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地之缘——从中国海到地中海

地之缘——从中国海到地中海

2009-04-04 16:56:41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亚洲时间——地之缘:从中国海到地中海
Asian Culture Investigation
——Edges of the Earth: From the China Sea to the Mediterranean

2003年12月10日——2004年1月10日
  
主办:深圳画院、中国美术学院、香港艺术馆

  本展为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地之缘:从中国海到地中海”亚洲文化考察项目之一。该项目选取数个亚洲城市实地考察。在大量寻访各地的当代和民间艺术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部关于亚洲地区文化现状和现代化道路为中心议题的详尽的影像巨构。中国资深的录象艺术家邱志杰应邀全程参与该项目制作了本片亚洲各地目前均使用基督教纪元为时间计量系统,但同时传统的纪年体系也都不同程度上具有影响力,如泰国的佛历、日本的天皇纪年、中国的农历,伊朗的波斯太阳历和太阴历,以及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历。不同的纪年体系的并存,揭开了亚洲文化的二重性。地方文化与全球生活的会通、传统信仰与现代化经验的磨合,殖民史和传统文脉自我转型过程的交锋,其间冲突与分裂的种种现象中,呈现着亚洲各地人民的尊严与创造性。影片汇集了大量观察和访问,深入到传统作坊、普通人的家庭、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当代文化权利人物的办公室,从他们的时间观念中探寻他们对于现代化道路和亚洲认同的理解。


附:“亚洲时间——地之缘:从中国海到地中海”简介

亚洲时间——地之缘:从中国海到地中海
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考察计划

关键词:
文化亚洲 当代艺术 迁徙 地缘政治 后殖民主义 东方学 器具 民间 文化移植 异质与同质 观看制度 艺术生态 想象 全球化与世界化 双重时间 历法

  关注非西方国家之间的艺术对话,加强亚洲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展示各区域当代艺术的差异,寻求亚洲文化自身的亲和性与创造力,重新构造非西方式的亚洲文化共同体的自我表述机能,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使“文化亚洲”的理念得以落实。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始源于欧洲的世界化了的文化形态在亚洲的发展状况,它在流动与迁徙过程中与亚洲各区域的地域性视觉文化传统发生了怎样的关系?二者如何冲突、交织?如何相互整合、共生互构?如何在亚洲现代性的发生中组构起亚洲文化的主体性和多义性?本次考察活动意在针对当代艺术在亚洲各地区发展出的不同形态进行考察,格外注重其嵌入社会生活并且在其当地传统中发生变异的历史和形式。

  第一阶段实地考察的亚洲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日本、泰国与中国,选择该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的典型城市即伊斯坦布尔、德黑兰、东京、京都、曼谷、杭州作为支点,与该城市的美术馆、美术学院以及艺术家组织紧密合作,深入不同地域、不同艺术人群的日常经验的根蒂之处,对不同文化空间内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当代主义版本进行地形学调查,检验当代艺术这种文化形态在各地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实中的认同与差异化方式。


曼 谷
相交的平行线——世俗社会及其精神想象

机构:泰国国立美术馆、泰国艺术文化厅、泰国国立美术学院、克拉龙根大学、About Studio\About Art(独立艺术空间)、302艺术工作室

人物:Sakchai,泰国国立美术馆馆长;Apinan,克拉龙根大学学术部主任、著名国际策展人;Miao,独立艺术空间负责人;Michael,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亚洲艺术家?1998年从纽约回到曼谷,302小组成员;乔先生,咖啡馆侍应生、佛像画家;苏提,国立艺术学院教授,对于泰国近代史的诠释……
生活形态:摩天大厦旁树立的佛龛;3次进入大市场,采访两位摊主,关于旅游产品(T恤衫)中对泰国的表述以及泰国青年的左、右翼情结

艺术生态:艺术风土与生态的多元互动——艺术在不同的社会空间内有什么不同的意义?以寺庙、美术馆、艺术学院以及独立艺术团体为中心的考察。

问题与经验:
1.文化编织的非殖民化与西化:泰国和西方的交往经验是主动的,因而未经历惨痛的殖民记忆。
2.泰国历史上始终存在一个外在的文明想象,从中华到欧洲(18世纪是转折点),而非来自对黄金时代的想象和记忆。
3.相应于1和2,泰国的近代化过程中也就没有发生强烈的传统与西化-现代化的对立。
4.从我们的眼光看来,泰国当代社会存在着两条平行线构成了当地人的精神空间——平民社会与僧侣生活、国王与我,世俗-民主国家的地平线上浮现出精神化的想象,宗教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必要的精神历程依旧保持着自足的空间,呈现为一种生活仪式。同时,世俗-消费社会的力量同样强大,禁欲与纵欲交叠,东南亚式的消费文化衍生出一种杂糅的纷乱却充满活力的感性,呼应着被异化的欲望。

东京-京都
器物的复活——日常生活的造物术与当代艺术

机构: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横滨美术馆、京都文化艺术中心、福井美术馆、声音画廊、小山画廊、大日本化学工业、奈良市政府

人物:矶琪新,《海市》计划及其亚洲想象;小莜顺子,首位在中国举办时装展示的国外设计师;天野太郎,亚洲记忆——童年的邻人与伙伴,对双年展的质疑;河本信治,走出西方艺术史的效应,寻求另一种游戏规则;清水敏男,日本传统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变异和使用;村上龙,艺术商品还是商品艺术?当代浮世绘——卡通世界里的传奇;高桥匡太,二条古城中的魅影;漆器大师——家园的空间构成与器物之留存。

生活形态:东京-江户桥400年祭——日本近代史的线索与仪式;春日大社万灯祭,历史的留存与复活;千利修茶室,仪式的力量;能——表演中的图像学;日本餐,器具、符号与仪式……
艺术生态:传统工艺的保持,日常生活的艺术,企业中的艺术——大日本化学工业的美术馆及其功能、运作,企业赞助基金与国际交流基金的赞助机制,当代艺术中的商品生产——新器物的制作,商场与画廊作为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

问题与经验:
1、传统工艺作为一种造物技术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留存?从传统工艺的命运看日本脱亚入欧的反向战略。
2、传统工艺美术如何对应于现代生活?传统器具如何成为当下平民社会的一个精神空间?生活仪式是器具发生作用和产生意义的生存论环节,仪式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仪式化。
3、“家”的器具、空间与经验,庭院与神社等空间对家园意义的支撑;东亚的生活仪式与诗学,传统生活的魅力及复兴之可能?
4、本土的记忆与生存经验——全球化生活图景中的乡愁意象;京都—奈良作为日本的乡愁。
5、反记忆与健忘症——文化“遗产”——被保护的与被损害的?在当代的历史意识中存在着一种“博物馆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将原本为生活形态的事物变成传统,继而成为遗产,日本在近代以来的如何实现其传统之留存?而中国又该如何将传统激活,使其成为当代文化创造的资源?
6、日本当代艺术家如何发展其传统意象,使之成为创造的资源?村上龙、奈良美智和中村折也的当代浮世绘与卡通文化的结合,卡通偶像的创造与传统造物术的关系。“去魅时代”的魅力——新一代日本艺术家的商业化倾向,村上龙与路易威登的合作,商场中的艺术展览。
7、新一代日本艺术家在西方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本土文化生产必须伴随着新的解读经验,艺术创造同时也是解读方式的创造。OKWEI谈的“观看者的制度”对非西方艺术的启示。

德黑兰
传统的复调式:波斯记忆与伊斯兰革命

机构:德黑兰国立当代美术馆,德黑兰影视制作中心

人物:Babak Tavassoli,Ru’in Pakbaz,伊朗当代艺术的现状与活力;Hossein Khosrowjerdi,当代伊朗艺术对伊斯兰革命的表述;Sinai(一家),伊朗电影的国际经验与“亚洲电影”的可能性;Ehsai,伊斯兰书法的当代命运;Jila Ipaktchi,一个电影编辑师的东西方经验……

生活形态:大市场与清真寺,革命广场,地下电影院与电影街,村庄与旅游景观,宗教-政治一体化作为一种日常感受。

艺术生态:波斯细密画,伊斯兰书法,皇家所开启的近代摄影,发达的电影业与电影博物馆的历史诉说,独立制片人。

问题与经验:
1、被压抑的记忆——波斯传统及其焦虑,伊朗历史、文化内部的紧张与冲突;伊朗近代化过程中的伊斯兰化以及现在的反抗;对伊斯兰化的抵触与青年文化的关系。
2、革命的图腾与禁忌——伊斯兰艺术对1979年革命的表现;伊斯兰革命对摄影、绘画、书法和电影的影响。
3、伊斯兰当代艺术中的文字与图像(与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相互比照),书法与图形设计,伊斯兰书法强大的造像功能使其具有巨大的煽动力量;书法家的西化实践。
4、伊斯兰世界强大的书法传统与对图像的禁忌,这种现实对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
5、电影作为皇家推动的艺术对伊朗现代历史表述的贡献;1979年革命前后伊朗电影的变化,伊朗电影中的本土记忆与民族话语,叙述速度与伊朗风格的形成。
6、“后东方主义”的穆斯林世界:变化中的世界体系与政治的正确性。

伊斯坦布尔
入境/越境——亚欧桥头堡的身份谜结与世界体系

机构: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常设委员会、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伊斯坦布尔当代艺术美术馆、马尔马拉大学、伊斯坦布尔美术博物馆基金会

人物:Emre Baykal,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常设委员会主任;Kocan,马尔马拉大学美术学院院长;Ahmet Vefik Alp,建筑家,土耳其社会党总书记;Fulia Erdemci,伊斯坦布尔当代艺术美术馆馆长;Tomur Atagok,伊斯坦布尔美术博物馆基金会策划人,画家;Bedri Baykam,画家兼政治家、作家……

生活形态:清真寺、地下水宫与大市场,信仰与国家的欧洲意识之间的关系;圣索非亚内部的错位——文明的冲突;欧亚两岸的不断跨越作为日常经验;历史的印记与东西方的相互烙印;亚欧临界点与分界线,东西方共同的梦幻之都,现代欧亚文化地图上的模糊地带;特洛伊木马;土地与海岸线……

艺术生态:双年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的记忆与当代文化创造;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对土耳其当代文化的推动;无美术馆的双年展与城市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双年展城市及其世界想象。

线索:两岸——水的表情——地缘幻影——印迹——海岸线——木马沉思录——桥——土耳其糖果——诗学的公正

杭  州
可见与不可见的遗产——视觉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与消费

时间的消逝与把玩,中国文人的时间经验

秋日与秋月:东西方对季节的不同感受

中秋:追忆者与被追忆者

诗意的延异与公共性:西湖改造计划与旅游业的空间政治(西湖的古典记忆与现代改造)
不同文化空间对于地域性物质历史的保存与消费
中国艺术对茶、陶瓷和丝绸等事物的感性开发与经验(从水墨到实验艺术)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