治的中立性、社会与文化的持久性,是博物馆的"天性"使然。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简单回溯到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卢浮宫博物馆自设立时起,便是作为公共文化资源而存在的;这些法国历朝历代遗存下来的艺术珍宝,代表了每一个时期法国人的最高艺术标准,反映了每一个时期法国的历史人文风貌与社会发展历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按照流派和风格发展分类布置,同时充分考虑到公共传播的便利,使卢浮宫成为人类共同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艺术典藏库和艺术研究的文献档案馆,表明博物馆思考的独立,不再受制于任何宗派政体。卢浮宫保存了法国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其生动的呈现使一代又一代的法国人甚至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受益,用她的存在向世界展示了法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到今天卢浮宫成为法国代名词,成为法国文化甚至是世界现代先进文化的一个标志。以卢浮宫为代表,美术馆已被作为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国家形象与开放、包容的文明程度指标,社群集体记忆的守护者与文化的具体呈现物。
如果把卢浮宫中的这些艺术品仅仅只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作为审美经验及审美品位的具体呈现,那么艺术作品所损失的含义是可观的。当时法国皇室贵族积累下来的藏品不计其数,哪些藏品展示,如何展示,与哪些藏品放在一起,展示在哪些地方,对此如何宣扬……这些选择与判断至今仍在影响着博物馆的相关工作。在卢浮宫南侧三层大空间,法国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历史画巨作被重点展示着,如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的《贺拉斯兄弟之誓》(1784~1785)、《马拉之死》(1793)、《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1801)、《拿破仑为约瑟芬加冕》(1804~1807)、以及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1831)等。可见法国这个号称包容世界文化的国家,在自己的美术博物馆中并没有忘记特别突出自己历史的辉煌。这些作品体现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也印证了法国大革命以来走向现代的历史。他们永远陈列在卢浮宫里,成为吸引观众、游客和研究者的最重要的经典。这绝非偶发的行为,而是美术馆意志的体现,展示了收藏者(收藏机构)的文化立场及文化企图。博物馆意图传播的信息,在本质上并非是"中性的"。它恰恰是社会的产物,反映了我们所处社会的权力关系。美术馆传播美与文化,可什么是美,什么样的文化应当得到传承,美术馆的判断在本质上构成了文化特权甚至是经济特权。因此,美术馆也成为了研究权力和文化形式历史交错贯穿的最好场所。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传承与建设载体的美术馆,是一种公共的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术馆的公共性在此表露无疑。
第10节: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2)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个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从全球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美术馆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任,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财富聚集地,国际和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西方文化之所以优势、强势,是因为西方的文化重镇和重点是美术馆,以及美术馆连带承担并高度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美术馆面面观》,陈丹青)
美国哲学家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一书早已尖锐地指出,未来国际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更是文化领域的竞争。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精明的美国人早已参透了这一点,结结实实给全世界上了一课。我们都知道美国纽约是现代艺术的中心,我们也知道这个地位是二战后从伦敦和巴黎手中"抢"过来的。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让我们看看纽约现代美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的发展。MoMA建馆以来,便确定了要与当世的艺术家共同发展。可以说在现代主义早期之前,美国虽然也有像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霍默(Winslow Homer)等优秀的本土画家,但艺术形式和语言都受欧洲影响。为了摆脱欧洲艺术翻版的美国艺术形象,MoMA敞开怀抱接受了从法国落魄而来的杜尚(Marcel Duchamp),大推现代主义。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体现了美国艺术的创造性,也由此构成了所谓艺术中的美国性。最初,在古典艺术中沉醉的欧洲人并不买账。不过,历史告诉我们,真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谁掌握了发言权,谁就能创造和改写历史。他们不断广邀学者专家,确定了收藏的价值取向,以其收藏作为蓝图,帮助研究并大量出版与展览相关的艺术读物。MoMA所处的生存土壤,注定了她的地位可以根深蒂固。美国合国家、社会之力,以经济发展、文化政策、艺术投入为引擎,来推广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反过来又影响了整个西方画坛,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有效性在一个时段内被证明。美国文化的这种扩张性,最终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汇聚艺术人才和资源的效应,从学术思想层面、文化价值层面、市场交易层面影响了整个世界近一百年的现代艺术走向,MoMA清楚地标示着美国、纽约的文化独特性与优越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MoMA是美国最成功、最具前瞻性的一件作品。
第11节: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3)
没有商业、学术两套体系,美国便不可能将文化推向世界。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文化强势是由众多的MoMA建构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的全球发展政策,一度被认为是美国实行文化"侵略"的典型。1997年10月,西班牙衰败的重工业城市毕尔包(Bilbo),以天文数字的费用总额引进了古根海姆美术馆(2004年曝光的古根海姆-台中市合约显示,"品牌授权费"2000万美金,每年营运费用700万美金、典藏费5000万美金,周边整建费2000万美金,建筑施工1亿美金等,与毕尔包市的费用大致相当),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分文未出、分责不担的情况下获得了整体美术馆的话语权。无可置疑的是,配合毕尔包市的都市复兴计划,古根海姆美术馆在振兴区域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当"古根海姆效应"被以"福祉"的方式向全球扩展之际,人们提出疑问:美术馆是谁的美术馆?美术馆所呈现的真理是谁的真理?美术馆要展现的是谁的历史?
1983年,世界博物馆协会就在对美术博物馆的展望中说:"美术馆乃是文化的贮存所,也是了解、保护和更新文化的主要机构,而在每一个国家能确保其文化的条件之下,美术馆不仅能对其和平发展有所贡献,亦对社会变化发展亦有所贡献。"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国家能确保其文化"这个前提条件。美术馆要"了解、保护和更新"的是属于自己族群的历史记忆、文化经验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建设与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载体,同时是世界的秩序、个人的身份认同的场所,美术馆在全球化及后殖民时代的21世纪,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第12节: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4)
纵然经济飞速发展,一个大国在向世界输出其文化观念之前,是不能称其为大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厚度,也就是那个国家及城市的生命及文化的厚度。"在西方,美术馆是国家的文化脸面,美术馆就是所谓的国家支柱产业,是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教育基地,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笔文化资源。"(《美术馆面面观》,陈丹青)我们的国家,正在成长为一个经济的巨人,随着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社会极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徐冰先生在搜狐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与范迪安先生的一次对话中提到:"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最后它要解决这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必须要获得一种新的文明体系和文明方式。这种文明方式,实际上是在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中不存在的。因为它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过去传统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比较顽固的模式。因为中国国家太复杂了,它的文化层次太多。所以,它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要被证明对中国的发展是有益的,而且必须要被证明,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有效的。""中国艺术真正的价值,最后会体现在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整个的文化形态、文明方式背后所获得的思想支撑点的分量。"
在当代语境下,美术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与建设的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力量有所加强,国家对国有美术馆的建设投入增加,一个新增1500所博物馆的兴建计划正在进行;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这个行业;民营非企业美术馆自北京今日美术馆始,也有望更加正规有序蓬勃地发展;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扶持与对文化产值认识持续升温。这些都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美术馆作为国家形象与开放程度的指标性意义(虽然从数量与人口比重上而言,中国的美术馆数量与欧美国家仍然无法相提并论,瑞士人口700万,有600座美术馆)。然而,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以及学术、专业、教育的层次上,从美术馆的理论体系到推广模式,再细致到实际运作,美术馆的发展与美术馆文化的培育,都必须建立层次丰富的博物馆体系与艺术体系,这是一项永不止息的人文建设工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