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6-14]意大利Spazioa画廊Adriano Nasuti-Wood个展
  • 博扬·沙尔切维奇(Bojan Sarcevic)个展“At Present”柏林开幕
  • [2010-5-4 ]蔡国强:农民达芬奇
  • [2010-8-21]《方力钧》个案研究展再次开幕 欲建当代艺术展览新模式
  • 现场︱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 [北京]09陈文骥作品展
  • 2022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城市生息”北京推广会
  • [意大利]刘建华、Moataz Nash和Hansopde Beeck常青画廊展览
  • 本年度他们最喜爱的展览
  • 现场︱皮灵:杨志超行为艺术文献展
  • 现场︱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 [2011-12-17]泰康空间年末特展“展览”现场
  • 论坛︱策展在中国: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展览史
  • 卡塞尔往期经典作品回顾
  • 2016(第四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 现场︱缓存在/Being Theoria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北京]第二历史——张大力个展
  • 现场︱“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 2011第六届台北数位艺术节国际邀请作品
  • [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
  • 宋冬1990-2015年创作回顾德国个展
  • [2016-12-2]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 特别放映
  • 现场︱缠绕:生物/媒介
  • [2014-11-28]德国:艺术之域
  • 现场︱2023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
  • “余震” 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展
  • 2008-A+A第三回京沪巡展
  • [北京]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历史重构
  • [2011-11-26]展望-《我的宇宙》现场
  • 景观与象征之间:路易·威登的土耳其艺术展
  • 西普里安恩·盖拉德(Cyprien Gaillard)个展
  • 欧金尼奥·迪特沃恩(Eugenio Dittborn)个展开幕
  • [2014-11-21]政纯办:全民健身
  • [现场]维也纳艺术馆(Kunsthalle Wien)群展《蓝色时代》
  • 首届安仁双年展:何为今天的艺术?
  • [2011-11-26]明日今夜——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个展
  • 现场︱“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 [2010-12-4]陈界仁个展 — 帝国边界Ⅰ&Ⅱ
  • [北京]《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现场
  • [2011-11-19]北京之声:现实主义之后
  • “禹步”第12届上海双年展
  • 保罗·拉弗莱个展于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开幕
  •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 现场︱近未来 — 完美搭档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从现代材料艺术到当代艺术

    从现代材料艺术到当代艺术

    2009-11-21 16:50:05 来源: 今日艺术网 作者:artda001

    1986年9月,万曼壁挂工作室在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成立。从那时起,到后来转为环境艺术系“万曼壁挂研究所”,再到雕塑系第五工作室;这个学科二十多年的的发展印证了它是如何从现代材料艺术、现代装饰艺术走向当代艺术的学术转型的历史过程。

    万曼壁挂工作室从它成立之日起,就相当引入注目。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求新求变的年代,人们的眼球曾经有相当一部分被这种新颖、奇特的形式所吸引。“壁挂”、“软雕塑”、“纤维艺术”,这些在当时都是新词,在当时美术学院的视线中,它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正因为壁挂这种“泊来的”特殊身份,加上这种艺术形式正好契合了上个世纪80年代“形式革命”的需要,所以,“壁挂”、“软雕塑”因为它的种种特质,决定了它当时处在形式探索的前沿位置上。

    在人们的记忆中,当年中国学院图书馆大堂,曾高悬着施慧、朱伟创作的《寿》;谷文达创作的《静、则、生、灵》,这是中国美院参加被誉为壁挂艺术的“奥林匹克”——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的获奖作品。它曾经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中国壁挂艺术的经典。就视觉效果而言,它们走出了工艺美术,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从而在中国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

    比起平面的壁画和装饰画,它们有立体感、空间感,有绘画艺术难以比拟的纤维材料的视觉效果;比起传统硬质材料的雕塑,它们在建筑空间中呈现出柔和、温暖的感觉,又能和和建筑的材料、色彩产生对比和互补,从而共融共生。

    检索纤维艺术在中国美院的发展、演化的历史,我们发现它是近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特殊个案,从某种程度讲,它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具有标本的意义。它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某些共同性的问题;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家是如何接纳、学习、消化一个外来的艺术样式,同时,又是如何站在中国问题的立场,对它进行改造,革新,从而为我所用的历史过程。

    1980年代,当万曼壁挂工作室和浙江地毯厂合作成立研究所,进行创作的时候,在它的编织现场,它独特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显然就和当时学院其它的艺术创作迥然有异,它明显带有某种手工业生产、以及民间编织的意味。

    当然,究其根源来说,无论中外,编织艺术都曾经是它们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编织也都不同民族都共同有过的重要传统。所以,纤维艺术在早期,与工艺美术结合,与民间手工编织结合,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然而,这些究竟不是当时纤维艺术引入中国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更重要的使命是,纤维艺术、壁挂艺术是国际著名艺术家万曼先生倡导并引入中国来的一种现代艺术的形式,以及在这种形式的背后所附着的一套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观和材料观。

    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在当时的针对性,还不仅仅是要在学院引入编织的样式,引入古老的民间传统;它更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材料变革和造型方式的变革,改变当时学院艺术封闭、僵化的状态,丰富中国艺术的语言形态,推动中国艺术革新创造的步伐,并推动中国现代艺术走向开放,走向国际。

    现代纤维艺术在当时中国所具有的先锋性、实验性、非商业性的特点;重点体现为它在艺术材料探索和运用上的多样性和宽泛性;正是这些使它在当时中国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在80年代的的“软雕塑”作品展示中,出现了将棉、麻材料与竹、木材料相组合的作品;也出现了将纤维艺术与硬质的陶瓷艺术相组合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让人耳目一新。

    在进行了一些年的材料和造型的探索,尝试了将壁挂、纤维艺术引入到空间装饰中,引入到建筑装饰中,引入到环境艺术中……并取得了多方面的创作成就之后,中国美院的纤维艺术又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型,这个转型是在原隶属于环境艺术系的“万曼壁挂工作室”转到雕塑系,成立第五工作室之后完成的。

    在这个转型中,施慧教授带领第五工作室的师生,将纤维和空间艺术转化为了当代艺术的方式,它不仅在当代艺术的总体性的格局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同时也从当代艺术材料学的角度,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的这种多维性、多向度的学术姿态,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在继续坚持材料实验的基础上,他们拓展了材料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纤维材料,而是立足于当代文化的立场和问题意识来选择各种合适的材料,他们将材料(物质)、人(生活感受和身体感受)、观念(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探讨作品和现实世界的对应和诠释关系,表达创作着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立场,这是现代材料艺术的当代升华。

    这种升华使他们的作品摆脱了视觉审美、装饰审美,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的问题,体现了社会性、生活化、观念化的立场,这是第五工作室与“壁挂”艺术时代的最大不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转向为当代艺术。

    比较起雕塑艺术(指三维塑造的雕塑艺术),第五工作室的作品也是空间的,也可以是公共性的,但是比较而言,他们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两点:其一是个人化,其二是体验性。

    个人化是指,由于他们作品的材料更加多样,形式更无拘束,所以,他们的作品更加个人、更加独特,更少统一性的形式和技术的规范,所以更能表达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观念和生活内容。

    体验性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化的生活体验。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更加生活化,他们的材料常常不那么“正式”,甚至不那么“正经”,所以更易于将观众带入到一种与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景中,因此更有细致、细腻、私密、感性化的特点。

    体验性的另一方面是身体体验。这是因为他们作品给人的感受常常是身体性的,更容易唤起身体上的亲近感、触摸感、温度感、拒斥感、或者恐惧感。调动观众的身体体验是他们创作的一个普遍特点,他们总是近距离的,轻松委婉地向人们展示他们的作品,唤起人们的身体感受,所以他们的作品常常容易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气场。

    当代艺术面对现实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只是它在观念、角度、方法上与过去有了不同。当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消费的关系,人与媒介的关系,人与视觉图像的关系等等都可以在第五工作室的创作中寻找到它们的踪迹,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已经看到了艺术家们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揭示敏感和机智。而只有建立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上,这个学科才会在它的未来发展中,更加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难题与思路同在——顾振清谈装置、影像艺术品的收藏方法

    难题与思路同在——顾振清谈装置、影像艺术品的收藏方法

    2009-11-13 14:16:14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编者按:装置和影像艺术的收藏在国内方兴未艾,但是这些新媒介艺术品的收藏和保管方法与传统绘画和雕塑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大制约了国内收藏家们对新媒介艺术品的收藏热情,就此问题99艺术网专访了著名艺术批评家,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顾振清先生。

    沈少民作品《实验田1号——豆荚》


    采访时间:2009年11月4日下午3点        
    采访地点: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            
    采 访 人:尹苏桥

    99艺术网:顾老师您看目前国内当代影像、装置等艺术品的收藏处在一个什么状态?

    顾振清:在06年以前,国内是有一些零星的装置收藏,一般来说都是艺术家感觉没法保存,或者是展览以后扔掉可惜,有一些比较低价的一些装置收藏。录像收藏主要是老外在买,一些价格比较高的装置也是老外在买,国内没有。

    2006年一个展览,就是利物浦双年展的中国馆的展览上,三件参展作品都被国内收藏家以100万,100万,140万的价钱收藏,才破了一个纪录,就是装置有了真正的藏家,而且出得起大价钱的收藏,现在是一发不可收拾,装置收藏在国内也是比较热闹。

    沈少民作品《奸—X》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张锐,他就是买了沈少民的《华表座》和孙原、彭禹的《四个老人》,就是死掉的披头士的四个老人的雕塑,马上要拿到尤伦斯来展。

    99艺术网:收藏这部分作品有哪些问题?如何来里避免?

    顾振清:装置的问题,就是说它的保存和保护,往往比绘画要困难,技术难度要高。也需要画廊和经纪人,有更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艺术家也要有更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因为装置如果坏掉了或者怎么样,要去修理,或者是修补,这是属于终生的一个责任。不能说我今天在国外,明天我卖掉了,就自己找人修。实际上在国外很多画廊和销售机构会追踪作品的存放,甚至会自己出机票来修理某个作品等等,这种情况都有。就是作品坏掉了,为了坚持他的信誉,主动帮收藏家修理这个东西。

    孙原+彭禹作品

    新媒体作品因为它是通过电脑,还有其他电子设备生成,因为电子产品使用寿命有限等等,这里有个更新的问题。更新和养护,都是装置和绘画之间的一种不同,大部分绘画不需要养护问题,因为绘画比较好保存。但是装置就不一样。新媒体,收藏的难度和装置的一些大作品的难度就更高,因为这次这样实现,下次这样实现的时候,可能不会实现得一模一样,所以很多人是买装置的方案和装置实现的方式,比如说都顾德新的作品,是一万个苹果慢慢地烂掉,或者一堆肉拼成一个画框,那么你怎么收藏呢?只能收藏装置的方案理念,收藏实现体制的方式,不可能是永久收藏。只能展几天就得撤,所以装置的收藏较以前的绘画收藏有新的方式,有很多变化,这个变化现在也为收藏家慢慢地适应。现在收藏家也在变化,甚至有的时候收藏家会收藏一个纸面的方案,而不是完全实现的方案,这样的情况也有。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在发展,收藏家也在发展。

    99艺术网:那么影像呢?
    顾振清:影像以前的收藏是有版数的,一个影像有几个版,有的是四个版,有的是一个版,有的是十个版,有的还提供了一个版数以外,比如说录像带,迷你录像带这样的东西之外,就是有一些证书、签名,有的还给碟,当然碟不算是正式作品,不算是母带。

    邱志杰作品《八廓街 闪电》

    包括刚才说的录像,录像和照片现在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大家在照片上签字,在倍特带上签字还给一个签名卡,签名卡,一旦你的照片坏掉了等等,你的签名卡还在,那么照片坏掉也没有问题,照片丢失也没有问题,可以要求艺术家重出一套照片或者是带子,因为你有签名卡,表示你有拥有这个作品的权力,你买作品的时候要问,这个作品有没有签名,有签名卡的话,作品和签名卡一起买,别到时候作品买了,签名卡没买。如果作品没有丢失的情况,照片损坏的话,会把照片一个角剪下来,可以把照片的损坏情况拍下来,把有签名的那一角剪下来,然后寄给艺术家,艺术家帮你重出一张照片。所以你有照片或者是有录像版数,这个作品保存不好也觉得没有太大问题,你可以到艺术家的工作室重出一张一模一样的。

    版数艺术收藏现在变得越来越时髦,因为有一个可印制品,像绘画,油画,它是唯一性的,数艺术,包括版画也是,这张版画,比如说画宋睿小姐,突然发现MOMA也有,蓬皮杜也有,我也有一个,说明我们的趣味和我的收藏等级和美术馆一样,这是对收藏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荣誉。他特别想知道,我买了其中十分之一版,那么那九版到哪里去了,那几版如果到了非常重要的人的手里,他会给自己一个自我定位,价值肯定。所以,影像的收藏,装置收藏,既提出了难题,又开拓了思路,让收藏的可能性和记录生活的可能性都大大地拓展了,我觉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