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作品征集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作品征集

2008-04-08 20:10:30 来源: 豆瓣 作者:artda

标题: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作品征集 Prix Ars Electronica - call for entries 
  

  「电子艺术大奖」简介
  
  Prix Ars Electronica
  
  电子艺术大奖创立于一九八七年,是一个为任何以电脑为媒介,在艺术、技术和社会层面进行设计创作
  
  的人准备的跨学科平台。该奖是对数字媒体领域中的创新与先锋精神最重要的认可之一。每年有来自超
  
  过七十个国家的国际级艺术家参与电子艺术大奖,令它成为当代媒体艺术走向的晴雨表。 自一九八七
  
  年以来,向大奖提交的艺术作品总数已达三万七千五百四十二件,二零零八年,大奖的奖金金额总数高
  
  达十一万五千欧元(合约一百二十一万人民币)--为全球数字艺术奖项之最。电子艺术大奖于每年奥
  
  地利电子艺术节举办期间颁发。
  
  二零零八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现面向全球征集以下类别作品参赛:
  
  电脑动画 / 电影 / 视觉特效
  
  互动艺术
  
  数字音乐
  
  混种艺术
  
  数字社群
  
  媒体·艺术·研究奖:互动艺术形态
  
  请访问该网址获取更多信息:http://prixars.aec.at
  
  电脑动画 / 电影 / 视觉特效
  
  Computer Animation / Film / VFX
  
  奖励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独立创作,以及电影、广告和娱乐业中的高端商业制作。该单元对于艺术原创
  
  性与技术成就同样重视。
  
  本单元接受以下作品:二维或三维动画、数字短片或剧情片、角色动画、抽象电脑动画、科学领域的视
  
  觉化模型、广告、音乐录像、视觉特效、用以加强真人动作场面的电脑特效、实时电脑动画、游戏内场
  
  景、电玩电影、程序派生影像等等。
  
  互动艺术
  
  Interactive Art
  
  本单元涵盖从装置到行为的一切互动作品。主要评判标准包括互动元素在开发和设计上的艺术品质,以
  
  及作品内容与互动性--即互动的内在准则与用以执行这些准则的介面--之间的和谐对话感。我们尤
  
  其感兴趣的是互动设计本身所具备的「延伸人类行动范畴」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 / 政治指
  
  涉。评委会期待看到集创新的技术概念以及高度有效的设计(即可用性)为一体的作品。
  
  本单元接受各种形式的互动作品:
  
  装置
  
  行为
  
  受众参与
  
  网络作品
  
  远程遥感再现及通讯
  
  虚拟现实、扩增现实
  
  新型介面
  
  数字音乐
  
  Digital Musics
  
  本单元包含「电音」这一大类下的各种当代数字声音制作,此外也包括综合了声音与其他媒介的作品、
  
  电脑音乐、电子原音音乐、实验音乐,以及声音装置。奖项将根据参赛作品的音乐性以及声音处理技巧
  
  评出,艺术家所采用的媒介与风格并不在评审标准之中。
  
  数字音乐单元接受以下作品:
  
  声音与新媒体(声像表演、声音雕塑、跨媒体 / 录像 / 电影原声、装置、音景作品、广播艺术、网络
  
  音乐、程序派生音乐等等。)
  
  电音(Dub、Techno、小楷声音、Ambient、世界音乐、极简音乐、嘻哈、爵士乐、噪音艺术、
  
  Downtempo、Drum'n'Bass、Mondo / Exotica、DJ 舞曲、混杂拼贴、音乐录像、错误美学、掠夺
  
  采样等等。)
  
  电脑音乐(程序算法作曲、幻声、实验)。类比式电子原音技法、人声以及真乐器(无论插电与否)均
  
  可使用,但关键的评判标准仍在于艺术家能否艺术地、创造性地运用数字工具,令人信服地实现想法。
  
  混种艺术
  
  Hybrid Art
  
  「混种艺术」乃专为今日媒体艺术领域的混合、跨学科实践所设。该单元强调对不同媒介以及类别的融
  
  合,并从中生成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此外也重视对「艺术」与「研究」、「艺术」与「社会 / 政治行
  
  动」以及「艺术」与「大众文化」之界线的超越。
  
  本单元接受以下类别的作品:
  
  自主神经装置及美术
  
  自动雕塑
  
  行为与舞台作品
  
  媒体建筑
  
  通过新媒介介入公共空间
  
  电子机械装置 / 动力装置 / 机器人
  
  定点作品与地理空间叙事
  
  多用户环境
  
  注记软件工具
  
  人工生命
  
  转基因艺术
  
  软件艺术、程序派生艺术
  
  数字社群
  
  Digital Communities
  
  「数字社群」单元旨在奖励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线上社群,关注互联网在社会以及艺术层面造成的广
  
  泛影响,以及社交软件、隐在电脑、移动通讯以及无线网络领域的最新发展。我们尤其注意与线上社群
  
  相关的「网络·艺术」。「数字社群」单元将焦点放在那些对人类沟通方式产生了影响的大胆创意之上,
  
  试图填充地理上和性别上的数字鸿沟,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艺术表达的自由,或创造优质社交软件,加
  
  强技术-社会基础设施的易用性。该单元对全球各地试图利用数字技术完善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类
  
  项目(社会、文化、艺术)、倡议组织和群体开放。
  
  评委会将重点考虑包含社会政治迫切性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以及「网络·艺术」项目。网络
  
  艺术项目须以艺术性应对互联网的技术与文化特性,单纯将万维网作为内容发布平台的作品不予考虑。
  
  故此,参赛作品在艺术取向上应以互联网的「系统内含性」为基础。
  
  获奖作品应具有可复制性,同时也应对未来起到启发和鼓励的效果,并提供切实的可能。在「数字社群」
  
  这个大类之下可包含的各种项目、现象、艺术品和活动领域如下:
  
  社交软件
  
  网络 2.0 应用
  
  社交网络系统 / 交友网络 / 社会自营群组
  
  艺术合作项目 / 「网络·艺术」项目
  
  以软件为基础的合作 / 学习 / 创造以及知识网络
  
  移动媒体 / 媒体共享 / 隐在电脑
  
  对于环境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用户生成之内容」以及后设数据
  
  数字叙事
  
  游戏社群
  
  数字邻里、数码城市
  
  公民记者
  
  线上民权 / 电子政治
  
  媒体·艺术·研究奖:互动艺术形态
  
  Media.Art.Research Award: Interactive Art Forms
  
  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之「二零零八媒体·艺术·研究奖」将评出一部以「互动艺术形态」为主题的杰出
  
  理论著作。
  
  该奖奖金为五千欧元(合约五万二千人民币),其目的在于促进对于媒体艺术形态的学术研究,尤其关
  
  注尚未在美术馆或商业艺术界获得认可的艺术形态,以及艺术、技术和社会层面的作品。它们往往强调
  
  对过程、观念和互动的重视,并呈现出颠覆性、情境性与专一性。
  
  媒体·艺术·研究奖的确立,是为了认可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学者和艺术史家在过去二十年里所做的重要
  
  工作。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目前不但自成一家,而且课题新颖,范畴广博。
  
  本单元接受以下类别的作品:
  
  今年,我们征集的是研究「互动艺术形态」的理论著作,包括论文、学术性文章、论说文、书籍或线上
  
  出版物等等。作品须以完整手稿或正式出版物的形式递交。任何个人或团体,不分国籍,均可参赛。
  
  评委会将着重评鉴作品的内容以及它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我们欢迎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写出的当代性论
  
  述,同时也希望看到新型的出版形式(如线上出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杭州]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杭州]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2009-04-04 17:15:13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活 动:迷宫——新媒体现场
时 间:2004年11月30日 18:30开幕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活 动:动画观摩
时 间:2004年12月1日18:3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小剧场
活 动:录像短片观摩
时 间:2004年12月2日18:3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小剧场

主 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策展人:许江 吴美纯 


艺术家名单:(排名按拼音顺序排列)
常虹 陈晓云 程然 邓大非 佟飚 高世强 耿建翌 管怀宾 黄高 矫健 蒋志 荆艺兵 九药 李峻 李振鹏 陆春生 陆磊 刘韦华  倪斌斌 倪柯耘 邱志杰 邵一 沈立功 苏夏 孙欣羽中  孙逊唐红平 王冬龄 汪建伟 吴俊勇 王凯 韦天瑜 许玮 严忠斌 杨福东 于瑾  张培力 郑端祥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

“2004 新媒体艺术节:迷宫”将于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隆重举行。这是自2001年“非线性叙事:中国新媒体艺术节”之后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的又一次重大的新媒体艺术展。继上次新媒体艺术节对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全面整理,本次艺术节进一步聚焦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最新创作体验和其表述方式, 以回应当下数字化中国的新变化,同时为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可行的尝试。参展艺术家主要由中国美院新媒体艺术系、视觉艺术学院影视动 画、视觉传达设计系、上海设计学院多媒体系、综合艺术系等各系的教师和热爱影像创作的在校生组成,展出的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教育的成果。   

“迷 宫”意味着神秘和隐喻,它是摸索和试错、直觉和理性的综合,它是对于路标和向导的吁请。而这正是影像时代中人的基本的境遇。本次艺术节以中国美术学院南山 校园为主体,充分利用其多样的教学空间,以及新媒体艺术多变的创作展示形式,在强调体验性实践的同时,又尝试对空间理解的思考与观念拓展。“影像迷宫”多 维地传达新媒体这一艺术语言对空间特有的浸入和灵活性。对于材料,它只是借力而不是依托。对于空间,它只是浸入而不占有。

“迷宫”是一种开发性的探索,它为观者提供了特殊的感觉场域并以不同的行走方式构成不同的叙事,遭遇不同的感受。

> 未来媒体艺术 > [杭州]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杭州]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2009-04-04 17:15:13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活 动:迷宫——新媒体现场
时 间:2004年11月30日 18:30开幕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活 动:动画观摩
时 间:2004年12月1日18:3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小剧场
活 动:录像短片观摩
时 间:2004年12月2日18:3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小剧场

主 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策展人:许江 吴美纯 


艺术家名单:(排名按拼音顺序排列)
常虹 陈晓云 程然 邓大非 佟飚 高世强 耿建翌 管怀宾 黄高 矫健 蒋志 荆艺兵 九药 李峻 李振鹏 陆春生 陆磊 刘韦华  倪斌斌 倪柯耘 邱志杰 邵一 沈立功 苏夏 孙欣羽中  孙逊唐红平 王冬龄 汪建伟 吴俊勇 王凯 韦天瑜 许玮 严忠斌 杨福东 于瑾  张培力 郑端祥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

“2004 新媒体艺术节:迷宫”将于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隆重举行。这是自2001年“非线性叙事:中国新媒体艺术节”之后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的又一次重大的新媒体艺术展。继上次新媒体艺术节对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全面整理,本次艺术节进一步聚焦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最新创作体验和其表述方式, 以回应当下数字化中国的新变化,同时为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可行的尝试。参展艺术家主要由中国美院新媒体艺术系、视觉艺术学院影视动 画、视觉传达设计系、上海设计学院多媒体系、综合艺术系等各系的教师和热爱影像创作的在校生组成,展出的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教育的成果。   

“迷 宫”意味着神秘和隐喻,它是摸索和试错、直觉和理性的综合,它是对于路标和向导的吁请。而这正是影像时代中人的基本的境遇。本次艺术节以中国美术学院南山 校园为主体,充分利用其多样的教学空间,以及新媒体艺术多变的创作展示形式,在强调体验性实践的同时,又尝试对空间理解的思考与观念拓展。“影像迷宫”多 维地传达新媒体这一艺术语言对空间特有的浸入和灵活性。对于材料,它只是借力而不是依托。对于空间,它只是浸入而不占有。

“迷宫”是一种开发性的探索,它为观者提供了特殊的感觉场域并以不同的行走方式构成不同的叙事,遭遇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