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ipsis;white-space: nowrap;display: block;">其他频道:媒体艺术活动周之二
  • 张尕: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自信
  • 数字媒体艺术史
  • [上海]重力场——2011喜玛拉雅跨媒介艺术节
  • [展讯]光·合——国际数字媒体艺术展
  • 平等建构人机合一体系,机器人艺术时代到来了吗?
  • 新媒体艺术收藏方兴未艾
  • 超酷的全息视觉设计EPIC4.0
  • 9.29直播︱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NO·2 — 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 从阳台出发——想象技术、社会与未来生态
  • 国内NFT发展仅限于数字藏品吗?
  • 浅析中国生物艺术的特征
  • 科幻是一种工作方式(下):对科学史的视觉试探与边界诚实
  • 媒体城市·聚合微时代:西安新媒体短片高峰论坛
  •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日本媒体艺术
  • 术问:真实的回归”于德国ZKM开幕
  • 数字艺术中国:“对话”
  • 新媒体考古:多重线索下的温故
  • 新媒体艺术在国内的收藏处于未开发阶段
  • 网络时代的“田园城市”——评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
  • [视频]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艺术和科技中的感觉与想象(1-4集)
  • 交互艺术
  • 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 新媒体艺术的收藏
  • 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 林兹电子艺术节︱aaajiao作品《观察者》
  • 元宇宙中的性侵算是性侵吗?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
  • 西方新媒体艺术投资模式
  • 柏棣:生物工程、“后人类”和社会性别
  • 朱青生︱电子游戏打破风景成为未来的生存
  • “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
  • 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2019
  • [展讯]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
  • 国外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乌尔里克·拉姆斯富斯(Ulrich Lamsfuss)

    乌尔里克·拉姆斯富斯(Ulrich Lamsfuss)

    2010-05-27 14:53:47 来源: 张悦的艺术空间 作者:

    乌尔里克·拉姆斯富斯(Ulrich Lamsfuss)

    乌尔里克·拉姆斯富斯(Ulrich Lamsfuss)1971年生于波恩,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

    乌尔里克·拉姆斯富斯属于被德国《明镜》周刊描述为“年轻的恶棍”的一代年轻画家。

    这一代艺术家借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将他们的艺术风格游弋于后印象主义与后表现主义之间。然而,使这一代艺术家联系得更加紧密的是:他们对媒体领域的共同介入,以及将之转化为绘画的形式。

    在这样的作为中,这一代“恶棍”将不会在任何素材面前止步。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规则,所有的素材都具有同样的价值,一样的适用性,以及一样的转换可能性。

    所以,拉姆斯富斯的绘画主题取自于不同的资源:杂志,电影,以及常常来源于艺术世界。同样,这些“年轻的恶棍”的艺术方式并不是多么的不同寻常,毕竟这种方式是由“老恶棍”安迪-沃霍尔发展而来的。

    就是在这种“创造复制的形象”的主旨指导下,拉姆斯富斯生产出了他自己的复制作品。他狡辩的发问:“谁说你只能把一件作品画一次?”并且,以这样的思路,2005年他在纽约与洛杉矶的展览一“宠物的声音”中展出了数幅相似的绘画作品。同时,他声称通过这种复制绘画的形式,他是在创造一种类似于缓慢播放的影像画面的作品。

    但是,这种放肆的狡辩并没有影响他作品的质量。当拉姆斯富斯用照相写实的手法描绘艾斯卡达时装系列的广告照片时(2006-2007),他引发了关于机器复制的产品一照片与手工绘制的个性化作品一绘画的讨论。

    但是,他这种放肆的方式常常是可见的,以作品“家禽的全体”(2006)为例一他画了许多烤鸡,并且,这些烤鸡按着大小的次序进行排列,这种被摆设的烤鸡与艾斯卡达时装系列中的模特并没有什么不同。由此,拉姆斯富斯以这种最好的可能性为群体的合拍方式找到了颇为滑稽的样板。

    艺术家作品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