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作品《草人借箭》
俞心樵作品《墓志铭》
本报记者/杨格亮/成谕福
6日(2010年),第三届前提艺术节在我市牛鱼嘴生态风景区开幕,在为期2个月的时间里,艺术家王军、苍鹰、文皆、追魂、马一、于贞志、江因风、艾松、颉小兵、莫 迪、黄成、李奋飞、张宪林、王豫宏、鲁婷婷、彭湘、王会慧等来自世界各地近百名行为艺术家将以“自然·反应”为主题,每周举办一场行为艺术展示。7日上午,本报社长兼总编辑潘伟约策展人、艺术家王军,学术顾问、诗人俞心樵,艺术家苍鹰等做了独家访谈。现将部分访谈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行为艺术是一个历史命题
俞心樵:行为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命题,要了解行为艺术可能要了解艺术史的发展,但其又不是孤立的,还要了解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包括人类的物质历史的发 展,如科技史、工业史的发展,还有包括道德的历史,要系统地完整地去研究,才能看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行为艺术。比如说,我们以前的艺术,如古典艺术表达真实 的时候,就是外形一定要像;如果不像,别人会说你这画不真实。
艺术一直跟“真实”这个概念发生关系,这是一个基础概念。我们传统概念 中的,“真、善、美”一直在发生关系,基础概念是“真实”,所以所有艺术语言的变化,肯定是有关人对“真实”概念的产生的变化,如古典艺术,就是这个东西 一定要画得像,那叫“真实”。后来,很多人又对“真实”重新思考,尤其是一些思想领域新的学说的产生,尤其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梦的解析,这种学说出现 后,人们对“真实”的观念又大不一样,到底什么是真实?所以在美术上也产生了语言的革命,如印象主义,更多的抽象的东西出现了,这种抽象的东西在中国古代 也有,如写意画。所以形的“真实”和意的“真实”是“真实”的两个层次。在西方,这跟进化论的产生也是相关的,以前的“真实”只有一种神学的“真实”,所 有人类的“真实”是被神学所统摄下的,如果违背了神学的观念,这个人就是异端,甚至是个不真实的人。进化论的产生,工业革命的爆发,包括各种物质技术的发 展,导致人们对“真实”概念的翻新,各种艺术语言上都表现出来。这里又有个反思。神学阶段结束以后,进入工业阶段,进入所谓的科技主义阶段,包括文艺复 兴,我们都需要检讨的。文艺复兴就是反神学的,就是张扬人的个性,这个时候人的主体慢慢开始膨胀,人的主体的膨胀导致了对外在主体的大量的扩张,侵略,甚 至是掠夺,工业革命其实就是对环境的掠夺,产生了很多问题,工业就是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结果,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匮乏,在艺术上, 称这个阶段为现代主义阶段。
后来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有些艺术家、思想者开始反思,是真的进步吗?人的主体过于强大,个性过于张 扬,是不是也要反思呢?这个时候杜尚(法国人,达达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现了,包括杜尚之前的达达主义,杜尚的出现意味着开始反思,人能不 能太膨胀?杜尚的作品就是一个小便器,他把小便器往展览馆(1917法国沙龙展)一搁,就宣布这就是他的作品。小便器没有经过他个人任何的艺术加工,它只 是他的一个思想的结果,他把纯客体的东西往那一摆,实际上是很深刻的,他在提醒人们要对他者或他物,客观存在的物进行观照,有更多的关怀。也就是说后现代 主义的作品不再强调个性,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外界的东西,包括外界的物质材料。于是出现了很多直接的挪用,拼贴、借用,这是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一大特征,它强 调关注客观物、客观环境,实际上又回到了非常古典的精神,像中国的天人合一,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东方的佛教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如寺庙都在环境很优美的地 方,方方面面协调得很好。行为艺术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循环,追到根子上又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从思想上,艺术家本身在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对外不断刷新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生命处在一种什么程度、处境和状况?这都需要去认识,并不是说艺术家搞怪,不可理解。
行为艺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苍鹰:其实是很自然的,人出生以后,面对很多文化,对一些人来说是进步,而对一些人来说是禁锢。就像看书,聪明人看书是不会“死钻”的,一般人是往里面 去钻,人就慢慢地束缚住了。实际上每个人一出生都有潜意识的行为,为什么现在的人说看行为艺术觉得怪,看不懂,可能他以前很小的时候能看懂。现在长大了, 有了很多条条框框,反而觉得看不懂了,因为有很多束缚。
王军:刚刚苍鹰讲的其实是“行动与行为”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行动,艺术家就在自己的行动中加入了自
己的思考和艺术语言。有人问我,为什么艺术家随便拿个杯子过来展览就是艺术,而一般人拿个杯子过来就不是艺术?因为艺术家长时间在从事艺术创作和思考, 所以在这个杯子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就能成为艺术作品,因为现在的艺术是非常多元化的,甚至一个思考,一句很简单的话,也可以是作品。
苍鹰:行为艺术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很多人对有些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暂时不理解,以后慢慢的会去琢磨,有个再解读的过程。
王军:很多艺术家基本上不把自己作品的意义和概念呈现给大众,就只有一个作品的名字,有一千个观众去解读同一个作品,可能解读出一千个意义,而不能去束缚观众,不能将思想强加给观众,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王军:为什么普罗大众对行为艺术不理解。因为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的行为类似于商业炒作,像人体艺术、人体彩绘,这只是属于人体的一个范畴,将其商业化了,行为艺术还有一个是质量问题。当代艺术不是纯粹一个“美”的方向
王军: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不是纯粹一个“美”的方向,有可能是丑恶的。因为本身现实就有很多丑恶的东西,中国的现实有很多矛盾和尴尬。为此,艺术家常 常在思考,包括对当代语言的思考,对当代社会情景的一些思考,行为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后的一道底线,最后一道没有被商业污染的底线。行为艺术早期在国外 出现,就是反商业化、反传统、反学院最直接、最纯粹的一种形式。行为艺术也是有它的艺术语言,我们一直在考虑行为艺术以后的一个新的趋向性。中国当下的行 为艺术,身体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从行为艺术早期出现一直到现在,一直将身体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媒介,艺术家把身体的强度,还有时间性这个概念,变成一个概念 化、套路化的语言,如果年轻艺术家如果不去思考艺术语言上的新的方向,再去走前人的老路,没有探索,肯定是死路一条。
俞心樵:审美只 是艺术的初级阶段,任何艺术都应该有其伦理指标,艺术的更高层次不是停留在审美上,肯定有其终极指标,如人类的终极思考落在哪,包括道德指标。如果是光顾 美就行了,不顾道德,不顾人类总的伦理,这样的艺术作品可能作为艺术家个人是成立的,艺术是独立的但又不是孤立的,要跟人的方方面面发生联系,是要有人文 关怀的,对各种关系是要有观照的,不能光是考虑艺术家的个性,或者艺术家想怎样就怎样。当然,对个人来说,我们也承认是艺术,但有可能不是好的艺术,更谈 不上是重要的艺术。
艾未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光是纯粹意义上的审美作品,都担当着社会的责任,这样有社会良知艺术家 在当今极其少,现在所谓的艺术明星,连起码的良知都没有,所有的艺术努力,无非是改善自己的“吃喝拉撒”的条件,为了更出名,然后通过“名”又去获利。作 为一个有名气的艺术家,不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是欺世盗名。名气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因为中国有很多社会名人是不担当社会责任的,这是很令人遗憾的,这 就造成中国有很多实质性的进步没有达到。
王军:当代艺术家比较缺乏的就是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行为艺术是跟消费主义的一种对抗和反思
王军: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是最高尚的。
俞心樵:艺术的确有崇高的一面,很多人在拿艺术作一个商品牟利,这跟崇高化没有关系。艺术本身有崇高的属性,没有崇高感不可能产生艺术,艺术承担着对整 个现实的批判,包括对整个现实的塑造、提高,或者说对未来的滋养,包括对生命空间的可能性的不断开拓,不断翻新对生命的认识,所以艺术属性上、本质上是崇 高的。当前的局面恰恰不是崇高化,而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甚至是庸俗化,就好像“钱”越多就越是个大艺术家,把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通过价格来替代,好像价格 高就是好作品,一个艺术家卖得的钱多就是大艺术家,价值次序已经颠倒了。很多人通过实际利益,金钱的运作,把艺术进一步商品化,实际上把艺术平庸化了,离 崇高化越来越远,是一种反崇高化。
王军:其实是一些大众媒体在不断娱乐化、荒诞化、妖魔化,俞心樵:任何行为应该有更深层次思想的支 持,否则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当代艺术家甚至要担当半个思想家的角色,没有思想能力的艺术家是没有力量的,当代没有纯正的思想家,现代社会思想家的很多功能 已经转移到艺术家身上,很多艺术家在担当着以前的思考者、批判者这种角色。如果批判力不够的当代艺术是产生不了作用的。
王军:在当今严重利益化的社会里,还有一帮人在干这样的“傻”事,做一些类似于无意义的事情,跟消费主义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反思。“前提行为艺术节”的由来
王军:之所以叫“前提艺术节”,是非常偶然的,应该属于一个品牌概念。我们是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独立、先锋、学术的,一直致力于讨论当代艺术趋向性的艺术 平台。第一届有一个展览的开幕式推迟了四次,所有的艺术家都非常不满,时间一改再改,后来所有艺术家志同道合地提出将活动作为一个前提,“前提”由此而 来。也就是展览的前提,为了尊重艺术家,做一个活动的前提,于是第一届活动叫“前提艺术现场”。
当今,很多年轻艺术家是没有机会的, 没有人愿意每年把一帮年轻艺术家约到一起,做一个交流和一年的梳理,探讨以后新的方向。我们操作第二届的时候就比第一届的效果好很多,因为我们在各方面, 包括空间上、学术研讨会,通过一个小团队来操作,第一届是自己掏钱做的一个活动,第二届虽然也自己贴了点钱,但顺利地把活动做完了,在北京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力。一些批评家和策展人看完活动后被感动了,从而引发了一番讨论。山水、人文、自然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王军:本届艺术节最大的不同是 环境的改变,从室内转到了室外,山水、人文、自然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在室外展出艺术品,这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而且是第一次离开北京,以一种流动式的方式 延伸。第一届主要以年轻艺术家为主,自发的,完全没有主题的行为艺术现场。第二届所有的参观都是公开进行的,现场第一天有两三千人。
从第二届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考虑当代艺术的功能性问题,艺术到底有什么功能?它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它不仅仅局限于当代艺术圈内,它应该到整个社会中去,真 正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前提行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提出问题,做完整个活动,至少有讨论的价值。在后期我们准备做一个清远市民全城联动的活动,在某一天作 为清远的一个环保日,把市民联动起来,在这一天里收集周围的白色垃圾,家里的或街道上的,将收集来的废品让艺术家做成一个艺术作品。做一个背景墙,上面写 “你有份参与吗?”,内涵包括“环保你有份参与吗?垃圾制造你有份参与吗?作品你有份参与吗?等等”
于贞志作品《下午茶》
何为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1980年代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大概始自1980年代。这个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是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如何把个体身体仪式化,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和艺术方法来打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同时常常含有对体制和权威挑衅性的、暴力性的语调,透露出受此前政治运动压抑而寻找解脱的强烈时代愿望。这一阶段的行为艺术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达到顶峰。
1990年代的行为艺术
1990年代,行为艺术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以独立、边缘的方式对中国当代问题做一些前卫性思考。当时社会自由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艺术家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为艺术的现实针对性出现了从政治的到经济的转变。这一时期的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
2000以后的行为艺术
2000年左右,中国行为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但这股行为艺术热却充斥着血腥、暴力、甚至于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国内艺术界和传播媒体对行为艺术批评非常激烈,直到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以“艺术”的名义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通知》,这股风潮才逐渐烟消云散。目前,行为艺术在不断的与国外交流中趋于成熟,它的野生性、个体性和当下性对于中国而言有其特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