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成都蓝顶、北村“艺术区”艺术家生存情况调查

成都蓝顶、北村“艺术区”艺术家生存情况调查

2008-11-16 16:01:1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2008年1月“蓝顶四年”大型慈善拍卖展上50多位艺术家合影

    2008年9月22日,四川日报《文化眼》上刊发了一篇评论:《请为艺术留一块“自留地”》,引起广泛反响。许多读者来电表示,四川当代艺术家堪称四川文化的金字招牌,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他们以自己的坚守与创作,给了城市贡献,城市应该怎样关注他们的困境与希冀?由此,记者再探“艺术区”,奉上追踪报道。
    再过一个月,著名画家周春芽将搬到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的新工作室,离开5年前他和朋友创立的位于成都簇桥的蓝顶艺术中心。因为他已受不了周边的甲醛气味与锯木头声音。
    年轻画家詹灵娟、程毅,今年里却都从重庆,“漂”进了周边环境同样恶劣的位于新都的北村艺术区,因为工作室租金低廉,交流方便。
    在成都,“蓝顶”、“浓园”、“北村”等几大艺术区已渐成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观,艺术家在其中怎样生活着?

【生活】:用摇滚乐对抗噪音

    记者来到蓝顶艺术中心,看到几间画家自建的工作室,被周围林立的家具厂“包围”着。运送木材的货车高分贝的喇叭声、锯木头的吱吱声,在这里合成了一种刺耳的“混响”,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甲醛气味。在一间100平方米的宽敞画室,艺术家刁毅正在专心创作一幅人像油画,交替挥舞两支沾满颜料的画笔。音响里“怒吼”着摇滚音乐,为他作画“伴奏”——这是他对抗外界噪音的“秘方”。
    “自从附近建起了家具厂,锯木头的声音就成了我们画画时的背景音乐。”刁毅告诉记者,更伤心的是,工作室后面有一条小河,每遇暴雨就会涨水,“前段时间把画室都淹了,损失了一些已经完成的画作。”
    记者又来到位于新都的北村艺术区。这个建于一片7800平方米厂房中的艺术区,对面不远处就是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墙外就是铁路,时时能听到火车轰鸣而过,巨大的噪音挑战人的神经。
    重庆画家程毅的工作室就在这里,140平方米的又宽又高的空间,是他潜心创作的宝地。今年7月,在北村“村长”刘勇的邀请下,他来到这里,以每平方米月租4元的价格,租了一间工作室。而他的宿舍很小,在工作室外的一排平房里,月租为每平方米6元。每天除了中午到门卫大爷处打饭吃,程毅整天都在作画。如果有“村民”的画卖了个好价钱,大家就相约出去大吃一顿。

【生意】:新锐艺术家还需“啃老”

    北村艺术区a07工作室属于重庆姑娘詹灵娟,她从今年1月租下这个工作室后,还没有卖出一张画。程毅7月来了后在卖画上也一直没有斩获。
    “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是创作,并不是卖画。”詹灵娟告诉记者,绘画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有一个“理想国”可以让她全心创作就已足够。
    然而,绘画的成本并不低:最差的画布也要几十元钱一米,一般的画框要一两百元一个,再加上颜料和日常开销,每月至少需要几千元。程毅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开销靠的是在重庆卖画赚的钱。”入住蓝顶艺术中心的阿嘉娜今年也没卖出几张画,她戏称自己有时还要“啃老”(即依靠父母资助)。
    “今年的全球金融动荡,对本土艺术家会有一定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年轻艺术家。”周春芽坦言,“市场已经成熟的艺术家受到影响较小,但市场正处培育期的艺术家会有些扛不住了。”

【生存】:更“纯粹”的艺术区

    记者发现,和上海莫干山、北京798不同,成都的“艺术区”更多一种本真的味道,即艺术家的自由创作空间。但在这里看不到林立的画廊、艺术中介机构、咖啡馆,嗅不到浓厚的商业气息。
    “一般都是画廊、策展人自己找上门来,而且以外地的居多。”程毅告诉记者,除开创作,他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为自己的画做营销,只能依靠“艺术区”这一平台。“如果不进行商业运作,艺术家很有可能陷入困境。”刘勇表示,目前“北村”希望依托一些高规格学术活动,来吸引真正的藏家和经纪商。
    蓝顶艺术中心的情况也相似。5年里“蓝顶”的艺术家由4名壮大到50多名,在国内外已有名气,但除了市场渠道相对成熟的艺术家外,其他人也只有等待藏家和艺术品商人上门!

政府出手艺术的“家”有望扎根——

  昨(22)日,北村艺术区的“村长”刘勇得知一个很振奋的消息:国家文化部已在网上公布,今年决定对全国18个艺术品经营企业所举办的重要现当代艺术展览,给予资金扶持,其中四川的“蓝色空间”因办展获15万元支持。
 
  “北村艺术区办展能不能也获得类似的政府资助呢?”刘勇对此很向往。在他看来,渐渐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办展或许是艺术区“谋生”之一法。

  时髦出于自发“扎堆”

  自从“北京798”大获成功之后,全国各地屡现厂房中建艺术区的事。在一般人眼中它已是一种时髦,其实,它本是艺术家为了交流而自发“扎堆”而成。

  在成都,各大艺术区几乎都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聚集,“北村”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八十位艺术家,“蓝顶”也有五十多人。5年前在成都市郊参与创立“蓝顶”的周春芽告诉记者,艺术区最大好处是促进交流。“一方面是艺术家之间交流,互相探讨、互相促进,不再闭门造画,可以保证自身的艺术状态常在。另一方面,聚拢来形成团体,更易于与外界交流,形成品牌拓展市场。画廊、媒体、策展人来这里,走一处就可以拜访众多艺术家……”

  环境恶劣出于“自愿”

  艺术区选在厂房中,创建者实有苦衷。最大的原因是租金便宜,刘勇告诉记者,“北村处在新都区的郊区,每平方米月租4元,艺术家能以较轻的生活成本,自由从事符合内心的创作,即使一年卖不出一幅画也承受得起。”蓝顶艺术中心e区是画家徐牧原租农民的地盖起来的,每平方米月租也才5元。

  另一个原因令人心酸。刘勇透露,北村艺术区之所以选址在化工厂附近的恶劣地段,是确保几年内不会因房地产开发而被迫“迁居”,这个艺术聚落才可能持久发展,进而壮大。

  由艺术家们自发创建“自生自灭”的艺术区,在无处容身的大都市,竟寻觅出这样的“求生之道”!

  恶劣环境影响“升级”

  比起“北京798”,成都的各大艺术区只能算“初级阶段”。据周春芽介绍,现在“798艺术区”年产值已经达到了20亿元,那里不光有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时尚店铺、酒吧、饭店鳞次栉比,当仁不让地成为北京的文化产业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平台。

  其实,周春芽创建“蓝顶”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当时我们就希望它发展成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区,增添成都的文化品位,繁荣成都的艺术品市场。”但后来他发现,周边环境不断恶化,很难吸引到艺术机构、商业品牌等驻足,来共同营造艺术品市场的氛围。“在恶劣环境中,"蓝顶"永远成不了"成都798"。”

  政府搭台初见“曙光”

  一个月后,周春芽和一群朋友将搬进位于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的新蓝顶艺术中心——这是他们自己筹资1100万元共同修建的,里面还包括一个美术馆。

  引进“新蓝顶”入驻,是锦江区政府先人一步的妙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清幽的环境,成为吸引艺术家的重要砝码。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区政府非常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引入高规格的艺术区,对丰富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当地品牌大有裨益。今年,他们已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涉及土地、人才引进、税收、补贴等几方面,“只有让艺术区先立足生根,自身壮大了,才可能在后期形成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目前“新蓝顶”已在筹备二期工程,想吸引更多艺术家去“荷塘月色”落脚。周春芽的憧憬是:“我们要做成"成都798"。”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裴蕾

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合作艺术区,石家庄的798

合作艺术区,石家庄的798

2009-03-07 17:21:0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来源:燕赵晚报

  石家庄合作路81号老机械厅院内的住户们发现,进入2007年以来,一向平静沉寂的大院越来越热闹,先是前苏联援华时盖的职工俱乐部摇身一变成了“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接着俱乐部西北边的一座二层小楼经过装修后,陆续搬进了一群服饰时髦的男女,楼门左右还挂上了几十个牌,标有“某某艺术工作室”的字样……人们好奇之余一打听,原来就在他们身边悄然出现了河北第一个“艺术区”——“合作艺术区”。
  昨天上午,“惊蛰——2007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这里揭幕,向媒体和大众正式宣告石家庄“合作艺术区”的诞生。
  一提起艺术区,如今闻名国内外的有北京798艺术工厂、上海苏州河等,这些艺术区不仅让国内艺术家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当代艺术。而石家庄“合作艺术区”的出现,不但在省内艺术界引起关注,也令文物部门兴趣浓厚。这个艺术区是怎么诞生的?它的前景如何?……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各方人士。

  由来
  第一个提出合作艺术区构想的是现任“石家庄当代美术馆”馆长吴振文,身为艺术品收藏爱好者,他参观了上海莫干山与北京798等诸多国内艺术区后自问:石家庄为什么没有这样一个老建筑与当代艺术“联姻”的艺术区?4年前他相中了合作路上的老机械厅大院,这里的不少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1954年完工的职工俱乐部,是当年石家庄的九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后吴振文与省内艺术界人士经过多次商讨和研究,大家决定就在这里开创河北当代艺术的新天地,命名为“合作艺术区”,一层含义是地点在石家庄合作路,还有一层含义则是大家齐心协力做件事。
????目前“合作艺术区”有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职工俱乐部改造成的拥有1100平方米展区的“石家庄当代美术馆”,于今年4月初改造完毕开始试运行。它以推进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为目的,以“立足当代、面向全球、关注本土”为宗旨,是河北首个具有明确学术倾向的美术馆,所有展览均向社会免费开放。另外一个是一座二层小楼改造成的总计1600平方米的艺术家工作室,目前已经有祁海峰、徐福厚、曹宝泉、王国斌等美术名家,以及设计师晏钧、音乐人邢迪等20多位省内外艺术家入驻。业内人士称,石家庄合作艺术区从规模和档次上看,足以列入中国同类艺术区的前十名。
 
  现场
  昨天上午在“合作艺术区”揭幕的“惊蛰——2007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汇聚了祁海峰、徐福厚、陈文令、苍鑫等25位省内外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
  目前在国内当代艺术界颇为引人注目的青年艺术家陈文令特地从北京赶来,对于石家庄出现的艺术区,他连说几个没想到:“我是第一次带作品到石家庄,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好的展馆,没想到这台展览水平很不错。”展览举行的同时,艺术区内十几个艺术家工作室也向参观者敞开大门,吸引了不少学艺术和设计的青年人,他们一边仔细观看作品,一边拍照,有的还与工作室的主人轻声交谈,对此来自河北传媒学院的小张和小郭说:“北京798就有这样的传统,每逢有大展览,当地艺术家工作室都向公众开放,这也是给艺术家和大众一个交流的机会。”
  如果说艺术界人士来参观是“内行看门道”,诸多好奇而来的普通人就是“外行看热闹”。记者在现场看到,诸多闻讯而来的附近居民中,大多是老年人,面对红色管道制成的沙发、大幅色块构成的油画,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挺新鲜”,更让他们纳闷的是怎么喝口可乐就成了“行为艺术”?原来当天省内艺术家田力勇在展览现场举行了一个名为“消费·生存·状态”的行为艺术活动,他事先在展厅房梁上悬挂数百个矿泉水空瓶,然后在下方放置近百瓶可乐,参观者可拿取饮用,喝完后要把空瓶子和杯子放回原处。面对大众的好奇,田力勇称:“行为艺术就是要交代一种观念,我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困惑,消费时代我们一边消费产品,这些产品反过来影响生活。”

  反响
  艺术界:拓宽河北人的视野
    “改变河北人的眼睛,拓宽河北人的视野,这就是‘合作艺术区’出现的最大意义。”石家庄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冀少峰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设想,合作艺术区具备两大功能:“首先就是艺术交流,主要手段就是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将国内外最走红的当代艺术家和作品介绍给同行和大众,同时也给省内当代艺术家一个展示艺术思想的平台,其次进行艺术普及。”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福厚是最早入驻艺术区的画家,在他那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他告诉记者,老建筑良好的采光、高挑的空间令他非常满意:“这是我的第三个画室,能让我安静地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和研究。”在他看来,艺术区的出现意义重大:“最关键的是河北有了艺术赞助人,以前我们一直疑惑,在当代艺术非常火爆的今天,河北不缺优秀艺术家,也有这方面的收藏者,偏偏当代艺术市场一直起不来,就是因为缺少有远见、有眼光的艺术赞助人进行策划和组织,现在上海、四川等地都有艺术赞助人,他们对推动当地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像四川的艺术赞助人参与策划的‘成都艺术双年展’已经是国内艺术界的一个新品牌。”
  文物局:老建筑的新出路
  石家庄老机械厅的旧建筑改造成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也引起了省内文物界的关注。部分省内文史界人士称,如今诸多古代建筑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一些老厂房、老办公楼等当代文化遗产却乏人问津。以至于一些颇有价值的老房子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掉,如何保护这些老建筑也是当前文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合作艺术区’的出现,是老建筑的一个新出路。”石家庄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告诉记者,“对于这些近现代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有效利用,伦敦旧工厂被改造成博物馆获得很大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石家庄类似的老建筑还有不少,在文物部门采取措施的同时,也希望各方面都来关注这些近现代老建筑。”
  老住户:为周边增添文化味
  64岁的刘素君在老机械厅大院工作生活了30多年,在她看来这里的房子有些旧,但质量却很棒:“墙特别厚,冬暖夏凉。”艺术区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不少新奇感,“家门口有了美术馆,还有书店,觉得自己的大院添了不少文化味。”而艺术区在大院内举办的免费书画普及班也令她欣喜:“听说上课的老师都是咱们省著名画家,我和院内20多个老同志都报了名。”

  未来
  作为纯自发民间行为的“合作艺术区”前景如何?
  石家庄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冀少峰的回答是喜忧参半。“我们的设想是在艺术区的带动下,合作路能逐渐改造成集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时尚文化街区,成为石家庄与外界进行艺术创作交流的中心和具有地标特色的城市场所。”但他也坦承,当代艺术的回报不会像某些产业那样直接与快速,肯定要面临考验。
  艺术与消费的结合,文化向大众的推广,石家庄“合作艺术区”是否能像北京798那样成为城市新地标?是否真能成为河北当代艺术的聚集地和普及地?有待时间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