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日期:2008年1月26日
结束日期:2008年2月28日
举办地点:北京皇城艺术馆
策 展 人:崔峤、李诗(北京)
展览时间:2008-01-26~2008-02-28
开幕酒会:2008-01-25 18:00
展览地点:北京皇城艺术馆
主办单位:盛世今来(北京)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皇城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媒体预展:2008-01-25 14:00—15:00
联合主办:意大利都灵国家电影博物馆、北京活宝文化
2003年隆冬,连日阴霾,德黑兰像一卷褪了色的老胶片。在德黑兰国家美术馆中德黑兰国际绘画双年展的繁忙现场,我和一位戴着深色眼镜的中年男子同坐在一张长沙发上,点头打了个照面。我们默默地坐了十多分钟。在一片忙乱之中,他的闲适有点特别。后来,有人告诉我,他是伊朗著名电影大师阿巴斯。第二天,我去参观了伊朗老城区的电影街,50米长的陋巷,居然密布着一百多家影院。我突然想起了阿巴斯。我和他默默地坐了十多分钟,没有一句话,一如他的电影。
阿巴斯的确有点奇特。他进过德黑兰美术学院,却长达13年才获得学士学位。这13年他做了什么?他在艰难而真实的生活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人生。阿巴斯有一份摄影自述,说他的摄影原没有“道路”的主题。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25年来的照片中有上千张的道路、车辙、曲径、雪泥鸿爪。“道路”象征着什么?象征出行,象征人生,象征生命的寻觅。或者说不仅“象征”,而且就“是”。在他所引用的关于“道路”的众多诗句中有一段尤令我感动:
我知道,有一天定会经过这条路
到昨天我才明白,那就是今天
——中国美院院长 许江
在过去和现在的世纪里,最为国际赞美和敬佩的亚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级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一位多产而具有批判精神的电影导演、艺术家、摄影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视觉上朴素,但是概念丰富多元。
曾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众多国际荣誉的阿巴斯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阿巴斯的电影风格得到了众多著名导演的认同与赞赏,昆汀·塔伦蒂诺、埃米尔·库斯杜里卡等都对他推崇倍至,新浪潮猛将戈达尔甚至公然宣称,“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阿鲁斯达米!”美国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基阿鲁斯达米代表了电影艺术性的最高水准。”黑泽明称“基阿鲁斯达米的作品无与伦比,语言无法描述我对基阿鲁斯达米作品的感受,我只想建议你们亲自看一看那些作品;当沙特亚捷·雷(Satyajit Ray,印度电影大师)去世的时候,我非常难过,但当我看到基阿鲁斯达米的电影时,我感谢上帝带给我们沙特亚捷·雷的继承人。”基阿鲁斯达米也被与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艾里克·侯麦(Eric Rohmer)等前辈电影大师相提并论。
阿巴斯是当今世界上在世的伟大电影导演之一,他更是我们当今世界的最主要艺术家之一。阿巴斯曾经说过:“电影是一个立方体。我觉得,当人们拍摄立方体的一个面时,必须想到还有其它的面和其它可能存在的边界。道理很简单,不应该忘记立方体具有六个面。现实中的事物是立体的,具有六个面,尽管我们无法同时看到它们。”
我们今天看到的“系列”阿巴斯即是立方体,此次在电影、摄影、艺术装置、诗歌、戏剧、出版等多元系列活动将首次在中国巡回。从1995年开始,阿巴斯的多元艺术展已经陆续在瑞士、意大利、希腊、美国、加拿大、德国、伊朗、葡萄牙、法国、巴西、塞尔维亚、英国、韩国、冰岛、西班牙、挪威等四大洲十多个国家巡回展出。关于阿巴斯综合艺术成就的中国巡展将是历时最为长久的阿巴斯展览,之后将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展出。
阿巴斯的诗性、幽默有趣、自反性、对“现实”和“虚幻”的探寻与矛盾都使他成为一位不寻常但和煦的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人物。虚幻和记录的交织、罕见的试验手法、人性和诗意的美丽在他的电影中持续不变。此次中国巡回活动不仅展示这位艺术家的卓越世界级成就、他对伊朗国内及国外的当代文化及社会的影响,还将深入探讨当代伊朗文化创造力的动力所在,并对中国当代快速进程中的电影及文化环境产生非同一般的关照和启蒙。
此次巡展由北京活宝文化策划和统筹,意大利国家电影博物馆是此次国际级巡展的合作单位,馆长Alberto Barbera先生和Elisa Resegottin女士将担任联合策展人。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