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中国首个人造子宫,在郑州诞生

中国首个人造子宫,在郑州诞生

2024-11-24 10:22:38.815 来源: 一条 作者:



将胎儿放进一个“特殊装置”,

用管道和母体连接,

任何和胎儿血型一致的人,

都能这样在体外“孕育生命”。

机器孕育生命、体外“怀孕”,

这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或许正逐渐走向现实。

 

3.jpg

▲ 

也门分子生物学家Hashem Al-Ghaili

构想的“人造子宫工厂”的概念图


1732414840196.jpg

全文详见:

中国首个人造子宫,在郑州诞生


今年7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宫动物实验”,

胎羊在母体外存活达90分钟,

为世界首例成功案例。


这个中国唯一的人造子宫团队,

其中大部分人是90后,

由医院胸外科、妇产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的临床医生自发组成。

他们像个“先锋队”,

没有固定实验室,常常“换地方”,

没有舆论支持,就拿自己的情怀凑。


面对伦理质疑,

团队负责人赵高峰解释,

人造子宫不是为了批量生产婴儿,

而是为了让没法继续留在子宫的胎儿继续生存。

“人造子宫要解决的不是人的生产问题,

而是生存问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女性艺术 > 两位女性艺术家获2024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两位女性艺术家获2024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4-04-18 19:42:04.836 来源: 艺术新闻中文版 作者:ART IN VENICE

(左)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摄影 / Maycon Lima

(右)尼尔·亚尔特,摄影 / Oliver Abraham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颁奖仪式将于4月20日在威尼斯双年展总部朱斯蒂安宫(Ca' Giustinian)举行。本届“终身成就金狮奖”授予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艺术家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艺术家尼尔·亚尔特。“考虑到展览的题目和框架,二人的获奖尤其意义重大,因为展览正是聚焦于那些在南北之间、在欧洲与其他地区之间旅行和迁徙的艺术家。作为移民,两位卓越的先锋女艺术家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处处都是外人’的精神——麦欧利诺从意大利移居南美,先到达委内瑞拉,后至巴西并在巴西生活至今;亚尔特出生于埃及,从开罗移居伊斯坦布尔,最后定居巴黎。” 



11.jpg

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

《由一条线》,“诗意摄影行动”系列

1976年/ 2007年,摄影 / Regina Vater


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自称为“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于1942年生于意大利斯卡莱亚,二战后随家人迁居至委内瑞拉,1960年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在巴西国立美术学校(Escola Nacional de Belas Artes)学习免费绘画、雕塑和木刻课程,并投身于彼时巴西东北部的木刻运动,经过数年实践,成为巴西著名的新具象派(Nova Figuração)艺术运动的成员,该运动反映了巴西20世纪军事独裁初期的政治气候。1960年代末至今,麦欧利诺逐渐发展了自己创作的媒介,涵盖绘画、诗歌、行为艺术和粘土等。麦欧利诺将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呈现一件全新创作的大型作品。


2.jpg

尼尔·亚尔特

《Topak Ev》,1973年

 

尼尔·亚尔特于1938 年出生于埃及开罗,1965年移居巴黎并居住至今。她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女权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亚尔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视觉艺术教育,她的作品涉及绘画、素描、录像、雕塑和装置艺术。移居巴黎后,亚尔特的作品开启了一个真正激进和先锋的篇章,她开始关注社会主题,尤其是与移民和女性经历有关的主题,并探索了观念艺术。1973 年,亚尔特创作了开创性的装置作品《Topak Ev》,20 世纪 90 年代起,亚尔特开始使用数字媒体进行创作。亚尔特亦将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示其装置作品《Exile is a hard job》的新版本,及其标志性作品《Topak Ev》。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