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吴超(Wu Chao)

吴超(Wu Chao)

2014-06-25 18:57:14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吴超(Wu Chao)

简历
吴超,1977年生于四川;
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2007年毕业于法国南锡国家高等艺术学院,造型艺术硕士学位;
现工作于广州。

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动画、影像装置、声音艺术。主要关注生命精神性。
 
展览/其他活动
2014年
装置特别展览、评委单元,荷兰动画节,荷兰
放映季,时代美术馆,广东
戛纳AVIFF艺术电影节,法国
TEP项目,B6C画廊,上海
不为人知的中国动画电影宝藏,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法国
“日常之名”主题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独坐敬亭山,7日工作坊,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个展:重返曼陀罗,实验季,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3年
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开幕片,厦门
时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三年展,北京
“无差别-浮游”当代艺术展,北京荔空间,北京
蓝顶艺术节,蓝顶美术馆,成都
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湾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形变——一种当代艺术的视角”,53美术馆,广州
“从绘画到动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重庆
第一届中国-东盟双年展,南宁
 
2012年
第三届大声展独立影像单元,北京
深圳首届中国独立动画双年展,深圳
时代美术馆、联合书店放映,广州
艺术北京/影像北京主题展——“同分异构”现象展,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任我行》新媒体展,北京
第一届西安国际动画节,西安
巴黎影子独立电影节,法国
 
2011年
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开幕片,南京
第八届维也纳独立短片节推荐在奥地利维也纳有线台“Okto”电视台频道全片播出,奥地利
第十五届首尔国际卡通动画节中国动画特别单元展映,韩国
第20节法国图卢兹国际短片电影节,法国
第五届重庆独立影像年度展,重庆
深圳湾国际艺穗节“电影+影像展”的中国当代独立动画单元,深圳
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化身世外”动态影像互动媒体展,北京
 
奖项
     
2013年
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创新奖,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北京
第二届独立动画论坛多媒体动画奖,董冰峰、皮三策展,北京
荷兰国际动画节竞赛单元,荷兰
2012年
第十一届捷克国际动画节评委特别奖,捷克
柏林国际短片节竞赛单元,德国
2011年
首届中国独立动画论坛“论坛基金奖”,尤伦斯UCCA当代艺术中心和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映,北京
第八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金恐龙”最佳中国短片奖,常州

公共收藏
2013年,《发生》被栗宪庭电影基金会收藏
2013,《午夜》被53美术馆收藏
2011年,《追逐》被栗宪庭电影基金会收藏

吴超一直在广州安静坚定的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作为持续关注生命精神性的艺术家,创作手法涉及实验动画、影像装置、声音艺术,数码绘画。近年来,作品在当代新媒体艺术领域备受关注,屡获国际国内实验电影节奖项和并多次参加国内重要当代艺术展览。2011-2013年,获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创新奖,二次成为中国独立影像展开幕片,二次在中国独立动画论坛获奖,或捷克动画节评委特别奖,柏林国际短片节主竞赛单位,并在尤伦斯、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时代美术馆、大声展等展览。2014年继时代美术馆展览之后,作为荷兰动画节终评评委举行个展,戛纳AVIFF艺术电影节展映,作品也即将在中法建交50周年影像展展映。

艺术家作品

《发生》展览现场

《发生》视频截图

《发生》视频截图

《发生》视频截图

《发生》视频截图

[视频]吴超作品《发生》剧场效果演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7zx8lNwEr4/


作品简介INTRODUCTION

发生
实验动画剧场

《发生》,一个作者本来意图、观者在场感受相互交织、相互分叉的作品。

《发生》尝试实现一个生效现场,通过多屏动画影像、声音、观者的选择性阅读与重组,唤醒对生命日常细节及其关系的原初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作品中一场场日常动作的缓慢重复,似乎充满预兆的仪式,每一个细节的未来都如同迷雾,难以捉摸;一种种植物生灭的起伏连续,仿佛流水不断的时间,每一个瞬间切片都被叙述得无边无际,使知觉无限膨胀;不受逻辑和时空限制的、偶然随意的场景调度安排,又似不可定义的命运,每个生命在意义的悬丝上摇摆不定,直至一切渐渐隐入黑暗。

作品似乎在无常、无奈、平庸、苦痛中,总伴随着恒定、游戏、情趣、欢喜;在纠缠于文明社会的理性思考中总伴随着赤裸生命的简单快感;将抒情、执著、不由自主和节制、游戏、冷静旁观并置。

作品舍弃创造鲜明独特的视觉风格,而采用较客观、自然的方法来观察描绘事物,让事物本身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成为重点。

作品探索剧场式语言,这种语言不光体现在影像的场景设定、叙事方法,还体现在现场装置:现场由四屏主影像、根据空间结构不定而加入的自循环影像、声音艺术、实体装置和在其中可自由游走的观者构成。如此,虚拟空间、物理空间、内在空间以及各自时间轴间相互纠缠,共同发力。观众不再被动、惯性的收看,而是主动、寻找其中的意味。

《发生》也融合了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尝试在随意调度场景的同时,又不失连贯和谐;在模糊、断裂、多向发展时间的同时,又不失自然流畅。“场的相互力量与变化”成为空间、时间、情绪、节奏等调配组合的关键因素。

《发生》创作的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探索的人生练习过程,借由个体的探索完成对群体命运的思考。

《发生》不只是由作者个人完成的物品,它试图成为一种生活之道。

 

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创新奖”获奖评语

犹如一部充满诗歌性的复调式的四重唱,独立动画片《发生》打破了人们对动画电影日常观看的经验,而精心构制了一个幽暗、繁复、绚丽的视觉之“场”,勾连了电影与当代艺术共同“发生”的空间。

终选评委:刘旭光、孙松荣、曹恺
初选评委:董冰峰、张海涛、炭叹

《追逐》剧照截图 

《追逐》剧照截图 

《追逐》剧照截图 

[视频]吴超作品《追逐》1分钟片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0MTMxNTcy.html

《追逐》作品介绍

单频动画短片22分钟或三频动画装置7分钟

追逐的什么也追逐不到,阻止的什么也阻止不了。我们在追逐中欢喜忧愁,却再听不到生命其它声音,直到最后成为一个行走的影子。

这是一个关于追寻与失去的故事。短片由众多看似毫不相关的角色组成的:充满好奇不断向前寻找的小孩,仿佛洞察一切的乌鸦,自己在运转的玩具,在各个角落游荡的动物,夜间软弱白天强大的影子,一心修建自己游乐场的白痴,静谧的小树林与奇怪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城,跨越之后再也不能返回的墙……。他们仿佛为了出演同一场游戏而存在,他们又各有自己不同的轨迹,只是因为命运的精巧错搭而产生冥冥的联系。

短片尝试采取不介入的旁观的视角来叙述,以使观者从较远的角度来看“人”的故事。尝试更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观影方式:运用缓慢的长镜头和剧场式多层次的场景,让观者从剧场元素中自动提取信息,与自己的体验结合,产生对情节的多意义解读方式; 尝试视觉化叙事与呈现。

 

张献民评论

吴超的作品,似有关群体的、不连续的生命进程。

不连续,是否影像作品的共同特点?影像重建动作或保留完整时空,这两个概念都是有关连续性的。剪接是否只有这两个目的?吴超作品由一些小场次组成,每两个场次之间是个联想式的变幻,但此联想可能只由观看者脑补,或试图思考的人(比如我现在的情况)假设它们之间有一个联想。但那些场面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弱。

不连续、弱关联的形式/方式之一是时间上的表面连贯,就是剪接在一起。另一个方式是空间中的并列。所以吴超作品走向多屏幕/多通道是必然的。空间中的并置与时间中的并置殊途同归。

将时间的性质等同于空间,会让人想起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一些思想和作品。自由联想也一样。吴超作品中对人群机械化的恐惧、行走的机械、自我生长的植物等元素,同样带有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和达达派的特点。吴超是留法的。她第二个作品从超现实主义发展开来,接近风格练习、对日常生活进行“侦破”,也对应于西方文学和艺术在20、30年代的黄金时代之后的发展。依此类推,她的第三个作品恐怕要发展艺术的现场性,或不同角度形成的差异,或概念提供者与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作品。她在新作品的构思阐述中已经涉及到这些可能性。

吴超作品中的人多数是群体形象,经常在行进当中,自己划定一个场域、或蹈步在虚空当中(只有动画才有这样的画面)。人物的动作意义大于表情。甚至经常人的形体比面容重要得多。她作为女性对形体的感知可能代表画面之一是《发生》中男性赤裸背部不断被洗刷的毛笔字。

吴超人物的动作往往过多。正如她人物往往过多。这种不节制,泛滥,是她作为四川会理人的一点地气?色彩多而绚烂。这些也挺像超现实主义。

为活得精彩,我们必须活得过分?

张献民
2014.4

(注: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独立电影批评家、策展人)

 

吴超工作照

生命的观测与猜想-【项目介绍】

2014-04-26 吴超 夏维伦 生命观测与猜想

初衷:生命本体最核心的精神性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它的途径是怎样的?希望能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的平台或框架,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来探讨这个问题。

“生命观测与猜想”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艺术研究项目,试图探索个体生命的精神性。通过艺术与其他相关的知识领域的学习与碰撞,达成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通过不同个体的参与,与不同生命个体的接触,在众多具有复杂性、多向性的未知事件的积累中,完成对个体局限、理性局限等思维的突破。在这里,艺术不完成任何教化、所指的任务,艺术语言作为得出开放性结果的手段。艺术作品提供的不是一个结论,一种转译,一个态度,而只是一个激发观者的事件,现场。项目只是一个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获得深入观察生命的契机。

“观测”是观察与检测,这一部分可以包涵来自各个相关知识领域的各种知识、各种个体生命现象(主要是精神方向)实例、无序的讨论、由不同阶段设置的开放艺术项目得出的观测结果。“猜想”借用数学概念,是不知真假的表述,可被证或完全不被证实,这一部分可以包涵各种对应或不对应命题的假设,无论对错与否,是想象的自留地。

“生命观测与猜想”的暂定工作方法:将采取部分不设限、部分阶段性平行主题研究的方法。第一阶段主题为“记忆”,在这一方向上的工作框架包括:【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整理;【个体景象】包括个例收集与研究;【随机讨论】微信群随机主题讨论,目前主要有心理分析、禅宗佛教、艺术文学等朋友参与讨论交流;【实践测试】包括可开放参与的艺术项目、艺术与其它领域如公益组织(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等结合实践;【猜想】对应现实或理想主义的假想,比如随笔绘画、影像、声音等创作。

研究进程资料将以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在微信公众平台“生命观测与猜想”中发布,与大家互动。欢迎对生命本体探索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学习。 

上一篇: 陆扬(Lu Yang..  下一篇: 冠华(GuanHua..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