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ujiaoyu.html" target="_blank" title="">艺术教育
  • 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chrome=1">
    艺术档案 > 人文历史 > 人类简史之未来篇

    人类简史之未来篇

    2016-05-25 15:05:16 来源: 百度文库 作者:

    这些预言很可能以比你想象得快得多的速度实现。

    10年后,三维全息虚拟技术将进入生活,人们可以面对面交流。

    15年后,世界首架“空气动力”无翼电磁空中飞行器将在美国问世,它能够盘旋垂直起飞(其实也就是第1代飞碟)。只要在普通玻璃窗上加一层涂层就能采集太阳能并供能的“太阳能玻璃”进入千家。

    20年后,量子效应集成电路制造术的突破将使量子计算机逐步进入实用阶段,计算机的使用会越来越简单。计算机存储器和处理器将集中在一个芯片内,使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一起。量子计算机将以无型性广泛存在于各种机器中。个人量子计算机将主要采用人体生物电作为能量供给,随身携带将更便捷。眼罩式显示器将成为个人计算机配置的主流模式。

    25年后,氢燃料电池技术将给交通运输领域带来革命,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开始中批量生产。

    30年后,人类首次登陆火星。量子发电机将应运而生。超越“量子效应障碍”的技术将达到实用化水平,采用纳米技术生产芯片,纳米计算机将投入批量生产,科学家们甚至将研制出能够制造动力源与程序自律化的元件和装置。将在白令海峡建成海底隧道,连接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环球高速公路将建成。

    50年后,人类厌倦了每天的生活,上百万人用冷冻法让自己“移民”到未来以寻求刺激(国家法律将开始解禁活人人体冷冻)。将有存在器官损伤的人用上从自身体内克隆的器官,因此不会有任何排斥反应。

    60年后,科学家将在月球天然巨型火山洞内造直径为500米的液态光学望远镜。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正电子反应堆诞生,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反物质能时代。

    70年后,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运行,将把北京和纽约纳入1小时交通圈。再过些时日,它将突破技术瓶颈,时速达18000公里。

    75年后,开发出预防恶性肿瘤的新技术——对人体细胞DNA复制的人工程序化控制:检测与修复,这是人类攻克癌症的一大胜利。成千上万的纳米机器人成为人体内第四种血细胞,负责清除血液中的油脂,清除血栓、疏通血管。

    90年后,对神经病学的研究将能理解各种感官并且会直接运用这种成果,做出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所有感观信息的“大脑帽”。任何人戴上这顶帽子,都能进入虚拟现实空间,体验整个虚拟世界,这项技术的广泛发展将导致整个影视游戏娱乐业发生根本性质的革命。医生们戴上这顶帽子,可以体验病人的症状。游戏者通过它,可以组建另一个虚拟世界。(现代网络小说中的头盔式游戏)【人机结合第一步】网络上的那些游戏都腻爆了!!!

    120年后,世界第一艘天空母舰建成,外形雪茄状,长2公里,小型飞行器从“雪茄”的一端口飞进,从另一端口飞出,世界战争格局将完全改观。世界第一个太空城市将开始建造,将陆续有移民迁入。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将更便捷于人类之间的交流,机器可以读懂或理解人类的思想;人类也可以把脑电波转为电波信号,直接用意志操控电脑系统或任何机器,甚至演奏乐器也无需动手。【人机结合第二步】

    140年后,人造智能将达到人脑的水平,人机智能对话成为可能,图灵测试则将在某些特定领域变为现实。人工智能将开始代替人类的大部分智力劳动,更多更优良的新型机器将由同样属于机器的人工智能设计并制造出来,从而实现机器的设计与制造的全自动化。此外,人工智能将具备模糊思维、柔性思维能力。从此,地球上将有两种聪明的物种同时存在。等待人们将是一个机械化的天堂。智能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地代替产业工人,同时机器人也将进入千家万户包揽烦琐的家务。难以想象的舒适生活将使人们过上富有的、游手好闲的日子。人类退休了,这是走向生物后社会的第一步。

    160年后,人类史上第一座高度超过6000米的摩天巨塔竣工,将有200万人生活学习工作在其内。在大楼顶层氧气浓度将与地面上一样。之后,地球将进入超巨型建筑的时代。

    165年后,大规模开发月球,将在月球上深达40公里的巨型火山洞中建筑新城市,用水将取自于贮存于月球南北两极的冰。火山洞内与外界将全封闭,内部充满与地球上一样的大气,人类在洞内可以不穿太空服自由活动。并且,用月球上储量丰富的氦-3来进行核聚变发电,再通过巨型红外线发射器用以大量供应地球。

    180年后,在技术上解决了辐射反馈等艰巨困难之后,人类史上首个“虫洞”型时间机器诞生,首次短期时间旅行试验圆满成功。人类即将进入“大时空航行时代”。遨游于地球上各个不同历史时空,整个地球史将成为整体。同时让众多已绝种的物种再生,甚至包括恐龙。届时,真正意义上的“史前公园”出现。在普通餐馆里将有恐龙蛋供你品尝。

    200年后,人类造出“真人体性爱机器人”,以满足人类的性需求。这种机器人除了大脑是生化机器外,全身其他部位均由真正的人体所组成。此外,还发明了“高仿真性爱机器人”,它的“皮肤”与“软组织”在视觉和触觉方面的仿真度将达到真人的99%。它们的出现不仅制造出大量的独身者,甚至造成一夫一妻制的逐渐瓦解,此外还将对传统娼妓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220年后,对于人类大脑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将突破临界点,继而创造出可让人类无需睡眠的机器,促使人类整个生命历程将发生极大改观。

    250年后,记忆将能够移植——充分理解细胞的语言,科学家将制造出能够支持大脑记忆库的芯片,教育制度将发生本质性的转变,学位颁授制度将废除,所有学校将消失。

    280年后,没有通过人工基因改造的人类将越来越少,地球上将形成以后人类为主的人类社会。后人类个个形象俊美,肤色黝黑,这是为了适应外太空强宇宙辐射的恶劣环镜。

    300年后,人类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下载到超级电脑(或机器人)内,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人机结合第三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文历史 >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艺术家全名单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艺术家全名单

    2019-05-01 23:39:19 来源: artnet、artforum 作者:Sarah Cascone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即将在威尼斯开幕,展期从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

    ▲ 拉夫·鲁戈夫在威尼斯

    威尼斯双年展就要来了。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名为“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由拉夫·鲁戈夫策划,他是伦敦海沃德美术馆的馆长。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共有83名参展艺术家,有的以艺术小组或团队形式参与,其中最年轻的是立陶宛艺术家Augustus Serapinas(出生于1990年),最年长的是生活在柏林的美国艺术家吉米·达勒姆(Jimmie Durham,出生于1940年)。 
     
    这次展览的标题取自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政治家奥斯丁·张伯伦(Austen Chamberlain)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的话,他说这源于一句古代中国诅咒。在二战爆发后,张伯伦说:“显然,是这句诅咒开始显现作用了。我们要经历一个又一个危机,要经受一次又一次骚乱和冲击。”
     
    在策展文章中,鲁戈夫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和当时就非常相似,是一个新的危机循环。”但这种危机来自于虚假的消息。“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古代的中国诅咒’,只是那时候的西方政治家需要在演讲中使用一些引言罢了。”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并不意在“回答”现代社会中那些棘手的问题。相反,鲁戈夫只希望“艺术能够让人们了解和思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今年有79位(组)艺术家和组合受邀参与本届主题展,加上在特殊项目中的合作艺术家,共有82名创作者和1个艺术家团体参与。按艺术家的出生国(艺术组合创立地点)统计,他们来自38个国家,展览中有16名美国艺术家、6名中国艺术家、6名法国艺术家、4名德国艺术家(组合),英国、印度、日本、韩国各3名艺术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瑞士、意大利、加拿大各2名艺术家,余下22个国家各1名艺术家。参与主题展的六名中国艺术家分别是刘韡、娜布其、孙原和彭禹、尹秀珍,以及于吉。
     
    以下是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完整名单:
     
    1. Abu Hamdan, Lawrence
    1985年出生于约旦,工作、生活于黎巴嫩贝鲁特
     
    2. Akunyili Crosby, Njideka
    1983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3. Altındere, Halil
    1971年出生于土耳其,工作、生活于伊斯坦布尔
     
    4. Armitage, Michael
    1971年出生于肯尼亚,工作、生活于伦敦和内罗毕
     
    5. Arunanondchai, Korakrit
    1986年出生于泰国,工作、生活于纽约和曼谷
    与Gvojic, Alex合作
    1984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6. Atkins, Ed
    1982年出生于英国,工作、生活于柏林和哥本哈根
     
    7. Atoui, Tarek
    1984年出生于黎巴嫩,工作、生活于巴黎
     
    8. Bader, Darren
    1978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9. Baghramian, Nairy
    1971年出生于伊朗,工作、生活于柏林
     
    10. Beloufa, Neïl
    1984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巴黎
     
    11. Bircken, Alexandra
    出生于德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12. Bove, Carol
    1971年出生于瑞士,工作、生活于纽约
     
    13. Büchel, Christoph
    1966年出生于瑞士,工作、生活于冰岛雷克雅未克和瑞士巴塞尔
     
    14. Carbotta, Ludovica
    1982年出生于意大利,工作、生活于巴塞罗那
     
    15. Catala, Antoine
    197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16. Cheng, Ian
    1984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17. Condo, George(乔治·康多)
    195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18. Da Corte, Alex
    1980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费城
     
    19. Darling, Jesse
    出生于英国,工作、生活于伦敦和柏林
     
    20. Douglas, Stan
    1960年出生于加拿大,工作、生活于温哥华
     
    21. Durham, Jimmie(吉米·达勒姆)
    1940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22. Eisenman, Nicole
    196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23. Epaminonda, Haris
    1980年出生于塞浦路斯,工作、生活于柏林
     
    24. Favaretto, Lara
    1973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都灵
     
    25. Gaillard, Cyprien
    1980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26. Gill, Gauri
    1970年出生于印度,工作、生活于新德里
     
    27. Gonzalez-Foerster, Dominique
    196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巴黎
     
    28. Gupta, Shilpa
    1976年出生于印度,工作、生活于孟买
     
    29. Gupta, Soham
    1988年出生于印度,工作、生活于加尔各答
     
    30. Gutierrez, Martine
    1989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31. Halawani, Rula
    1964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工作、生活于耶路撒冷
     
    32. Hamilton, Anthea
    1978年出生于英国,工作、生活于伦敦
     
    33. Hein, Jeppe
    1974年出生于丹麦,工作、生活于柏林
     
    34. Hernandez, Anthony
    194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和爱达荷
     
    35. Ikeda, Ryoji
    1966年出生于日本,工作、生活于巴黎和京都
     
    36. Jafa, Arthur
    1960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37. Jamie, Cameron
    1969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巴黎和科隆
     
    38. Joseph, Kahlil
    1981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39. Kadyrova, Zhanna
    1981年出生于乌克兰,工作、生活于基辅
     
    40. Kang, Suki Seokyeong
    1977年出生于韩国,工作、生活于首尔
     
    41. Katayama, Mari
    1987年出生于日本,工作、生活于群马
     
    42. Lee Bul
    1964年出生于韩国,工作、生活于首尔
     
    43. 刘韡
    1972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北京
     
    44. Loboda, Maria
    1979年出生于波兰,工作、生活于柏林
     
    45. Lolis, Andreas
    1970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工作、生活于雅典
     
    46. Marclay, Christian
    1955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伦敦
     
    47. Margolles, Teresa
    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工作、生活于墨西哥城和马德里
     
    48. Mehretu, Julie
    1970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工作、生活于纽约
     
    49. Minoliti, Ad
    1980年出生于阿根廷,工作、生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50. Moulène, Jean-Luc
    195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巴黎
     
    51. Muholi, Zanele
    1972年出生于南非,工作、生活于约翰内斯堡、德班和开普敦
     
    52. Mulleady, Jill
    1980年出生于乌拉圭,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53. Müller, Ulrike
    1955年出生于奥地利,工作、生活于纽约
     
    54. 娜布其
    1984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北京
     
    55. Nkanga, Otobong
    1974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工作、生活于比利时安特卫普
     
    56. Norbu, Khyentse
    1955年出生于不丹,工作、生活于印度和不丹
     
    57. Orupabo, Frida
    1986年出生于挪威,工作、生活于奥斯陆
     
    58. Rafman, Jon
    1981年出生于加拿大,工作、生活于蒙特利尔
     
    59. Rico, Gabriel
    1980年出生于墨西哥,工作、生活于瓜达拉哈拉
     
    60. Saputra, Handiwirman
    1975年出生于印尼,工作、生活于日惹
     
    61. Saraceno, Tomás
    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工作、生活于柏林
     
    62. Serapinas, Augustas
    1990年出生于立陶宛,工作、生活于维尔纽斯
     
    63. Singer, Avery
    198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64. Slavs and Tatars
    2006年组成,工作、生活于柏林
     
    65. Smith, Michael E.
    197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普罗维登斯和罗德岛
     
    66. Steyerl, Hito
    1966年出生于德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67. Strachan, Tavares
    1979年出生于巴哈马,工作、生活于纽约
     
    68. 孙原 & 彭禹
    分别出生于1972年和1974年,工作、生活于北京
     
    69. Taylor, Henry
    1958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70. Trockel, Rosemarie
    1952年出生于德国,工作、生活于科隆
     
    71. Upson, Kaari
    1972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72. Ursuţa, Andra
    1979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工作、生活于纽约
     
    73. Vo, Danh(傅丹)
    1975年出生于越南,工作、生活于墨西哥城
     
    74. Wa Lehulere, Kemang
    1984年出生于南非,工作、生活于开普敦
     
    75. Weerasethakul, Apichatpong
    1970年出生于泰国,工作、生活于清迈
    与Hisakado, Tsuyoshi合作
    1981年出生于日本,工作、生活于京都
     
    76. Wertheim, Margaret and Wertheim, Christine
    195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77. Yi, Anicka
    1971年出生于韩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78. 尹秀珍
    1963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北京
     
    79. 于吉
    1985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维也纳 

    文︱Sarah Cascone
    译︱Yutong Yu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国际新闻 >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2019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解读、国家馆名单

    > 新闻档案 > 国际新闻 >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艺术家全名单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艺术家全名单

    2019-05-01 23:39:19 来源: artnet、artforum 作者:Sarah Cascone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即将在威尼斯开幕,展期从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

    ▲ 拉夫·鲁戈夫在威尼斯

    威尼斯双年展就要来了。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名为“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由拉夫·鲁戈夫策划,他是伦敦海沃德美术馆的馆长。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共有83名参展艺术家,有的以艺术小组或团队形式参与,其中最年轻的是立陶宛艺术家Augustus Serapinas(出生于1990年),最年长的是生活在柏林的美国艺术家吉米·达勒姆(Jimmie Durham,出生于1940年)。 
     
    这次展览的标题取自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政治家奥斯丁·张伯伦(Austen Chamberlain)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的话,他说这源于一句古代中国诅咒。在二战爆发后,张伯伦说:“显然,是这句诅咒开始显现作用了。我们要经历一个又一个危机,要经受一次又一次骚乱和冲击。”
     
    在策展文章中,鲁戈夫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和当时就非常相似,是一个新的危机循环。”但这种危机来自于虚假的消息。“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古代的中国诅咒’,只是那时候的西方政治家需要在演讲中使用一些引言罢了。”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并不意在“回答”现代社会中那些棘手的问题。相反,鲁戈夫只希望“艺术能够让人们了解和思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今年有79位(组)艺术家和组合受邀参与本届主题展,加上在特殊项目中的合作艺术家,共有82名创作者和1个艺术家团体参与。按艺术家的出生国(艺术组合创立地点)统计,他们来自38个国家,展览中有16名美国艺术家、6名中国艺术家、6名法国艺术家、4名德国艺术家(组合),英国、印度、日本、韩国各3名艺术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瑞士、意大利、加拿大各2名艺术家,余下22个国家各1名艺术家。参与主题展的六名中国艺术家分别是刘韡、娜布其、孙原和彭禹、尹秀珍,以及于吉。
     
    以下是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完整名单:
     
    1. Abu Hamdan, Lawrence
    1985年出生于约旦,工作、生活于黎巴嫩贝鲁特
     
    2. Akunyili Crosby, Njideka
    1983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3. Altındere, Halil
    1971年出生于土耳其,工作、生活于伊斯坦布尔
     
    4. Armitage, Michael
    1971年出生于肯尼亚,工作、生活于伦敦和内罗毕
     
    5. Arunanondchai, Korakrit
    1986年出生于泰国,工作、生活于纽约和曼谷
    与Gvojic, Alex合作
    1984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6. Atkins, Ed
    1982年出生于英国,工作、生活于柏林和哥本哈根
     
    7. Atoui, Tarek
    1984年出生于黎巴嫩,工作、生活于巴黎
     
    8. Bader, Darren
    1978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9. Baghramian, Nairy
    1971年出生于伊朗,工作、生活于柏林
     
    10. Beloufa, Neïl
    1984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巴黎
     
    11. Bircken, Alexandra
    出生于德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12. Bove, Carol
    1971年出生于瑞士,工作、生活于纽约
     
    13. Büchel, Christoph
    1966年出生于瑞士,工作、生活于冰岛雷克雅未克和瑞士巴塞尔
     
    14. Carbotta, Ludovica
    1982年出生于意大利,工作、生活于巴塞罗那
     
    15. Catala, Antoine
    197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16. Cheng, Ian
    1984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17. Condo, George(乔治·康多)
    195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18. Da Corte, Alex
    1980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费城
     
    19. Darling, Jesse
    出生于英国,工作、生活于伦敦和柏林
     
    20. Douglas, Stan
    1960年出生于加拿大,工作、生活于温哥华
     
    21. Durham, Jimmie(吉米·达勒姆)
    1940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22. Eisenman, Nicole
    196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23. Epaminonda, Haris
    1980年出生于塞浦路斯,工作、生活于柏林
     
    24. Favaretto, Lara
    1973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都灵
     
    25. Gaillard, Cyprien
    1980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26. Gill, Gauri
    1970年出生于印度,工作、生活于新德里
     
    27. Gonzalez-Foerster, Dominique
    196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巴黎
     
    28. Gupta, Shilpa
    1976年出生于印度,工作、生活于孟买
     
    29. Gupta, Soham
    1988年出生于印度,工作、生活于加尔各答
     
    30. Gutierrez, Martine
    1989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31. Halawani, Rula
    1964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工作、生活于耶路撒冷
     
    32. Hamilton, Anthea
    1978年出生于英国,工作、生活于伦敦
     
    33. Hein, Jeppe
    1974年出生于丹麦,工作、生活于柏林
     
    34. Hernandez, Anthony
    194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和爱达荷
     
    35. Ikeda, Ryoji
    1966年出生于日本,工作、生活于巴黎和京都
     
    36. Jafa, Arthur
    1960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37. Jamie, Cameron
    1969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巴黎和科隆
     
    38. Joseph, Kahlil
    1981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39. Kadyrova, Zhanna
    1981年出生于乌克兰,工作、生活于基辅
     
    40. Kang, Suki Seokyeong
    1977年出生于韩国,工作、生活于首尔
     
    41. Katayama, Mari
    1987年出生于日本,工作、生活于群马
     
    42. Lee Bul
    1964年出生于韩国,工作、生活于首尔
     
    43. 刘韡
    1972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北京
     
    44. Loboda, Maria
    1979年出生于波兰,工作、生活于柏林
     
    45. Lolis, Andreas
    1970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工作、生活于雅典
     
    46. Marclay, Christian
    1955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伦敦
     
    47. Margolles, Teresa
    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工作、生活于墨西哥城和马德里
     
    48. Mehretu, Julie
    1970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工作、生活于纽约
     
    49. Minoliti, Ad
    1980年出生于阿根廷,工作、生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50. Moulène, Jean-Luc
    1955年出生于法国,工作、生活于巴黎
     
    51. Muholi, Zanele
    1972年出生于南非,工作、生活于约翰内斯堡、德班和开普敦
     
    52. Mulleady, Jill
    1980年出生于乌拉圭,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53. Müller, Ulrike
    1955年出生于奥地利,工作、生活于纽约
     
    54. 娜布其
    1984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北京
     
    55. Nkanga, Otobong
    1974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工作、生活于比利时安特卫普
     
    56. Norbu, Khyentse
    1955年出生于不丹,工作、生活于印度和不丹
     
    57. Orupabo, Frida
    1986年出生于挪威,工作、生活于奥斯陆
     
    58. Rafman, Jon
    1981年出生于加拿大,工作、生活于蒙特利尔
     
    59. Rico, Gabriel
    1980年出生于墨西哥,工作、生活于瓜达拉哈拉
     
    60. Saputra, Handiwirman
    1975年出生于印尼,工作、生活于日惹
     
    61. Saraceno, Tomás
    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工作、生活于柏林
     
    62. Serapinas, Augustas
    1990年出生于立陶宛,工作、生活于维尔纽斯
     
    63. Singer, Avery
    198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64. Slavs and Tatars
    2006年组成,工作、生活于柏林
     
    65. Smith, Michael E.
    1977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普罗维登斯和罗德岛
     
    66. Steyerl, Hito
    1966年出生于德国,工作、生活于柏林
     
    67. Strachan, Tavares
    1979年出生于巴哈马,工作、生活于纽约
     
    68. 孙原 & 彭禹
    分别出生于1972年和1974年,工作、生活于北京
     
    69. Taylor, Henry
    1958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70. Trockel, Rosemarie
    1952年出生于德国,工作、生活于科隆
     
    71. Upson, Kaari
    1972年出生于美国,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72. Ursuţa, Andra
    1979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工作、生活于纽约
     
    73. Vo, Danh(傅丹)
    1975年出生于越南,工作、生活于墨西哥城
     
    74. Wa Lehulere, Kemang
    1984年出生于南非,工作、生活于开普敦
     
    75. Weerasethakul, Apichatpong
    1970年出生于泰国,工作、生活于清迈
    与Hisakado, Tsuyoshi合作
    1981年出生于日本,工作、生活于京都
     
    76. Wertheim, Margaret and Wertheim, Christine
    195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工作、生活于洛杉矶
     
    77. Yi, Anicka
    1971年出生于韩国,工作、生活于纽约
     
    78. 尹秀珍
    1963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北京
     
    79. 于吉
    1985年出生于中国,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维也纳 

    文︱Sarah Cascone
    译︱Yutong Yu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国际新闻 >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2019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解读、国家馆名单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