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危机时代,当代艺术收藏何去何从

危机时代,当代艺术收藏何去何从

2012-01-12 15:05:42 来源: 《艺术财经》 作者:高葛葛 

 

 罗根夫妇

——以罗根的当代艺术收藏为例

  一、 危机时代, 当代艺术是否还能继续演绎下去?

  伴随着08年秋天的雷曼兄弟的噩梦,金融风暴瞬间突袭了全球经济。艺术市场也在这股强劲的风暴中走入低谷。危机的时代也是反思和检讨自我的时代。当各国、各个集团都在为自我的行为进行检讨从而寻求生存解救之道时,当代艺术也确实到了该彻彻底底地深刻反省自我的时候了。对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存都要追问,当代艺术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生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在这个危机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判断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当代艺术是否还能演绎下去,也关键在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把握的深度和精度。

  二、当代艺术收藏家何为?

  1、敏感的当代艺术神经,走在市场的前面

  金融风暴对当代艺术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也是属于艺术市场这条链,自然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就有不少的收藏家开始玩市场策略,想办法抛售作品以期在作品贬值前套换成现金。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来说,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是否能立足市场,充分认识和发掘当代艺术的新价值。关于这一点我或许能从当代艺术收藏家肯特·罗根夫妇那里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吧。

  罗根是一名投资银行家,他的妻子维基曾是丹弗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15年前的一个周六,1993年在旧金山一家画廊开幕展上,罗根夫妇买下了他们收藏作品中的第一件,《恋爱中的布特勒》。直至今天,罗根夫妇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从不间断、从未休憩,现已收藏了全球200多位当代艺术家的 作品900多幅。这些作品大都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主流的先锋艺术家,辛迪.舍曼、达明安.赫斯特、埃德•拉斯查、格哈德•里希特、安森•基弗、安迪•沃霍尔、村上隆等。最让人惊叹的是,罗根夫妇至今已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张洹、隋建国、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喻红、林天苗、张大力、岳敏君、刘小东等极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代表性作品。其收藏数量,堪称当今“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收藏第二人”。

  那么在风云变幻莫测的艺术市场中,罗根先生是如何把握和切入市场的呢,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这么庞大的当代艺术收藏系统?罗根先生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收藏)要考虑市场,或走在市场的前面。但是结果我们做到了,的确把握住了市场,并走到了市场的前面。我们收集年轻的英国艺术的时候,没有任何特殊的先见,当时也没有人想要买它们。之后,我记得是2002至2003年,我参加了一些艺术展事,几乎每个展点前都有一些年轻的德国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艺术创新的场所转到了柏林,因此,我们买了弗兰兹·亚克曼,托马斯·史毕兹以及其他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当时还没有人关注他们。但我清楚地知道,有一些事情正在发生,就像我们是五年前而不是现在才收藏尼奥·罗施的作品一样。我们买他的作品时,每一幅只需要2万美金,现在价值50万(美元)。我只是跟随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它们也是由我所理解的有意思的艺术的出处而决定的。”这就是罗根的艺术收藏哲学,像中国的悟禅一样,没有刻意追逐市场,现在看来,如此“哲学”已然占据了市场的先机。不是巧合、胜似巧合,从“恋爱中的布特勒”中萌生了对艺术作品收藏的有如恋爱般无法割舍却又如此广博的“恋爱”,一幅接一幅作品,这对收藏家夫妇入世珍宝,甚至视作“生命”的延续。

  2、选好当代艺术收藏的标杆

  那么罗根先生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对于罗根来说,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并不是要用收藏来换取丰厚的金钱和名誉,也不是为了独自欣赏和占有它们,而是把收藏当成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当成自己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罗根先生主要考虑的不是市场,那么罗根先生考虑的什么?他的收藏的标杆又是什么?这是否会成为我们所要探索的当代艺术收藏的未来和方向?

  首先罗根当代艺术收藏的重要价值标准之一就是艺术史的逻辑标准。罗根先生把艺术和创造紧密地关联起来,艺术史在罗根看来不外乎是一部创造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罗根收藏的英国艺术家作品已经市场上已经很火,所以他认为创造的中心已经由伦敦转到了柏林,从而成功收藏了一批优秀的德国艺术新星,这批人的作品被他以艺术史的名义称为:新超现实主义。其次是对当代问题和情境的切实关注与追问。他常说“我知道图像背后所隐含的东西,因此那些观念作品常常会引起我兴趣。我一直在寻找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巨大变动的社会,因为这是艺术家创作的沃土。”罗根先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藏观念,那就是他坚持认为艺术是时代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是作为个体或者是整个社会整体,最好的艺术都能洞悉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3、充分认识和发掘当代艺术的价值

  收藏家不是拥有很多艺术品的人,换个角度说,拥有很多的收藏品不一定就是收藏家,更重要的是他能通过收藏建构了一种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方式,从而或得了一种认知的前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收藏家,才能获得收藏家的名号。有如对待爱情一样,收藏同样需要“经营”,这成了罗根先生对艺术收藏的“情感经营”。罗根夫妇从未想过要独占这些艺术作品,这几年他们已经向丹弗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以及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分别进行了大笔的捐赠。无独有偶,罗根夫妇在科罗拉多州韦尔的自己家的附近建了7500平方英尺私人美术馆,并自己来主办展览。他每年都会将收藏中安迪•沃霍尔、埃德•拉斯查、杰夫•昆斯、达明安•赫斯特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展览。当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得到新的组合和并置的时候,它们便会被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这种对当代艺术新的阐释和解读手段,对认识和我们的文化生存环境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6年,罗根夫妇宣布,向丹弗美术馆捐赠六千万美元,包括罗根夫妇在韦尔的家,以及占地7500平方英尺的美术馆。这可是丹弗美术馆113年以来,历史上最大的有计划的一次捐赠,它甚至足以改变丹弗变美术馆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可以说罗根夫妇的做法是在延伸、丰富和拓展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确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史的重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当代艺术收藏的至高境界:真正的收藏家在创造历史

  罗根夫妇的当代艺术收藏和其对收藏品的经营,从一定层面告诉我们真正的收藏家不只是在收藏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收藏家的任务不在于收集一些历史遗落的明珠或尘埃,也不在于收藏历史留下的脚印,而是在于参与并创造历史。这是收藏家的无尚荣耀,也是当代艺术收藏的至高境界。

> 艺术财经 > 危机时代,当代艺术收藏何去何从

危机时代,当代艺术收藏何去何从

2012-01-12 15:05:42 来源: 《艺术财经》 作者:高葛葛 

 

 罗根夫妇

——以罗根的当代艺术收藏为例

  一、 危机时代, 当代艺术是否还能继续演绎下去?

  伴随着08年秋天的雷曼兄弟的噩梦,金融风暴瞬间突袭了全球经济。艺术市场也在这股强劲的风暴中走入低谷。危机的时代也是反思和检讨自我的时代。当各国、各个集团都在为自我的行为进行检讨从而寻求生存解救之道时,当代艺术也确实到了该彻彻底底地深刻反省自我的时候了。对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存都要追问,当代艺术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生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在这个危机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判断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当代艺术是否还能演绎下去,也关键在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把握的深度和精度。

  二、当代艺术收藏家何为?

  1、敏感的当代艺术神经,走在市场的前面

  金融风暴对当代艺术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也是属于艺术市场这条链,自然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就有不少的收藏家开始玩市场策略,想办法抛售作品以期在作品贬值前套换成现金。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来说,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是否能立足市场,充分认识和发掘当代艺术的新价值。关于这一点我或许能从当代艺术收藏家肯特·罗根夫妇那里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吧。

  罗根是一名投资银行家,他的妻子维基曾是丹弗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15年前的一个周六,1993年在旧金山一家画廊开幕展上,罗根夫妇买下了他们收藏作品中的第一件,《恋爱中的布特勒》。直至今天,罗根夫妇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从不间断、从未休憩,现已收藏了全球200多位当代艺术家的 作品900多幅。这些作品大都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主流的先锋艺术家,辛迪.舍曼、达明安.赫斯特、埃德•拉斯查、格哈德•里希特、安森•基弗、安迪•沃霍尔、村上隆等。最让人惊叹的是,罗根夫妇至今已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张洹、隋建国、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喻红、林天苗、张大力、岳敏君、刘小东等极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代表性作品。其收藏数量,堪称当今“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收藏第二人”。

  那么在风云变幻莫测的艺术市场中,罗根先生是如何把握和切入市场的呢,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这么庞大的当代艺术收藏系统?罗根先生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收藏)要考虑市场,或走在市场的前面。但是结果我们做到了,的确把握住了市场,并走到了市场的前面。我们收集年轻的英国艺术的时候,没有任何特殊的先见,当时也没有人想要买它们。之后,我记得是2002至2003年,我参加了一些艺术展事,几乎每个展点前都有一些年轻的德国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艺术创新的场所转到了柏林,因此,我们买了弗兰兹·亚克曼,托马斯·史毕兹以及其他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当时还没有人关注他们。但我清楚地知道,有一些事情正在发生,就像我们是五年前而不是现在才收藏尼奥·罗施的作品一样。我们买他的作品时,每一幅只需要2万美金,现在价值50万(美元)。我只是跟随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它们也是由我所理解的有意思的艺术的出处而决定的。”这就是罗根的艺术收藏哲学,像中国的悟禅一样,没有刻意追逐市场,现在看来,如此“哲学”已然占据了市场的先机。不是巧合、胜似巧合,从“恋爱中的布特勒”中萌生了对艺术作品收藏的有如恋爱般无法割舍却又如此广博的“恋爱”,一幅接一幅作品,这对收藏家夫妇入世珍宝,甚至视作“生命”的延续。

  2、选好当代艺术收藏的标杆

  那么罗根先生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对于罗根来说,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并不是要用收藏来换取丰厚的金钱和名誉,也不是为了独自欣赏和占有它们,而是把收藏当成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当成自己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罗根先生主要考虑的不是市场,那么罗根先生考虑的什么?他的收藏的标杆又是什么?这是否会成为我们所要探索的当代艺术收藏的未来和方向?

  首先罗根当代艺术收藏的重要价值标准之一就是艺术史的逻辑标准。罗根先生把艺术和创造紧密地关联起来,艺术史在罗根看来不外乎是一部创造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罗根收藏的英国艺术家作品已经市场上已经很火,所以他认为创造的中心已经由伦敦转到了柏林,从而成功收藏了一批优秀的德国艺术新星,这批人的作品被他以艺术史的名义称为:新超现实主义。其次是对当代问题和情境的切实关注与追问。他常说“我知道图像背后所隐含的东西,因此那些观念作品常常会引起我兴趣。我一直在寻找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巨大变动的社会,因为这是艺术家创作的沃土。”罗根先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藏观念,那就是他坚持认为艺术是时代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是作为个体或者是整个社会整体,最好的艺术都能洞悉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3、充分认识和发掘当代艺术的价值

  收藏家不是拥有很多艺术品的人,换个角度说,拥有很多的收藏品不一定就是收藏家,更重要的是他能通过收藏建构了一种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方式,从而或得了一种认知的前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收藏家,才能获得收藏家的名号。有如对待爱情一样,收藏同样需要“经营”,这成了罗根先生对艺术收藏的“情感经营”。罗根夫妇从未想过要独占这些艺术作品,这几年他们已经向丹弗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以及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分别进行了大笔的捐赠。无独有偶,罗根夫妇在科罗拉多州韦尔的自己家的附近建了7500平方英尺私人美术馆,并自己来主办展览。他每年都会将收藏中安迪•沃霍尔、埃德•拉斯查、杰夫•昆斯、达明安•赫斯特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展览。当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得到新的组合和并置的时候,它们便会被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这种对当代艺术新的阐释和解读手段,对认识和我们的文化生存环境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6年,罗根夫妇宣布,向丹弗美术馆捐赠六千万美元,包括罗根夫妇在韦尔的家,以及占地7500平方英尺的美术馆。这可是丹弗美术馆113年以来,历史上最大的有计划的一次捐赠,它甚至足以改变丹弗变美术馆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可以说罗根夫妇的做法是在延伸、丰富和拓展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确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史的重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当代艺术收藏的至高境界:真正的收藏家在创造历史

  罗根夫妇的当代艺术收藏和其对收藏品的经营,从一定层面告诉我们真正的收藏家不只是在收藏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收藏家的任务不在于收集一些历史遗落的明珠或尘埃,也不在于收藏历史留下的脚印,而是在于参与并创造历史。这是收藏家的无尚荣耀,也是当代艺术收藏的至高境界。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Roberto D'agostino追溯军械库历史

Roberto D'agostino追溯军械库历史

2013-06-17 23:41:4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咏仪(特约)、王歌、刘倩

Roberto D'agostino

已经具有110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主要包括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类展览,除此之外还包括上百个相关展览和艺术项目。当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拉开帷幕之后,让这个常住人口只有九万人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海岛。

但外人无法看到的是,这个外表热闹非凡的威尼斯城同时也拥有辉煌的历史,为了追溯这座小城的文化,雅昌艺术网顾问彭咏仪(Luna)女士带领雅昌艺术网记者走访了曾经担任过11年威尼斯副市长Roberto D'agostino,他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他还有个特殊的角色,那就是中国馆所在的军械库展区的开发策划者之一。

Roberto D'agostino的家,拥有700年历史的一座建筑

这座建筑保留下来的天顶画

与Roberto D'agostino的对话是在他的家里,他家距离喧闹的圣马可广场步行只有十分钟路程,在深深窄窄又安静的深巷里绕来绕去之后到达一座石桥,上了桥就是Roberto D'agostino家的门口。他住在一座拥有700多年历史并保存完好的建筑里,包括地板、窗户、玻璃以及天顶壁画都保留了这栋建筑的最初样貌。在那里,Roberto D'agostino向我们介绍了威尼斯双年展和军械库的历史。

支流丰富的艺术双年展

雅昌艺术网:威尼斯双年展至今已经有110年的历史,并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展事之一。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为何威尼斯双年展能够保持如此之久又如此成功?

Roberto D'agostino:威尼斯双年展从还没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形成,189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 ,直到目前已经是全世界最老、最有传统的一个艺术展。在一百多年前,威尼斯已经成为欧洲是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和现在一样,全世界的博物馆主和有钱人都会来威尼斯旅行,游客量非常多、非常大,当然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威尼斯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同时威尼斯的个性也非常吸引人,这两点非常重要。

威尼斯双年展博览会式的展示模式是世界首创的,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不同的展馆,这种模式也是在威尼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就像博览会一样来呈现一个拥有很多国家艺术作品的艺术盛事。很多国家在早期就把他们的场地买走,作为他们永久的国家的象征,是由国家来决定去表现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去展示哪些艺术家,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形式。

你们可能了解更多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但其实并不止如此,其实早期还同时拥有威尼斯舞蹈双年展,同时还包括摄影、话剧、建筑、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节日,虽然其他节日没有艺术双年展这样的名气,但依然坚持在做。例如在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中间会有建筑双年展,建筑双年展中间会有舞蹈节和戏剧节等,戏剧的节日在威尼斯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大概在二十年前,电影是不会单独分类的,它也属于艺术,所以那时候的电影、戏剧、摄影节都是在一起的。

所以说一百多年来威尼斯双年展依然能够很成功,包括很重要的几点:第一个它是最古老还在坚持的一个双年展,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很多其他的双年展都很年轻,和我们无法比较。第二是因为不仅仅有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双年展的旁边有很资深的旁支,包括戏剧、电影、话剧、建筑、舞蹈等,所以这些节日也都每年不停地在双年展旁边像支流一样汇聚在一起,非常丰富;第三,威尼斯双年展的运转模式、手段、经验是别的国家没有办法比较的。

雅昌艺术网:请细化一下这种运营模式和组织方式。

Roberto D'agostino:威尼斯双年展有一个独立的委员会,主题展和所有的国家馆都是由威尼斯政府提供的,威尼斯的市民和政府义务提供空间,他们不介入双年展如何运营。运营专门由威尼斯双年展委员会去做,委员会由国家养活他们,包括主题展的空间是不需要付费的,如果艺术家被主题展策展人选中之后,他不需要支付费用。

总体来说有四种费用作为组委会背后的资金支持:首先一个是政府的空间,国家给一部分钱,并提供一些空间;其次,意大利政府每年会给双年展投一笔钱,虽然不多,但是肯定会有;再次,威尼斯双年展自身的收入,这些收入包括你的展览如果进入平行展的话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果有其他需求还要支付另外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从这些参展商和参展国家和参展人员那里得到的;最后,第四种收入是赞助商的赞助,双年展在展览期间为赞助商做广告,一共包括这四种来源。

Roberto D'agostino的书房

这座建筑保留下来的早期玻璃,威尼斯是比较早制造玻璃的地方之一,在还没有制造大玻璃的时候,他们用一块块的小玻璃组成整面窗户

双年展形成的巨大产业

雅昌艺术网:整个威尼斯双年展在你看来对整个威尼斯城市的文化作用和意义在哪里?

Roberto D'agostino:威尼斯双年展首先对威尼斯这个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首先双年展对威尼斯来说是具有荣誉性的,在全世界来看,威尼斯双年展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大的荣誉,让威尼斯成为作为文化城市的象征,包括在世界、在欧洲都是很重要的特性,也是文化的代表。

其次,威尼斯作为一个城市,他的建筑美观和建筑历史是在全世界无与伦比的,而威尼斯双年展则让这种美丽和城市特征更加发扬光大。

再次,不言而喻,双年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些经济产业囊括了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由双年展最中心的展览带动了戏剧展、音乐节、舞蹈节、建筑节,每一年都不停地开展这种文化活动,这个城市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这里虽然没有工业,但是双年展让威尼斯变成一个每年都不停歇地举办重要文化活动的城市。

之后则形成了成熟的服务行业,包括服务公司、酒店、餐厅,所有第三产业的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就业。威尼斯城把所有的岛都算上只有九万个居民,生活在主岛上的大概是六万人,但每年都有至少两千五百万的游客来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一个国际上最重要的展览,这个阶段会带来全世界最多的人流量,从经济上、文化上、名誉上威尼斯双年展是非常重要的,对威尼斯也是非常重要的。

雅昌艺术网:那从你自己的感觉近十几年来,双年展有没有什么变化?无论是运营模式还是其他方面?

Roberto D'agostino:近些年来,双年展变成了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宣传手段,尤其是最后十年到十五年全世界全球化之后;还有威尼斯双年展这十几年内增加了很多新的国家馆,比如说2003年新增的中国馆,可能十几年前没有中国的国家馆,20年前没有中国艺术家来参展。

例如昨天晚上我去了南非馆,南非馆也是新增的。在最后这十几年里,威尼斯双年展变成了一个完全全球化的,基本上全球有能力的国家都会参与进来,最早的威尼斯双年展只有一小部分欧洲国家参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比如说阿根廷、南非、韩国这些国家都是最近这十年开始过来的,他们要有一个空间来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来表现他们国家的文化和影响。

Roberto D'agostino家窗外

这座建筑还保留了700年前的原貌

保持原貌的地板

军械库历史追溯

雅昌艺术网:能否介绍下您自己?

Roberto D'agostino:我是一个建筑设计师,我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做这个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我是一个学者,我学过一些欧洲城市的结构、建筑和历史,以及一个城市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功能。我参加过全球很多城市的设计,比如说意大利的很多城市,还有南美洲、乌拉圭、巴西、越南、伊拉克、中国的天津等,现在主要参与两个城市,包括坦桑尼亚的城市项目和莫桑比克首都的城市的建设。

还有我特别喜欢政治,我一直是一个政治家,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例如欧洲的城市有一些经济危机和人口危机,人口老化严重,我参与了一些城市城建的研究,我在威尼斯也做这份工作。后来我参加了政治投票,被选为威尼斯的副市长,我做了十一年的副市长。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一位建筑设计师,也曾经担任过11年威尼斯市的副市长,对于这个城市和威尼斯双年展的结合有哪些主要工作?

Roberto D'agostino:我也是军械库最早的策划者,现在你们看到的军械库的场馆开发都是由我开始的,因为那个时候威尼斯双年展绿园城堡的空间不够了,而在威尼斯还有一个非常老的军械库。军械库是一个被封闭的区域,原来是属于军队的,但在这个时代基本上完全不能用了了,属于废弃的厂区。我们参与了投标,中标以后就把这个项目承包下来,十年以后开始把这个项目拿出来,那时这个项目大约是七百万美元,我还是做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做城市的设计。

雅昌艺术网:那军械库的历史怎样的呢?

Roberto D'agostino:军械库很重要,是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重要的区域,但需要了解里面的历史,因为我是军械库的建筑、设计、经营的主要负责人,所以比较了解。军械库就跟我住的这个房子一样,始建于14世纪,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军械库在历史上对威尼斯这个城市是很重要的,因为军械库在早期是这个城市的权力和核心,首先它是一个制造军火的地方,制造军舰、舰艇和商船,它也是一个威尼斯科学和科技发展中心,所以当然是威尼斯最重要的一个地点。

威尼斯在早期是欧洲海军最强的一个独立国家之一,这个城市要从三个方面起了很大的发展作用,第一个就是圣马可广场,那个地方就是威尼斯政府权力的代表中心,就像中国的中南海一样;第二个是里阿纳多就,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有最重要的银行驻地和商人驻地;第三个是军械库,有重要军事、有科技还有商业。威尼斯的商业历史书里记载,商业史中军械库是作为历史上欧洲最重要的一个有企业和工厂的第一个点,我讲的历史故事都是五百年以前的事情。

比如说现在很多英语的很多商业术语,词根都是从威尼斯方言里过来的,比如management如今是指商业经营管理的总称,这就是从威尼斯方言过来的,这个词最早就是从军械库用的一个词汇,当时这个词是用来表示“你怎样把这个工厂进行管理和调整”的一个总词汇,最后就变成现在的英语。

例如现在西方船的制造长度还都保留着三百米的长度,这个也有500年的历史,并最早从军械库而来,早期军械库里工厂生产船的空间都是长318米,原理是前后各留九米为了放修理的机器,而三百米恰好是船的长度。

早期威尼斯历史上跟土耳其有一些战争,为了防御土耳其的入侵,威尼斯军械库拥有很强大的生产能力,那个时候军械库的生产就能达到供应每天战斗的生产能力。那个时候船是35米长,军械库每天能生产一艘船,还包括弹药、食品、水等。

军械库的历史很辉煌,现在又作为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一个重要展览的重要展区,也是很重要的文化代表。

雅昌艺术网:谢谢Roberto D'agostino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五百年前军械库的历史。

Roberto D'agostino收藏的艺术品

雅昌艺术网顾问彭咏仪(Luna)与Roberto D'agostino在门口的石桥上合影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