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社会学

社会学

2011-03-29 17:11:05 来源: 百度百科 作者: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12与批判分析3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底下来研究。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

目录

学科定义
定义类型
概述
学科创始人
概观
学科背景 思想理论渊源
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结构变迁
市民社会的危机
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
社会学中的科学与数学
主要学说
名家看法
学科性质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学科地位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主要的社会学主题
社会学主要人物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学派及分支
学科发展 早期发展
中期发展
当代发展
相关文献学科定义
定义类型
概述
学科创始人
概观
学科背景 思想理论渊源
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结构变迁
市民社会的危机
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
社会学中的科学与数学

主要学说
名家看法 学科性质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学科地位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主要的社会学主题 社会学主要人物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学派及分支 学科发展
早期发展 中期发展 当代发展相关文献展开

学科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   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1、侧重以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本身为研究对象(这里的社会既包括整体社会,也包括局部社会,即社会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某个层次)。其代表性观点有: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这是严复首先提出的。他在《群学肄言》的序言中解释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指正德、利用、厚生──本文作者注)之事操其本耳”。严复这样给社会学下定义,既符合孔德、斯宾塞关于社会学的见解,又具有中国特色。80年代在中国的社会学者中,有人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一定义可以说是沿着严复的思路发展的。   2、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1949年以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翰笙等人,与俄国的Γ.Β.普列汉诺夫、Н.И.布哈林等人一样,坚持这种观点。他们对社会学所下的定义大体相仿:“社会学是一种科学,研究社会上各种现象及其原则与一切社会制度的学问,且用科学的方法,考察社会是何物,发明一种法则,以支配人间的行动”(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1920);“社会学者,社会科学之一,其研究之目的在探求社会进化之原理;其研究之方法,在追溯过去以说明现在,更由现在以逆测将来”(《李达文集》第1卷,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80);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之构造,社会构造之存在、发展、变革及其相互联系,分析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诸要素,及诸要素的性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求社会变革的因果关系和法则,以推知社会进行的方法,预测将来的一种学问”(许德珩:《社会科学与社会学》,1936)。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的。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中国社会学重建后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概论(试讲本)》,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下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台湾省的一些社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社会学是使用科学方法,持守科学态度,以研究人类社会;主要论及社会之构造要素,其起源、发展、成熟与变迁;论述诸社会事象如社会制度、社会系统、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运作程序、社会团体等;并想在诸社会事象中寻求或建立普遍性公律、原则、原理等的科学” 4、侧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主张这种观点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深受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社会学的各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或失之抽象,或失之广泛,或失之含糊,或失之狭隘,似均不能认为适当的定义。比较在目前可认为适当的定义,即是:以社会学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学原理》)。龙冠海对社会学对象的定义也属于这一类,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由此所造成的社会体系,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情形”

定义类型
  这众多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分属于三大类型: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É.迪尔凯姆等人。其中孔德、斯宾塞在研究整体社会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这种观点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M.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对后世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看法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马克思主义派的社会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概述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最初得名于孔德,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其方法论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另有以M·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
 
学科创始人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98-1857)却当之无愧.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概观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这种观点主要是社会学中涂尔干学派所持的观点,而其他派别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探索对社会的救治,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   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   孔德发明了社会学一词。“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学术范畴。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Auguste Comte)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原本他用“社会物理学”来称呼这个新的学科。他的社会学理念是典型18世纪的:他相信所有人类活动都会一致地经历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抓住这个阶段,它就可以为社会病开出有效的药方。   第一本以社会学为题目的书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哲学家 赫伯特·斯宾塞所著。在美国,1890年 肯萨斯大学的“社会学元素”是社会学第一个课程[1],[2],1892年 芝加哥大学由艾比安·斯莫尔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独立大学学院,他也创立了“美国社会学学报”[3]。1895年,法国 波尔多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学院。 1904年 伦敦经济及政治学院成立了英国第一个社会学学部[4]。1919年 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1920年Florian Znaniecki在波兰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   第一次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合作发生于1893年。当时 René Worms 成立“社会学国际小学院”,最后与创立于1949年的国际社会学家协会合并[5]。1905年成立的美国社会学协会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会学家协会。   19世纪至20世纪有一群古典社会学家冒起,例如:卡尔·马克思、Ferdinand Toennies、埃米尔·涂尔干、帕累托及马克斯·韦伯。他们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经济、心理学、道德操守、哲学、神学及其他学术范畴。   早期由孔德带出的理论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相同的方法来探讨社会现象。强调以经验、实证和科学方法为社会学扎实的基础。这个方法学称为实证主义。   19世纪早期以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手法来研究社会生活受到了德国的狄尔泰、海因里希·李克尔等新孔德主义派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自然世界跟社会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社会有独特的范畴如意义、符号、规则、道德规范及价值。这些元素产生了人类文化。后来马克斯·韦伯根据这个观点发展出“反实证主义”的解释社会学(Interpretive Sociology),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它跟反自然论有密切关系,使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人类及文化价值。这导致难以为主观客观研究分野的争论并影响了诠释研究。因特网时代也催生了社会学的新分支-公共社会学。   最后,自然科学实际上并没有取代其他的社会科学,而是变成强调对象和方法的另一种形式。今天,社会学家通常通过比较法来研究人类组织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在复杂的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中。从20至21世纪来看,社会学的研究也应该是突飞猛进的时代。
 
学科背景
思想理论渊源
  人类对由自身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思考,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论述过“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会”。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和A.奥古斯丁从宗教神学立场也曾对此做出过论证。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取代封建专制、用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阶级的社会伦理观。从社会学的学科历史上考察,这些理论观点都属于社会学史前阶段。社会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后,它的产生有其直接的社会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结构变迁
  各国学术界倾向于认为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它是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科学长期发展的产物。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发展新的一页。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加剧了为获取原料和产品市场而展开的世界性贸易竞争和掠夺;宗教组织面对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逐渐失去往昔的神秘性和绝对权威,逐渐进入世俗化;法律由维护原有贵族特权而转向以调节经济活动为目的。总之,以工业革命为先导的18世纪的经济变革,使欧洲从过去的礼俗社会变成工业社会。

市民社会的危机
  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彻底破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具有的阶级对立、压迫和剥削,成为对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嘲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30~40年代先后发生的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反映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劳资阶级冲突日趋加剧。为了克服市民社会面临的重要危机,一些社会思想家试图运用"社会组织规律"重新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秩序,以顺应社会改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社会学便应运而生。
 
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
  随着近代理性实验科学的兴起,以力学和生物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地质学、化学、生理学也有了重大进展。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以及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经验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并积累了大量实证科学知识,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使其可能摆脱过去仅仅局限于理论思辨和定性描述的传统窠臼,开拓了观察问题的视野,引起新的突破。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取得的成就,就是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突破的例证。

社会学中的科学与数学
  社会学家研究时常常分析群体,如社会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及商业组织。他们研究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跟踪源头及发展过程、分析群体活动对各个成员的影响。社会学家关心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间或成员间的互动影响及社会特征(例如:性别、年龄、种族)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效果。这些社会研究结果能够协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员、社工等解决社会问题并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会学家都有多项专长,例如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种族关系、教育、家庭、社会心理学、城市、农村、政治及比较社会学、性别角色及关系、人口地理学、老年学、犯罪心理学及社会学应用。   今天,社会学研究人类组织、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较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对其它科学带来额外的需求,这对研究现代工业社会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类学的启示,加速了对多元文化及多元国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会学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例如: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因为有很多罪案发生、家庭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压力,急需要社会学来寻找解决方法。   社会学家透过量性研究来研究社会关系以预测社会变动。他们希望透过质性研究,如面谈及小组讨论,对社会运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会学家正辩论着从中作出平衡填补两者之间的空隙。例如:量性研究描述大型社会现象而质性研究描述个人如何理解大型社会现象。
 
主要学说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名家看法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的9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   1、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持此说的有孔德、美国的E.A.罗斯和英国的E.A.韦斯特马克等。   2、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形式的科学,其代表是德国的G.齐美尔。   3、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组织的科学,美国的E.梅尧—斯密和W.I.托马斯主此说。   4、以社会学为研究人类成绩或文化的科学,其代表是美国的L.F.沃德。   5、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进步的科学,美国T.N.卡维尔和蒲希持此说。   6、美国的J.赖特和C.W.哈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7、美国的A.W.斯莫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过程的科学。   8、P.A.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间的关系的科学。   9、美国的R.E.帕克、E.C.林德曼以及德国的L.von维泽等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美国社会学家H.巴利和B.穆尔指出,在1951~1971年的20年中由美国出版的16种普通社会学教科书中关于社会学对象的提法就有8种,即社会互动、社会关系、集团结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

学科性质
  社会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能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关于社会的科学?这些问题从孔德开始至今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一些社会学家把该类问题看作是使社会学界发生分裂的最根本的问题,看作是西方社会学争论的三类理论问题之一。   孔德不仅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且认为是科学之首,是“科学的皇后”。孔德把社会学看作是“社会物理学”,表明他认为建立一门“社会的自然科学”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来,社会学的科学性,就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美国社会学家J.H.特纳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科学活动。持这种统一科学观的学者认为,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在社会研究中从经验事实出发,一切理论、命题和概念必须能经受事实的检验,而研究过程中则须把事实与价值区别开来,使社会学日臻成熟、更加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精确科学。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社会学知识的普遍性被认为是当然的,即使目前还未达到此种程度,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终究会得到关于社会的普遍性解释,以至最终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社会学的科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在把握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民族和地域在文化和历史上的连续性和特殊性,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为了保证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缺乏经验研究的社会学是空洞、思辨的;而缺乏理论研究的社会学则是盲目、表面的。经过最近数十年的努力,社会学在科学性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概率模型”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预测的精确度;“统计控制法”和“模拟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所研究对象涉及的多个变项的控制等等。

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会用各种方法收集经验资料,操作化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观察法及统计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对的困难是它们都根据研究员各自采纳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及了解社会。作为功能主义者的鼻祖,艾弥尔·涂尔干喜欢从宏观视角去解释被他看作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事实”。如果他是符号互动者,他便专注人们如何理解别人。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者把什么都化作阶级斗争。现象学家只是思考大众对现实如何建立自己的意义。当各方都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常常争论谁对谁错,而实际上会把不同方法学结合。   因特网是社会学家的兴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网上问卷调查代替纸张问卷。二)它成为讨论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课题。因特网的社会学研究网上社区、虚拟社区。四)因为因特网而产生社会组织上的改变,例如由工业社会转型到知识社会的大型社会改变。

研究工具
  社会研究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方式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这就必须有一定的工具和使用这些工具的技术。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其他工具可分为两类:一是文书性工具,如调查表、统计表和统计分析表等,一是器具性工具,即搜集、贮存和分析资料的各种物质设备,如计算机等。使用这些器具的技术(包括统计技术)也是社会研究必备的条件。
 
学科地位
  社会学家对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地位的看法,也是历史地变化的。在创立时期,社会学刚刚从哲学的怀抱里解脱出来,社会学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代名词,同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有社会哲学或 ,历史哲学的色彩,带有某种包罗万象、凌驾于各门社会科学之上的印记。例如,孔德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一切现有知识的综合。他对这种综合,是用“三阶段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阶段)和科学分类法(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和社会学)来说明的。斯宾塞也认为社会是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或总和,他的《社会学原理》包含了对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   社会学是一种研究社会第一原理的科学,是各种社会科学的根本科学。例如,他们两人都主张社会有机体论,并把社会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以及部门与整体之间保持和谐作为社会根本原理。不过他们各自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孔德强调整体,斯宾塞则强调个体。后来,美国的吉丁斯等人不同意孔德、斯宾塞的第一种观点,继承了他们的第二种观点。他在1896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中说:“社会学不是社会科学的总和,它是一种普通社会科学──一种研究社会元素与第一原理的科学”。   关于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有的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与上述观点不完全相同的看法。这种看法把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在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对人类学作  出了贡献。要留意一点的是人类学家都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今天社会学及人类学主要分别在于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对象。   社会生物学是综合社会学及生物学的一门新科学。虽然它很快获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争论的地方因为它尝试使用进化及生物过程来解释社会行为及结构。社会生物学家常被社会学家批评过份倚赖基因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生物学家却说在自然之间和哺育存在一个复杂关系。故此社会生物学跟人类学、动物学、进化心理学有密切关系。这仍然是其他科学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会学来研究非人类社会。   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

主要的社会学主题
  群体组织方面:家庭-社区—乡村-集镇-城市-部落-民族-团体—文化..   群体与组织   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社会组织   科层制   社会制度方面:亲属-婚姻-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体育..   社会过程方面:合作-竞争-战争-改革-革命-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一体化..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规范与越轨   社会变迁   分层与流动   城市化   现代化   社会问题方面:就业-民族分裂-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移民-种族歧视-暴力—贫困..   宗教社会学   社会转型   女性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主要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埃米尔·涂尔干 (又译:迪尔凯姆)   赫伯特·斯宾塞   卡尔·马克思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滕尼斯   齐美尔   曼海姆   帕累托   马林诺夫斯基   斯金纳   威廉·萨姆纳(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顿   斯梅尔瑟   甘斯   米尔斯   米德   刘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劳   爱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罗德·加芬克尔   阿多诺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于尔根·哈贝玛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尔·福柯   利奥塔   吕西安·斯费兹   布迪厄   安东尼·吉登斯   埃利亚斯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人类学者,Clifford Geertz)   费孝通   冯钢
社会学理论
  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发展论   社会公平论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互动论   社会进化论   社会均衡论   社会认知论   社会学习论   社会控制论   结构功能论   社会冲突理论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理论   批判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   等等

社会学学派及分支
  历史社会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学分支   社会学史   教育社会学   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   实验社会学   数理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职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越轨社会学、妇女问题、种族问题、社会问题、社会群众及分层问题、社区、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微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人口社会学   比较社会学   社会地理学   文化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知识社会学、道德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史、实验社会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社会人类学   组织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福利社会学   人口学   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学说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区域人口学、人口系统工程、人口预测学、人口规划学、人口政策学、计划生育学   参看:   心理学 -- 情报学 -- 政治学 -- 社会主义 -- 社会发展规律 -- 社会结构 -- 人才学

学科发展
早期发展
    早期社会学是指产生和形成期的社会学。这个时期的社会学主要形成了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大传统,即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孔德—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传统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学传统

中期发展
  社会学的中期发展是指孔德、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与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学只存在于它的发源地欧洲少数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传入美国,然后世界各主要国家或者通过美国,或者直接从欧洲把社会学引入本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欧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    社会学
的传播与发展时期。
 
当代发展
  当代社会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迄今的社会学。这是社会学研究日益深入和不断完善、社会学知识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日趋严密的时期,也是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传播和发展的时期。   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衰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多元化    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和综合趋势    社会学的分化和“本土化”趋势
相关文献
  韦伯(德),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563352058   叶至诚,《社会学是什么》,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ISBN 9578187181   乔治.瑞泽尔(美),《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ISBN 7301087985   乔纳森·特纳(美),《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ISBN 957551498X   John J. Macionis, Sociology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0131849182   Piotr Sztompka, Socjologia, Znak, 2002, ISBN 8324002189   Stephen H. Aby, Sociology: A Guide to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3rd edn.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2005, ISBN 1563089475   Anthony Giddens,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Polity, Cambridge, 1998. 对古典社会学作很好的介绍。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Polity, Cambridge   Anthony Giddens, Human Societies: Introduction Reading in Sociology   Robert 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67, ISBN 1560006676   Evan Willis, The Sociological Ques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3rd edn,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813523672   Andrey Korotayev, Artemy Malkov, and Daria Khaltourina,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Moscow: URSS, 2006. ISBN 5-484-00414-4 [6].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