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艺术宋庄25年:乌托邦在消失

艺术宋庄25年:乌托邦在消失

2019-07-27 17:21:20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会 作者:吴越、韩丽婷

  

艺术宋庄25年
乌托邦在消失 
 
作者/吴越、韩丽婷
 
宋庄,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与“燕郊帝国”河北省仅一河之隔。京杭大运河的源流——温榆河与潮白河均流经此地。1994年之前,宋庄与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的生态景观并无二致,而在其迎来第一批从北京五环内赶来的艺术家后,艺术与宋庄,宋庄与艺术,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艺术的发展、繁荣乃至落寞与消解在宋庄一隅得以窥见。随着宋庄搭上市场化与城市化快车道,这个90年代的“乌托邦式”原生态村落也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之下匆促向前。
 
下一个“乌托邦”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存在,但“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的分配体制使得当代艺术创作者散落在祖国山河的各个地方。1989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多元化改革初见成效,工作分配制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诸多当代艺术创作者在嗅得北京兼容开放的文化气息后纷纷北上,并聚集到后来被称为“圆明园画家村”的土地上享受自由的创作生态,尽情挥洒艺术灵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中国发展的“空窗期”,而艺术则为填补这块空白提供了绝佳的笔触和色彩。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以及“艳俗艺术”成为九十年代当代艺术的代名词,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徐一晖等一批当代“盲流”艺术家,和他们所在的“圆明园画家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了大众视野,挑动受众的神经。然而,规模扩大、名声大噪的画家村面临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喧嚣和生活成本的提高,“波西米亚”的草根式生活也不断引起官方的注意。在知识分子的聚集、思想的碰撞似乎带有某种“危险”属性的认知下,官方开始对村民展开一番“收容遣送”,人人自危的境地之下画家村也逐步解体,直至解散。

 

▲ 圆明园画家村  摄影︱徐志伟1993

“圆明园画家村”不复存在后,方力钧、栗宪庭等人则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远在北京郊区的宋庄,原始的村落远离城市的喧嚣,自由、空旷而散漫的氛围为被驱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下一个“乌托邦”式的艺术创作空间,三千到五千块不等的院落也成为艺术家们的安身创作之所。至此,当代艺术逐渐渗透进宋庄的每一寸土地。  

 宋庄艺术工厂路,工厂路属于宋庄镇宋庄村管辖。两边还都是庄稼地,远处的民房就是宋庄镇宋庄村。摄影︱陈博  2006

现如今,宋庄镇共有47个村落,其中20多个村落中散居着近两万名艺术家,1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6家艺术馆,300多家画廊,宋庄依旧以其独特的平台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由原始的乌托邦式的艺术创作区到如今闻名遐迩的艺术聚居区,宋庄经历了“2005-2007年首届宋庄艺术节后的蓬勃的艺术市场,2008-2010年间艺术市场的降温与回升以及2010年之后的全面商业化开发”,市场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激发艺术创作与商业活力的同时,也为宋庄带来了多重始料未及的窘境。
 
 
市场浪潮与商业泡沫
 
2004年之前,宋庄的发展缓慢而又边缘。在经济宏观调控大背景之下,国家省级工业园区的建立使宋庄原有的低端铸造产业因耗能耗电成本高昂而相继破产,70%的工业厂房就此闲置。同时,年轻一代外出务工的热潮也使得农民民宅的闲置率一度达到46%,地区经济究竟何去何从成为难题。 

时任宋庄镇党委书记的胡介报和小堡村(宋庄镇核心村落)书记崔大柏经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当时的小堡村已有164位艺术家,加上周边任庄村、喇嘛村以及宋庄村,共有316位艺术家,但是“珍贵的艺术家资源”在当时却是政法委和公安清理的对象——“不许集聚,不许留北京”。面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艺术家遭受清理的双重压力,胡介报萌生出“打造中国版苏荷区”的念头。本着为艺术家搭建平台、盘活闲置资产的目的,《2004——2020年文化造镇与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应运而生。“要利用艺术家资源,使宋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示范区,‘以人为本’是关键。”胡介报说,“对艺术家要做到‘开放、包容、理解、呵护’,‘开放’是指将人才引入,而‘包容’即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理解与呵护’便是要体现对艺术家的尊重和保护。艺术家由于充满童心以及创造力十足而时常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如果没有这些,又何言艺术?

▲ 艺术家成力组织的活动“第二届裸体日”在潮白河边举办,图为艺术家索探在河中表演静止浮水。摄影︱陈博 2006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也开始逐渐进入艺术领域。“90年代的艺术品销售都是个人行为,一个藏家或企业家带着一箱钱,看中就买,买完便走。而798艺术街区的出现成为艺术市场化的契机。”从1999年起便居住在宋庄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张海涛介绍道。

2000年起,798艺术区开始陆续有艺术家居住,伴随着画廊、美术馆、设计公司以及杂志社的相继入驻,798的艺术品买卖逐渐形成生态。2004年,798艺术节的举办大大加速了艺术市场化进程,宋庄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聚集地自然而然地享受到市场化生态的红利。随后,在时任文化部部长和文联书记的周巍峙及其妻子王昆的支持下,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于2005年进入大众视野,宋庄艺术家及其作品初次公开亮相。这一举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64家国际国内知名媒体(如BBC、朝日新闻等)均予以报道。艺术节举办期间,与之相关的国际信息更是多达13000余条。中国宋庄顿时名声大噪,当地艺术市场的发展随即进入高潮。

当地原住民也因此对艺术家们有了新的认识,之后,由原住民出资修建的“宋庄美术馆”以及画廊相继建成。同年,宋庄艺术促进会成立,为政府和艺术家、艺术企业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宋庄对艺术家的保护凭借“口耳相传”逐渐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至此汇集。2004至2005年间,官方的介入与管理改变了宋庄之前自由、草根的状态,当代艺术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合法化,并在逐步兴起的艺术市场热潮中争得一席之地。

 

▲ 宋庄“六月联合行为艺术节”:艺术家四毛实施行为作品《如何证明你我不存在》。 摄影︱陈博 2007

 

然而,伴随着当地的艺术市场蓬勃发展,市场泡沫也在悄无声息之中形成。“2007年左右,大多数艺术家都能卖作品,所有的画家、画廊都想通过卖画来赚上一笔,炒作一把。”张海涛介绍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疲软,宋庄当代艺术作品的销售陷入停滞之中,“当代艺术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外,经济危机之后,国外很多画廊订的画就不要了,提前预付的定金也说不要就不要了。”胡介报回忆道。宋庄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迅速的膨胀与幻灭。“不过这也不算一件坏事”,张海涛认为,“当代艺术存在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这个价值判断理应由批评家和策展人来做,而在市场泡沫的情形之下,这一话语权逐渐向画廊、经纪人、拍卖行、藏家们转移,艺术家的命脉开始由他们支配。”在大众消费时代,“什么好卖就卖什么”的价值判断使得伪当代艺术大批涌现,艺术作品的学术性出现偏差,“过度炒作之下,诸多‘大牌’艺术家横空出世,但其作品的艺术性实为一般。”

“但艺术经济、市场和艺术创作本是不相违背的,只是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不应当受到市场的影响。”张海涛说,“创作的时候是有独立性的,创作之后就交给市场或者艺术传播等公共平台。”艺术家和市场的良性结合不仅为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提供平台,更为大众的日常审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城市化快车道下的阵痛

从1999年起便居住在宋庄的张海涛见证了宋庄近20年的变迁。“我们刚来的时候宋庄没有路灯,没有公交车,没有门牌号,没有水泥路。那时候很穷,100块钱能过一个月。唯一支撑我们的是理想。”对于艺术理想的一腔热血同现实的清贫产生了某种似有似无的共鸣,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亦能见证艺术火花的迸发。

▲宋庄摩托队左起:策展人张海涛、艺术家冯国栋与窦金军在宋庄镇辛店村。摄影︱陈博 2004

 

而如今,城市化进程的浪潮在不断地拍打着原先沉睡的自然村落,房租上涨便是最初的预警。“从早期1000块钱一年的租金变成现在的3万、5万块钱,我担心未来艺术家可能会越来越住不起房子,房地产的介入以及炒房的行为会慢慢吞噬掉这个艺术区。”张海涛的担忧不无道理,伴随着城市化的侵袭,美国的艺术街区东村、格林威治村等地的波西米亚式的反叛精神早已消逝得没有影踪,国内的798街区也在印证着这一改变——原先居住在798地区的艺术家因为高涨的房租而不得不搬离,画廊的学术性消退,商业化程度也随之提升,旅游、时尚街区、咖啡馆等周边产品似乎在消解原始的艺术属性。在未来的规划里,宋庄将会成为“文化硅谷”一般的存在,20个村落的艺术家将会集中到小堡村的高楼大厦里,进而形成“小而精”的艺术小镇,而周边其余的村落则会被拆除。对于张海涛等艺术家来说,这将是对维持20年之久的艺术创作空间的颠覆。

“每位艺术家的工作室都建得很有艺术特色,建筑本身也有其历史价值,而且其他村落的艺术区作为小堡艺术小镇辐射的文化项目能够承担起呼应和互补的功能,一旦拆除并建成高楼大厦,届时‘千城一面’的宋庄也将随即丧失自身艺术规划的优势。”张海涛说,“小堡村的宋庄艺术小镇可以像798一样吸引全国更多好的艺术家、好的机构,做好专业的服务平台,但周边的其他艺术村落和艺术区则要在保留的基础上做环境改造。”

2015年,通州区被列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之中,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阵痛也不单单以房租上涨的方式呈现,利益纠纷同样来势汹汹。宋庄的土地上不只有不断迁入的艺术家群体,原住民们更是拥有宋庄的天然所属权。从一开始对艺术家的敌对情绪到后来艺术市场开发后双方利益的缠联,原住民们也通过开餐厅、办画廊以及出租房屋等途径分得艺术经济的一杯羹,而城市化进程中地价暴涨带来的利润更显得诱人十足。先前几千块钱卖出的院落如今每年可收取上万元的房租,“收回来再出租”成为不少原住民的选择。

2007年发生的“房讼”风波发出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由于双方先前私下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在司法上虽然属于无效文件,但是法院判定原住民也要赔偿艺术家一定的信贷利益损失,赔偿金额是现有土地估值的百分之七十,农民则保留百分之三十的收益,三七分的模式一时之间成为房讼案的样板;而十年之后的第二轮房讼案则更为复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规划意味着村落中大批房屋可能会拆迁,而拆迁赔偿的巨款则引发了新一轮“房产战争”。张海涛所在的院落在2017年遭到最初买卖房屋的原住民的非法入侵骚扰,经法院判决,张海涛依旧享有房屋的占有和使用权,同时在没有新的拆迁评估标准下,法院不支持对艺术家群体的房产评估、腾退。一时之间,房屋争夺战背后,关于艺术家是否应该离开宋庄的争论不断。

 ▲ 张海涛家“4·28”房讼现场。来源︱艺术档案网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上的纠纷,还有商业化入侵对原有创作生态的冲击。艺术创作生态对于艺术的激发作用不言自明,上世纪90年代“圆明园画家村”中孕育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便成为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得以记入史册。在宋庄,艺术馆与画廊林立,周边便是时髦的外国餐厅,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招收一批又一批的艺考生,艺术为宋庄经济的发展安装上加速引擎,而宋庄的生态也无时无刻不在反作用于艺术以及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生态与艺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良性的循环是艺术家留在此地的前提。”张海涛介绍说,“在宋庄乃至全国的艺术圈层,需要警惕的便是‘本末倒置’的现象,艺术创作为本,而艺术管理和经济则为末,二者应始终处于这类互动之中。”

 

同时,艺术收藏家肩负着为大众选取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的责任,而如今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刷之下,艺术品的选取不再以自身暗含的学术性以及艺术价值为唯一标准,市场化导向的售卖浪潮将艺术作品看作收藏增值的物质符号,原有的艺术含义则在几经倒手之中流失。“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宋庄的生态,更是全国艺术市场的弊病。”

除去利益纠纷的烦扰和商业化进程加速之外,宋庄遭遇的生态危机还表现在“当代原创艺术特征”的逐渐消逝。宋庄以当代艺术起源,而如今宋庄的艺术生态却更为庞杂。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代艺术的发展迎来了寒冬,“当代艺术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在国外,国内尚未形成当代艺术的消费群体。”胡介报介绍道,“2008年之前,宋庄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外国的背包客,他们拿着一箱子的钞票换走一张画,而金融危机之后,大批当代艺术品滞销,慢慢地,先锋的当代艺术出现停滞甚至逐步消失。”因为当代艺术而名声鹊起的宋庄同样吸引了各种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前来,并逐渐形成新一轮思潮的聚集区。从艺术类型竞相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为艺术市场的多样和繁荣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对于市场本就较窄的当代艺术来说,传统艺术的入驻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有的当代性和先锋性。“现在的宋庄更像是一个杂货铺。”一位在宋庄居住了近6年的行为艺术家感慨。

 
 
未曾到来的未来
 
与798艺术街区不同,宋庄更像是一个社会。人群熙熙攘攘,往复来去。商业化浪潮带来了逐利的艺术投机主义者,城市化进程则不断冲刷着宋庄原始的艺术生态。环岛处的征名塔终日伫立,心中了然却缄默不语,任时间对艺术家的一切做出筛选,留下走上塔尖的极少数和仰望的大多数。而时间究竟将艺术宋庄引向何方,似乎任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宋庄“一去不复返”的呼喊以及“未来一片美好”的憧憬同时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上,关于未曾到来的未来,宋庄以及宋庄人在时代的洪流和坚守之中疑惑着,也期待着……
 
注释
 
【1】“苏荷”(SOHO)位于美国的曼哈顿,是纽约的老工业区,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苏荷”闲置了许多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稍加改造后作为创作、展示和经营文化艺术的场所。现在“苏荷”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已经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当代艺术代名词。
【2】征名塔:宋庄标志性地标建筑物,由当代著名艺术家方力钧设计,塔分七级,最底层是泥土墙,第二层是砖墙,第三层是瓷墙,第四层为铁墙,第五层为铜墙,第六层为银墙,第7层也就是塔尖则是金色,寓意艺术家的成长历程。


本篇文章为百墨第23期期刊中的一篇。正如文中所说,北京宋庄正在被城市化的进程吞没,正在被商业化的进程侵袭,作者借此为宋庄发声,呼吁大家共同维护艺术文化!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初评评委亮相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初评评委亮相

2021-06-19 16:30:28.912 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作者: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初评评委亮相(上)

2021年4月26日,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颠覆未来”(Disruptive Futures)为主题重新思考颠覆性技术的角色,从而预见我们可能的未来。

一场精彩的比赛,离不开评委的评审。在评审环节,大赛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担任本次大赛的初评评委。初评评委将以提名的方式推荐出32名选手,以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出10名选手直接进入复赛,并对入围的候选人进行策展方案指导。随着赛程进展,我们将一一揭秘评委团队构成。接下来请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四位知名的初评评委。

1.webp.jpg

▲ 蔡影茜
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

蔡影茜生活工作于广州,现为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她策划了不少研究性的群展,包括“时代异托邦三部曲”(2011、2014、2017)、“潘玉良:沉默的旅程”(巴黎-广州,2017)和“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职业中期艺术家个展:“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2012)、“罗曼·欧达科:脚本”(2015), “奥尔马·法斯特:看不见的手”(2018)“周滔:铜镜岭”(2019),“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以及珠三角重要艺术小组的回顾展“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2016)。她在时代美术馆发起泛策展系列,以创建一个寄生于日常的工作和思想网络,将策划性的当代艺术内容,与即兴对话和流动课堂结合起来。她维系并拓展“一路向南”的研究路径和交换网络,也是电子刊物On Our Times的联合主编。她曾参与de Appel策展人项目(2009-2010),并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的研究奖学金(2019)。她的写作被巴德大学、麻省理工大学、Sternberg、Black Dog、路易威登基金会、LUMA基金会等出版并发表,也在Yishu、艺术论坛和e-flux等媒体刊发。她是《无为而为——机构批判的生与死》和《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的主编之一。


2.webp.jpg

▲ 刘畑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研究员

刘畑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当前聚焦于面向「大众」的广域策展和设计,以及对乡土基层、古典源起与科技前沿的同步探索实践。近期部分策展项目包括:「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2020)、「Inter-World-View」、「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在半个迷宫中」、第七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圣状通道」、宋陵个展「瞌充梦东」、「元素—郎静山摄影选辑」(2019);第六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前提」与特别项目「布展者之夜」(2018);「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文人与史诗」、「球场」、「透明的铁」(2017)等。曾任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理论剧院」项目总监(2016)。


3.webp.jpg

刘晓都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之一

作为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香港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开放设计课导师,刘晓都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机构讲座并担任国际竞赛评委。曾参与多项国内外建筑展览和学术活动,包括2005圣保罗建筑双年展,2007里斯本建筑三年展,2008中荷设计交流巡回展和纽约库伯休伊国家设计博物馆土楼特别展等,主要策划的展览包括: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并与著名策展人李振华联合呈现2019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出维:雕琢空间”。2020年,刘晓都与策展人崔灿灿联合策划推出持续一年的跨界艺术项目——“九层塔系列展览”。


4.webp.jpg

卢迎华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

卢迎华于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于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同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并于2018年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的评委会成员之一。200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进行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初评评委亮相(下)

颠覆性技术将会带给未来哪些可能?我们如何通过艺术、技术、科学和人文重新想象一个更长远的未来?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以“颠覆未来”(“Disruptive Futures”)为主题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等专家担任初评评委。初评评委将以提名的方式推荐出32名选手,以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出10名选手直接进入复赛,并对入围的候选人进行策展方案指导。

这些初评评委是Hyundai Blue Prize大赛的“把关人”,身为伯乐挑选出策展场上的“千里马”;他们更是良师益友,以成熟经验指导青年策展人。看完上期对蔡影茜、刘畑、刘晓都、卢迎华四位重量级的初评评委的介绍,我们将带您继续认识另外四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初评评委。


6.webp.jpg

徐维静
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助理教授, Dogma Lab 联合创始人,艺术家、设计师

徐维静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与设计师,现任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助理教授。她的作品探索生物没接与科技的交叉问题,往往以物品、机器、装置急可穿戴的形式探索新的机械逻辑、思辨设计及感官系统。她曾是上海纽约大学研究员,并曾是西澳大学 SymbioticA 生物艺术研究中心(珀斯)、马普所科学史研究所(柏林)访问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在亚洲、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展出,并被柏林马普所科学史研究所收藏。她与 Benjamin Bacon 教授共同创立了跨媒体实验室 Dogma Lab。在 Dogma Lab 名下,两位艺术家曾在上海交响音乐厅(2018)、深圳媒体艺术家(2014-2015, 2020-2021)、纽约 Soho 画廊 Gallery HO(2012)、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2012)、柏林 Art Labratory Berlin (2021)等机构演出、展览。Dogma 的作品和项目报道和艺术家采访曾出现在 Vice China、Creators Project、Anomaly、阿里巴巴 UCANN 大会、意大利 Neural 杂志、以及诸多其他媒体平台。

7.webp.jpg

于渺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IMFA客座教授、加州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于渺是一位艺术史学者、英国圣马丁学院Afterall展览史丛书的作者和研究员。于渺曾经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广东时代美术馆、中间美术馆和新世纪艺术基金会策划过多档研讨会和展览。作为《YISHU典藏国际版》的特约主编,她曾编撰《档案图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实践》等英文出版物。她基于艺术史研究的录像作品曾在时代柏林艺术中心、巴黎Villa Vassilieff、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亚洲协会和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于渺于2018年获得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于2017年获得泰特美术馆亚洲研究奖金、于2015年获得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于渺是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艺术季发现奖单元的策展人,也将担当2021年OCAT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


▲ 张海涛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张海涛从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策划:2020 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张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张烈还担任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博物馆传播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孤独症康复研究项目部主任等职位。近年来在信息与交互设计理论研究,博物馆文化遗产展示和数字化传播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孤独症康复技术和服务体系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交互设计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领域的应用研究》、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意与相关技术开发》、文旅部《数字文化体验空间构建研究》等国家课题;主持了多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实践,包括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孔子博物馆、数字圆明园、故宫大高玄殿数字展厅、中国国学中心、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等展览及新媒体策划设计与实践研究。 


123.jpg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