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视觉也有艺术史》导读

《视觉也有艺术史》导读

2011-04-13 17:19:51 来源: 段炼的艺术空间 作者:

本文译自惠特尼·戴维斯的新著《视觉文化的基本理论》,为该书第一章,起着理论前提的作用,也阐明了该书主旨。戴维斯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艺术史教授,除本书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复制:艺术史、考古学与精神分析》和《酷儿之美:从温克尔曼到弗洛伊德以来的性与美学》等。

戴维斯的《视觉文化的基本理论》不是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教科书,而是一部阐述该学科之独家新理论的学术专著。戴维斯的理论出发点是艺术史,他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研究视觉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极基本的问题:视觉文化研究究竟是关于视觉的文化研究,还是关于文化的视觉研究?这个问题貌似同义反复,实则以其出发点的不同而区分了两大研究方向:在文化研究的领域里探讨视觉问题、在视觉研究的领域里探讨文化问题,二者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相同,研究方法也不尽一致。

既然戴维斯的理论出发点是艺术史,他关注的便是观照视觉文化产品的方法问题,以及从哪一个侧面看艺术的问题。在20世纪,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史是关于风格发展的历史,因而从形式的侧面看艺术;图像学派认为艺术史是关于图像发展的历史,故侧重于艺术史的图像发展;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艺术史是关于观念发展的历史,便执意探讨艺术中的观念发展。到了21世纪,视觉文化研究者在言及艺术时说艺术史是关于视觉性的历史,当然也就研究视觉性的发展。戴维斯主张后者,他关注视觉性,但其观点采用了逆向表述方式:视觉性的发展与艺术史相关。这是他的基本观点,也是其专著的主题。

戴维斯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是多方面的,涉及艺术史、美学、心理学、哲学、视觉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在这些领域里,他研究了形式、风格、图像,并从史前艺术论述到当代艺术,提出了一些比较惊人的观点,例如视觉性不一定全是有关视觉的,而视觉文化的问题,也并不一定全是可视的。

在此,戴维斯相当狡猾。他既要以视觉性来独出一格、标新立异,又说视觉性是文化问题,超越了形式,这使自己进入观念领域,两头讨好。但是,他的更狡猾之处在于,他为自己的狡猾建立了逻辑和理论的基础,获得了相对坚实的立论。

如果说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中有一大倾向是离开纯粹的美术领域而在更广泛的视觉领域里从事研究,那么戴维斯便因关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的视觉感知而貌似远离纯粹的美术研究,因而近似美国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另一位重量级学者米歇尔。可是,在《视觉文化的基本理论》这部近四百页的大部头理论著书中,戴维斯对米歇尔几乎未予讨论,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对形式主义的沃尔夫林和后现代的阿瑟·但托却几乎从头讨论至尾,二者的理论无处不在,成为戴维斯的参照。这一点正好展示了戴维斯的学术独特性:他的视觉文化研究以美术史论为出发点,专注于视觉性,却又最后落脚到艺术的文化特征。正因此,他不仅贯通了形式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研究,而且独出一格,既不同于视觉的文化研究,也不同于文化的视觉研究。

上述这一切,都在本书第一章《视觉也有艺术史》中由章名定下了基调。本章分两节,前一节讨论视觉性的作用,指出其形式功能。戴维斯一开篇就涉及了艺术的非功利性,并借鲍姆嘉通关于美学无用的观点来说明视觉性之于视觉艺术也是无功利性的、无用的。美学在本质上是关于感知的科学,具有心理和生物的形式特征。与此相仿,视觉性一旦成为形式,便具有视觉感知的心理和生物特征,而专注于视觉性的形式特征,将有助于视觉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既然确认了视觉性之于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那么再进一步,对视觉性的探讨,便与艺术史的探讨挂上了钩。换言之,如果可以说艺术史是关于风格发展的历史,或是关于图像发展的历史,或是关于观念发展的历史,那么,也就可以说艺术史还是关于视觉发展的历史。反过来说,在视觉文化研究的语境中,视觉的发展是与艺术的发展相关的,所以才会说“视觉也有艺术史”。

在《视觉也有艺术史》的第二节,戴维斯先讨论了艺术的风格史问题,由此提出他自己关于视觉的文化性问题,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内涵,以此解释何为视觉性。照戴维斯的说法,视觉性是整整一个系列的接续过程,从形式接续到风格,再接续到图像,最后接续到文化意义。这个过程说明视觉性是动态的、发展的,与艺术史的诸多方面相关,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在这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戴维斯的关键词“接续”(succession),既指承续和序列,也指推进和发展,既是行为,也是行为的过程。惟其如此,视觉研究才得以从形式进入文化,发展为视觉文化研究。只有看到这一点,才会明白为什么戴维斯对米歇尔的形式主义视觉文化研究不感兴趣,也才会明白他为什么对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家沃尔夫林、图像学研究者潘诺夫斯基、后现代艺术理论家但托兴趣盎然,在自己的书中从头论述到尾。

这样,再回到本文题目“视觉也有艺术史”,我们就可以看到戴维斯有着极强极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发展意识。他采用这一题目想要说的是,视觉性不仅仅是关于视觉或形式的,而且也是关于文化内涵的,就像艺术史一样,是形式史、风格史、图像史、观念史等等方面的接续。更重要的是,这个接续不是线性的,不是从形式发展到文化就结束了,而是循环的,构成一个反馈圈,从形式到风格到图像再到观念和文化,然后又回到形式,不仅开始另一次循环,而且各环节有互动关系,每一环节都被其它环节所决定,每一环节都是其它环节之语境的一部分。这样的关系才是视觉性之动态发展的要义。因此,“接续”是视觉性的要义,正如是艺术史的要义一样,可以使形式的概念超越于形式主义,并获得文化和观念意义。戴维斯强调“接续”概念重要性,是他在形式和文化间两头讨好的窍门,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探讨,是本书的独到之处,是戴维斯对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独到贡献。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模仿”的失控和“拟像”危机

“模仿”的失控和“拟像”危机

2011-06-27 14:55:01 来源: 英二的艺术空间 作者:

“模仿”的失控和“拟像”的危机

 当代艺术史学始终是在“语言转向” 与“图像转向”的张力之间摸索化解“形式与内容”、“文本与情境”间的复杂关系。把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结合起来,被美国艺术史家萨默森(David Summers)称之为“后形式主义”。一件艺术作品被视作一个集合了很多符号的“文本”,由“解读/阅读”(reading)取代“观看” (seeing),也就改变了艺术的表述方式。对应于语言“再现”的阐释功能,就需要用“上下文”来读取艺术的情境,而视觉图像的再现阐释则主要是模仿和 象征。 

“模仿”的历史

“模仿”来自于希腊语 mimesis,这个词有时也被译为“再现”,可见“模仿”与“再现”(representation)的亲密关系。最古老的艺术学说就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模仿”。

柏拉图说艺术的模仿是“模仿之模仿”,“与真理隔了三层”。柏拉图害怕图像削弱人的心志,或混淆现实甚至取代现实,因此批判模仿,贬抑表象的美感,同时也置不实的“拟像”(simulation)于真理的阴影之中。

到了亚理斯多德时代,开始揭示自然的现象和本质,肯定艺术模仿自然的真实性再现。以此,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传统再现方式具有了合理性。所谓三种模仿方 式:(一)照自然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二)照自然事物为人所说的样子去模仿;(三)照自然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是第三种方式。以 此,事物无论是“可感知的”或“超感知的”、“可见的”或“不可见的”,也无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都统统归到“模仿”的名义之下。

在漫长的中世纪,模仿论受到压制。基督教思想认为模仿是真理的“沐猴而冠,相信上帝会禁止对这个世界的任何模仿”。文艺复兴让人认识到人的自身就是一个能反映 大自然的小自然,从而进入了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妥协的折衷时代。主观及物质感官的介入,视觉感官产生的“符号” 开始阐示想像力及记忆的幻影,但视觉仍离不开心灵的统摄,“拟像”仍然居于劣势。

十七世纪西方思想史发生重大转变,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强调是由心灵“看”到符号,而不是必须与视觉有关。以此,“再现”就不再以视觉形式为依据,而是由内因性生成的感觉来作为代表。由此 模仿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化。从“艺术作为反映自然的镜子”,转而反映作为思维主体的内省的人。艺术家开始从人的理性思想去寻找真理的根据。 如康德(Immanuel Kant)说:“ 想像力有强大的力量,能根据自然现实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彷佛是一种第二自然,即超自然的东西。” 黑格尔(Hegel)更进了一步,说艺术的发展并非通过模仿自然,而是观念的表现。具体的感性形象仅是显现精神理念的载体;而精神最终要摆脱物质形式的依 赖,获得精神的最後解放,(但换来的将是“艺术的消亡”)。

进入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不但要再现自己的视觉经验,更重要的是找到再现 的形式和属於自己的语言。加上尼采主体的参与,“再现”就成为“如何产生”,而不是“像什么”的问题了。艺术经过不断的“简化”和“抽离” (Abstraction),到了抽象绘画,已除净了任何自然参照,剩下的只是色彩符号构成的形式之美。

当形式主义的抽象艺术被视作符号时,“再现”就并不仅仅是关涉视觉表象的意指行为,不再仅仅在于再现的对象,还可以转过身来关心自身的象征和思想传达,抽象形式和观念符号,也就此一变而为超越事物表象的“非具象” (拟像)再现了。 

失控的“模仿”

对于当代艺术,艺术是形象的还是非形象的可能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艺术是否仍然继续承担著某种“精神性的秩序化力量”? 人们还未来得及去验证现代艺术的此种承诺,就已经面临了当代社会的再现形式危机。

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再现方式就被称做“拟像”。艺术家将文化产物如摄影图片、广告形象,历史图像,等当作自然来加以模仿凑合,旨在模拟一种并不存在,但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虚构世界。

“拟像”促进并摇动了现代主义的基础,影像的复数性及可再复制性不但挑战原本具有“独特氛围”的艺术品,也质疑了艺术相关的权威,客观,原创,独一等人文立 场,导致了传统精致文化的衰败。在数位网路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介本身比其所传递的内容更加重要。作为感官的一种延伸,瞬息万变地营造虚拟世界,使其具备了 完整和谐的情景。几乎可以超越具像使世界迈向同一。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将此种现象称为“超真实”(hyperreality)。他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模仿,复制或抄袭现成品,而是如何用‘真的’ 符号去取代真实事物”。

以此,人类的经验出现了另一种被意识创造性支配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就其现实性而言, 虚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对现实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的虚拟,这是一种正向虚拟;二是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拟,如超现实主义, 是一种高层次的,具现实意义的正向虚拟;三是对与现实相背离的虚拟,这是一种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虚拟,是对人的主体性价值产生扭曲的反向虚拟。

虚 拟与现实的关系,主要问题在于虚拟与现实的分裂或对立,无论社会或个人,如在虚拟与现实方面发生了脱节、分离甚至冲突,就会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虚拟经济 与现实的分裂引发“金融危机”;虚拟政治与现实的分裂会误导政治走向,或引发政治不安;虚拟文化与现实的分裂将会引发文化冲突;虚拟人格与现实的分裂将会 引发社会整体或个人的人格分裂等;而整个社会的虚拟部分与现实的分裂则必然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当代的社会生活之中。

虚拟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实现远程显现。“用远程显现定义,却无需亲自出场”,社会存在不再仅仅意味着是物理性的,也是主体感觉性的。“虚拟就是真实”。问题不 再是区分本质与表象,典型与复制,而是完全消除这些区分。没有模仿的问题,问题只在于取代真实本身的真实的“符号”。虚拟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成为社会生 活的一部分。虚拟之所能以与现实世界平行不悖,在于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实际的、功能的。人类不仅可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也可以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 界里。虚拟让我们看到物质性的技术在当代社会可以渗透到人的心灵,成为人类精神状态的一部分。

对于“拟像”理论,法国哲学家布希亚 (Jean Baudrillard)说:“符号可以指出深处的意义,符号可以与意义互相交换取代----不是非真实,而只是虚拟物,在一个失去了参考的氛围,不再是 与真实之间的交换,而是自己与自己交换”。布希亚的预言式宣告不仅仅是在视觉领域,也完全转变了传统的社会沟通方式。什么是现实中存在或感觉得到的真实不 再重要,无处不在的视听屏幕渐渐模糊了什么是真正发生的,什么只是在视网膜上被刺激的。更有趣的事实是,如果 “异化是假装没有拥有自己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那么虚拟则是编造自己拥有事实上并不拥有之物”。

“拟像”的真正危机,正是它作为一种再现形式,模糊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与虚构世界的界限。真实的世界渐渐的消隐和被遗忘。 

“拟像”的再现和危机

让我们回到帕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如是说:“有一种说故事的人,他什么都说。他的品质愈坏、就愈无顾忌,他什么东西都模仿,他觉得什么东西都值得模 仿。他所以想尽方法,一本正经,在大庭广众之间什么东西都模仿,包括我刚才所提到的雷声、风声、雹声、滑轮声、喇叭声、长笛声、哨子声、各种的乐器声,他 还会狗吠羊咪鸟鸣。所以他的整个体裁完全是声音姿态的模仿,至于叙述那就很少” 。《理想国》给这万恶之源的一类人起了个名字,称之为“模仿者”。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别人的事,因为模仿停不下脚步,它不断唤起新的模仿,把主体多重分 解,这个连锁反应下产生的就是一种社会的无次序状态

帕拉图的预想是不是今天的现实呢?

艺术终于了结了一场与现代主义的热 烈拥抱,今天是电信传播媒体图像压倒了我们,由新的“虚拟审美”来完成这个世界的“再现”。于是,事实不必在场,“拟像”与大众媒体和消费社会共舞,一步 步的侵蚀所有传统中再现的真实与信念。一直以来所相信的真实与虚幻之别,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感,记忆,期许以及关于理想和希望,都散失在拟像的虚无之 中。

然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类对其形式关系的反应,这既是视觉反应,也是情感反应,当触及含义时,更成为思维反应。这一切 正是符号在往返的意指过程中所具有的无限推进能力。“符号”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表意能够涉及那些隐喻、类比、蕴意、传播、反馈、交流等环节,因此它的所指就 常常具有文化,社会和政治意义。重要的是,它同样也能使虚拟场景获得意指的递进和含义的深入。因此,“拟像论”带来的不只是哲学上的跃进,包括种种的“终 结”理论,还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当虚拟的“物”主宰了现实的“人”,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就陷入一种无序状态,为此付出代价的是社会冲突,金融危机、两极 分化、社会病态等等过程。由于真实和影像的区别已无意义。更使传统的“意识型态批判”失去用武之地。因为后者正是著力于现实进行意识型态的解密,以揭发隐 藏的或是扭曲的真实。

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为此提出了“建构论”。在他那里,“再现”被理解为一种“象征性实践”,是积极的建构(construction),而不再是消极的反映 (reflection)。也就是说,再现并不需要如实反映真实,而是给我们建构出一种“真实的效果”。借此,虚拟被赋予的意义也就可以参与社会、政治、 经济力量在符号建构意义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也有了批判的空间。

然而,如此小心翼翼地去趟一个充满怀疑的虚拟世界,为什么不去接触“真正的真实的现实”呢。艺术真理不在于感性世界的模仿,或者静态的感性表达,而在于一种与真实社会互动中的正向的感性关联。艺术回归社会,有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有助于形成虚拟与现实的正向运动。但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状态,也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永久状态,因此,正向的或反向的虚拟,虚拟与现实之间动态和谐的实现,仍然取决于每个个体的自身选择。

> 评论档案 > “模仿”的失控和“拟像”危机

“模仿”的失控和“拟像”危机

2011-06-27 14:55:01 来源: 英二的艺术空间 作者:

“模仿”的失控和“拟像”的危机

 当代艺术史学始终是在“语言转向” 与“图像转向”的张力之间摸索化解“形式与内容”、“文本与情境”间的复杂关系。把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结合起来,被美国艺术史家萨默森(David Summers)称之为“后形式主义”。一件艺术作品被视作一个集合了很多符号的“文本”,由“解读/阅读”(reading)取代“观看” (seeing),也就改变了艺术的表述方式。对应于语言“再现”的阐释功能,就需要用“上下文”来读取艺术的情境,而视觉图像的再现阐释则主要是模仿和 象征。 

“模仿”的历史

“模仿”来自于希腊语 mimesis,这个词有时也被译为“再现”,可见“模仿”与“再现”(representation)的亲密关系。最古老的艺术学说就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模仿”。

柏拉图说艺术的模仿是“模仿之模仿”,“与真理隔了三层”。柏拉图害怕图像削弱人的心志,或混淆现实甚至取代现实,因此批判模仿,贬抑表象的美感,同时也置不实的“拟像”(simulation)于真理的阴影之中。

到了亚理斯多德时代,开始揭示自然的现象和本质,肯定艺术模仿自然的真实性再现。以此,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传统再现方式具有了合理性。所谓三种模仿方 式:(一)照自然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二)照自然事物为人所说的样子去模仿;(三)照自然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是第三种方式。以 此,事物无论是“可感知的”或“超感知的”、“可见的”或“不可见的”,也无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都统统归到“模仿”的名义之下。

在漫长的中世纪,模仿论受到压制。基督教思想认为模仿是真理的“沐猴而冠,相信上帝会禁止对这个世界的任何模仿”。文艺复兴让人认识到人的自身就是一个能反映 大自然的小自然,从而进入了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妥协的折衷时代。主观及物质感官的介入,视觉感官产生的“符号” 开始阐示想像力及记忆的幻影,但视觉仍离不开心灵的统摄,“拟像”仍然居于劣势。

十七世纪西方思想史发生重大转变,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强调是由心灵“看”到符号,而不是必须与视觉有关。以此,“再现”就不再以视觉形式为依据,而是由内因性生成的感觉来作为代表。由此 模仿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化。从“艺术作为反映自然的镜子”,转而反映作为思维主体的内省的人。艺术家开始从人的理性思想去寻找真理的根据。 如康德(Immanuel Kant)说:“ 想像力有强大的力量,能根据自然现实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彷佛是一种第二自然,即超自然的东西。” 黑格尔(Hegel)更进了一步,说艺术的发展并非通过模仿自然,而是观念的表现。具体的感性形象仅是显现精神理念的载体;而精神最终要摆脱物质形式的依 赖,获得精神的最後解放,(但换来的将是“艺术的消亡”)。

进入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不但要再现自己的视觉经验,更重要的是找到再现 的形式和属於自己的语言。加上尼采主体的参与,“再现”就成为“如何产生”,而不是“像什么”的问题了。艺术经过不断的“简化”和“抽离” (Abstraction),到了抽象绘画,已除净了任何自然参照,剩下的只是色彩符号构成的形式之美。

当形式主义的抽象艺术被视作符号时,“再现”就并不仅仅是关涉视觉表象的意指行为,不再仅仅在于再现的对象,还可以转过身来关心自身的象征和思想传达,抽象形式和观念符号,也就此一变而为超越事物表象的“非具象” (拟像)再现了。 

失控的“模仿”

对于当代艺术,艺术是形象的还是非形象的可能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艺术是否仍然继续承担著某种“精神性的秩序化力量”? 人们还未来得及去验证现代艺术的此种承诺,就已经面临了当代社会的再现形式危机。

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再现方式就被称做“拟像”。艺术家将文化产物如摄影图片、广告形象,历史图像,等当作自然来加以模仿凑合,旨在模拟一种并不存在,但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虚构世界。

“拟像”促进并摇动了现代主义的基础,影像的复数性及可再复制性不但挑战原本具有“独特氛围”的艺术品,也质疑了艺术相关的权威,客观,原创,独一等人文立 场,导致了传统精致文化的衰败。在数位网路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介本身比其所传递的内容更加重要。作为感官的一种延伸,瞬息万变地营造虚拟世界,使其具备了 完整和谐的情景。几乎可以超越具像使世界迈向同一。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将此种现象称为“超真实”(hyperreality)。他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模仿,复制或抄袭现成品,而是如何用‘真的’ 符号去取代真实事物”。

以此,人类的经验出现了另一种被意识创造性支配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就其现实性而言, 虚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对现实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的虚拟,这是一种正向虚拟;二是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拟,如超现实主义, 是一种高层次的,具现实意义的正向虚拟;三是对与现实相背离的虚拟,这是一种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虚拟,是对人的主体性价值产生扭曲的反向虚拟。

虚 拟与现实的关系,主要问题在于虚拟与现实的分裂或对立,无论社会或个人,如在虚拟与现实方面发生了脱节、分离甚至冲突,就会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虚拟经济 与现实的分裂引发“金融危机”;虚拟政治与现实的分裂会误导政治走向,或引发政治不安;虚拟文化与现实的分裂将会引发文化冲突;虚拟人格与现实的分裂将会 引发社会整体或个人的人格分裂等;而整个社会的虚拟部分与现实的分裂则必然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当代的社会生活之中。

虚拟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实现远程显现。“用远程显现定义,却无需亲自出场”,社会存在不再仅仅意味着是物理性的,也是主体感觉性的。“虚拟就是真实”。问题不 再是区分本质与表象,典型与复制,而是完全消除这些区分。没有模仿的问题,问题只在于取代真实本身的真实的“符号”。虚拟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成为社会生 活的一部分。虚拟之所能以与现实世界平行不悖,在于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实际的、功能的。人类不仅可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也可以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 界里。虚拟让我们看到物质性的技术在当代社会可以渗透到人的心灵,成为人类精神状态的一部分。

对于“拟像”理论,法国哲学家布希亚 (Jean Baudrillard)说:“符号可以指出深处的意义,符号可以与意义互相交换取代----不是非真实,而只是虚拟物,在一个失去了参考的氛围,不再是 与真实之间的交换,而是自己与自己交换”。布希亚的预言式宣告不仅仅是在视觉领域,也完全转变了传统的社会沟通方式。什么是现实中存在或感觉得到的真实不 再重要,无处不在的视听屏幕渐渐模糊了什么是真正发生的,什么只是在视网膜上被刺激的。更有趣的事实是,如果 “异化是假装没有拥有自己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那么虚拟则是编造自己拥有事实上并不拥有之物”。

“拟像”的真正危机,正是它作为一种再现形式,模糊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与虚构世界的界限。真实的世界渐渐的消隐和被遗忘。 

“拟像”的再现和危机

让我们回到帕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如是说:“有一种说故事的人,他什么都说。他的品质愈坏、就愈无顾忌,他什么东西都模仿,他觉得什么东西都值得模 仿。他所以想尽方法,一本正经,在大庭广众之间什么东西都模仿,包括我刚才所提到的雷声、风声、雹声、滑轮声、喇叭声、长笛声、哨子声、各种的乐器声,他 还会狗吠羊咪鸟鸣。所以他的整个体裁完全是声音姿态的模仿,至于叙述那就很少” 。《理想国》给这万恶之源的一类人起了个名字,称之为“模仿者”。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别人的事,因为模仿停不下脚步,它不断唤起新的模仿,把主体多重分 解,这个连锁反应下产生的就是一种社会的无次序状态

帕拉图的预想是不是今天的现实呢?

艺术终于了结了一场与现代主义的热 烈拥抱,今天是电信传播媒体图像压倒了我们,由新的“虚拟审美”来完成这个世界的“再现”。于是,事实不必在场,“拟像”与大众媒体和消费社会共舞,一步 步的侵蚀所有传统中再现的真实与信念。一直以来所相信的真实与虚幻之别,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感,记忆,期许以及关于理想和希望,都散失在拟像的虚无之 中。

然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类对其形式关系的反应,这既是视觉反应,也是情感反应,当触及含义时,更成为思维反应。这一切 正是符号在往返的意指过程中所具有的无限推进能力。“符号”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表意能够涉及那些隐喻、类比、蕴意、传播、反馈、交流等环节,因此它的所指就 常常具有文化,社会和政治意义。重要的是,它同样也能使虚拟场景获得意指的递进和含义的深入。因此,“拟像论”带来的不只是哲学上的跃进,包括种种的“终 结”理论,还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当虚拟的“物”主宰了现实的“人”,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就陷入一种无序状态,为此付出代价的是社会冲突,金融危机、两极 分化、社会病态等等过程。由于真实和影像的区别已无意义。更使传统的“意识型态批判”失去用武之地。因为后者正是著力于现实进行意识型态的解密,以揭发隐 藏的或是扭曲的真实。

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为此提出了“建构论”。在他那里,“再现”被理解为一种“象征性实践”,是积极的建构(construction),而不再是消极的反映 (reflection)。也就是说,再现并不需要如实反映真实,而是给我们建构出一种“真实的效果”。借此,虚拟被赋予的意义也就可以参与社会、政治、 经济力量在符号建构意义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也有了批判的空间。

然而,如此小心翼翼地去趟一个充满怀疑的虚拟世界,为什么不去接触“真正的真实的现实”呢。艺术真理不在于感性世界的模仿,或者静态的感性表达,而在于一种与真实社会互动中的正向的感性关联。艺术回归社会,有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有助于形成虚拟与现实的正向运动。但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状态,也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永久状态,因此,正向的或反向的虚拟,虚拟与现实之间动态和谐的实现,仍然取决于每个个体的自身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