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现场︱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2022-04-13 10:34:59.751 来源: 麓湖A4美术馆 作者: A4美术馆


2022年4月9日,经历了整个春季的精心筹备,A4美术馆带来由策展人张尕策划的展览“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此次展览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合作,选择了来自全球的11位/组艺术家的16件作品。

展览将从2022年4月10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2022年6月30日。在A4美术馆的特别策划下,我们希望当大家面对这些科技性的艺术作品时,能够重新在当前的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关系。

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在开幕致辞中,分享到“现代性”的顿悟时刻就是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但是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试图对这一观念提出质疑,希望观众能以更加平等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被束之高阁的新概念和智能机器。

31.jpg

本次展览A4美术馆也为大家准备了针对成人和儿童的导览册,我们希望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从这些AI创作的作品中去领悟到当下生活的意义,特别是在这个有些困顿的春日中,我们希望疫情能够早日过去。

在面对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时,不仅让人陷入沉思,我们已经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选择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我们是时候在展览中,重新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世界中的角色,甚至是宇宙中的角色。

41.jpg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正式开幕

2022年4月9日下午3点,“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正式在A4美术馆开幕。

馆长孙莉女士在开幕当天的致辞中,提到这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展览,此次展览并不仅仅是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更是对当下世界局势的思考和反思。

51.jpg

因疫情影响,开幕式全程由A4美术馆和在艺直播联合在线上进行,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直播导览。

展览将从2022年4月10起,对公众开放,持续至2022年6月30日结束。整个展览期间,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专业的导览、丰富的讲座与公教活动

6.jpg

希望在疫情的雾霾散去,期待大家能够亲自来到现场同我们一起感受未来与当下的连接。参与此次展览的观众,将不仅仅是作为观看者参与到展览的现场,同时,观众的反馈也将影响作品的成长。所以,你准备好和艺术家的作品们一起共同思考了吗?

7.jpg

观展之前

你可能需要先带着问题进入


为什么我们的印象中,

人工智能总是

以人的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出现?


为什么人类在制造人工智能的同时,

又惧怕着“他们”?


在后疫情时代里,

人工智能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人工智能一定是

以人的思考方式来运作吗?


人工智能这个词诞生于何处?


机器真的会思考吗?

我真的会思考吗?

思考到底是什么?


*记得佩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配合防疫情的相关规定。

8.jpg


一楼展厅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人工智能似乎经常被视为人类傲慢与尴尬的代名词或替罪羊。我们倾向于用人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海德格尔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现代性的顿悟。

策展人 张尕


9.jpg

艺术团体 Tonoptik的作品《本能》宛如一盏发光的台灯被置于旷野中。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出现在灯与观者之间。台灯在强化学习算法的协助下,掌握了一套自我防御机制,以避免人们靠它太近;在其安全感可以保证的状态下,又在吸引着他们。灯发光的动态和强度,以及它所产生的音量和性质展现出它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神经网络,并努力地尝试理解潜在的危险或嬉戏。机器脆弱的本能期待着人类的感同身受。


《新主义?!感知》被艺术家索非安·奥德里与伊什特万· 康特(又名蒙蒂·坎辛)称为人工反智能机器。该装置通过不断地生成短句、反思、名言和瞎话,探讨当今技术社会背景下革命性的先锋运动精神。这台混搭式的宣传机器可以被毫不留情地插拔网线,被人为地解构与重建“神经网络”,不断经历死亡与新生。我们由此目睹联线生活的技术底层在最感性的意义上被兑现、剥夺以及复活。

14.jpg

这是凯西·雷亚斯与杨·圣沃纳创作的动态影像《压缩影院》。作品采用肯·雅各布1969年电影《汤姆,汤姆,吹笛人的儿子》中的画面,经由生成式对抗网络训练,得到一系列模糊的人型和物体,回荡在声景之中。在交叠穿杂中,我们看到那既有着具体的抽象又在卑微中显露出崇高的巴洛克式的美。

《劳伦》是一件表演作品。艺术家试图成为亚马逊 Alexa 的人类版本,以取代家中的智能家居,并给身处这个空间中的观众提供同类型的服务。表演从观众与一系列联网智能设备的互动开始,艺术家通过远程监视,从各个方面操控着这个家庭般舒适的环境。艺术家认为自己会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因为她可以作为人类来理解观众,人性化地预测观众的需求。

17.jpg

二楼展厅

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


图灵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人们满可以认为他是这样想的)即思考就必须像人一样去思考……男人和女人,以及计算机,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他肯定这样想过:如果(one)能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思考,且足以模仿一个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那么(one)[他/她它- 作者注]肯定真的很会思考。 

丹尼尔·丹内特


《微——节奏》是一件生物驱动的声光装置。土壤样本取自于展出地,荧光灯会将土壤中微生物的电压变化,用“光”来演绎,而光的变化会被捕捉并发送到机器上,最终转化为乐谱被演奏。由于各地土壤中微生物产生的微电压不同,灯光和声音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微电压的震动被转化为纯电子信号,这一系列转化就如同加密语言的起源一般。

20.jpg

《肉身机器》既是艺术家的身体,也是人工智能背书的艺术想象力的无尽来源。艺术大胆地将自己的身体交付于机器的想象,将身体信息和其周围的环境数据传输至一个 70厘米透明立方体的监督学习程序中,任何一个身体状态的细微改变都会在机器上有所反映,算法与真实的人类肉体数据共生,因此,人工智能系统将肉体的信息与它的机器智力结合,产生了一个独立于艺术家肉身的虚拟艺术家,他具有一种可以实现并延续众多主体和复杂体系的创造力,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体外数字生命体。

在乌苏拉·达姆的装置中,当观众手动操控 TGAN神经网络的五个状态,展开观察 AI的内部运作时,人类的操控行为会再次被诠译,并反过来根据人工智能的逻辑进行操作。与其说乌苏拉·达姆的装置作品《膜》是强迫人工智能模仿一种“现实”,不如说是一种动态中的权力平衡,其结果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游戏,人类和人工智能因此紧密连结,互相吸引。

《虚拟典章_创生》是《虚拟典章》四部曲的第一个化身,标志着艺术家团体Interspecifics迈入另一个诡异的推测领域的最新尝试,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始于创作《推测性交流》过程。随着该系列中“栖息地”、“浮现”与“生命”的递进,逐步展开。如艺术家所言,《虚拟典章》是一个人工智能生成的杂交生物集合,这些生物将由于微生物和算法之间的推测性共生关系而出现。作品兼具诗意与精密的技术,如胚胎般新兴,生物学与神经网络结合于其中,一种混合的生命形式因此超越了脆弱的意志,通过艺术家对美学的探究而诞生。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为作品中的一个生命体输送复原力与活力。

26.jpg

展览前言

策展人张尕如是说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 解脱

当回答“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时,英国数学家、人工智能鼻祖艾伦·图灵在其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能》中提出了其广为所知的“模仿游戏”(即图灵测试)一说作为对自己问题的反驳,他写道:“我认为,最初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并没有意义且不值得讨论。”相反,图灵认为“在50年之内,我们有可能为容量多达十亿信息位的计算机编写程序,使其能够很好地进行模仿游戏,以至于一个普通的测试者在5分钟的测试中所做出的身份识别正确率不会超过70%。”之后,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在其文章《机器能否思考》中就图灵所言推断说,“图灵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思考就必须像人一样去思考……男人和女人,以及计算机,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他肯定这样想过:如果(one)能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思考,且足以模仿一个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那么(one)他/她/它肯定真的很会思考。”

27.jpg

艺术史学家哈尔·福斯特将1970年代以来的艺术总结为对“真实的回归”之疾呼。他曾说:真实,是被识别为创伤与卑贱形式的真实身体与社会场所。福斯特认为,“观念的转变——从作为再现效果的现实到作为创伤的现实——可能是当代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是被人工智能的无所不及所侵蚀的当代经验的一部分,那么新的落魄之地可能正是被资本所裹挟并被地缘政治所左右,强加给人工智能的工具化所控制与支配之所在。然而,悲困之地也正是抵抗与创造的场所。对人工智能拟人化的过度欲求不仅成为人工智能本身的负担,也是亟待被释放的痛苦——这种双重叙述构成了展览的第一部分,将在一楼展厅呈现。

二楼展厅作为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之延续,强调了人工智能的救赎,以另一种叙事透析了图灵测试及其含义。想象了一个从以人类尺度所预设的智能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并将机器智能视为在另一种量级上,有着不同于人类主体性的、具有能动力的存在。展览将由此展现艺术家是如何想象以这样的人工智能来探索一个拥有宇宙政治意识的生态环境,以及一个处于共同体中的、共生的后人类前景。

张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