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周斌︱《终南山计划之踪迹成谜》

周斌︱《终南山计划之踪迹成谜》

2014-04-10 17:43:42 来源: Art-Ba-Ba 作者:韩建刚、周斌

 

周斌行为创作项目:《终南山计划之踪迹成谜》
创作过程:七天,每天八小时,用铅笔持续跟踪记录一只虫子在纸上的爬行轨迹。
实施时间:2014年4月10日至16日
实施地点:西安终南山

对话:韩建刚(韩)VS 周斌(周)
时间:2014年3月29日

韩:这个行为创作计划是怎样构思成型的?

周:90年代末,我还在画油画,有一阵子我画画儿的方法是先在画布上用刷子蘸单色随意的涂抹,之后长时间看着画布找有趣的形象,在把它们选择性的画出来。2010年在北京完成过一个行为创作项目《30天——周斌计划》,那是个连续30天每天创作一件新作品的让创造力紧张到失控的计划,最后一件作品《踪迹成谜》是在画布上用笔持续跟踪记录一只虫子爬过的路线,到那只虫子累的不动了为止,大约四个小时。两次创作相距12年,但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设定一种方法在作品中强调偶然性与失控状态,油画是始于随机而成于主观选择,而后一个则是将画面形成的决定权交给一只虫子。

北京那次做完《踪迹成谜》,同年底在韩国又做过一个更长时间的,但始终感觉不对,作品停留在形式层面,一直琢磨着再做一次。2010的《30天计划》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到安静对于自己保持创造力的重要性,佛教说到静能生定,定能生慧,自然而然的开始阅读佛教、禅宗、庄道的一些书,这些之前很难进入的阅读变得顺畅,而且在很大的层面上充实启发了我的行为艺术理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生活中行住坐卧的日常经验与艺术工作思考得以贯通,这令我感到无尽的欣喜。这次《终南山计划》是一次艺术创作,更强调体验和感悟。地点选在山里,七天创作,每天8小时共52个小时,过程很简单,就是每天8小时用铅笔跟踪记录一只虫子在纸上爬过的路线。

韩:这个作品如你之前的一些作品更强调行为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没有明确的所指,另外这个创作项目不只是一次行为艺术创作,还会有平面媒介的作品产生?

周:是,完成这件作品需要一些身心承受力,56个小时跟踪画线,枯燥循环,山中寂寞独处,有了更多苦修的意味,我需要这样一次身心体验,相信收获的经验是独特的。

自2007年的《逐日》开始,我的一部分行为作品剔除了明确所指,如《影子》中注视自己的影子从早上出现到黄昏消失;《一粒种子》持续20个小时把一粒种子丢出去找回来再丢再找的过程。这些作品实际上是用惯常认知的无意义行为来提示何为意义的问题,强调无意义的意义。
之前我的许多创作更强调作品的行为过程部分,但在《踪迹成谜》中,产生的平面作品和行为过程同样重要,这个作品产生的画不是行为作品的遗留物,而是有其自身的创作价值。

韩:请再详细说说?

周:在过去,一件行为作品中使用的一些道具或产生的一些绘画、装置等等物件会被当做垃圾丢掉,即使某些被认为独特的物件被保存下来也仅作为作品的遗留物身份出现在今后的文献展览上。我想改变这些物件的附庸身份,让它们也做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也就是说在构思一件行为作品时,不但要使行为过程本身成立,也同时要考虑到用这种行为过程如何生产出有独立作品价值的其他媒介的作品,如平面绘画或装置等。他们既有互文关系又各自能够成立呈现。2013年我在澳门创作的《99个赌徒》就是这一思路的尝试,创作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身体性的行为作品,作品产生的99个陶瓷骷髅又可作为一件装置或雕塑形态的作品独立存在。这样的尝试是我目前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作品形态将继续以行为媒介为主,同时在符合自己一贯创作逻辑的前提下开始向其他媒介自然的延伸。

韩:这样的方式和波洛克有和区别?波洛克的绘画过程也有很强的表演性。

周:我们看到的记录波洛克绘画过程的录像中,波洛克跳来跳去的身体语言是很有观赏性,但这个身体只是为完成绘画作品而被动使用的身体,不是在行为创作过程中带有创作概念而存在的身体,也就是说这个身体的运动过程并非一件行为作品。接近的方式应提到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的《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的表演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产生的平面媒介都是具有创造性和完整性的独立作品。

韩:为什么用铅笔?在什么纸上画?

周:用铅笔画在手工纸上,容易控制也朴素。

韩:是每天一张还是七天都画在一张上?

周:每天一幅,七幅一个系列。

韩:为什么是七天?

周:是借“禅七”的仪轨,苦志劳形、精勤证悟。我并非宗教层面的闭关禅修,最多是方便闭关,断外缘、食素,提升觉性、研习创作。佛意、禅思和庄道都是非常深厚博大的思想与精神财富,的确会对以身心为媒介的行为艺术家有大的启发。禅是一种非常活泼的不受陈规、激扬个性的思想,在上世纪中叶西方的当代艺术试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凯奇的音乐、杜尚的现成品、克莱因的概念作品等等,甚至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思想都深受禅宗影响。

韩:为什么选择终南山?

周:这样的创作计划我希望是离自己日常的生活范围比较远的地方完成,更强的陌生感会让自己的身心远离日常情绪,更专注于创作。终南山是具有深厚隐士苦修文化的名山,和我这件作品的气息很贴合。

韩:当代艺术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对现实的关注和介入,你的这一方式的作品是否会显得太避世和消极?

周:这是个直觉的误会,我自认为不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和介入热情,并非倡导独善其身,我生活在现实之中,我依从内心冲动创作作品,只是有的作品话题看起来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比如在天安门广场做的《跟踪》,有的则比较抽象晦涩,我想,我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就是靠近现实,因为我的精神和感受来自于现实。简单的说:第一、对无意义的强调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不只是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直面“意义的标准是什么?”;二、对不同立场的反应至少有辩论对抗和不跟你玩儿两种方式,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坚持个人表达的自由和独立,不合作并非软弱,呼口号或许恰恰是媚俗的策略;三、社会的进步来最终来自于个体对自身信仰与人格的塑造与完成。

韩:从97年至今持续17年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你的艺术创作,对这种媒介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吗?

周:第一次接触到行为艺术时我强烈的感受到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被打开了,兴奋的发抖,时至今日,我依然可以体会到当初那种亢奋状态。行为艺术不拘成法,让我感到自由,东拉西扯挪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表达创作。如果说过去创作还是在做作品,那我现在努力要做到的就是把日常中行住坐卧、喜怒哀乐的自己与艺术创作中的自己合为一体,日常生活与艺术工作因为同一个身心媒介而不可分,生活没有艺术会乏味,而艺术不溶于生活就不踏实,合二为一,身心才安顿,气息才通畅。

跟你分享下武学大师李小龙创办截拳道的思想,截拳道将西洋拳、空手道、泰拳、中国功夫的可用之处尽数拿来,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要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击倒对手,但李小龙说搏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表达自己的过程!这完全超越了搏击。
Be Water,My Friend!(象水一样,我的朋友!)是李小龙的哲学!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