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之展览篇

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之展览篇

2010-11-14 11:42:22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到目前为止“中国式展览”恰好走完它20岁的懵懂岁月并逐渐步入成熟期,在这二十年中方力钧、张晓刚、王广义等人通过栗宪庭等人的力荐陆续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各类国际大展,并成为今日艺术圈内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

 

2008年的上海双年展

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之展览篇
大展小展落玉盘:“中国式展览 ”显微图  

“大国崛起”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当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滥觞时期,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先河,这样的展览模式直到今天都还能够看到它的影子。按照常理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式展览”恰好走完它20岁的懵懂岁月并逐渐步入成熟期,在这二十年中方力钧、张晓刚、王广义通过栗宪庭等人的力荐陆续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各类国际大展,并成为今日艺术圈内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这也令今天许多仍然奋战在温饱线上的艺术家们羡慕不已,并笃信唯有参加了国际性的大型双年展才能获得“永垂艺史”的镀金门票。又如十年前蔡国强凭借其在第4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作品“收租院”而一举拿下了艺术界的奥斯卡——“国际金狮奖”。在这样卓然成绩的笼罩下中国当代艺术界亦对自身的国际定位有了更加自信的定位,曾经在国际视野内一贯保守专制的国家形象被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形式所覆盖了,而艺术家们的雄心壮志与投机分子们的心怀鬼胎则共同促成了当代艺术在今日瘟疫式的高速发展。而在这种膨胀式繁荣的激越表象背后,内部基础机制的紊乱以及商业意识形态下种种纠缠不清关系的错落与无解,也让那些不断地爆裂于各个艺术区内的大小艺术展览屡遭质疑,当我们在周末走进那些已具备游乐场潜质的艺术区时,在令人目眩的各色展览的推搡下,对于“中国制造”展览的感知也时常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在经历过眩晕与落寞的交替碰撞后,剩下的或许只有那些大展小展在跌落玉盘时发出的木然声响。

改造历史展览开幕式

人人都是“策展人”约等于人人不是“策展人”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是“展览策划人”,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文的解释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盈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即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independent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或“独立策划人”。独立策展人特指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人,其策展身份是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的专业人士。(中外交流第80期 作者:李红艳)而真正的策展人不但是展览的核心更是展览的“服务”人员。
 

曾经有朋友戏说,中国现在的策展人已经多到汗牛充栋的地步,798里十个路人中说不定就有一个是策展人。什么是“策展人”?这个身份概念被近年来的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炒得异常火热,并在理论上呈现出神圣化的趋向。但事实上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的理论似乎更能定义当下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中策展人的定位与格局: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对于商业性的画廊来说本无可厚非,但被挂上“策展人”或“学术支持”头衔的一干文人却时常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去为一些本无太多学术意义的作品鼓吹起一个个非凡的“意义”泡沫,并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去言之凿凿的为每个展览寻找牵强附会的学术联系。

 
当策展人本应如十月怀胎般艰难孕育出的“展览话语权”被经济利益打散成母鸡生蛋式的量产化方式后,“策展人”身份的注水现象也日益成为影响展览品质的弊病之一。

89现代艺术大展 

当饕餮大展遇到“展览游击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展、小展之分犹如豪华壮丽的好莱坞大片与小成本的草根电影,前者往往是归纳总结、宾客满朋或公众效应;后者则主要关注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化的层面,并意图借助细节去对宏观的节奏进行回应。2010年艺术界最为华丽的大展不会是尚未开启的上海双年展与北京国际双年展而是在中国有着丰富策展经验的吕澎以及年轻策展人朱朱所共同策划的“改造历史”展。“改造历史”的耗时耗资都曾成为艺术圈口耳相传的谈资,但不管褒贬如何,这个展览的含义早已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对当代艺术最为“华丽”的肯定。而这样一个总结式的展览恰好又代替了国家意识形态,并在情感上弥补了曾经对当代艺术的漠视与打压。当然,这样的“安抚”政策还在继续,从前不久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便可略见一斑。文化部官员、艺术家、美术馆馆长汇集一堂,曾经“颠沛流离”的当代艺术家们一夜之间成为文化部的宾上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显而易见,“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是不可能单单靠这些光鲜照人的“政治任务”所能够体现出来的。
 

反之,有些小型艺术空间的小展览在维持自身经营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弥补了国家美术馆展览宏观倾向下的细微情感的缺失。尽管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里,对于新媒体艺术、行为艺术等还没有形成正常有序、具有学术探讨性质的展览环境,但是一些小的空间还是在有限的资金与传播条件下进行了有效地展示,例如皮力的Borse-Li空间、魔金石空间、空间站、其他画廊等等,它们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模式实现实验性、非盈利化的一条可能之路,小型空间的小展览大有突围之势。而不管是双年展、三年展、艺术节还是如上所说的小展览,在国家公立美术馆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包括公共化、独立性之前,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和建立中国的展览机制的发展和基金会制度的建设。

充满争议的798双年展(2009年)
 

东边日出西边雨:“中国式展览”不止图个乐
 

“艺术星期展”每天都在进行,参观者络绎不绝,正是这些展览组合了城市的文化使其成为一道不能错过的视觉景观。随意调频一下,“中国式展览”是上世纪“星星画会”粗糙自由的街头展览;是最近几年人头攒动的开幕式大秀场,灯光闪烁宛若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举办的盛世晚宴……面对形色各异的展览,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都期望通过展览、媒体的推介以及配合展览所举办的研讨会来推广展览,并使研究项目持续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最典型的例如过于频繁的研讨会日益成为展览学术性的“拔高者”或“合谋者”从而失去曾经在通讯不发达年代所达到的那种碰撞与争鸣。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展览史是艺术史重要的构成部分,艺术泡沫、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所经历的“洗牌”必将促使新的艺术出现,或者说一些被遮蔽的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终将会在这些展览中脱颖而出,好艺术不会被埋没,时间终会略去幻彩浮沉的包裹并让真诚的光芒呈现于世。   

798艺术区关于展览的问卷: 

今年你最喜欢哪个展览?    

游客小棵:“城市—隐秘的边界-柏林transmediale新媒体艺术展”和“缪晓春—两个大录像”

游客吴老板:798所有展览

七星集团电子厂工人:尤仑斯的展览  
                  

你觉得今年争议最大的展览是哪个

游客小棵:“改造历史”

游客吴老板:很难评价

七星集团电子厂工人:尤仑斯里的一幅画(忘记叫什么了)

 
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 

游客小棵:窦唯

游客吴老板:我们江苏的山水画家陈XX   

七星集团电子厂工人:吴冠中
    

展览的主角应该是谁?   

游客小棵:策展人、艺术家都重要

游客吴老板:很难说。798里的厂房和时尚的美女。

七星集团电子厂工人:艺术家
 

你看展览有感动和哭过吗?为什么? 

游客小棵:没有

游客吴老板:一般般

七星集团电子厂工人:一个关于地震的展览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