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影像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当代水墨 > 伊芳·蕾娜的《演员生活》

    伊芳·蕾娜的《演员生活》

    2014-01-13 16:08:38 来源: Artforum 作者:文/Melissa Anderson︱译/王丹华

    伊芳·蕾娜《演员生活》, 1972,16 毫米, 黑白,有声,90 分钟,瓦尔达·谢菲尔德

    “1972年,我自己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and Drang)将我猛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表达领域,”伊芳·蕾娜(Yvonne Rainer)在她的回忆录《感觉即事实:一种生活》(Feelings Are Facts: A Life) (2006)中这样写道。那一年这位舞蹈家完成了首部剧情片《演员生活》,她也是贾德森舞团的创始人,1965年的《无宣言》(“No Manifesto”)的作者。

    说起她从舞蹈转向电影,蕾娜说:“从种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活过来后”(1971年试图自杀),“女权运动给了我勇气,我感到有能力去面对一个全新的词库。那些承载着具体情感体验的语言,蕴含了体验本身所有的愉悦和恐惧:诱惑,激情,愤怒,背叛,悲哀和兴奋。”

    那种情感的不适,在《演员生活》(Lives of Performers)里被疏离地表现出来,开头附加说明的字幕说这是一部“情节剧”。影片围绕着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故事展开。一段开场白将这些情感纠葛阐明,蕾娜领着一些人进行Walk的演练,她说,在影片中,舞蹈包括四个“主角”,约翰爱德曼(John Erdman), 瓦尔达·谢菲尔德(Valda Setterfield),雪莉·索菲(Shirley Soffer),和菲尔那多·托姆(Fernando Torm)。(这四个人里,只有谢菲尔德在1964年和1974年是康宁汉舞蹈团的成员,之前有过职业舞蹈经验。)

    在这个脚本里,我们听见蕾娜指挥的声音:“双脚打开,眼睛看窗户,看衣柜。”这个声音,除了几处外,几乎都没出现在银幕里。尽管演员们说着他们的台词,就如蕾娜一样,没有变调,声音都很清晰利落,里面有来自各地方言,英国(谢菲尔德),智利(托姆),皇后区 (索菲); 还有的是法国音调的句子,那是巴比特·孟格特(Babette Mangolte)的话,蕾娜和这位编舞者合作了两部多电影。(《演员生活》制作的那一年,曼戈特在纽约开始了另一场合作,拍摄香坦·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的《房间》和《蒙特利旅馆》)。我们听到剧本翻篇的声音,然后知道这个肥皂剧是关于一个“无法下定决心”的男人的故事,但这点并不会冲淡我们对那些细密的私人时刻的喜爱,那些时刻来自睡梦,也许还来自信件或日记,这些都在银幕上揭开面纱。

    “我记得那个电影,都是关于这些小小的背叛,是不是?”一段字幕这样显示,这种手法使得蕾娜可以进一步打断影片,其中有来自里奥·博萨尼(Leo Bersani )(他的想法在这里是当做墓志铭) 和卡尔·江(Carl Jung)的话。但是蕾娜在默片中使用插入字幕,既体现了作品的分裂性,也表现了她对另一个时期里演员生活的痴迷。艾拉·纳茨莫娃(Alla Nazimova) 1923年改编的王尔德的《莎乐美》,尤其是《七面纱舞》这一场景,是《瓦尔达独奏》(“Valda’s Solo”)的灵感所在。G. W. Pabst的《潘多拉的盒子》(1929),他和路易斯·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的两部电影中的第一部,在《演员生活》的最后的十五分钟里,作为三十五个活体人的一系列而出现。蕾娜的影片在四十一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无法磨灭的时代,用导演自己的话讲,记录了“简陋的阁楼生活”,和“一群热爱某种工作、肩负着表演任务的人们所创造的奇迹。”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 影像档案 > 伊芳·蕾娜的《演员生活》

    伊芳·蕾娜的《演员生活》

    2014-01-13 16:08:38 来源: Artforum 作者:文/Melissa Anderson︱译/王丹华

    伊芳·蕾娜《演员生活》, 1972,16 毫米, 黑白,有声,90 分钟,瓦尔达·谢菲尔德

    “1972年,我自己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and Drang)将我猛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表达领域,”伊芳·蕾娜(Yvonne Rainer)在她的回忆录《感觉即事实:一种生活》(Feelings Are Facts: A Life) (2006)中这样写道。那一年这位舞蹈家完成了首部剧情片《演员生活》,她也是贾德森舞团的创始人,1965年的《无宣言》(“No Manifesto”)的作者。

    说起她从舞蹈转向电影,蕾娜说:“从种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活过来后”(1971年试图自杀),“女权运动给了我勇气,我感到有能力去面对一个全新的词库。那些承载着具体情感体验的语言,蕴含了体验本身所有的愉悦和恐惧:诱惑,激情,愤怒,背叛,悲哀和兴奋。”

    那种情感的不适,在《演员生活》(Lives of Performers)里被疏离地表现出来,开头附加说明的字幕说这是一部“情节剧”。影片围绕着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故事展开。一段开场白将这些情感纠葛阐明,蕾娜领着一些人进行Walk的演练,她说,在影片中,舞蹈包括四个“主角”,约翰爱德曼(John Erdman), 瓦尔达·谢菲尔德(Valda Setterfield),雪莉·索菲(Shirley Soffer),和菲尔那多·托姆(Fernando Torm)。(这四个人里,只有谢菲尔德在1964年和1974年是康宁汉舞蹈团的成员,之前有过职业舞蹈经验。)

    在这个脚本里,我们听见蕾娜指挥的声音:“双脚打开,眼睛看窗户,看衣柜。”这个声音,除了几处外,几乎都没出现在银幕里。尽管演员们说着他们的台词,就如蕾娜一样,没有变调,声音都很清晰利落,里面有来自各地方言,英国(谢菲尔德),智利(托姆),皇后区 (索菲); 还有的是法国音调的句子,那是巴比特·孟格特(Babette Mangolte)的话,蕾娜和这位编舞者合作了两部多电影。(《演员生活》制作的那一年,曼戈特在纽约开始了另一场合作,拍摄香坦·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的《房间》和《蒙特利旅馆》)。我们听到剧本翻篇的声音,然后知道这个肥皂剧是关于一个“无法下定决心”的男人的故事,但这点并不会冲淡我们对那些细密的私人时刻的喜爱,那些时刻来自睡梦,也许还来自信件或日记,这些都在银幕上揭开面纱。

    “我记得那个电影,都是关于这些小小的背叛,是不是?”一段字幕这样显示,这种手法使得蕾娜可以进一步打断影片,其中有来自里奥·博萨尼(Leo Bersani )(他的想法在这里是当做墓志铭) 和卡尔·江(Carl Jung)的话。但是蕾娜在默片中使用插入字幕,既体现了作品的分裂性,也表现了她对另一个时期里演员生活的痴迷。艾拉·纳茨莫娃(Alla Nazimova) 1923年改编的王尔德的《莎乐美》,尤其是《七面纱舞》这一场景,是《瓦尔达独奏》(“Valda’s Solo”)的灵感所在。G. W. Pabst的《潘多拉的盒子》(1929),他和路易斯·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的两部电影中的第一部,在《演员生活》的最后的十五分钟里,作为三十五个活体人的一系列而出现。蕾娜的影片在四十一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无法磨灭的时代,用导演自己的话讲,记录了“简陋的阁楼生活”,和“一群热爱某种工作、肩负着表演任务的人们所创造的奇迹。”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