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制造的联觉感官体验
  • 当代嗅觉艺术
  •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系列对话︱控制论、艺术与数字文化
  • 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特征
  • 张海涛: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 圆桌讨论︱互联网与当代艺术
  • 讲座︱肯·里纳尔多&艾米·扬斯《机器人和生物艺术中的跨物种共生》
  • 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
  • 谭力勤︱在A.I.冲击下,不可视艺术的智能拓展
  • 第三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 深圳元宇宙科技艺术展 33组全球先锋作品呈现
  • 美博物馆欲办气味展
  •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将建立嗅觉艺术中心
  • M+呈献数码艺术先驱Beeple《人类一号》,游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 星空实验室多媒体作品征集
  • 科技与艺术结合 展览业需要转型
  • 与袁小潆浅谈生物艺术
  • [杭州]“迷因城市:骇进现实”第一届跨媒体艺术节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可触摸的全息影像
  • 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舞台剧
  • 第二届“感受力:中国媒体艺术教育论坛”
  • 漂亮的和痛苦的——关于马修·巴尼的电影
  • 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简版)
  • 艺术小组HeHe
  • 2017电子艺术节第三日
  • “重返”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概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回顾
  •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
  • 11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会带来产业链吗
  •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作品由多方参与制作
  • [台湾]人工智能改 - AI Plus 展
  • “3rd Eye”:纽约大学艺术家把相机植入头部
  • 《首届VR艺术研讨会》前言
  • 科学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癌细胞的"探戈"
  • 声音装置艺术家首获2010年度当代艺术特纳大奖
  •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
  • 新媒体考古: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中瑞媒体艺术联展“延时”亮相中国美术馆
  • 施勇、石青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文化评论功能
  • 动画的未来在网络 电视动画渐衰落
  • 专访李振华:尊重新媒体艺术的精神价值
  • 宇宙之外是“元宇宙”
  • 国外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塔拉·多娜文(Tara Donovan)

    塔拉·多娜文(Tara Donovan)

    2010-06-06 16:21:51 来源: artforum.com 作者:

    Tara Donovan、《未命名(泡沫塑料杯)》、2004/2008、泡沫塑料杯、胶、装置现场、波士顿当代艺术院、2008

    “九十年代中,塔拉·多娜文(Tara Donovan)在她的工作室进行实验时,碰倒了一大盒牙签,捡起来后,发现掉出来的那些,形成了一个形状,这个形状与牙签盒的一角相称,于是,艺术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这是Jen Mergel和Nicholas Baume为他们策划的Donovan在ICA举行的展览画册中,内文开头的一句话,由此可见,工作室的小插曲,纯粹是偶然。接着,艺术家找出了大约50万支牙签,她成功地将它们从地面开始,一点点堆积成一个庞大而独立的立方体,就好像人们做沙堡一样。从那时起,《未命名(牙签)》(1996)成为了她雕塑创作中具有标志性的一个原点,从此也发展形成了Donovan所称的“场地回应”形式。相关的作品有《未命名(针)》(2004),《未命名(玻璃)》(2004),在Donovan首次的博物馆纵览中,观众不仅可看到过去十年里创作的15件作品,另外还有一件专门为ICA展览设计的新作品。

    通过不起眼的牙签逻辑,大家很快从展览中看出了Donovan的创作工序:她使用笔直的、大量生产的物体做为塑造主题,通过她个人化的讲述,“重塑”这些物体“被设定的命运”,将这些物件搭配成具有标准尺寸的几何形;在这些相同的物品中,她为彼此创造出新的关系;以完美的技巧,从视觉上,将这些难以改变的物体套在一起或者打乱。总之,她运用的是大量的具有某种形状的物品,通过实际操作(比如,滚动,堆积,集合,粘附,安置)塑造它们。

    对于数量的强调(在数量上我认为是过度的,毫无节制的),自有其含义所在。对于Donovan而言,它暗示的主题是过度的丰裕、消费的浪费、城市的扩大和无限制的病毒性网络,这是当然的。而对于她的评论者们,尤其是大多数的画廊观众而言,至少据我所知,他们觉得,大量的杯子,纽扣,或者胶带,这些物件,数量上的庞大夸张只是为了产生惊人的效果。就像一个冗长乏味的存活清单一样:《未命名(塑料杯)》(2006/2008)中是上百万的杯子,塑料平底杯高高低低堆积着;在《未命名》(2008)中,成千上万英尺的胶片,犹如画廊墙上的一扇千变万化的窗。在向极简主义一个接一个系列的致敬时,Donovan有意表明,这些物品的排列,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能倒塌。2003年的《薄雾》,是一件由透明吸管组成的巨大装置,放在纽约的Ace画廊,结果真的塌了,当然与Richard Serra的环形铅体的倒塌还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这些东西清理起来更加乱套。Donovan的作品创作方式,似乎在有意招致毁灭。

    实际上,要是说规模很重要的话,那么,艺术家从这些堆积的艺术品中所营造出的不可计量的那种美丽,也同样很重要。展览中最新的作品《未命名》中,上千英尺的胶片卷在一起,附近的水域恰好映照在不那么悦目的棱柱形胶片上。这件作品更多看重的是光,而非建筑构造。我曾听到人们在这件作品发出愉悦的惊叹声,而2002年的《星云》也带来如此效果。在这件作品中,堆积的透明胶带在画廊地板上向周遭散开。从上往下看,空隙之间的空间很明显,但要是从非直角的角度斜着看去,就会觉得模模糊糊,像变形了的地图。尽管这件作品花了很长时间创作,布置,试图将手法技巧主题化,有迹可循,但最终看上去却有些离题了。这种构造方式,只不过成为了达到堆积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而已,并不具备其它含义。

    Tara Donovan、《未命名》(局部)、2008、 聚脂胶片、122×732×76厘米

    作品所产生的效果通常被认为是令人吃惊的。ICA的展览表明,Donovan的作品是可接近的,但并不那么容易。部分带有Eva Hesse和Tom Friedman的影子, 艺术家将女性的作品变得家庭化和复杂化;也许,她是从动手构造的结果中去创造乐趣,而非从表面的效果上。也许,对于构造组合的兴趣,正是对美观的一种抗拒——那种可能肤浅而迎合他人的美观被Donovan以数量上的疯狂而抢去了风头。我从Donovan的作品中发现的最大乐趣是:她的这种设置形状的创作,只能容纳自身的投入与执念,自行承受自身的崩塌,自行产生审美性—《薄雾》和其他很多作品试图都给人以动态上的错觉—不流任何余地。

    展览在波士顿ICA截止到1月4日;之后来到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展期为2月7日到5月11日;6月19日到9月13日在Des Moines艺术中心展出;2009年10月10日到2010年1月16日期间,在圣地亚哥当代艺术馆展出。

    作者为伊利诺伊大学艺术史助理教授。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