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洪东禄(Hong Donglu)

洪东禄(Hong Donglu)

2011-08-01 12:13:5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简历
洪东禄,1968 生于台湾
1999 毕业于国立台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 中国 台湾
目前工作,居住于北京

个展
2008    “安卓罗伊 — 洪东禄个展”,伊通公园,台北,台湾,中国
2006     洪东禄个展,北京季节画廊,北京,中国
         个展,75 Faubourg画廊 & Hanart TZ画廊,巴黎,法国
2004    “业”,大未来画廊,台北,台湾,中国
2002    “涅盘”,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 台湾,中国
        “@-may计算机空间”,伊通公园,台北, 台湾,中国
        个展,Marco Noire当代美术馆,圣撒贝提那,意大利
        “洪东禄:漫画与当代艺术”,魁北克大学Hall-Ottawa画廊,加拿大
2001    个展,456画廊,纽约曼哈顿,美国
1997 “逛天堂”,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台湾,中国

联展
2009  “19個遊戲” 中國當代藝術展 北京梯級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2008   “双重现实”  第五届首尔媒体艺术双年展,首尔美术馆,首尔,韩国
       “家” 2008台灣雙年展 台中國立美術館 台中,台灣,中国
       “向上”  中國當代藝術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
       “未來的軌跡” 台灣當代藝術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台灣,中国
      “洪东禄•黄致阳艺术展”,时代广场2/F,香港,中国
      “浮动”,凤甲美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2007   维罗纳艺术节,利本耶普丁当代艺术,维罗纳,意大利
      “超级摩特儿二:真实与非真实”,利本耶普丁当代艺术,罗马,意大利
      “未来的轨迹 — 台湾当代艺术展”,拿波里当代美术馆,意大利
      “Spin”,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The New Literati”,Osage Singapore,新加坡
      “意在言外”,索卡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Parody”, 帝门艺术中心, 北京,中国;台北,台湾,中国
2006  “童心未泯”,八五星星艺术空间,台北,台湾,中国
      “小说•爱情”,MOCA,上海,中国
      “不可禁止的艺术 — 2006北京艺术双年展主题展”,北京,中国
       2006首尔国际摄影节,首尔,韩国
2005  “上海酷:亚洲创意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蒙彼利埃,法国
       “如何成为明星?”,维琴察双年展,维琴察,意大利
       “当代中国青年艺术,Hangar-7”,萨尔斯堡,奥地利
2004   “大字报”,巴黎,法国
       “影像生存 — 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立异 - 9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虚拟的爱 — 当代新艺术”,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平凡子民 — 90年代至今华人观念摄影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中国
       “正言世代”,琼森美术馆,康乃尔大学,美国
2003   “当代亚洲艺术Logan典藏展”,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美术馆,美国
 “华人当代摄影展 — 幻影天堂”,布拉格国家美术馆,捷克
       “64种爱的语言 ─ 在SARS漫延的年代”,伊通公园,台北,台湾,中国
       “常设典藏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造境 — 科技年代的影像诗学”,凤甲美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第一届台新艺术奖入围展”,诚品艺文空间,台北,台湾,中国
2002   “磁性书写Ⅱ:光隙掠影、影像在凝视我们”,伊通公园,台北,台湾,中国
       “绝对表现”,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2002釜山双年展:当文化遇上文化”,釜山,韩国
       “Onedotzoe:动态影像艺术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中国
        Brescia国际摄影双年展,布雷西亚,意大利
       “再现童年,欢乐迷宫”,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台湾,中国
2001    “从新圣像到反圣像”,诚品画廊,台北,台湾;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纽约,美国
       “一些岛屿:西班牙拱之大展”,Project Room,马德里,西班牙
       巴塞尔艺术展,Marco Noire当代美术馆,巴塞尔,瑞士
2000    “无法无天 — 2000年台北双年展”,台北,台湾,中国
        “日出东方 — 31届阿尔摄影节,亚洲当代艺术”,阿尔,法国
       “游乐场的阴暗面:童年的影像”,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旧金山,美国
1999    “向非材质接近─奇安地当代艺术双年展”,奇安地,意大利
        “意乱情迷─台湾艺术三线路,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威尼斯,意大利
        “从观看到解读─九○年代台湾影像艺术展”,郭木生文教基金会,台北,台湾,中国
        “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大展”,泰达当代美术馆,天津,中国
1998    “甘地主义 — 作为生活组成部分的乡土和粗俗”,Lin & Keng画廊, 台北;皇冠艺术 中心, 台北,台湾,中国
        “化外之境”,帝门艺术中心,台北,台湾,中国
1996    “台北双年展 — 台湾艺术的主体性:权力与情欲”,台北,台湾,中国

艺术家作品

birth_

android

disclosure-1

Svara-1_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

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

2008-11-07 11:37:1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多夫

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卡德,70年代他曾属于一个崇尚毛泽东思想的党派,这在当时欧洲青年反思社会时是有代表性的倾向。他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师”、“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当时的东德还曾称他是“修正主义”,从这些名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极强的政治性的艺术家。这些冠名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都渐渐失去意义,而他的艺术本身依然是世界艺术中有持续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关于伊门多夫的研究总是从他在1966年的绘画开始。60年代他是博伊斯的学生,新潮运动红红火火的时候,1965年博伊斯表演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这对伊门多夫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他深感画面和语言的局限性,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用以抵制资本主义的美学,表现得比博伊斯还激进。“别再画画了”的话被涂抹在床板上,床腿上扣着博伊斯签过字的帽子,使用政治话题,利用偶发事件和示威活动来引人注意,还在绘画上标上口号来加强效果,其实就差不多是画了很多宣传画。现在他说那时候他有点“左倾机会主义”。1971年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社会主义政治研究回归到艺术创作,他相信艺术可以是社会变迁的载体,“艺术家的拳头也是拳头”,要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只有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不能只搞运动,对于他,还是刷子更利于表达。70年代,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做一个政治风景中的画家似乎成了他在20世纪后期的一个问题。他一直关心着艺术家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是社会的边缘,还是文化的延续者?他说艺术家应该是文化的舌头。


    70年代,伊门多夫生活在西柏林,而他的好友,也是后来的新表现主义重要人物彭克在东柏林,他们不能见面,只能写信。在这期间,他开始创作《咖啡馆德国》系列,不同于彭克在视觉上探索一种理想语言,伊门多夫是在故事化的形式下描绘现实和政治意识的状况,在描绘当时受分裂之苦的德国状况的这个系列作品中,他设置了种种隐喻的形象。1978年,他在第三幅《咖啡馆德国》里画了一个拥挤倾斜的空间,他把自己画在正中间,睡着了。他身后镶满镜子的柱子映出当时东西德之间最明显的分界点――布兰登堡大门。Hu是《咖啡馆德国》系列中的一幅,其中的人物和符号都是从德国社会和历史中取材的,是德国艺术家涉及第三帝国题材这个禁区的最初作品之一,在左下角有希特勒在解说欧洲的崩溃,旁边是兴登堡,列宁被画得很突出,桌子后面是伊门多夫的朋友们,其中有彭克、巴塞里茨,以及他本人。
    有人以这个系列为题做过博士论文,主要探讨的是艺术家在社会环境下的艺术态度,而当时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分裂。伊门多夫说,“不仅有东西德的分裂,还有因为美苏冷战而导致的世界的分裂”。自然景象很少出现在他的画面,因为现代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少有自然景观。政治和当代历史是他绘画的主要素材。

   伊门多夫属于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艺术家。德国新表现主义是80年代欧洲艺术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这个流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作为对美国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一种反动。直到今天,伊门多夫虽然不再愿意就欧洲和美国艺术的区别泛泛而论,但他依然愿意说,安迪?沃霍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大批量生产,那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的艺术家。而他依循的传统更多是出于哲学和伦理的思考,以及达达派社会批判的态度。欧洲在经历了美国的极少主义、后极少主义、意大利的贫困艺术、德国的新潮艺术后,80年代,是一个由贫困的艺术到渴望绘画的时代,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正当其时中断了抽象艺术在德国的直线发展。他们要重返画面,重返形象,在画面上追求一种粗犷的、原始稚拙的风格,而且他们所画的内容总与那个年代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1976年,伊门多夫在威尼斯说过:“我赞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成为改变人类社会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他很确信艺术在改变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他的艺术不单是政治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我的画面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每天人们是如何和别人闹崩的;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无非是一个问题,从民族分裂中可以看到是什么东西使世界分裂,这些才是我的艺术的深刻理由”。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画不能卖,也不能展览,他当了11年的美术教员,养活自己。柏林墙倒下了,伊门多夫现在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画室占了一大片街区。而他作品要运出德国到中国展览还要向政府提供巨额担保,保证返回德国。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