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外 > 包豪斯(Bauhaus)

包豪斯(Bauhaus)

2009-03-11 17:06:42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包豪斯(Bauhaus,存在于1919年至1933年之间),为国立包豪斯学校(德文:Staatliches Bauhaus)的通称,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Bauhaus是德文里Bau-Haus组成(Bau建筑,动词bauen为建造之意; Haus为名词,房屋之意),由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年 - 1969年)在1919年时创立于德国威玛(Weimar)。

由于包豪斯学校对于现代建筑学的深远影响,今日的包豪斯早已不单是指一所学校,而是一种建筑流派或风格的统称,注重建筑造型与实用机能合而为一。

包豪斯的影响远不止于建筑领域,对于工业设计、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的发展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包豪斯宣言),1919.4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为建筑进行装饰一度是美术最高尚的功能,而且美术也是伟大的建筑不可或缺的伙伴。如今,它们自鸣得意地离群索居,而可能从这种局面里拯救它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让一切手工艺人自觉地进行团结合作。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它的各个局部,建筑都具备着合成的特性。有了这种认识以后,他们的作品就会充满真正的建筑精神。而作为“沙龙艺术”,这种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老式的艺术院校没有能力来创造这种统一:说真的,既然艺术是教不会的,他们又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校必须重新被吸纳进作坊里去。图案设计师和实用艺术家的天地里只有制图和绘画,它最终必须变回一个建造作品的世界。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年轻人在创造活动中感到其乐融融,如果让他像前人一样,一入行就先学会一门手艺,那么,不出活儿的“艺术家”就不会再为不合时宜的艺术性而横遭谴责,因为他还可以把自己的技巧用在一门手艺上,他可以借此做出伟大的作品来。
  
   建筑师们、画家们、雕塑家们,我们必须回归手工艺!因为所谓的“职业艺术”这种东西并不存在。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艺术家就是高级的工匠。由于天恩照耀,在出乎意料的某个灵光乍现的倏忽间,艺术会不经意地从他的手中绽放出来,但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首先必须具备手工艺的基础。正是在工艺技巧中,蕴涵着创造力最初的源泉。
  
   因此,让我们来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人行会,取消工匠与艺术家的等级差异,再也不要用它树起妄自尊大的藩篱!让我们一同期待、构思并且创造出未来的新建筑,用它把一切——建筑与雕塑与绘画——都组合在一个单一的形式里,有朝一日,他将会从百万工人的手中冉冉地升上天堂,水晶般清澈地象征着未来的新信念。

历史

1919年 魏玛

1915年,位于魏玛(Weimar)的萨克森大公爵高等艺术学校(Großherzoglich Sächsischen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unst)之艺术工艺学校解散,并于1919年4月1日成立包豪斯。

葛罗培斯担任教授时,邀请了利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Josef Albers阿尔巴,Paul Klee保罗克利(自1921年起),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自1922年起),与Oskar Schlemmer舒林玛(自1921年起)至包豪斯指导,因此,包豪斯基本上是以艺术工艺家为中心所建构的工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操作。在前工业时期产品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将罗马式设计风格转化并结合现代组构方式操作。

第一个在魏玛设计的作品是1923年的Am Horn,在建筑上的意义,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的组成与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一般,有着“冷,极简,机械”的意象。

在柏林的夏日屋(Haus Sommerfeld)则是表现主义时期的揭幕作品。

画家Johannes Itten提出全方面生活形态构想,1923年构成主义(Konstruktivismus)艺术家László Moholy-Nagy随之而后加入。

由于魏玛时期的任教教师与魏玛共和有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包豪斯表示赞扬的人,往往被视为是左派或国际主义人士,也因此刚开始时右派政府一直抱持着反对包豪斯的态度。在1924年2月图林根(Thüringen)议会选举后政治形势转变,左派的执政党相较于Richard Leutheußer所领导的右派DVP党,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席位,政治局势丕变。在这种局势下,其他城市建议包豪斯的老师及学生们换一个新的地方让学校继续运作,再加上图林根政府亦感受到财政与政治上的现实压力,最后魏玛的包豪斯终于在1925年时结束运作,并搬到德绍(Dessau)继续教学。

1925年 德绍

1925年包豪斯搬到德绍Dessau。第一个以新钢管材料设计的家具在此设置,这些家具由马塞包尔(Marcel Breuer), 马特史坦(Mart Stam)及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第一个悬臂椅(Freischwinger)。并开始以工厂实习作团体操作。

1926年十二月四日由沃尔特·格罗佩斯设计新的包豪斯建筑。建筑物朝向街面一侧正立面,以大片玻璃墙面手法呈献工作坊之翼(Werkstattflügel),此特殊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同时格罗佩斯设计的"名家之屋"(Meisterhäuser),以住宅手法操作,将包豪斯建筑示范性地结合,表达住宅创作发展意向。

1928年四月一日格罗佩斯辞去领导人职务,经由他的推荐由瑞士建筑师汉讷斯梅耶(Hannes Meyer)成为新的领导人。梅耶对包豪斯的期望不只是以全民需求取代奢华需求(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而且是密集地结合工厂一起操作。

1930年到1933年由密斯凡德罗接手领导包豪斯。

1932年 柏林

1931年纳粹党(NSDAP)在德绍大选获胜,1932年包豪斯必须第二次迁校,这次到迁柏林-史得可立兹(Berlin-Steglitz),但1933年后不久,这个机构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压力下解散。

包豪斯的主角,如约瑟·亚伯,沃尔特·格罗佩斯,拉斯洛·莫合利-那基及密司·凡·得罗之后流亡至美国,在美国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有着重要的转折点,让这些包豪斯的教师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与设计里念。尤其在建筑领域,与产品-平面沟通设计,快速地建立包豪斯的方法与理论。

位于柏林的包豪斯博物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

1945年 以后

位于柏林的包豪斯博物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包豪斯校友马克斯比尔(Max Bill)领导,以包豪斯为典范,设立乌尔姆造型学院(HFG Ulm)。

1970年初,一组已认证修订之家具与现成物上市,这些包豪斯风格规格化的意向到今日还是深具影响。

1996年包豪斯建筑物在德绍与威玛,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包豪斯提倡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在创作中强调以认识活动为主,并且猛烈批判复古主义。它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它认为现代建筑犹如现代生活,包罗万象,应该把各种不同的技艺吸收进来,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为此,学院教育必须把车间操作同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

学院的教学计划分三个阶段:

① 预科教学(六个月)。在实习工厂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同时还上一些设计原理和表现方法的基础课。

② 技术教学(三年)。学生以学徒身分学习设计,试制新的工业日用品,改进旧产品使之符合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期满及格者可获得"匠师"证书。

③ 结构教学。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可留校接受房屋结构和设计理论的训练,结业后授予"建筑师"称号。

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如何着手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必须避免把自己的手法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集体协作。

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设计和试制了不少宜于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多达到"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在建筑方面,师生协作设计了多处讲求功能、采用新技术和形式简洁的建筑。如德绍的包豪斯校舍、格罗皮乌斯住宅和学校教师住宅等。他们还试建了预制板材的装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区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筑工业化、构件标准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问题。包豪斯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对建筑的现代化影响很大。

学程

创校时期,总共有十三个不同的工作坊,列如下:

包豪斯工作坊 负责人

印刷工艺 吕欧内·法宁格 (Lyonel Feininger)
玻璃绘画 约瑟·亚伯 (Josef Albers), 约翰·伊登 (Johannes Itten)
金属工艺 约翰·伊登 (Johannes Itten), 拉斯洛·莫合利-那基 (Laszlo Moholy-Nagy)
家具细木工艺 沃尔特·格罗佩斯
织造工艺 乔治·慕且 (Georg Muche)
摄影 瓦得·彼得汉斯 (Walter Peterhans)
壁画工艺 奥斯卡·史雷梅尔 (Oskar Schlemmer),瓦西里·康定斯基
舞台 修尔 (Schreyer), 奥斯卡·史雷梅尔 (Oskar Schlemmer)
书本装订工艺 保罗·克利 (Paul Klee)
陶艺 格哈德· 马可斯 (Gerhard Marcks)
建筑 沃尔特·格罗佩斯,密司·凡·得罗
展示规划 乔斯特·史密特 (Joost Schmidt)
和谐指导教师 格尔图鲁得·格鲁诺 (Gertrud Grunow)

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平面类

卡卡片,书籍,概念图形设计等片

注重探索和研究的包豪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至1907年间,他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现代工业设计大展上他依据预制设计原理所作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设计使他在建筑界名声大噪。他在此时曾致书魏玛大公,陈述他建立新型的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理想。但由于战争爆发,格罗皮乌斯应征入伍,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魏玛共和国认识到自己在战后德国重建和稳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能够重振德国经济的一切建议都给予关注,格罗皮乌斯的设想便得以受到重视。1919年3月16日,魏玛政府内务大臣弗里希正式任命格罗皮乌斯为魏玛的撒克森大公艺术学院和撒克森大公艺术与工艺学校(战前凡·德·费尔德曾任该校校长)校长。3月20日,经大公同意将两所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建筑设计学院,即“包豪斯”。

1928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至1959年间,任协会副会长。1934年,他离开德国赴英国开业。1937年,他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强调在建筑中运用精确的数学计算,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此外他对玻璃幕墙的构造有着重要的贡献。 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代表作

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 

  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德国法古斯工厂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 


   
包豪斯校舍

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

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

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期,他便致力研究使家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筑设计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建筑并降低造价。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新建筑与包豪斯

 包豪斯--现代主义建筑的发源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3月,原撒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建筑工艺学校",36岁的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被任命为校长。他说,必须有一种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否则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古旧的东西。

1925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的"公立包豪斯学校"迁往德绍,4月1日在德国德绍正式开学。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这之前的欧洲,建筑结构与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格罗皮乌斯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1931年落成的纽约帝国大厦仅用四方的金属框架结构便支撑起一座102层的摩天大楼,它的出现既得益于建筑设计观念挣脱了古典装饰的羁绊,又得益于新的建筑材料被科学地运用。1958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落成,它是包豪斯那位带领学生流亡的校长米斯设计的,米斯发扬了包豪斯的精神,让简单的四方形成为立体后拔地而起,直向云端。从此,现代城市出现了高楼林立的景象,这种景象接着又成为了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标志。 

  

 
  

 

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大厦

 

1958年建造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平面图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名也四处传播。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弗兰克·皮克(FrankPick)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

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艺生产体系,是以劳动力为基点的。而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则是以机器手段为基点。手工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自艺人(工匠)之手,这些工匠以娴熟的技艺取代或包含了设计,可以说这时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大工业产品的弊端是: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以下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生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19世纪后期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发起人威廉·莫里斯对当时出现的缺乏艺术性的机械化批量化产品深恶痛绝,他同时十分反对脱离实用和大众的纯艺术。1861年,莫里斯与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绘画、雕刻、家具和金属制品美术工匠公司”,这在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美术家亲自设计并组织生产的机构,但其背离了工业革命的必然趋势,否定代表新生产力的大工业机器生产,使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机器生产产品技术与艺术的矛盾。

1900年前后以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
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主要成就体现在家具与室内设计方面,主要贡献在于继承了英国“艺术手工艺运动”主张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并使这种新的设计理论和观念在欧洲各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其局限在于否定了工业革命和机器生产的进步性,错误地认为工业产品必然是丑陋的。
比利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为杰出的设计家与设计理论家,无疑应推凡·德·威尔德(Henry Vaan de Velde),威尔德出身画家,后来也当过建筑师,1890年他为结婚选购家具时,感到市场的所有用品都“形态虚伪“,从而开始自己动手设计大部分用品,这使他立志毕生从事设计活动和设计改革,在这一点上,他和威廉·莫里斯颇为相似。
威尔德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早在十九世纪末,他就曾经指出“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是实现美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他提出了技术第一性的原则,并在产品设计中对技术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间,威尔德广泛地进行学术报告活动,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建筑革命入手,涉及产品设计,传播新的设计思想,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反对纯艺术。
1906年他考虑到设计改革应从教育着手,于是前往德国魏玛,被魏玛大公任命为艺术顾问,在他的倡导下,终于在1908年把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成市立工艺学校,这个学校成为战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直接前身。
威尔德到魏玛之后,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如果机械能运用适当,可以引发设计与建筑的革命。应该做到“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以这三点作为设计的最高准则,达到“工艺与艺术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他已经突破了新艺术运动只追求产品形式的改变,不管产品的功能性的局限,推进了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工业同盟或德国制造同盟
这是一个半官方机构,旨在促进工业产品设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促进产品艺术设计的中心,在德国现代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心人物为海尔曼·穆特修斯。他洞察到英国艺术设计运动的致命弱点在于对于工业化的否定,因而确立了“艺术、工业、手工艺合作水平,明确指出机械与手工艺的矛盾可以通过艺术设计来解决。英国手工艺运动认为手艺比机械生产优越,而工业同盟提倡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别;穆特修斯从设计目的热情地为标准化和机械的价值争辩,他认为简单和精确既是机械制造的功能要求,也是20世纪工业效率和力量的象征。工业同盟的努力想要把艺术家和手艺人与工业融化为整体,去提高大量生产的功能和美观质量,尤其对低成本的消费产品。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其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他区别于同代人的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致力于美术和工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格罗皮乌斯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他认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证明工业的倍增是正当的。格罗皮乌斯关注的并不只局限于建筑,他的视野面向所有美术的各个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无论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他们都是全能的造型艺术家,集画家、雕刻家甚至是设计师于一身,而不同于现代社会中分工具体化了的美术家,包豪斯对建筑师们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们是这样“全能造型艺术家“。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他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包豪斯是一所综合性的设计学院,其设计课程包括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展览设计、舞台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甚至连话剧、音乐等专业都在包豪斯中设置。而这一教育思想缘自德国的缪司运动。

包豪斯的历史贡献: 
  1、强调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败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强调标准,用以打破艺术教育早成的漫不经心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
  3、设法建立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新的教育体系,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以上几个要点,已经将教学的中心从比较个人的艺术型教育体系转移到理工型体系的方向上来了
  4、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因而设计第一次摆脱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5、在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的试验基础上,开创了各种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纺织、摄影等。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到设计中来,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6、打破了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员、色彩专家约翰尼·伊顿创立“基础课”,在此以前是没有所谓基础课之说。同时创造了结合大工业生产的方式,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有了结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包豪斯艺术家

保罗·克利作品

 

 

Fish Magic(鱼的魔术)

保罗·克利( Paul Klee 1879-1940 ),出生于德国艺术家庭,对后来他的艺术生涯奠定基础。年轻时受到象征主义与年轻派风格的影响,产生一些蚀刻版画,藉以反映出对社会的不满。后来又受到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时的画风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的画风走向。后来在1920-1930年任教于鲍豪斯学院,认识了康丁斯基、费宁格等,被人称为四青骑士;。1935年得到皮肤硬化症,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利由于心脏病发作,在洛迦诺逝世,时年61岁。

  保罗·克利的画作多以油画、版画、水彩画为主,代表作品:《亚热带风景》、《老人像》等人物画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古根汉美术馆等美术馆都有收藏他的作品。 
  克利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从师弗兰兹·冯斯塔克学习绘画。1912年克利认识了俄国印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之后,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先锋派“蓝色骑士”画展。1920年到1931年期间,克利在包豪斯设计学校教授绘画,后来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任教。
  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元首之后,克利受到纳粹的无端攻击。他们把克利当作堕落的外国人来对待,他离开了德国,前往意大利,后来到了法国,最后在瑞士定居。
  克利在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位伟大的幻想家创造了一门抽象艺术,他的北非和欧洲之行,以及他对梵高、保罗·塞尚和亨利·马蒂斯的崇拜,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由于这位艺术家从成熟的时候起,就连续不断地反复研究离本质更近的主题和形式,所以很难探索他在风格上的发展。  

 

 

 

     魏玛的包豪斯博物馆成立于1995年,但也不是一座钢和玻璃的楼台而是一座取自于18世纪的粉色灰泥的两层楼。博物馆陈列了Gropius创始作品、色彩理论家Johannes Itten、画家Lyonel Feininger以及设计师Marcel Breuer的作品,还有包豪斯工作室的各种作品。2009年4月1日至7月5日,博物馆和其他场馆将展出“包豪斯的诞生”展览,呈现出魏玛作为萌芽中的包豪斯理念的实验室。这种理念后来在德绍和柏林得到发展。

在德绍,2009年的纪念活动主要是“德绍包豪斯学校:1925-1932”。来自各个系科的教师和学生将展出各种手工和金属作品,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学习。

  尽管包豪斯学校在柏林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包豪斯风格在柏林却盛行一时。2009年7月22日至10月4日,柏林将在Martin Gropius楼举办“包豪斯模式”展览,与魏玛和德绍合作,呈现出20世纪早期包豪斯设计的经典作品。  

Kandem牌灯具是由包豪斯主要设计


 

Laszlo Moholy Nagy作品


 

Walter Gropius作品 柏林住宅


 

非洲椅 Marcel Breuer与一个织工Gunta Stoelzl共同作品

文化、艺术、技术

三位一体的媒体教育体系

文化、设计与科学三位一体的媒体学科架构,是包豪斯大学在媒体学科上的创新之举。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包含3个专业:媒体文化、媒体设计与媒体系统,3个专业分别侧重于媒体经济文化、媒体艺术设计与媒体技术三方面。3个专业相辅相成,既独立又交叉,各专业的学生有非常大的自由度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做到媒体文化、设计与技术一体三面,构筑媒体人才全面的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媒体学科是一个系统学科,每个媒体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事者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背景、开阔的思路,实施时还需要艺术设计能力与技术支持的保证。如一个网页设计项目,要求设计者首先提出一个丰富的文化理念,运用市场经济管理知识为项目提出一个好的市场定位与可行性报告。在实施过程中,更要有界面设计的能力,为网站设计一个功能完整、结构清晰、美观大方的界面,另外还要有编程能力将想法实现。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教学体系很好地考虑到了媒体学科的独特性,在媒体文化经济、艺术设计和技术三个方向各有重点又相互补充,以综合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媒体人才创新的基础。

1.人文经济——奠定媒体创新教育基石。

包豪斯大学在媒体学科建设方面最具特色的是媒体文化专业。在德国,包豪斯大学是第一个在媒体学科里设立文化方向的大学。他们的媒体文化方向侧重在媒体历史、媒体文化传播、媒体心理、媒体经济管理与媒体项目策划等方面。学生在吸取大量的社会、人文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对媒体心理、社会及媒体经济发展规律等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媒体在人类生活及社会生活层面所起的作用,探究媒体未来对人类心理及经济生活的影响。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全面的新经济观念具有深远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教育及研究机构、媒体、各行业项目策划、项目管理等。

我国媒体学科的发展大多侧重于设计与技术,这固然可以培养出相对实用的媒体设计人才,但由于教学重点在技术上,所培养出的人才标准相对偏低,学生思想单一,缺乏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对媒体人文、经济、管理知识的匮乏,使得学生缺少对项目整体的掌控能力。

要进行媒体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其中重要的议题。目前,我国的媒体学科中鲜有涉足媒体文化这一学科领域的,而在国内媒体行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状况下,高级媒体从业人员将处于紧缺状态。由于这一知识体系的缺失,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味追求技术细节,对媒体行业最需要的历史文化底蕴、市场经济规律及媒体管理等知识知之甚少,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失衡,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试想,一个脑子里没有文化积淀、市场观念匮乏的人,如何能在媒体行业有长足的发展?一个没有任何历史修养的人,如何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作品的缔造者?

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媒体创新教育新思路。

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另一个分支是媒体系统专业。它以媒体技术为立足点,借助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知识,进行数字媒体领域的技术攻关及新技术应用教育研究。如用数码技术修复古迹、虚拟现实的研究及数字色彩影像分析等。课程侧重在信息技术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上,更多地探讨数字媒体技术的新领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国际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发展。

媒体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新媒体产业的诞生,许多媒体行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早就将眼光放在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他们的研究项目总是处于世界最前沿。在这方面,国内也早有涉足,浙江大学的CAD国家重点实验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这些机构在教学与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由英国人提出,是近年来由于数字媒体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媒体产业扩张迅速,是蒸蒸日上的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媒体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媒体学院里设立技术专业是媒体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3.媒体设计——串联媒体创新教育新观念。

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第三个专业就是媒体设计专业,媒体设计专业从媒体的各个应用领域出发,培养具有设计实力的媒体从业人员。包含数字动画、影视特效、电影电视、新媒体设计等媒体领域。这些方向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从而达到了专业方向的分流。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的媒体设计创新能力。他们的教学计划整合了媒体设计的诸多方面,同一个项目设计,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门动画设计课程,有用二维表现的,有用三维表现的,还有用视频剪辑表现的,以及简单的剪纸表现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也有一些媒体学院采用其他的做法,将专业细化,如科隆媒体学院,他们在高年级后将学生分为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设计等数个方向,国内也有些学校一入学就分出独立的方向,如动画、新媒体等。选择哪一种方式构建媒体学科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学校规模、师资情况、市场需要等都是重要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