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晓春
简历
缪晓春,1964 年生于江苏无锡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主要联览
2008
去中国-新世界秩序,当代装置和摄影,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格罗宁根,荷兰
重新想象亚洲,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创意中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英国
来自中国的新艺术,萨奇画廊,伦敦,英国
中国金,马约尔美术馆,巴黎,法国
合成的时代-2008 媒体中国,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艺术盛会,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瓦伦西亚, 西班牙
2007
中国 -- 面对现实,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博物馆, 维也纳, 奥地利
今日中国, 科布勒现代艺术博物馆,阿姆斯特尔芬,荷兰
红色热潮:当代亚洲艺术崛起,休斯敦美术馆,休斯敦,得克萨斯州,美国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韩国
艺术温跃层-亚洲新浪潮,ZKM 媒体艺术中心, 卡尔斯鲁厄,德国
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Gana艺术中心, 首尔,韩国
中国的新方向:中国新媒体艺术,瑞士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协会(Plug.in),巴塞尔,瑞士
注意!中国!来自中国的当代摄影,ARTIUM当代艺术博物馆,维多利亚-加斯泰兹;总督夫人宫,巴塞罗那,西班牙
对艺术的激情,Essl Museum,奥地利
中国制造,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安娜,丹麦;以色列博物馆,耶路撒冷,以色列
2006
匙—开启当今中国艺术之门,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马尼拉,菲律宾
今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魅影,Essl Museum,奥地利
Totalstadt. Beijing case,ZKM 媒体艺术中心,卡尔斯鲁厄,德国
新都市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波宁根美术馆,鹿特丹,荷兰
2005
景观:世纪与天堂,2005成都双年展, 成都,中国
麻将—希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2005-2007巡展于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2005;汉堡美术馆, 汉堡, 德国,2006;今日中国,Centro Cultural Banco do Brazil,里约热内卢,巴西,2007;萨尔茨堡现代美术馆,萨尔茨堡,奥地利,2007
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4
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影像,2004-2006巡展于美国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和亚洲协会,2004;芝加哥斯马特博物馆和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2005;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2005;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00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2006; 美国杜克大学那沙艺术博物馆,2006
出神入画,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台湾,2004
2003
Me and More,卢塞恩美术馆,卢塞恩,瑞士
2002
金色收获-中国当代艺术展, 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萨格勒布,克罗地亚
中国-传统与现代, 奥伯豪森路德维希博物馆,奥伯豪森,德国
Media City Seoul 2002,2006,第二届和第四届韩国汉城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
汉城美术馆,汉城,韩国
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2002,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主要个展
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2007南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CACSA)2007年度当代视觉艺术计划,澳大利亚
缪晓春:都市山水,2006,约翰·霍普·富兰克林文化中心,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美国
图像+想象,2006; H2O-艺术史研究,2007,奥沙当代艺术空间,香港
观点,2006;H2O-艺术史研究,2007,北京空白空间,798,北京, 中国
虚拟最后审判,2006, H2O-艺术史研究,2007,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柏林,德国
幻象,2004;虚拟最后审判,2006;H2O-艺术史研究,2007, 沃尔士画廊,芝加哥,美国
盘桓,2002,乌尔斯∙马勒画廊,卢塞恩,瑞士
从东到西,从西到东,2001,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北京,中国
艺术家作品
缪晓春用精确仿真出的自己的形象置换了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几何形式的、与客体无关的对人体器官感知的摹写,缪晓春以此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范的瓦解推向了极致。在克隆的世界内已经不再存在甚么原型,在千篇一律的面具后面,仅存的只是对某些与自身一致的东西的一种并不怎么清楚的感觉。Always the same, but never myself(永远都是相同的,但从未是我自己),我们可以把Calvin Klein的广告策划在上世纪末为其香水所设计的存在主义广告词倒过来说,这广告词当时是为凯特·摩斯这位艺术天堂中的公主量身制作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在那之后主体才意识到从来没有过“整体的”,并且认为,永远也不会再有“整体的”了。缪晓春的《最后审判》中可以称之为原型的东西只有各个克隆出来的形象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而艺术家又是可以使用机器随意改变这种关系的。本源性滑落为相关性,本源性变得灵活,变成了黑与白,变成了一种抽象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开始遭到彻底瓦解,缪晓春在一种他将其称之为未来的维度里安排着这一切。“我会去哪儿?”是他的《虚拟最后审判》的动态影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所在。大幅的数码影像,如同摄影作品那样,将时间的河流冻结在其中,它们是对从完整的运动过程中选取的某些瞬间的抓拍,这对计算器来说原本是一个悖论,因为计算器是一种绝顶完美的时间机器:在显示屏上展示的、发生的、振荡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时间中的一幅图画,当我们关闭了显示屏,一切也就随之消失了。在电子的或者更多地在数码的动态影像中,认为自己是当代艺术的艺术是自主的。作品中的形象在被接受时,就已经变成了时间上并不永恒的存在,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它们的出现和消失。它们之间那扩张到无限的空间被变成了(用机器制造出的)一种永恒,或如古希腊人所说的,是一种“永世”(Aion),或如荒诞剧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所说的那样,是把上帝当作从零到无穷的最快捷的路。
缪晓春对《最后的审判》所做的极具个性的重新演绎和阐释是独特的。他毫无掩饰地将我们的(艺术)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以游戏的姿态将其引入到一个可能的未来之中,而它的这个未来实际上有可能已经在它的过去出现过一次了。只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一位从像中国那样具有深厚底藴的文化中走出来并且在这种文化意识下工作的艺术家 -- 尽管他与欧洲文化有着某些关联——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摘自西格弗里德·奇林斯基:《缪晓春——依旧出新》
缪晓春出生于1964年,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艺术史,并作为自由画家工作五年,随后在卡塞尔艺术学院接受了他的美术教育。他于1999年回国,在其母校新设的摄影与数码媒体系任教。由于具有这样的背景,他的摄影不但透露出来自画家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同时也突显其通过数码技术扩展摄影领域的强烈愿望。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缪晓春创作了与其国外或国内城市经历相关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作品包括他在卡塞尔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这是一系列黑白摄影作品,每幅都以一个真人大小的服装模特作为中心角色。它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