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国内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李永斌(Li Yongbin)

    李永斌(Li Yongbin)

    2010-06-10 23:41:2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李永斌

    简历
    李永斌,1963年 出生于中国北京
    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个展
    2004年 李永斌-脸,Le Granit,贝尔福特,法国
           李永斌-脸,JGM画廊,巴黎,法国
    2000年 李永斌的录像作品,Palais des Beaux-arts,布鲁塞尔,比利时
    1996年 李永斌的录像作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1994年 活的证明,团结湖居住处,北京

    群展
    2004年 第一眼,电影和材料美术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
           里里外外--中国当代艺术,里昂当代美术馆,里昂,法国
           现代手段--艺术中承袭与变迁(1880年至今),现代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纽约,Mori美术馆
           中国现在,现代美术馆,纽约,美国
           同一片蓝天下--中国古代和当代艺术,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安特卫普,比利时
    2003年“中国,怎么样?”,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
           前现实--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2年 合成现实,远洋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1年 复眼--中国录像艺术,拉萨尔大学美术馆,新加坡
           矛盾中的北京,奥录美术馆、赫尔辛基摄影美术馆,芬兰
           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柏林,德国
    1999年“超市”艺术展,上海广场,上海,中国
           独自行动,Artspace,悉尼,澳大利亚
           生活的痕迹--墨尔本双年展,墨尔本,澳大利亚
           超越未来--亚太地区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
    1998年 中国摄影和录像艺术,Max Protetch画廊,纽约,美国
           来自中国的录像艺术,4A画廊,悉尼,澳大利亚
           独自行动,Artspace,奥克兰,新西兰
    1997年 另一次长征--中国观念艺术展,基础基金会,布瑞达,荷兰
    1996年“想象与现象”,中国美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无题--Pilgrinage 影像艺术,Froment & Putman画廊,巴黎,法国
    1995年 新亚洲艺术-1995,Kilin Plaza,大阪,日本;日本基金会,东京,日本
    1994年 北京94国际当代艺术展,中国、韩国、日本
    1992年新浪潮,变色龙当代艺术空间,霍巴特,澳大利亚;Fire Station Gallery,悉尼,澳大利亚 

    脸的主题一直是李永斌最擅长和关注的,他说这一主题来自平日人物肖像的练习,但在观者看来,那一张张模糊或清晰的脸孔,暗含了他对时间、存在、生命、宇宙等等抽象概念哲学上的思考,也易于引发不同层面的自我考问。十多年以来,他创作了无数不加任何修饰的摄影作品来展示没有波澜起伏的小事。人没有能力去改变存在。因为人不能预见到他改变现实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因此改变就是一种冒险,是非常没有把握的,非常危险的。人到底能做什么?改变世界究竟是在改善世界还是在使情况更糟糕?可能是越做越不好。因此从生活态度的意义上去说,与其去做什么,不如不做,而去等待。艺术正好给人一个等待的方式。因为艺术是没有任何利益,没有任何追求,没有任何目的的东西。其实作品也是不重要的,艺术不过是在等待中所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李永斌可能更加悲观一点。他不敢把这事情往大里说,就说自己,他这个人就是特别没戏的。他的生活并不好,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但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去改变它呢?可能没什么办法。努力去改变,其结果只能是更糟。只有在等待中,真正的意义才可能产生。这种状态就是他所说的艺术。艺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能体现出它的必要性和意义。

    艺术家作品 

    开幕酒会:2009年9月19日17:00- 19:00
    展览日期:2009年9月19日 - 11月8日
    展览地点:艺术issue projects(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北皋甲1号)

    从1995年创作第一件影像作品开始,十四年来,李永斌始终用第三只眼平静地凝视时间的流逝,在不变的等待中静观人生的反复和异变。透过模糊与清晰并存的视觉化作品语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表象之下一系列矛盾且纠结的精神特质:流动与静止、等待与放弃、消极与悲凉。在以《脸》为主题的作品序列中,影像的时间性被前所未有的强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皆是以个体而非群体的方式独立出现在影像中。从以淡入淡出的叠化效果昭示时间的消逝,到以一种显而易见的错位“掠”见自我与他者的异质同构关系,再到一种藉由死亡呈现出来的对存在与虚无此一终极议题的追问,李永斌始终保持着对个人内在状态的审视态度。
    正是源于这一系列深入持久的内心观照,李永斌的作品褪去了当代影像领域中普遍的浮躁与张扬,转而进入一种自我剖析的独特时空,这同时也赋予其作品最为开阔的负形空间。在李永斌看来,只有在等待中,真正的意义才可能产生,而艺术正好给人提供了一个等待的方式。然而,在十四年看似波澜不惊的等待过程中,作者一次次洞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流变关系与身份认同。此次,艺术 issue projects 对李永斌十四年的影像创作历程进行整体展示,无疑也是一次对作者的个体存在与成长经验的真实记录,我们不妨深入其中,体味与琢磨艺术家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上一篇: 宋永平(Song Y..  下一篇: 李山(Li Shan..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