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解析-网络黑社会现象及引发的事件

解析-网络黑社会现象及引发的事件

2010-01-30 22:14:45 来源: 易贷网 作者:易贷网

网络黑社会:在网上存在一个利用发帖等方式制造网络热点谋利的产业链,从“封杀王老吉”事件,[1]到康师傅“水源门”都有他们暗中操纵。这些公司,不仅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等服务,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

操控舆论:互联网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网上看到的消息,新闻,特别是论坛里的很多帖子、话题,可能有很多都是不真实的,我们的记者就发现了一个潜伏于水下的灰色产业链。

网络公关公司都必须雇佣大批的人员来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这个工作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的发帖的人在行内被叫做“水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规模已达3.38亿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告诉你,你在网上看到的消息,新闻,特别是论坛里的很多帖子、话题,可能有很多都是不真实的,你还会对那些不时爆出来这样门那样门,或者是所谓的猛料兴趣不减吗?我们的记者在对一个的热点事件的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潜伏于水下的灰色产业链,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网络黑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网络黑社会,听着够新鲜的,以前还真地没听说过,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黑社会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今年的重庆打黑更是让大家看到了黑社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和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黑社会是整个社会的毒瘤,必须要根除掉。

那么真的有所谓的“网络黑社会”吗?“网络黑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真的像这家公司所说的这样,有这样一个网络黑社会吗,我们在网上看到那些各大论坛,博客上出现的纷争与攻击,真的有某种组织在人为操作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把最近半年来,网络社区,也就是各种博客以及各种论坛中传播最广的帖子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出来,并用电脑软件进行了整理,根据这些相关的主贴每天出现的数量制作了相应的波形图。”

在记者选取的20个样本中,包括关注度极高的社会性事件,比如呼和浩特越狱,北大校长推荐制,也包括搜狐优酷盗版之争,康师傅水源门等商业性热点事件 。那么这些波形图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并且能说明什么问题?记者为此找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作为业界知名的网络经济专家,他告诉记者,在这些波形图中,一部分是符合正常传播规律的。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这个大学生甲流事件,也很正常,类似的新闻曝光以后大家就关注,然后逐渐逐渐就下来,就这个峰显然是就其他媒体,我们叫平面媒体,或者电视媒体,对它有一个传播加强的作用,才会有第二个峰,然后下来就基本上属于正常曲线。”

吕院长告诉记者,按照正常的传播规律,一个热点话题在网上的传播高峰时正常为三天,如果持续维持是违背自然传播规律的,在三到五天后,如果突然再次出现传播的高峰,又没有特殊的原因导致旧话重提,这样的高峰就极可能是人为推动上去的,经过他对这些波形图的分析,一度被热炒的王老吉添加门,360离职员工爆黑幕,以及康师傅水源门等事件,都明显出现了人为操作的痕迹。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这个添加门事件也是这样的,那么高峰正常的话应该就下来了,那么结果又有第二个高度了,而且第一个高度和第二个叫做中间差了好几周的时间,那么这也是有人为操作的痕迹,除非这个波峰的时候像央视的新闻,又给它曝光一次,才会有第二个波峰,否则的话是不会有的,那么当其他的媒体新闻没有曝光它的时候,它又有这个波峰,显然这个峰也是人为操作的。”

吕院长告诉记者,在普通人以为被偶然爆料,甚至一些被监督曝光而出现的热点话题,其实大部分是被一股潜藏的势力在操纵。近几年来,传统广告公关业务正在迅速走向网络,网络营销的业务应运而生, 但是,其中一些以“公关公司” 或“营销公司”名义注册的公司,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 口碑维护等服务,甚至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而且,在最近三年来,这股势力群体越来越庞大,因为他们暗中操作,帮助客户打击异己,攻击对手,因此又被称作网络打手公司。

记者:“比如说对一些网络社区里的热点话题,你觉得有人专门在制造和操纵的,大约占到了多少比例?”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但是我想一半对一半是有可能的,就不能说所有的热贴都是被设计的,但至少有一半,50%左右热贴是经过人为设计的。”

该怎么看待“网络黑社会”?

既然我们承认“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就要相信网民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网民并非另一个社会,而是现实社会当中的公民。

现在的新闻传播、新闻事件有了许多与以前不同的形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展现出的互动性与新闻爆料的便捷,使新闻报道开始更多地从网络中汲取素材与民意。而搜索引擎的功用,更让信息的先后排名成为商业价值。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既是优势又是财富,控制了信息的传播与导向,其商业价值自不待言。

12月20日,央视以“网络黑社会操控舆论,五万元左右法院判决”为内容,揭秘了“网络打手”现象,其中提到了在商业竞争的过程中,最开始是网络公司利用互联网引导舆论,以便达到增加自己企业美誉度或打击对手的目的,等到这几年网络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的传统企业也加入这个行列。从去年的“康师傅矿物质水水源门”事件,到今年的“王老吉添加剂”事件,背后都有网络公关公司的身影。

不但如此,甚至有网络公关公司扬言,在五万元价位下可以形成所谓的“民意”以影响司法判决。由此,这种状态下的网络公司及其背后储备的大量专干“回帖”、“发帖”等事宜的“水军”被称为“网络黑社会”。其实,最近这种产业链被曝光的情况很多,包括手机黄网、网络色情低俗内容等,几乎成了一个流行词汇。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以网络舆论为生的公司确实存在,并且其发帖数量之庞大、扫荡的论坛之多都有据可查。或许人们会想,到底什么是可供信任的信息资源?人们从网络上接收的信息,是否只是一种误导,自己是否在被利用?

但说这些网络方面的营销手段是“网络黑社会”,有些言过其实。如果在商品销售领域中使用这种手段,与传统形态的广告所要求的效果并无二致。而利用网络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确实有一些所谓“黑社会”的雏形,至少那种暗地里打黑枪,然后迅速渲染、放大的做法,有此嫌疑。但其程度上是否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应该说还是有差距的。不正当竞争是商业上的事,与刑法上的“黑社会组织犯罪”不是一回事。

网络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进入的门槛低,任何言论都有发表的空间。但也正因如此,在可信度上一直是成问题的。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介入,即使某些言论在某个时间点上大量涌现,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公共事件。而网民的素质也并非那么低,经过几次事件后,这种手段就未必能起到那种想象中的效果了。

值得重视的,是报道中提到的以网络舆论影响法院判决。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定性,不但确实有“黑社会”的嫌疑,而且会造成舆论干预司法的印象。但就目前为止,网络上的公共事件虽多,并没有任何人可以举例证明这一点。更多情况下,网络对很多案件的披露与自发的调查,倒是成为了司法公正以及社会公正的良好助推剂。

名之为“网络黑社会”并非捕风捉影,但也不能说是已然成形,更多的是防患于未然的担忧所致。实际上,这只是网络发展的阶段性产品,如果确实有违反法律的,依法严惩即可,而不能因噎废食,以表面正当的名义,过多管束网络舆论的正常发展。既然我们承认“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就要相信网民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网民并非另一个社会,而是现实社会当中的公民。

互联网时代的香港“艳照事件”

人们或许也要思考一下,为什么网络变得像今天这样“很黄很暴力”?

舒时

被网友们评为2008年度网络第一流行语的“很黄很暴力”,居然一语成谶。连日来,香港艺人陈冠希“艳照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着事件的恶化,香港社会乃至全球华人圈的关注也在升温。从明星的道德举止到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互联网的利弊等方方面面,均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网络黑社会”引发“艳照事件”

整个事件始发于1月28日,香港高登讨论区(HKgolden.com)惊现两张疑似女艺人钟欣桐(阿娇)、陈文媛与陈冠希之间的不雅照片,引发了对香港娱乐圈迄今为止最为震撼的冲击。高登原为一个计算机资讯的讨论区,与娱乐无关,由于该讨论区会员的言论偏激,尤以恶搞出名,因此被香港网络大典称为“网络黑社会”。而由于高登的恶搞背景,不少人认为艳照纯属恶搞,相关艺人的经纪公司对外亦宣称照片为“移花接木”。

然而随后几日,不断有更为不雅的裸照上传,而且涉及的女艺人越来越多。发照的神秘人声称涉及的女艺人多达十多人,而且还拥有多个视频文件。这引发了香港网民的激烈讨论,由于网民过多,高登讨论区一度被迫关闭,不过照片随即在其他海外网站上大量出现。

香港警方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于2月1日迅速锁定一嫌犯,随后几天陆续拘捕共约8名嫌犯,并封锁了1300张不雅照片。经初步调查,是一名男艺人于2006年将笔记本电脑送到香港中环一家电脑店维修时,被店员取出逾千张照片制作成光碟,发放给朋友及其他人士观赏。香港警务处助理处长黄福全在记者会上表示,已找出艺人照风波的源头,同时警方起诉了一名嫌犯。

但就在警方宣布侦破案件之时,神秘人又在大年夜贴出逾200张新一批疑似艺人的不雅照片,淫亵程度更甚。“源头被捕”之说不攻自破,警方陷入被动局面。随后,这名自称是“奇拿”(Kira)的神秘发照人于2月9日再发236张照片,使得“艳照事件”中的照片数已经累计超过460张。

值得玩味的是,发照人以日本动漫《死亡笔记》中凭借死神力量杀人的人物“奇拿”(Kira)自居,同时每次发照前都会预告内容,情形与《死亡笔记》故事如出一辙。在香港警方采取行动之后,发照人移师北美,利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服务器继续发布不雅照片,使得警方暂时束手无策。

截至记者发稿,香港的大多数网站已经看不到类似照片,不过记者登录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网站,发现仍有大量未经处理便上传的艳照,有的已经进入日本、韩国的讨论区。由于这些艳照涉及的均为当红香港明星,已经在各个讨论区成为焦点话题。

网络时代隐私权的脆弱

从“奇拿”在香港受禁后迅速转战美国,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保护的难度。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贵国教授认为,这起事件折射出保护互联网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的两难境地。

互联网是自由言论的天地,但是如果碰到有人滥用这个天地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情况,互联网又可能成为“奇拿”一样的恐怖死神。

“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都是很重要的,但这二者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王贵国说,“个人隐私权是绝对需要保护的。”

但王贵国坦承,要同时达到上述两重目的,还存在一定难度。从全球范围来看,法律的制定都是落后于犯罪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现行的网络犯罪甚至找不到可以依托的法律。另外,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对于互联网的行为规管也不一样。此次“艳照事件”也涉及一位新加坡女艺人,但新加坡政府就铁腕禁止任何形式的不雅照片传播,因此在当地互联网上几乎看不到相关的艳照。

香港地区的法律不可谓不健全,但碰上这样的艳照案件,司法也可能无能为力。王教授指出,这个案件涉及多个方面,因此目前很难界定罪魁祸首。

公众注意到,香港警方给陈冠希留了面子,并没有公布是哪个男艺人的资料被电脑维修人员盗取。但香港媒体却查实,“男艺人”便是陈冠希,一些媒体甚至公布了2006年当天陈冠希去维修电脑的照片。陈冠希本人在“艳照事件”后一直失语,虽然曾自拍视频向女艺人道歉,但据称其本人早已离港,并一直藏身美国。

且不论陈冠希是否拍摄了这些艳照,也姑且不论他拍摄这些视频的目的何在,但他在事件发生后失语多时,终究激发了香港网民对他的不满。70%的网民认定陈冠希才是应该受罚的“源头”,更有一些香港“名嘴”呼吁警方迅速拘捕陈冠希,搜查其电脑。

王教授指出,如果正如部分网民所猜测,陈冠希本人是发照源头,而且是他本人发布的照片,那么他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只是这方面的举证会很困难。另外,最早公布艳照的网站也可能会成为被告,但如果是海外网站,可能香港警方又鞭长莫及,而且有些网络行为在海外可能并不犯法,这都增加了警方的办案难度。

香港一位资讯科技界立法会议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香港,拥有、下载或是朋友间传阅这些照片不受规管,警方现在能做的只是防止网络偷盗行为,及将淫秽照片进行上传和扩散传播。但如果源头在其他国家,警方取证会很困难,即使有证据,也面临一个引渡的问题。该议员表示,要真正抓住艳照的发布者很困难。

受害的不只是当事人

在众艺人的隐私被大肆曝光之际,人们也很好奇,究竟谁是“奇拿”,他是何居心要大规模地发布这样的照片?如果说这批照片早在2006年便在坊间流传,何以在2008年才在网上出现?

在事件初期,曾有阴谋论者认为这是经纪公司想炒作旗下艺人,但是这种解释显然已经站不住脚。这些涉及的明星及所在公司不仅网上形象受损,现实中也遭受了经济损失。其中陈冠希的形象已然大受影响,许多广告商及电影商纷纷与他划清界限,要求终止合作关系,一些广告已被腰斩。香港媒体帮陈冠希拨了拨算盘,一年损失恐怕要超过千万港元。受害人之一的阿娇,其为香港迪斯尼乐园拍摄的贺岁宣传片在官方网站也被悄悄换掉。虽然香港迪斯尼乐园发言人对媒体称更换照片是市场部“定期措施”,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与“艳照事件”有关。

另有人提出可能是陈冠希所在英皇公司的竞争对手出损招。但从整个事件带给香港社会的冲击来看,这是个一损俱损的事件,没有人可以从中获利。透过“艳照事件”,大众看到的是一些所谓偶像们的私下放荡行为,以及他们对待他人与自己生活的态度——大染缸都变色时,谁还能淘出白布绢?如此,随着这些公众人物的尊严被一扫而光,还有谁会对他们盲目膜拜?香港资讯科技界立法会议员对本报表示,当事艺人的遭遇十分令人同情,但他们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个检讨?

当然,人们或许也要思考一下,为什么网络变得像今天这样“很黄很暴力”?一方面,你我身边不排除有一些恶意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之徒;另一方面,天天在网上等着欣赏这些不良信息的网民们,你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为“恶人”提供了市场?还记得美国《TIME》杂志的2006年度风云人物吗?获奖者就是You(你)...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