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林奇:“绘画式”的电影导演
  • 赵亮:独立而优雅地纪录
  • 798——“Out of the Box”先锋影像展
  • 影像与建筑——关于李巨川录像作品
  • 1988-2011中国影像艺术相关事纪年表
  • 12.27︱电影女祭司玛雅·黛伦的神性与诗意
  • (天野チヒロ/三才ブックス)的《放送禁止映像大全》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二)
  • 记忆与身体——关于刘铮的《国人》
  • 史蒂夫·麦克奎恩《饥饿》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奖
  • 辛迪雪曼访谈—我如何拍摄“无名电影”系列
  • 去法国看Photoquai摄影双年展
  • 里面外、外面里II ——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
  • 杨小彦︱摄影进入中国的讨论困境
  • 摄影180年在中国的四个时间片段
  • 2020德国当代摄影双年展:图像的生命与爱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片单元入选影片介绍
  •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 电影活动:香港独立电影在北京
  • 动漫美学百相[林大艺术中心]
  • 我为什么要研究摄影展览的历史︱《照片秀》缘起
  • IDF 2018︱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圆满落幕
  • 2018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获奖名单
  • 赵半狄电影《让熊猫飞》挑战《功夫熊猫》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 2016)入围、获奖影片暨颁奖现场
  • 鲍昆:现在纪实摄影缺乏专题性,普遍为街拍!
  • 与印度纪录片发行人迦琪·森的对话
  • 李振华:关于影像艺术——录像艺术的起源、分类
  • 亚当·马扎尔《城市生活》
  •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 董冰峰:电影的孤独
  • 亚洲视野:AMNUA国际影像论坛暨特别展映
  • 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审委员会
  • IAF2021动画双年展开幕
  • 对话鲍昆︱“纪实摄影的前世今生”
  • 第二届VAFA国际录像节成功开幕
  • 贡萨洛·比利亚尔摄影
  • 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各奖项揭晓
  •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 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为摄影调温
  • 胡介鸣: 一分钟的一百年
  • 首届Wolgin奖得主录像艺术家Ryan Trecartin
  • 我爱过日本摄影的黄金时代
  • [现场]ON SPACE十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
  • 国内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2012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名单宣布

    2012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名单宣布

    2011-08-03 16:28:25 来源: artforum 作者:

    韩国媒体对2012光州双年展策展团队的报道

     

    2012年光州双年展展览总监银河

      光州双年展基金会宣布,任命Sunjung Kim、 Mami Kataoka、 卢迎华、 Nancy Adajania、 Wassan Al-Khudhairi与Alia Swastika为2012年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艺术总监。本届双年展任命了6位来自亚洲的年轻女性策展人来联合主持展览项目,以此展现视觉文化中的多元层次和讨论。

      这几位青年艺术总监具有国际声望,分别来自韩国、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和中东。与政治意识形态相比,她们更强调艺术语言的自律和公民社会的交流,以此来打造一次具有公众参与性的展览。其中来自中国的卢迎华 Carol Yinghua Lu(1977-) 今年还担任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评审之一。

      光州双年展始于1995年。第一届光州双年展的主题是“超越边界”[BEYONG THE BORDERS]。在一定意义上,光州双年展地创立是对1980年“光州惨案”悲剧事件的一种纪念。(1980年5月光州市民在一次针对军政统治地示威游行中与军人发生冲突,导致了成百上千手无寸铁的市民的死亡。这个事件被称作“光州惨案”。)不仅对韩国的艺术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这座城市对于整个国家的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体现。韩国政府一方面向光州人民表示现任政党容忍宽大气度,另一方面则向全世界表示它有志成为文化大国,并领导亚洲人进入国际艺术社会之雄心。

      在上一届的光州双年展上,共有25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中国有11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吴文光将带去“村民影像计划”,而四川美院教授制作的雕塑“收租院”则将展示肖像所具有的教育力量。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内 > 《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八十年代部分评述

    《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八十年代部分评述

    2010-06-12 11:29:29 来源: 今日艺术网 作者:王志亮

    文/王志亮     

    1、关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

    邹跃进对于80年代艺术史的书写显然建立在高名潞等人和吕澎、易丹的基础之上。在书写过程中,不无对两者的评价,特别是对高名潞观点评价与引述。在讨论80年代核心部分时,邹跃进将85年黄山会议和前进中的青年美展作为其理论和实践的开端。在论述第六届全国美展时,他批评了高名潞的“一个时代的终结”观点,认为第六届美展预示着毛泽东时代艺术的转换。在做出这样的判断时,邹跃进所占的立场与1985年的高名潞不同。高名潞认为第六届美展的预示了一个创作时代的终结,是因为他站在前卫的价值立场上,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教条现实主义美术应该终结。他所说的终结也是对乡土、伤痕美术庸俗化的审判。在1985年的高名潞眼中,蓬勃发展的85美术运动是对第六届美展创作理念的直接反抗。那么,邹跃进却不同,他书写的历史并没有选择一个鲜明的立场。正式因为其试图中立的价值立场,才认为第六届美展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毛泽东倡导的现实主义美术发展的另一个起点。这样写也不无道理,因为邹跃进这本书的题目是《新中国美术史》,并没有冠以“当代”的名头,尚可以为其价值立场的模糊作为一定的解释。后面对主旋律美术的书写,也证明了作者的用意。

    2.、北方艺术群体等作品不是对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变相继承

    上述仅是一立场问题,但是其后我所说一点,却非立场可以解释,而是学术观点的差异。邹跃进在论述北方艺术群体时,认为北方艺术群体“像文革的艺术家或说毛泽东时代的艺术家那样,更关注艺术表达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方式恰恰落入了毛泽东时代现实主义美术的“变相继承”。[ 《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我在这一点上持与邹跃进截然不同的看法。邹跃进作为美术史专家,不会对1942年文艺座谈会一无所知,文艺座谈会以后,毛泽东代表的现实主义(后称毛式现实主义)日益成熟。毛式现实主义的认为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工农兵,艺术要歌颂,艺术要易懂。其艺术方法论要求艺术家体验生活,向大众学习,以大众为师,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刻画可以辨认的形象。那么80年代的理性绘画呢?我们可以说在理性绘画的概念中,绘画是表现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工具,如此说来,理性绘画确实和毛式现实主义一致,假如依此类推,所有艺术岂不都成为毛式现实主义的系统?抽象艺术是再现艺术家理念的工具,装置、行为、影像等等艺术都是再现艺术家理念的工具。任何艺术都是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毛式现实主义表达的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而理性绘画则表达一个形而上的启蒙思想观念,两者是天壤之别。是否表达观念并不能成为划分艺术类型的标准。说到底,邹跃进没有建立区分艺术类别的标准。理性绘画区别于毛式现实主义的根本在于它采用了非现实主义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作品的崇高、冷漠和荒寂都不是通过一个可辨认的形象传达出来,而是通过作品的整体氛围。反现实主义,以及如何再现艺术家理念而非社会现实是85美术运动的核心。而毛式现实主义美术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