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6-14]意大利Spazioa画廊Adriano Nasuti-Wood个展
  • 博扬·沙尔切维奇(Bojan Sarcevic)个展“At Present”柏林开幕
  • [2010-5-4 ]蔡国强:农民达芬奇
  • [2010-8-21]《方力钧》个案研究展再次开幕 欲建当代艺术展览新模式
  • 现场︱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 [北京]09陈文骥作品展
  • 2022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城市生息”北京推广会
  • [意大利]刘建华、Moataz Nash和Hansopde Beeck常青画廊展览
  • 本年度他们最喜爱的展览
  • 现场︱皮灵:杨志超行为艺术文献展
  • 现场︱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 [2011-12-17]泰康空间年末特展“展览”现场
  • 论坛︱策展在中国: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展览史
  • 卡塞尔往期经典作品回顾
  • 2016(第四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 现场︱缓存在/Being Theoria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北京]第二历史——张大力个展
  • 现场︱“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 2011第六届台北数位艺术节国际邀请作品
  • [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
  • 宋冬1990-2015年创作回顾德国个展
  • [2016-12-2]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 特别放映
  • 现场︱缠绕:生物/媒介
  • [2014-11-28]德国:艺术之域
  • 现场︱2023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
  • “余震” 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展
  • 2008-A+A第三回京沪巡展
  • [北京]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历史重构
  • [2011-11-26]展望-《我的宇宙》现场
  • 景观与象征之间:路易·威登的土耳其艺术展
  • 西普里安恩·盖拉德(Cyprien Gaillard)个展
  • 欧金尼奥·迪特沃恩(Eugenio Dittborn)个展开幕
  • [2014-11-21]政纯办:全民健身
  • [现场]维也纳艺术馆(Kunsthalle Wien)群展《蓝色时代》
  • 首届安仁双年展:何为今天的艺术?
  • [2011-11-26]明日今夜——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个展
  • 现场︱“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 [2010-12-4]陈界仁个展 — 帝国边界Ⅰ&Ⅱ
  • [北京]《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现场
  • [2011-11-19]北京之声:现实主义之后
  • “禹步”第12届上海双年展
  • 保罗·拉弗莱个展于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开幕
  •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 现场︱近未来 — 完美搭档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当代艺术“招安”及其机会主义性质

    当代艺术“招安”及其机会主义性质

    2009-11-18 11:09:10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001

    城头变幻大王旗
                    ——论当代艺术的被“招安”及其机会主义性质

    文/朱其

        当代艺术的被“招安”近日终于达到一个高潮,即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四大天王成为当代艺术院士。这无异于宣布从此“跟党走”。这不是一个小事情,这无异于孙悟空被如来佛委托唐僧套上了一道“紧箍咒”。四大天王决心跟党走,你信吗?

        我并不是一个反官方主义者,即认为凡官方的事情就一定不好。我也有一些朋友担任政府官员,尽管现在贪官污吏不少,但是正直廉洁的对中华民族富有使命感的官员也大有人在,而且有些人学问非常好,对国学、哲学、历史甚至艺术的修养只会在这些艺术院士之上。所以,重要的不是拥护还是反对官方。

        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第一重要的是艺术的批判性,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不管是什么潮流的艺术,艺术的批判性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核心价值。艺术的批判性,一个是指语言上的批判性,即现当代艺术的语言要有对上一时期语言的批判和超越,不管是形式主义的、写实主义的还是观念主义的;另一个是指艺术所指向的政治立场和社会态度,及其对这一立场和态度所持的一贯性。

        当代艺术一词定义的模糊性及其近十年此起彼伏的“招安”浪潮,事实上已经使当代艺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甚至使一些不了解近二十年新艺术历史的年轻人产生价值观的混乱。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它证明了一些事情,比如顽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传统的当代转换、新媒体技术派、温情现代性、市民现代主义和巨型装置等当代艺术的机会主义和虚无主义性质。

        某网站邀请了几大院士以及政府的某负责人,在成立大会当天搞了一个聊天会:有意思的是,五位“院士”一致认为在体制里应该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性,但是当即被那位政府领导毫不客气的纠正,他当场说“独立性是相对的……独立性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应该是建立在公共的、社会的、群体的基础上,不能是独立的个人”(原话)。理论上我同意这位领导的价值观,但我感觉这不一定是这几位院士内心所理解的“独立性”,且不谈有几位院士在过去几年的市场泡沫热之际,在艺术商业化面前基本上丧失了独立性。

        几位院士好像也注意到了近日当代艺术圈的“招安”舆论,一再刻意声明这不是招安,关键是艺术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不管在什么旗号下。

        这不是招安又是什么呢?首先,客观上是一次招安。“招安”的意思是指体制外的反叛者进入了体制,但必须保证不再反叛体制,甚至还要帮体制去镇压新的反叛者,这是我从小看《水浒传》所理解的“招安”。从这个意义上,大部分“院士”们是具备“招安”的前提条件的,即他们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的。

        被体制排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本来就没有要反主流意识形态和反政府,但是被体制冤枉成反体制,比如有的院士一直在画狗,有的一直在画鸟,既然黄胄画驴可以受到中央领导肯定,画个鸟、狗被打入另册自然是被冤屈了。(但奇怪的是,我看过许多媒体都把画绿狗的、画鸟的几位院士曾经说成是前卫艺术家,他们也从来没否认过,还很乐意成为代表,可见被误解他们自己也有责任)。另一种可能,有些院士们以前的作品确实是有讽刺主流意识形态迹象的,比如王广义给毛泽东像打格子、方力均画天安门前玩世不恭的光头青年,以前政府不能容忍,现在政府政治上自信了,自然可以容忍了。并且,有些院士的作品现在也逐渐佛教化或观念化了,自然跟主流意识形态也没有冲突。

        现在有些院士强调他所做的事情谈不上招安,因为画个鸟和狗本来就是政府倡导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说法在概念上是有些狡辩并且自大的成分,当代艺术有很多潮流,政府倡导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批评现实的当代艺术以及行为艺术至今还不被政府接受,这是第一点;就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艺术的批判性而言,所有的院士基本上都没有批判性,怎么能说他们就一定能代表当代艺术呢。

        我看到某院士在某网上说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和当下发生关系,这是一个把“当代艺术泛化到没有意义”的说法。按照这个定义,那么靳尚谊、杨飞云的艺术也是当代艺术,赵本山、小沈阳、冯小刚们的作品才是真正跟当下发生关系的当代艺术,甚至奥运会开幕式、全运会开幕式都可以算是当代艺术。

        我注意到不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老将”近来纷纷为自己回归体制寻找合法性的理由,除了上述的“本来就是体制倡导的一部分”论,“在政府的旗号下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论,徐冰也有一个说法,即他认为现在真正前卫的是政界和企业的精英,而不在艺术界。所以回归体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创造力。这是第三种说法,即“江湖落后体制前卫”论。其实,徐冰有权利转行到政界和企业界,也可以先去别的领域学习再来改革艺术。

        徐冰所言的“江湖落后体制前卫”的判断我其实很赞同,但是问题就因此越过了“我的艺术是不是体制倡导的一部分”,而到了第三个问题:进入体制后需要改变什么以及这种改变的意义在哪儿?在院士代表们的网络访谈中,认为尽管换了旗号和身份,但自己的独立性、艺术追求和人格都不会受影响,似乎除了换个旗号多个身份,其他一切照旧。

        “进入体制还是一切照旧”,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么是从来没在体制待过,要么是说话比较外交辞令。我不清楚政府是否赋予了中国当代艺术院一些比国家画院、中国美协更大的特权,比如中国当代艺术院士们是否可以不学习三个代表,是否中央领导接见时还可以继续玩世不恭,国家要王广义画一幅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作品,王广义还可以创作讽刺美国的作品。我想不改变是不可能的。

        “换个旗号怕什么?”,这可能是大部分院士的心态,他们从出道至今的人生已经换了两个旗号:前卫艺术家、商业明星,现在的年龄应该是向第三个旗号进军:政协委员。院士们前两个旗号玩得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可能傻得是中外知识分子批评家、策展人或者热爱艺术的西方人,比如人家院士们早年就没有跟政府作对的意思,批评家、策展人非要过度阐释,说他们的作品是反叛国家意识形态,是后共产主义的反叛一代。

        但院士们在过去二十年却从不拒绝各种旗号和封号,只要对个人有利就行,他们总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一句话:艺术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在当代艺术圈也混了十八年了,“艺术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经常弄得我这个书生在各种场合看得他们的表演晕头转向,不知道那个才是他们真正要做的,比如在前卫地下展览能看见他们的作品和出场,在政府美术馆又看到他们了,在民营美术馆又看到他们了,在西方美术馆又看到了,在商业画廊又看到了,在拍卖会上又看到了,在前卫杂志上又看到了,在商业时尚杂志又看到了,在中央电视台又看到了,在非法网站上又看到了,在某个大资本家的客厅里又看到了……

        用现在一个时髦用语这叫“通吃”。他们归顺政府我不认为是虚伪的,人家现在各方面通吃,政府也是各方面通吃,通吃的小江湖归顺在通吃的国家旗号下,这就叫通吃时代的文化逻辑。他们一开始就是想成功,前卫不前卫是你们给他们的封号,商业不商业也是别人炒作的结果,进政府当政协委员本来就是人家愿意的。这些院士们本来也没打算追求悲剧性的结局(但我仍固执地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悲剧性的)。

        在上述意义上,讨论院士受封是否属于“招安”,对院士们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我也同意他们这种行为主观上不是“招安”,他们本来就没做过铁了心跟政府干的事情。但客观上,说不是“招安”好像从江湖道义上说不过去,毕竟江湖那么多年在院士们落泊时给了许多英勇无畏的称号,你也没声明反对过,不公开反对就意味着承认。现在如果中央台记者采访院士们,“请问你拥护党的领导吗?”院士们肯定得说“我没有理由不拥护党”,那么这就等于用双重否定句的形式承认拥护党。这个道理跟你不反对别人说你是“前卫反叛艺术家”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旗号和身份还是重要的,是不可以随便换的。你默认或者接受一个立场性很强的旗号,然后又随便放弃或背叛,对艺术而言,他是一定会付出代价的。在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在鲁迅与周扬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抗战口号之争。周扬在解散“左联”后另外成立了一个“文艺家协会”,但鲁迅拒绝参加,因为这个协会除了原来一些左翼作家,还包括一些原来攻击过左翼的为国民党政府写作的文人。周扬认为这是出于统战的需要,鲁迅则认为这样左翼的形象和立场至少在公众心目中就模糊了。当然也有一些左翼作家认为在更大的旗号下可以继续坚持左翼的工作,但鲁迅认为没有意义。

        1936年抗战动员时分,周扬等人提出以后不论哪一个阵营的作家的创作都应该统称“国防文学”,但鲁迅认为最好的称呼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一个是强调左翼的立场是大众性、革命性,形象鲜明;另一个是不至于同投靠日本的周作人等人的“国防文学”混淆。有人劝鲁迅,“国防文学”难道不好吗,又被全国人民接受了,又有影响了,叫起来也容易上口,难道你不主张文学为国赴难吗?鲁迅说为了抗战的大局,他不反对使用“国防文学”这面大旗,但他仍坚持同时使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鲁迅、周扬的口号之争的实质在于,周扬尽管是一个作家,但他本质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以结果为最终依归,如果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全国,那么暂时放弃左翼旗号有什么关系呢?等革命赢了后再重新恢复旗号,关键是先把大家统一在自己旗号下。鲁迅则是一个作家、艺术家,作家和艺术家如果不能在每一次表态和旗号宣誓向社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倾向,就等于不存在。左翼艺术家就是存在于这每一次的旗号表态下,表态不清晰,你的身份和存在意义也不清晰,艺术家以每一次表态为存在意义,政治家以每一次结果为存在意义。在争取结果的过程中,政治哪怕撒谎、丢弃自尊都没关系,因为他以胜赢为目的。但艺术家如果为了结果去撒谎、丢失自尊,那他就失去了艺术的本来意义。

        实际上,“当代艺术”这个词越来越像三十年代“国防文学”这个概念,越来越像一个统战概念,在这个概念下,投机取巧、抄袭模仿、商业时尚甚至官方化的艺术都可以叫做“当代艺术”。但就像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理论上“国防文学”是包含“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但是实际上却面临被抹杀的危险,至少对当时的社会公众和正直青年而言,“左翼文学”向“国防文学”称号的转变,可能政治上的统战目的达到了,但是左翼文学从此将会消失自己旗号,甚至最后连左翼文学的存在也将失去。

        从九十年代末期,“现代艺术”、“先锋艺术”、“前卫艺术”,这些旗号正悄悄被“当代艺术”这个词取代。这就跟“左翼文学”最终被“国防文学”取代后“革命性、大众性”被模糊一样,在“当代艺术”的旗号下,艺术的批判性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当代艺术“官方化”的名正言顺,以及只讲技术和观念实验但没有社会和文化批判维度的伪“实验艺术”大行其道。这使得一部分艺术明星顶着“前卫艺术”的光环,干着商业艺术和官方艺术的事情,左右逢源脚踩多头船。

        在当代艺术的“招安”浪潮下,我认为没有必要去过于纠缠该不该招安的问题。重要的是对当代艺术三十年作出真正的反省和总结。从前卫艺术家、商业明星到官方院士,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史现象。

        首先,这是给西方评论界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所推崇的顽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谱原来并不像他们解释的是为了对抗国家意识形态,但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从1989年之后有根本改变过吗?其实也没有根本改变过。

          其次,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将生存策略视为首要大事,即为了在国际打开空间要打中国的政治牌和“符号”牌。这个跟“国防文学”相似的“反帝国主义”策略的结果现在已经出来了,即艺术本身不应该生存在一种策略日常过程中,不能等策略成功后再回归本质,实际上等策略成功后,再也没有什么自我本质。我看很多院士成功后越来越虚无主义。每一次本质的表达就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先搁置本质的表达,去化身策略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当代艺术在九十年代的根本错误,为了策略的成功,离语言创造和自我本质越来越远,只剩下半模仿半改造。

        最后,任何缺乏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和立场一贯性的当代艺术都是不可能创造中国新艺术的未来。当代艺术官方化的成功者主要包括痞子、文人、波普明星和新媒体技术家。现在终于证明这种人的精神资源和依托并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和真正的精神力量。

        玩世者尽管有一些早期的反叛姿态,但中国新文化和新艺术的精神高度和文化责任不可能是建立在愤青水平。愤青艺术也证明了缺乏真正前后一致的文化姿态,他主要是一种个人自救者,并不负有真正的文化救赎精神,并且很容易转向商业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吸收传统的转换本来就是延续儒家文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中国的新文化和新艺术也不可能是靠“新儒家”及其“新传统”来拯救的。退回到五四文化之前的儒家体系,是没有出路的。

        波普明星的当代艺术再次证明了西方有识之士对后现代主义的游戏价值观的批判是有前瞻性的。语言和艺术必须保持一种严肃性和庄重性才具有真正的批判力量,而任何一种讽刺和游戏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对邪恶和非正义有任何本质冲击,最终只能成为同资本和权力的一种分账游戏,以及坏孩子要糖吃的巧妙手段。

        新媒体艺术的纯技术实验,以及所谓观念艺术、巨型装置的实验艺术,如果缺乏人文批判的维度,在形式上不过是一种“伪观念”的艺术设计,出了当代艺术圈,其技术效果还不如好莱坞电影、酒店酒吧装修。

        当代艺术的“招安”不是我辈所能管的,只算是聊发议论。据我看,当代艺术的“招安”目前还只属于封旗号派党代表的阶段,并未进入“代表党”的性质。中国当代艺术院在机构定义上,还有“偏房”的性质,比如实际上采用的是“一个屋檐下,分桌吃饭”的安抚策略。比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有中国油画院、中国雕塑院,中国当代艺术院的大部分院士也是油画家,这些油画家为什么不归到中国油画院,而要另立一个当代艺术院,难道杨飞云的油画不是当代艺术?

        还有,美协和中国油画学会的靳尚谊先生的作品算不算当代艺术呢?靳先生近些年的公开发言我曾亲耳聆听过,实际上非常“前卫”的,比如他说国外油画的地位已经降低了,大多数重要展览基本上不展油画,多数展装置、多媒体,我们要多研究后现代主义,中国还没有真正经历过现代主义时期就一下子滑到后现代主义,这些前卫言论即使某些当代院士也未说过,凭此靳先生的画为何就不能算当代艺术?

        我觉得政府真正平等对待当代艺术,不是将江湖人士另外开一桌让他们自己跟自己吃,而是应该让他们跟吴冠中、靳尚宜、杨飞云一起同桌吃饭,这才是当代艺术真正的合法化。也许当代艺术院士们合法理想也就是这个“和谐同桌”吃饭呢。所以,“招安之路”并不平坦,从被党关怀到代表党,从分桌吃饭到同桌吃饭,尚有一段路要走。旗号一旦变了,一个是变过去后不可能再变回来。另一个是每个旗号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在别人的旗下,院士们需要重新学习规则,这个规则可比江湖和西方的规则复杂。


    写于2009年11月16日

     

    陈丹青:当调皮捣蛋的当代艺术家被“招安”

    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现场  


        2009年11月13日下午三点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各国家部委的领导以及美术界、文艺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当代艺术各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参加了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典礼仪式。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担任院长,而包括曾梵志、张晓刚、叶永青在内的21位当代艺术明星则成为首批被聘请的专家。
     
      中国当代艺术院是建国以来首次成立的专门研究当代艺术的学术创作机构,隶属于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陈丹青讲话现场

        在成立仪式上,艺术家陈丹青的一席话让当代艺术家被“招安”的话题公开化。陈丹青指出,今天有姿态将这些“梁山好汉”纳入体制内,但他们(当代艺术家)都是调皮捣蛋的,“万一出了什么事,你们愿不愿担当。”他对着那些赫赫有名的当代艺术家说到,艺术家请不要别灭下了自己的锐气。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在全球化趋势面前,中国当代社会和时代在发展变化,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嬗变、衍生、发展之中,以什么样的文化身份,以什么样的艺术面貌,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立场,建立起自身面对世界的文化话语权,建立起立足于中国自身的艺术评价标准和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为此,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四年的时间筹备。


    与其说被招安不如说是被统战

        11月13日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了,19位中国当代的大腕明星接受政府聘书,成为院士,在中国艺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陈丹青在开幕式上致辞就直接说: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梁上好汉被招安了,此言一出,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那些被“招安”的艺术家,寝食难安。那么双方为什么能在历经30年的纠葛后达成妥协,最终站到了一起呢?我想这个问题远没招安那么简单。
    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个一石二鸟之计。
         其一:获取博弈的符号
          911事件后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资本战争悄然兴起。中国是世界工厂,欧美在大量消费中国的资源和劳力做成的精美的工业制成品,可是中国也在大量消费者欧美创造的文化符号。
          在这场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全球文化资本的博弈中,中国在艺术领域里甚至没有能拿出手文化符号,每次到国外举办国家览,只能从博物馆里请出秦砖汉瓦,官窑旧藏。美国有好莱坞大片,日本有卡通,韩国有言情电视剧,欧洲有时装、钟表、红酒,中国呢?中国从苏联学来的写实主义油画在西方已经在一百年前就不被人重视了,水墨画虽然是国粹,但是在国际上却没什么人看的懂,理解的了,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国际影响力。
          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在国际上露脸的只有当代艺术,影响巨大的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是为了展示中国当代艺术而设。
          这次被聘为院士的19位艺术家,他们吸收了西方现当代的艺术创作手段,在中国改革开放聚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体察吸收社会变化的因子,演绎出了一个个时代的经典图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欧美博物馆和美术馆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虽然那些图像曾经多少带有些带有后冷战时期的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他们毕竟是中国近30年来乃至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美术界创造出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群人,虽然这批人的作品随着国际冷战思维的逐渐冷却,在西方社会其热度有所减弱,但是其毕竟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国际上其代表了中国新时期的艺术语言符号。中国政府需要借助其创造的图式力量和影响力来进行自己的国际文化战略布局。获取进行全球文化资本博弈的符号。
    其二:统战的胜利
         被“招安”的这批人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大鳄,其在当初和政府对抗的过程中可谓是同仇敌忾,艺术家、批评家、画廊等形成了紧密的同盟关系,以这批艺术家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垄断中国当代艺术资源的庞大势力集团,他们通过拍卖市场获取了大量的资金,扶植了一批为其鼓吹的媒体为喉舌,培养了众多的弟子、粉丝。他们已经不在是当初那些喝着肯窝头,吃咸菜处于社会边缘的盲流艺术家了,而是这个社会中与政治家,地产商、金融家并置的精英阶层的一员,他们与主流媒体主编,政府官员,拍卖公司的老总,画廊老板,甚至与房地产商过从甚密,已经成成为今天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群人。政府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也就是等于团结了这一批非常有力量的社会人士,增强了政府的力量。收编了这批人,也就基本上控制中国当代艺术界这个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将会在短时间内将不会再起大浪,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其说当代艺术被招安,倒不如说是被统战了。

       可是那些当年以游离于体制外,以反主流艺术形态斗士自居的当代艺术家为什么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今天接受招安呢?理由也有两个。
      其一:进入历史
      对于那些接受招安的艺术家来说也有自己的打算,当代艺术的生命就在于不断的否定和创新,可是一个人的创造力毕竟是有限的,那些大佬级的艺术家们有了自己的经典图式之后,就忙于各种应酬,已经没有那么多激情和时间去进行新的艺术创作。现在的70、80后起之秀大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当代艺术界就如同流行歌坛一样,当年的港台涌现出了多少天王巨星,随着岁月的淘洗,现在有几人能被人提起,能够进入到历史又会有几人?所以现在已经赚了盆满钵满的艺术大腕们最关心的已经不是在能赚到多少钱,而是如何保持自己在艺坛常青树的位置?如何进入到主流美术史序列之中?
      要想进入正史,首先必须进入“庙堂”, 他们需要被国家政权所承认,不能再做流寇,他们要打破美协对现今美术界资源垄断。让当代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主流思潮,这样他们就能以革命者的姿态名正言顺的进入正史,为后人颂扬,甚至其作品和其当初的事迹都会被演化成传奇编入教科书。“著诸锦竹,流传青史”这才是他们的最终夙愿。
      其二:重演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的神话
      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是跟在西方后面走的,他们太了解西方艺术史。美国的抽象表象主义,波普艺术都是美国国家资本进行全球文化扩张过程中扶持起来的。中国在经济崛起后,必将在文化上与西方进行对决,重构自己的话语权,话语权的符号这次肯定不会是用青花瓷和水墨画了,必将借用他们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创造的那些已经在国际上流行的艺术符号。他们也想在中国重演一次抽象表现和波普的艺术辉煌的历史。
      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其影响必将是深刻而长远。但是问题恐怕也会相当严重,当这批艺术大鳄与国家资本,政权相结合,他们必将形成新的权贵阶层,他们占据了绝对的市场资源,媒体资源,展览资源,其为了固守自身的利益,甚至与国家相对保守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将对新生力量形成一股有意无意的压制力量,这将会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难道是宿命!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